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被台湾民众误读的“第三势力”是什么?他存的在有什么意义?

“第三势力”这个词一直被广泛应用,却从没有比较严谨一致的定义以及深度分析,有不少学者是把除了国民党和民进党之外的政党称之为第三势力,换言之,也就是“台独”政党、统派政党以及其他属性的政党,把“一种势力”视为一个阵营其实不妥当。

解读:被台湾民众误读的“第三势力”是什么?他存的在有什么意义?

其实,一种政治势力应该是政治上主张一致或基本一致,而不是巨大差异或者既然不同的对立。民进党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成立并且倡导政治民主,与国民党的争斗成为台湾政治发展的一条主线,至今仍是保持这样的局势。

解读:被台湾民众误读的“第三势力”是什么?他存的在有什么意义?

虽然近30年来不断有新的政党涌现并希望能够超越蓝绿营,如新党、亲民党、台联党、时代力量党、民众党等,至今仍未有一个政党能够成功的原因并不复杂,在台湾统独成为主要矛盾以及延伸之下,那么不管任何党派想要发展和壮大,就无法回避政治定位两岸关系的问题,也就是必须面对与回应是“统”还是“独”这个问题,而最后也不外乎是归于蓝绿两营。若不愿面对或者刻意回避这个问题,那么就是典型的泡沫政党,就如台湾其他300个左右的政党,是无法发展和壮大的。

解读:被台湾民众误读的“第三势力”是什么?他存的在有什么意义?

而在这些不断涌现的小政党中,柯文哲所成立的台湾民众党所执行的“白色力量”,或许能够成为第三势力来发展和壮大。柯文哲的崛起是民进党打败国民党的一种策略和手段而造就了他的“白色力量”。为了壮大和延续,柯文哲对于两岸的问题是采取了“墨绿”的策略,他对两岸关系发展提出“五个相互”原则与策略,主张“友中”与“不仇中”,也称“两岸一家亲”为壮大民众党提供了空间。但话说回来,柯文哲对两岸发展的问题采取了暂时回避的策略,但并非长远之计,也就是说迟早要面对这个问题,而这也预示着民众党的发展前景会受到同样的考验。

解读:被台湾民众误读的“第三势力”是什么?他存的在有什么意义?

台湾政治结构与政治生态中政党众多,并且分歧很大,甚至是对立关系,国民党和民进党在政治上的主张就存在很大差异,并非一个整体力量,而这也是所谓的第三势力无法壮大的因素之一。需要强调的是,除了国民党和民进党,其他第三方党派想要在“地方立法机构”发挥影响力并不乐观,不管是亲民党还是时代力量党,大都是卡在这个关。

解读:被台湾民众误读的“第三势力”是什么?他存的在有什么意义?

观察台湾政党现象可以得出,除了国民党和民进党之外,其他比较有知名度或者影响力的小党都大同小异,属“个人领袖型政党”,终将难以持续发展和壮大成为有号召力的大政党。也由此可见,台湾地区除了国民党和民进党之外,崛起的政党众多,但几乎都是属于某一政治领袖的个人型政党,虽然这些政党都在争夺第三大党的地位,但绝对不会成为真正的第三势力。“统”还是“独”这一矛盾不解决,台湾就没有第三势力可以发展和壮大的空间,所以切莫再误用、误读台湾所谓的第三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