大臣都知道和珅贪污,为什么要待其将要倒台时再将所有罪名一起揭发?

小猪02403


确切的说不是和珅倒不倒台,而是看乾隆是否还主政,因为是否揭发、弹劾和珅要看皇帝的眼色,比如乾隆,他当然不想把捞钱的耙子废掉,和珅自然也就没事。

曹锡宝,曾任军机章京,这种大秘不是什么人都能干的,乾隆欣赏他办事稳重,有些才干,特别施恩授陕西道监察御史,否则不知道曹锡宝补缺的冷板凳要坐到什么时候,而他因感恩于乾隆,恪尽职守,想借整治和珅家奴刘全,曲线弹劾和珅。

御史这类言官,可以风闻奏事,他们不是粘杆处、刑部衙门,没有取证能力,所以只要有所耳闻,照实具奏就是了,弹劾以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一般不会受到惩处,但是这次就例外了。

曹锡宝揭发举报家奴刘全仗着和珅的权势地位,服饰、交通工具、房产,各个方面都逾制,不合规矩,和珅虽然没有结党,但是巴结他的人很多,这件事被曹锡宝的同乡-侍郎吴省钦套出了口风,在其上报之前,快马加鞭给还在热河陪皇帝的和珅一份密报,和珅又马上知会刘全,所有房屋、车马、服饰全部销毁,来了个死无对证。

等到乾隆问及此事的时候,和珅很委屈,他说我平时管教下人极严呐,不过也可能是下人们日久难免懈怠生事,所以要求乾隆一旦发现立刻严惩。

王大臣问话后,乾隆让步军统领派军官陪着曹锡宝到刘全处一起查验,可惜罪证踪迹全无,曹锡宝只能自认冒昧、唐突。结果就是革职留任。

什么叫风闻奏事,就是言官的免责条款,这说明两个问题:

1、免责无效,乾隆不高兴,后果很严重。

2、既然已经有所“风闻”,肯定具备一定传播面,逾制的情况也绝不可能仅仅曹锡宝一人知道。

为什么朝臣不触霉头、集体吃瓜呢?因为这些人看得清楚,乾隆帝本人也知道和珅贪污,就喜欢惯着他,所以谁也动不了和珅,找到刘全罪证又如何,不过是处理一个奴才,这种奴才有的是,你曹锡宝有胆子直接弹劾和珅么?不敢吧。

敢?那就和曹锡宝一个下场,前车之鉴,朝臣当然都不弹劾了。

仁宗亲政,诛和珅,并籍全家,乃追思锡宝直言,谕曰:“故御史曹锡宝,尝劾和珅奴刘全倚势营私,家赀丰厚。彼时和珅声势薰灼,举朝无一人敢於纠劾,而锡宝独能抗辞执奏,不愧诤臣。今和珅治罪后,并籍全家,赀产至二十馀万。是锡宝所劾不虚,宜加优奖,以旌直言。锡宝赠副都御史,其子江视赠官予荫。”

谁能给曹锡宝撑腰呢,如上,只有皇帝,不管是哪一任,皇帝认可才行,皇帝如果不认可,曹锡宝即便死掉,和珅都不会少根毛。

不弹劾和珅,弹劾和珅的议罪银制度行不行?

不行。回答就是这么干脆。

和珅向乾隆帝提议,官员犯罪按照犯罪严重程度,让官员上缴银两免罪,乾隆当然很开心,节流是没戏了,靠开源应付一应项目支出总是极好的。

尹壮图,礼部侍郎,副部级,他没弹劾和珅,只是说议罪银制度弊病太多,其实就是变相说乾隆吃相太难看,别管是不是和珅的主意,皇帝毕竟是同意的,这属于三次打脸。

①藏污纳垢,豢养奸臣。

②嘲笑皇帝无能,“商民培养皆蹙额兴叹”,可见民不聊生。

③应负管理责任。

尹壮图两次上奏,吏制败坏主要是想说明两点:

一、议罪银制度不可取。

①该死不死,该罚不罚,官员们觉得“能花钱解决的事儿就不是大事”,致使大清律缺失威慑力和基本的约束力。

②议罪银谁出钱?官员不是印钞机,百分百都是搜刮老百姓的钱,往往是罪行越大,议罪银越多,老百姓就越倒霉,这话说的颇具喜感是吧?反正官员们是不会出一毛钱的。惩治是没有的,百姓是倒霉的,这就是最终结果。

③官员的眼里只有钱,万一出事他得有钱填补,万一没事钱多点也是好事,有了议罪银这张保命符,还不大捞特捞,时不我待,官职是人走茶凉过期作废,所以官员因为议罪银更看重了钱,政务懈怠,万事有钱扛着呢。

二、吏制败坏,督抚们尸位素餐,捞钱却个个是把好手。大员们不但搜刮百姓,连府库的银子、粮食、物资都要贪污,这和直接抢劫国库没什么区别。

和珅知道这事是怎么处理的呢?

