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弱的韩国为何能灭掉郑国?

耿彦佳


郑国是春秋初年小霸的那个郑国,韩国是三家分晋的这个韩国(不是今天的韩国),在战国时期,韩国是如何兼并郑国的呢?

图-三家分晋的形势

三家分晋后,赵国都城在晋阳,魏国都城在安邑,韩国的都城在平阳。

韩国都城平阳在韩国边远地区,四周全是魏国的领土,而魏国在战国初年大杀四方,令韩国兄弟坐立不安。

公元前416年,韩武子迁都宜阳。这次迁都既要躲避魏国的锋芒,也想将战略中心转移到洛阳盆地来。

韩国领土除了被魏赵包裹,南部还与楚国接壤,但韩国单独去挑战楚国是不可能的。韩国东侧是郑国,这才是韩国最主要的目标。

郑国在春秋初年非常强大,繻葛之战郑国大胜东周王师,郑军一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差点生擒周天子。

郑庄公去世后,诸公子争位几十年,郑国内部大乱。郑国与晋、楚、宋、卫开战,胜少负多。郑国全盛时期的领土,有八成被楚晋两国瓜分,到战国时期郑国已经是个小国。

韩景侯为了兼并郑国,将都城由宜阳迁往韩郑边境的阳翟,以便进行闪电战,速战速决。

图-三晋的迁都过程

不只是韩国迁都,赵国也将都城从晋阳迁到中牟,后来又迁到邯郸。魏国也将都城从安邑迁到大梁。三晋都迁到东部来,逐鹿中原。

公元前376年,十五万装备精良的韩国强弩材士,突入郑国境内,直扑都城新郑。

韩国盛产青铜,兵器冶炼技术非常先进,韩国出口强弓劲弩到其他诸侯,苏秦曾经说过:“天下强弓劲弩,皆出于韩。”

装备这些精良兵器的韩国军队,称为强弩材士,韩国的强弩材士经常联合魏赵一起出兵,作战经验丰富。

韩郑边境距离新郑不远,韩人一个日夜便抵达新郑,郑国斥候只比韩军早到达新郑一个时辰而已。

经过一番浴血奋战,韩军打开新郑南门,十几万韩军蜂拥而入,新郑城破。

这一年,韩国将都城迁到新郑,自此韩郑一家,韩国实力大涨。纵横春秋和战国初年几百年的小霸郑国,就这样逐渐融入韩国。

图-韩国灭郑国后三晋的疆域

韩国成了战国七雄,而宋国、越国、中山国等国没有,真要感谢这些韩人先辈打下的殷实基础。


地图帝


韩国只是在战国七雄里面相对弱,但是要灭一个郑国还是不算太难。


战国初期,三家刚从晋国独立,赵国和魏国都比较强,韩国虽然相对弱点,但是能够鼎足而三,也不至于太差。更重要的是韩国作为新兴国家,君权相对比较集中,国家能够直接控制的人财物比较多,这样就能调动起广泛力量进行建设和战争。战国初年各诸侯变法改革实际上也就是这个需要。

而郑国是什么情况呢?虽然在春秋初年一度庄公小霸,但是很快也因为分封所累。郑穆公七个儿子的后代被称为“七穆”,互相轮流执政,也有倾轧政敌。在这样的情况下,郑国长期陷入内斗中,而又夹在晋楚两个大国之间,所以郑国在当时很难发展起来。



另外大家注意到,三晋都发源于山西,但是都先后迁徙到中原。说明当时往东发展是战略需要。赵国从晋阳翻过太行山到邯郸,魏国也瞄准了郑宋之间的大梁。两者基本都没发生争斗。留给最弱的韩空间不大,所以就只能消灭郑国了。只是等三晋决裂后,韩国继承了四战之地的形势,才会越来越弱。


林屋公子


战国之初,韩国参与了三家分智、三家分晋,其实力绝不容小觑。

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后,韩国面临的问题是解决郑国。于是,韩国君臣趁着兵强马壮,将开疆扩土的目标投向郑国,准备一举将郑国收入囊中。

韩康子去世后,韩武子即位之后的第二年,趁郑国新君郑幽公姬己初立出兵郑国,结果郑国战败,郑幽公身死。郑人立即拥立郑幽公的弟弟姬骀即位,史称郑繻公。韩武子去世以后,即位之初的韩景侯立即出兵郑国,夺取了郑国的雍丘,逼着郑国将国都迁到京邑。第二年,郑国得以喘息主动兴兵讨伐韩国,在负黍击败韩军。

之后韩、赵、魏获周天子认可列为诸侯。韩景侯跟随魏文侯讨伐齐国,韩国的注意力才暂时离开郑国,郑国再次得以喘息。在韩国被列为诸侯三年之后,郑国在楚国、宋国的支持下主动挑战韩国,出兵围攻韩国的阳翟。此时,韩国的战略重心东移,试图借助魏国讨伐宋国,除掉郑国的后援,从根本上孤立郑国,所以此时对于郑国的捣乱,韩国采取隐忍不发的态度。

不久之后,郑国发生了内乱,郑繻公杀了郑相子阳。过了两年,子阳的支持者再次聚众作乱杀了郑繻公,拥立郑幽公的弟弟姬乙即位,已经归属郑国的负黍趁乱投韩。

郑国内乱让韩国上下兴奋不已,趁机大举讨伐郑国,夺取郑国阳城。韩哀侯即位以后,认真分析了国际局势,坚定地认为灭亡郑国的时机已经来临。韩国迅速做出安排,制定了短期内灭掉郑国的阶段性目标。韩哀侯即位的第二年,韩国兴兵讨伐郑国,一举夺取郑国都城,郑国灭亡。韩国吞并郑国,向东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了韩国的长久发展,韩国将都城迁到原郑都,“并其国,享其都”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战国之初,韩国、郑国势均力敌,形势的发展也没有刻意倾斜于一方。但是后起之秀韩国携分智、分晋之威审时度势,一举战胜周王朝老牌诸侯国郑国,首开诸侯国间相互攻伐竟至灭国之境地的先河。韩国灭郑国事件,加速了“战国七雄”的形成,更进一步为实现一统创造了条件。


历史倪说


1、在战国初期,韩国实力并不弱。

韩国是从晋国分裂出来,继承晋国之尚武传统。以钱穆先生的看法,在战国初期,韩国之实力,可列在前五名。

公元前444年,韩与魏联手,消灭了盘踞在伊河、洛河以北的戎人部落。公元前405年,韩与魏、赵联手,在廪丘之战中大败齐军,齐军阵亡2万多人。公元前400年,韩与魏、赵联手,大破楚师于乘丘。

在三晋反目成仇后,公元前369年,韩与赵联手,在涿泽之战中大败魏军,这是魏国历史上最大的惨败之一。魏罃(魏惠王)的主力被韩、赵联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关键时刻,韩懿侯与赵成侯两人意见不统一,韩懿侯竟撤围而去,魏国才躲过一劫。不久后,韩懿侯与赵成侯联合出兵,攻打周王室,刚上台的周显王狼狈不堪,哪有实力与韩、赵两国对抗呢,只得夹起尾巴向两国求和。原本就已经衰弱不堪的周王室被分裂为二,史称“东周”与“西周”。

从以上史实可以看到,在战国初期,韩国对外战争胜多负少,实力不容小视。


2、在战国初期,郑国越发衰弱

郑国在春秋时期是一个中等强国,不过,自从著名政治家子产去世后,实力迅速衰弱。到春秋末期,郑国与宋国爆发十四年战争(公元前495年—前482年),国力大为消耗。

进入战国后,公元前468年,晋国知瑶率领部队攻城略地,抵达桐丘。四年后,即公元前464年,知瑶又率大军卷土重来,包围郑国的都城。

三家分晋后,魏武侯三年(公元前393年),魏国出兵讨伐郑国,占领酸枣并在此修筑城池。除了三晋对郑国虎视眈眈之外,南方的楚国也蠢蠢欲动,公元前400年,楚国为了争夺郑国,与三晋大打出手。公元前398年,郑国被楚国打得大败,郑繻公只得杀死宰相驷子阳,以讨好楚国人。