和珅还能不知道自己的钱是从哪儿来的么?得知尹壮图的“牢骚”,和相很生气,这事涉及全国督抚太敏感,所以和珅不阴尹壮图,他变着花样怂恿乾隆直接插手。

和大人同时干了三件事:

一、提建议给乾隆帝,尹壮图暗查私访不行,扰乱地方行政,不能由着他性子查,每到一地必须先行知会。(那还怎么查)

二、安排庆成架空尹壮图,必要的时候直接下令约束尹壮图的行动。

三、一路快马,沿途便宜行事尽快通知,总之是不能让尹壮图查处半点纰漏。

举个例子:

明保,和珅的舅舅,得知尹壮图要来,在和珅的安排下,把“央企”铜厂、锡场的银子全部调往大同给舅舅充数,尹壮图还能查出什么来呢。

一路走来,尹壮图再傻也看出来了,只能认栽,自认所报不实,请皇帝处罚。

重要的一点,和珅很会揣摩乾隆心思:

乾隆知道和珅贪污,不知道督抚贪污么?当然知道;

乾隆不知道事先告知督抚,会让督抚造假蒙混过关么?当然知道;

乾隆知道以尹壮图为从,庆成为主,会掣肘探查问责么?当然也知道。

皇帝都不想管,你插手是要倒霉的。

如何倒霉呢?

尹壮图尚未回京,乾隆一道又一道的旨意就下达给尹壮图,多次斥责尹壮图贪图谏言美名,意图极其卑鄙,胡说八道扯谎奏报。

尹壮图:回京领罪。

乾隆:不行!继续给我查,一个省没有亏空,我看你还是不服气!去山东、去正定、去保定继续给我查!

你尹壮图不是说你见过沿途的商贾、百姓提起各地督抚全都蹙眉叹气么?这次查访有没有这回事?

尹壮图已经彻底“服气”了:没有,绝对没有人蹙眉叹气,甚至商贾、百姓根本没有任何不满情绪,安居乐业,繁荣的不得了,大街小巷摩肩接踵,老百姓买了酒,拎着鱼肉,无论老头还是小孩都非常高兴的样子。

尹壮图再次请罪,回京后,刑部问责,拟斩首,乾隆从宽发落,赦免,尹壮图辞职回家,这点事他还是懂的,再不走就真要死了。

以上两个例子,可是都没直接弹劾和珅,下场所有官员都看到了,试问,谁还傻了吧唧的去弹劾和珅呢,纯粹是和自己的小命过不去。大臣都知道和珅贪污,为什么要待其将要倒台时再将所有罪名一起揭发?

一群人老成精的官员,乾隆一死当然能看清风向,王念孙一启奏弹劾,嘉庆帝支持,大臣们自然象疯了一样落井下石喽,谁没给和珅送过礼,谁没受过和珅盘剥,甚至逢年过节连带贺寿,官员们得主动把钱和礼物送到府上,贿赂和珅可没小数。

和珅一旦倒台,嘉庆帝高兴,这是官员们讨好新主子的伎俩,而且和珅一倒台,从京官到各地督抚每年能少掏一大份孝敬,那份钱可以揣到自己口袋里的。

嘉庆继位:

一是出于政治上的不成熟,误以为和珅结党;

(和珅死后颙琰也曾问过直隶布政使吴熊光:大臣们都说和珅心存异志,有这回事么?得到的答复是:凡是心怀不轨的人肯定要收买人心收罗党羽,和珅呢,满汉大臣几乎没有任何依附他的人,就算心存不轨谁能听他的。)

和珅贪到没朋友,既贪又独,福康安想报销,他身上都能被和珅攥出血来,您想吧。

官员大多被逼无奈,官员们不傻,和珅被清算是早晚的事,走太远会倒霉,走太近会受牵连,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儿。

二是痛恨和珅擅作威福没把自己放在眼里,否则明明知道自己终将继位,为何还要死整自己的老师朱珪,顺便还把自己整治了;

三是颙琰当然知道一切贡物,包括和珅贪污所来钱财当然不会是官吏们自掏腰包,全部来源于民间,有感于民间疾苦、吏治腐败,想拨乱反正。(颙琰在继位后给乾隆提过意见,三节不纳贡,乾隆不答应。)

......

总结来说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惯着,百无禁忌。嘉庆帝不爱惯着,嫌和珅碍事,加上和珅自己作的也够狠,所以就被杀了,至于那些罪名,都旁枝末节,有没有罪还不是皇帝一句话的事儿。


古今通史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大臣们所以在嘉庆上台后上奏杀死和珅,主要还是为了自身利益。

1.乾隆皇帝宠幸和珅

乾隆非常欣赏和器重和珅,和珅是个很聪明的人,很能够获得乾隆的喜欢。

在乾隆执政时期,下面的大臣也知道和绅是一个贪官污吏,但是碍于乾隆的宠幸,下面的大臣很多不敢揭发和珅的丑行,

一方面是怕惹得乾隆生气,怪罪于自身,

另一方面,怕和珅知道后打击报复,因为当时和申位居高位,和珅掌握着很多人的生杀大权和前程,

第三,和绅当朝好多年,身边纠结了很多的党羽,这些党羽都充当着打手,他们一方面排除异己,另一方面背靠和珅谋取自身利益。

2.嘉庆皇帝想杀和珅

嘉庆皇帝在做皇子时,就和和珅关系不是很好,嘉庆杀和珅主要为了权利的安全与稳定,包括以下几点;

(1)嘉庆不是和珅所推荐和辅佐的储君,他俩不是一条战线的人,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杀和珅立自己的班底在所难免,这是为了权利的安全与稳定。

(2)和珅的确贪污太多的钱了,嘉庆上台时国库空虚,需要杀和珅充实国库,正所谓“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兜里有钱,心中不慌,财政充裕,各项法令制度和军队建设才好上通下达。这也是为了权利的安全与稳定。

(3)新君初力,何以立威,杀人是最好的方式,杀鸡儆猴,嘉庆把他老爹的大红人都杀了,这震慑力足以威震朝堂和天下。这同样是为了权利的安全与稳定。

下面的大臣都是聪明人,墙头草,揣摩上意,见风使舵,上奏和珅各种罪行,只是顺水推舟罢了,既满足皇上的意愿,也得到自身原因的实惠和利益,和乐而不为呢。





读史小诸葛


如果说起历史上的贪官和珅因肯定是有浓重的一笔,相信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句话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从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和珅的贪污能力有多强了。那么在很多人都知道他贪污的情况下,乾隆皇帝在位的时候为什么没有人敢揭发他呢?从当时的环境看来,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其一,作为一个皇帝来说,都是希望看到自己管理的朝廷是安定的,需要正邪两派的互相斗争,只有这样,乾隆的皇位才能坐稳,才没有人惦记他的王位!和珅虽然有贪欲,但没有取而代之的危险,这一点乾隆是熟知的。既然如此,乾隆自然敢于大胆使用。而且在当时和珅已经达到了它的权力巅峰,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下跟他一派的人秩序就无用,多说肯定不会揭发他儿,跟他布宜派的人想要揭发他,也畏惧于他的权势,不敢揭发。

其二,和珅有能力,精通回藏满蒙维吾尔汉族的语言,而且很有办事能力,许多大事经过和珅的办理,往往井井有条。有了和珅的巧妙安排,省却了乾隆皇帝的多少麻烦。

其三,乾隆皇帝需要钱,他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这方方面面的钱最后都需要和珅来打点。乾隆皇帝揣着明白装糊涂,但他知道你和珅是个理财能手,但你聚敛再多的钱物,也只是藏在你自己的家里。不论是我,还是我的孩子只要想动你,都会让你把钱从你的家里移到国库,因为你是个守财奴,你舍不得花。

其四,和珅很聪明,做事让乾隆很高兴。乾隆四十年和珅出现的年代,不论是国库还是内帑,都已经捉襟见肘、外强中干,不容易维持了,此时这个并没有管理财政经验的小伙子,居然把国家财政和内务府钱财全都管得井井有条,不但没亏空,反倒有盈余了!