3、韩国灭郑国

韩郑战争始于公元前423年,当时韩尚未被周王正式册立为诸侯,韩武子率军队进攻郑国,杀死郑幽公,郑国人另立国君,坚持抗战。

公元前396年,郑国爆发内乱。被郑繻公杀死的宰相驷子阳的余党反戈一击,发动政变,杀死郑繻公,重夺大权。经此变局后,郑国的实力大大衰弱,这给了韩国可乘之机。

到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给了郑国致命一击,最终实现吞并郑国的梦想,使得这个立国四百三十年的姬姓诸侯国寿终正寝。之后,韩哀侯迁都到郑国首都新郑,由于韩国占据了郑国的地盘,一个国家两块招牌,有时称“韩”,有时称“郑”。在《孟子》一书中,把韩宣惠王又称为“郑宣王”。不过,此郑非彼郑,春秋时代的那个郑国,已经灰飞烟灭了。

灭郑是韩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由于战国初期史料奇缺,仅有极其简单的记录,故而被后世所忽视。


君山话史


其实这个问题存在两个误区。

第一,韩国真的不弱。自打“三家分晋”之后,晋国分为韩、魏、赵三国。韩国被魏国包围,西与秦国接壤,南与楚国交界。当时魏国是霸主,秦、楚也是虎狼之国。所以显得韩国弱小。不过作为战国七雄之一,跟秦、齐、楚、魏、燕、赵没法比,跟其他国家比,还是有一定优势的。就像现在的英、法,虽然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已经没落,可是跟一般国家比,无论军事、科技还是经济,都有绝对的优势。

第二,郑国并不强大。虽然郑庄公箭射周天子,击溃联军的进攻,可毕竟是“小霸”。庄公之后,郑国再也没有雄起过,总是依附于魏、楚、秦等大国之间。其实力与陈、蔡相仿。

韩国灭郑国,也是经历了激烈的交战。公元前423年,郑幽公姬己刚刚继位,韩国君主韩武子(韩启章)趁机攻打郑国,公元前375年,郑哀侯率军攻克了郑国的首都,并将都城迁到那里。其间经历了52年,所以说韩灭郑也没有那么随意,打了半个多世纪才打下来。


李論


韩国虽弱,却也是少年国家;郑国虽强,却是老大国家。这中间最大的不同是,韩国的社会活力更加旺盛,外交政策更趋务实。郑国的社会矛盾更加突出,内乱频发,严重浪费了国力,最终被韩国灭掉。

韩国灭郑,是战国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如果单从国家规模和实力来说,韩国并不具备攻灭郑国的条件,尤其是在列强环伺的中原地区,韩国此举无疑是改变地缘政治的冒险赌博,是郑国一系列的内政外交的失误,加上当时国际环境对韩有利,才让韩国的冒险政策成功。即使如此,韩国灭郑,依然是充满了坎坷,甚至韩国也差一点被郑国反杀。

(郑国位于虎牢以东)

郑国是西周晚期才分封的一个国家,一开始封在了陕西的渭原,靠近宗周,是畿内诸侯,郑桓公是第一位郑伯。当时西周王室衰微,郑桓公为此十分忧心,作为家族族长,一国之君,他需要未雨绸缪。他找到一个博通古今的大学问家,叫做太史伯,咨询国政。

郑桓公说:“王室多故,余惧及焉。与其何所可以逃死?”

太史伯说:“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逼也!”王室力量不足以依靠,戎狄的力量即将兴盛,因此不能够迁往西北。

郑桓公说:“如果东迁到江汉平原呢?那里是蛮夷楚人的地盘,而且有汉阳诸姬可以做为依靠。”

太史伯说:“江汉平原南部的楚人势力方兴正艾,对于战略转移的郑人来说,与这样的强敌对抗,不是明智的。”

郑桓公说:“那么移往南阳盆地呢?汉阳诸姬可以阻挡楚人进入南阳盆地。”

太史伯说:“南阳盆地北部已经有申国了,在申国周围都是蛮族,同样不容易立足。”

郑桓公说:“那么天下之大,难道就没有郑国的立足之地吗?”

太史伯说:“济(济水)、洛(洛水)、河(黄河)、颍(颍水)之间比较安全,那里没有大国,只有虢国、郐国两个小国,容易对付。”

郑桓公说:“虢国是公国,与天子亲近,如今去攻打,道义上说不过去吧。”

太史伯守:“虢国、郐国两国见利忘义,只要稍加贿赂就可以取得立足之地。这样的国君必然会做出违背礼法的事,到时再行征服,就可以完全占据土地了。”

郑桓公听从了太史伯的建议,取得了河南中部地区的十邑之地作为立足点。几十年后,犬戎攻破镐京,虢国、郐国没有勤王,被郑国抓住把柄,攻灭了这两个国家,正式在河南中部立国。

(春秋初年,郑国是三小霸之首)

郑国在春秋初年发展至鼎盛,被称为春秋三小霸之首。可是盛极而衰,郑国延续了周王朝的分封制,使得国内卿族力量越来越强大,逐渐架空了国君的权力。郑穆公的子嗣被称作“七穆”,基本把持了郑国的官僚系统。因此郑国国政日益混乱,国势大衰。

郑国之所以衰败,是因为郑国选择错了立国地方。郑国所处的中原一带,处于四战之地,而且周边都是强国,根本没有拓展空间。北边是晋国、南边是楚国,东边是宋国和齐国,西边是成周和秦国。郑国不管在哪个方向,都不能获得拓展空间。可是,郑国的分封制度,要求郑国必须要有足够的外部利益输送才能保持国家的向上的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郑国逐渐陷入了内耗,即使偶尔出现了几个试图团结民众的领袖,也不能改变郑国日益衰败的趋势。

与郑国大封公室相反,晋国在春秋初年经过了小宗取代大宗的“曲沃代晋”事件后,历代晋国君主都对公族表示了不信任,公子成年都得迁往别国。这使得晋国没有强大的公族作为国君的依托,国君不得不依靠卿大夫贵族来管理国政。在家族政治占据主流的先秦时代,这样的政治局面最终形成了晋国6大夫执政的格局。

韩氏是三晋中最为弱小的,但是能够在竞争激烈的晋国朝局中笑到最后,说明韩氏的实力也不弱。韩献子帮助“赵氏孤儿”,使得韩、赵两国世代交好。最后,赵国以骑兵取胜,魏国以武卒霸蛮天下,韩国则以箭阵闻名。

(韩献子时韩氏发迹)

三家分晋前,韩相段规曾对韩康子说:“分地时一定要成皋。”

韩康子说:“成皋是贫瘠不长庄稼的地方,要它有什么用?”

段规说:“一里那么大的地盘却可以牵动方圆千里的政权,是因为地形有利的缘故。一万人可以打败三军,是因为乘敌人不备的缘故。大王如果能采纳我的意见,韩国一定可以消灭郑国。”

韩康子说:“好。”

成皋,是现在的荥阳一带,有一个比较有名的地方,叫做虎牢,是兵家必争之地。

因此,韩国在立国时,就已经确立了未来的开拓方向。韩国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它所面临的局面与郑国是相同的,都处于四战之地,缺少扩展空间。韩国周围的秦国、魏国、楚国都是惹不起的存在,就算是相对弱小的郑国,也是二流强国,有兵车千乘,不好打。分家后,三晋之间约定,赵国向北,魏国向西,韩国向南,扩张土地。韩国就此渡过黄河,占了一些成周的土地,与郑国直接接壤,国境线犬牙交错。因此,韩郑之间,必然会爆发战争。韩国的领土在河南中西部地区,与魏国东部领土隔着郑国。