乾隆前四次下江南,和珅年纪还小,没有赶上;至少第五、第六两次,和珅居然能够想尽一切办法,不动用内帑,发动江淮富户出钱接驾,让乾隆皇帝舒舒服服地尽兴而回。要知道,皇帝出游,那可是一支上千人的消费大军,不是简单轻易就能打发的!这个超水平的发挥,一下子让乾隆很受用,于是一直把他提拔为自己的肱骨之臣。

从以上的几点就可以看出和珅非常的懂得如何做官以及如何做奴才的道理,她虽然她但是所做的事情都是有助于乾隆当时所掌握的权力巩固的。他的能力是乾隆所非常欣赏和必需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其他的大臣也是能看出一部分都端倪的,所以说大家都会守住自己的口,等到乾隆开口的时候大家再一拥而上。


历史365


关于和珅所犯的罪状,想必乾隆不会不知道,

但是为什么没有在当朝将其伏法。要等到嘉庆帝在乾隆死后十五天内赐死并颁布其二十大之罪?原因有以下几点:

(1)和珅是一个相当有学问有才华的人,在乾隆时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他年少时就读于“咸安宫官学”是满族人中不可多得的一位学子。之所以不可多得是因为年少的和珅在上学时不光学习了他们本族的知识还刻苦钻研了汉族文化,在当时满人统治汉人的清朝能够充分了解汉族得文化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并且他还自学懂得满汉蒙藏四种语言。

少年时代的苦学是他日后飞黄腾达不可缺少的基石。虽然世袭“三等轻车都尉”但不甘心的和珅在三年后来到皇家仪仗队任职。再一次偶然的机会因为说了一句论语得到乾隆得召见,后者因为和珅的博学很是喜爱当即升和珅为贴身侍卫。后因表现出色先后担任了几十个重要的官职。

乾隆七十大寿时,西藏喇嘛派人送来一封书信用藏语书写。当时朝廷百官没有一人识的。只有和珅一人明白。信中大意是:在乾隆七十大寿之际,西藏的六世班禅将带领百名喇嘛前来为乾隆诵经祝寿。乾隆听罢甚是欢喜,当即名和珅用满汉藏三种语言拟旨回复。

当时祝寿地点在承德,没有适合班禅喇嘛住的地方,便要有人主持修筑一所符合西藏的风情习俗的住所,朝中依旧没有人能够胜任,还是和珅接下这个担子。并完美的修筑了住所,这大大的为皇家脸面增添了光彩!

在乾隆朝和珅做过的类似的事数不胜数,大大的讨的乾隆的喜爱恩宠。

(2)和珅了解乾隆。

和珅了解乾隆的程度甚至于超过了后来的嘉庆皇帝。对于乾隆的心思揣摩做到无微不到。对于乾隆想要的和珅总能第一时间想到。

当时和珅任内务府总理大臣,上任后两年内通过其发明的议罪银制度是内务府的小金库盆满钵满。这为乾隆满足个人私欲爱好提供了很好的经济支持。 乾隆的第五第六次南巡均没有动用国家政府的一分钱,都是和珅的运作,让乾隆满足了想要看看自己所统治的天下的愿望。

这里举个例子:1 当时乾隆晚年已经开始糊涂了。有一天突然下旨单独召见和珅,和珅来到殿前发现还有嘉庆皇帝陪在乾隆身边。

和珅跪在殿下,就看见乾隆嘴里在小声嘀咕什么,只能看见嘴唇在动,完全听不到,就连在一旁的嘉庆皇帝都一头雾水。嘀咕有一会忽然就听和珅大声喊出两个人的名字“茅子元、韩山童” 后乾隆便让其退下。这事让嘉庆彻底昏了头。

事后嘉庆皇帝问起和珅当日发生的事情,和珅讲到当日太上皇嘴里嘀咕的是白莲教得事情,我回答得是白莲教得两个头目。

由此可见和珅对于乾隆的了解已经到了出神入化得地步。能过读懂乾隆的唇语。想必和珅伺候乾隆的日子里乾隆有多么离不开这个近臣。

(3)和珅权大势强。

和珅为官几十年,涉及到诸多职位。掌管科举制度,而且由于他任吏部尚书投靠他的大小官员不计其数。所以可以说他当时党羽遍布。那些弹劾他的奏折还没到皇帝那里就被他截下来。而且他还对于弹劾他的那些大臣们采取能收拾的必须收拾,不能收拾的在皇帝面前尽力恭维,以此来塑造一个宽宏大量得自己。大学士阿桂就是例子。

综上几点,个人觉得对于大臣们都知道和珅贪污为什么在他倒台后才揭发罪名就可以有所了解。不是不揭发是揭发不动。倒台前和珅有一个整个清朝最大的靠山,乾隆皇帝,试问谁能扳倒?这也就是为什么和珅会死在乾隆驾崩后的第十五天!