此时的河南地区,从西到东逐次是韩国、郑国、魏国、卫国、宋国,河南南部是楚国,北部是赵国。

从公元前423年韩国伐郑,到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韩国历经韩武子、韩景候、韩列候、韩文候、韩哀侯,历经半个世纪,前后四代人努力,终于将郑国灭掉。

公元前403年韩景候被赐为侯爵,韩国就将都城从宜阳迁到阳翟,与郑国都城新郑只有200里,目的就是在韩、郑边境可以光明正大的集结重兵。郑国对此也并不是没有准备,他们征发了全部的战争潜力,兵力可达10万,不敢懈怠。韩国攻郑,结果没打下来,反而国内生乱,被郑国反攻,围住了都城阳翟。这在战国兼并战争史上,可算是独一份了。

此后的韩国采取了追随魏国的策略,败齐、擒宋、救鲁,在中原一带,可谓风头一时无俩。公元前376年,韩国与赵国、魏国瓜分了晋公最后一点土地,晋国最终灭亡。三晋为了结盟,在韩国的小城屯留聚会,也邀请了郑康公。郑康公想借聚会之机,与各个强国修好关系,因此带兵2万前往会盟。

韩国却在背地里调动兵力,一举攻入郑国都城,为半个世纪的战争画上了休止符。郑康公正在开会,突闻后方生变,立刻向魏国、赵国求救。魏国、赵国刚刚立国,对韩国极尽拉拢,对于韩国的行为采取了默认的态度。郑国的南部邻国楚国则是因为数年前吴起变法失败,国内贵族70多家都被杀,国君与贵族之间的嫌隙已生,也无力北向争雄。齐国则在2年前被韩国击败,且摄于三晋之威,不敢有所援助。于是,郑国求告无门,宣告灭国。韩国夺取了战国最发达的工业中心,并与自己的工农产业相结合,实力迅速上升了一个层次。

(韩国灭郑后达到鼎盛)

郑国被韩国灭了以后,郑氏子孙播迁于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间,以原国名为姓,便是郑姓之始。一年后,公元前375年,韩国将都城从阳翟迁到新郑,对郑国的贵族大加笼络,快速稳定了人心。

公元前369年,魏武侯去世,魏国公子争立。公子罃(就是魏惠王)正式即位的第一年,公仲缓奋力一搏,意图与长兄争夺王位,勾结韩赵两国进攻魏国。于是赵成侯和韩懿侯亲率两国军队大举攻魏。

联军西进攻打魏国国都安邑,公子罃坐镇都城,连忙派出魏军在浊泽迎战。两军摆开阵势大战。联军势盛,大败魏军,进而包围安邑。魏国面临灭国之危。这时候,韩国一句话就能决定魏国命运,虽然韩国最终撤走,可是天下却留下劲韩的称号,因为只有韩国步兵在正面抗住了天下第一精锐步兵——魏武卒。此后的韩国,曾多次伐秦。

败齐、擒宋、灭郑、攻魏、伐秦,在战国中期,韩国战绩彪炳,正式进入了战国七雄的序列。


而知而行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和秦国七国实力超群,成为这个时代的七位霸主。


我们首先看看韩国发端。韩、赵、魏三国出自于晋(著名的三家分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三国正式得到周天子册封,韩国作为诸侯国的身份得到确认,韩景侯正式成为诸侯。

韩国地处中原,东部和北部被魏国包围,西部与秦国接壤,南部与楚国隔江相望,旁边还有一个名义上的国家中心——洛阳。韩国四周除了国还是国,毫无扩展空间。在战国七雄中,韩国的疆域是最小的。

正是由于土地有限,缺少发展空间。韩国不仅强盛的时间短,还在后来成为其他六国的"欺压"对象。

而弱是相对而言的,韩国和大国相比,虽然处于弱势,对比郑国就显得比较强了。

而郑国本算是春秋时期第一个发展起来的大国,深得周天子亲近和信任。当时郑国的自然条件也很不错,农业产量也较高。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天时地利兼具的国家,却因为中央政治斗争激烈、王权更迭频繁、内部斗争激烈,而逐渐从中央开始式微。

韩国需要发展,只能对周边的小国进行战争而郑国以然没落,成为了最好的对象。最终韩国对郑发起了攻势。韩、郑两国曾多次交手,双方各有胜负。在到韩哀侯灭郑的四十多年间,韩国总结了不少攻打郑国的经验。郑国将士也不傻,不会轻易放过来进攻的韩国军队。

面对生死存亡的时刻,郑国国内不像韩国,郑国无法全心全意的去应敌,而还要分出精力来解决国内矛盾,最终韩国对郑的战争渐渐取得了优势。韩国消灭了这个对峙多年的对手,取得了胜利。


夜雨绵绵不止


韩国的弱是相对的,它比郑国还是强多了,不然也不会被位列七雄之一。只不过,韩国与秦楚赵齐魏燕六国相比,它又确实是最弱的一个,所以才会让很多人觉得韩国韩弱小。



这道理和今天的韩国是一样的。今天的韩国经济总量约1.5万亿美元,领土和人口大致就和我们的浙江省差不多。因此,和中美英法俄日德这些强国、大国相比,它很弱小。



但要是放到全世界范围之内来看,它并不弱。作为一个中等发达国家,韩国经济总量全球排名第十一位,仅次于加拿大。韩国拥有发达的工业和科研,账面上的军事实力始终跻身于世界前十。因此,韩国的综合国力能轻松击败世界90%以上的国家。



同理,战国时的韩国对于周边弱小的诸侯国来说,也是庞然大物。郑国虽然在春秋初年厉害过一段时间,但之后就已沦为三流国家。撑到战国时,就已经是十足的小国了。别说和韩国比,就是和鲁国、宋国、中山国这类次等诸侯比,也还是差了些。

因此,以韩国的国力,灭掉郑国算不上有多困难……


这些历史要读


春秋战国,烽烟久久不散。在一次又一次攻伐中,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相继脱颖而出。战国时期,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和秦国七国实力超群,成为这个时代的七位霸主。

然而一山不容二虎,各国之间少了英雄间的心心相惜,而相互攻伐。即使不是一时霸主的国家,也没能逃开战争的袭扰。韩国和郑国就曾长期对峙,最终韩国成为赢家。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看题中所说的韩国是"最弱的"一国是怎么一回事。韩国发端于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三国正式得到周天子册封,韩国作为诸侯国的身份得到确认,韩景侯正式成为诸侯。

然而韩国地处中原,东部和北部被魏国包围,西部与秦国接壤,南部与楚国隔江相望,旁边还有一个名义上的国家中心——洛阳。韩国四周除了国还是国,毫无扩展空间。在战国七雄中,韩国的疆域是最小的。

正是由于土地有限,缺少发展空间。韩国不仅强盛的时间短,还在后来成为其他六国的"欺压"对象。魏国和齐国斗争,韩国就成了其中的炮灰。周显王二十八年(前341)发生的马陵之战,就与韩国被夹在中间而垂死挣扎密切相关。战国末年秦国和齐国较量,实力不济的韩国也无奈成了冲突降级区,艰难求存。

由韩国在战国百年间的遭遇来看,韩国确实是七雄中最弱的一国。也正如题主所说,韩国确实打败了郑国。只不过,这件事其实发生在战国七雄产生之前,在更久远的周烈王元年(前375)。

郑国本算是春秋时期第一个发展起来的大国,深得周天子亲近和信任。当时郑国的自然条件也很不错,农业产量也较高。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天时地利兼具的国家,却因为中央政治斗争激烈、王权更迭频繁、内部斗争激烈,而逐渐从中央开始式微。