小房谈史


和珅的贪婪乾隆是知道的,可乾隆就是假装不知道,依然宠信和珅,其他官员自然要巴结这个皇帝的红人,无非就是为了拿好处,大家一起贪嘛!后来是嘉庆上台,趁着乾隆死后的十几天里,迅速抄了和珅的家,和珅一倒,大家纷纷揭发和珅的罪名,无非就是墙倒众人推,撇清同和珅的关系,保留官职。



乾隆是爱财的,他老是让官员向他进贡财物,越名贵越好,所谓上行下效,皇帝都主动贪财,大家也就纷纷成为贪官了,乾隆末期,朝廷已经乌烟瘴气了,几乎所有的官员都贪污,拼命捞银子,而贪官们的老大就是和珅,和珅贪的最多,所谓一丘之貉,大家都是贪官,怎么会互相揭发对方贪污呢,查了他,你也逃不掉,大家一起完蛋。不是没有官员上书弹劾和珅贪污,可这没有什么用处。和珅权倾朝野,哪个官员真的上书弹劾和珅贪污,和珅也会把奏折给截住了,皇帝是看不到的。就算有官员当着乾隆的面状告和珅贪污,也没有什么卵用,因为乾隆离不开和珅,需要和珅帮他赚钱,乾隆也会包庇和珅,最后什么事也没发生过!而状告和珅贪污的官员,和珅肯定会事后报复,会杀掉上书状告和珅的人,人都怕死,很多官员都不敢得罪权势滔天的和珅,得罪和珅没有什么好下场。就连看和珅不顺眼的纪晓岚,刘墉,阿桂等人也是没有直接当着乾隆的面揭发和珅的贪污事实,因为他们知道,乾隆是不会处理和珅的,乾隆也是知道和珅是巨贪,以贪污的罪名把和珅给杀了,和珅是第一巨贪,那乾隆不就落到个昏君的骂名吗,这对死要面子的乾隆来说,绝不能担当昏君的污名,所以很多官员可不敢触乾隆的霉头,乾隆包庇定了和珅,何必自讨苦吃呢!



所以纪晓岚,刘墉等人就寄望嘉庆这个皇帝铲除和珅,对和珅贪污不满的官员就聚集在嘉庆皇帝身边,出谋划策,收集和珅贪污的罪证。嘉庆一直想干掉和珅,只是有乾隆的保护,所以只能韬光养晦,静待时机的到来。结果时机真的来了,乾隆死后,嘉庆让和珅守灵,软禁和珅。然后召集朝廷上的官员,恐吓他们,说和珅是死定了,但嘉庆表示只追究和珅一人罪行,其他和和珅同流合污的官员则必须揭发和珅的种种罪行,不愿意说的等同和和珅的罪名,那可是要杀头的。结果所有的官员为了明哲保身,纷纷拿出和珅贪污的证据来,这就方便多了,有了证据在手,杀和珅就显得光明正大,为民除害,和珅最终还是被赐死,其他贪官保住了富贵!



官场如战场,没有人情可言,落井下石,墙倒众人推,那是很正常的事,和珅以贪来结交同僚,以金钱来维持的关系是非常脆弱的,和珅自己贪,跟随他的官员也贪,一旦有事了,马上抛弃和珅,唯恐避之不及,和珅到死都没有一个官员出来求情,可见和珅是多么的失败啊!生前所有人对和珅溜须拍马,百般奉承,结果和珅倒台了,大家都踹一脚,可见世态炎凉啊,和珅也不值得同情!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大家都知道,和绅和纪晓岚两个活宝是乾隆跟前的红人。这就是帝王高深莫测的驭人手断了。做为万事万物的决策者,往\b往讲究的是善恶的平衡。精明一世的乾隆难道能不知道和绅是大贪大奸之人?要使其灭亡,必先令其疯狂。以至乾隆驾崩后留一遗诏要和绅自残。可见他生前对和绅恶行并非一无所知。大臣不能揭发和绅是乾隆太过放纵和绅所制。民间有"和绅跌倒,嘉庆吃饱”之说。


竹影临风


因为和珅是乾隆皇帝的红人,很会挣钱。没有乾隆发话,任何人都不能动它,等乾隆皇帝不在了的时候,由于他触及到了嘉庆皇帝的利益,所以不得不把他所有的罪状全部一一落实下来。


小胡胡的眼神


为了明哲保身吧,蚂蚁斗不到大象的,当时的乾隆爷就不会同意,只有忍,才能办大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