郑国虽然走向没落,但其周边国家却在努力追寻出路。南边的楚国越发脱离周天子掌控,不断吞并南方诸部落;北方的晋国易主趋势越发明显;东北的齐国随着改革的推进,出现了齐桓公这样的霸主……其实郑国的处境和后来韩国的处境类似,都是夹在大国中间,缺少发展空间还要时时担心被灭国。

正是这么两个处境不利的"小国",最终对邻国发起了攻势。早期两国其实平分秋色,韩、郑都有胜有负。甚至在郑繻公十六年(前41 414),郑国在负黍大败韩军。郑繻公二十三年(前407),郑国军队还在阳翟围困韩军。然而最终是韩国取得了胜利,这就和韩国的几点优势分不开关系。

首先,韩国在经历了三家分晋后逐渐走向正轨,社会相对稳定。我们前面提到,郑国在春秋后期国君更迭频繁,政治斗争激烈,国内动荡不安。而韩国在周威烈王时期得到周天子承认,逐渐以一个诸侯国的身份发展起来。

政局的稳定意味着一国内部有着良好的发展农业和商业的环境。确实,韩国在韩景侯正式被册封为诸侯到韩哀侯消灭郑国期间,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力逐渐增强。

由于地处中原,和多国接壤,韩国商业活动极其繁盛。北方的马、南方的鱼、东方的盐、西方的皮革……几乎只要人们需要,就能在韩国的市场上找到。换个角度来看,只要韩国军队需要采购物资,他们就能从多种渠道获得补给。这给其军队提供了发展便利。

而另一方面,商贸的发达意味着国家税收的增加。也就是说,韩国中央能给军队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对于古代战争而言,兵马可以不动,而粮草必须先行。韩国逐渐强大的财政实力给了韩国长期和郑国交锋的底气。

此外,韩国的农业在这一时期也发展迅速。韩哀侯时期,韩国普遍采用施肥的方式来改良土壤。这不仅能直接把荒地变成沃土,还大大提高了粮食单产。没有韩国农业作为后盾,韩国不可能消灭和自己疆域差不多的郑国的。

其实,早在韩景侯时期,韩、郑两国就曾多次交手,双方各有胜负。在到韩哀侯灭郑的四十多年间,韩国也总结了不少攻打郑国的经验。郑国将士也不傻,不会轻易放过来进攻的韩国军队。但郑国国内不像韩国,郑国无法全心全意的去应敌,而还要分出精力来解决国内矛盾。

面对生死存亡,一心二用显然是不合适的。韩国和郑国境遇相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情差距却一点点拉大。他们就像是龟兔赛跑,郑国在春秋一盛之后就"自暴自弃"。而韩国却一点点追上,最终消灭了这个对峙多年的对手。


高会民


韩国灭郑国时,韩国刚立国不久,战力还强;而郑国在晋楚争霸及秦晋争霸中已经被蹂躏得奄奄待毙了。刚从晋国分离出来的韩国趁着年轻力壮,一举击倒衰老不堪的郑国,并不是难事。但韩国接上了郑国的班,成了七雄中最差劲的一个国家。


韩国能灭郑国实在是因为郑国太弱了。东周初期,周平王东迁洛阳,郑武公与秦襄公共同出兵保护王室东迁,与犬戎恶战百场。秦国因此大功而立国,郑国国君则因此成为王室三公之一,借着王室名义消灭了不少小国,实力壮大了。郑庄公时代,郑国是一个霸主,想打谁就打谁。后来郑国内乱加春秋五霸崛起,郑国如皮球一般一天一天干瘪了。到战国初期,被三晋之一的韩国一战而亡!

正所谓两弱不能相亡,韩国实力还是比郑国强,因此能灭掉郑国。韩国历史上拿的出来吹牛的事,就只有灭郑与申不害变法两件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