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背后的故事


《琵琶行》背后的故事

白居易自幼聪明过人,擅长写文章,为人坦率耿介。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获得名士的赞誉。

贞元十六年,白居易参加殿试考中进士,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

《琵琶行》背后的故事


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担任了左拾遗,就是进谏的官,后来升任为太子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在河北拥兵自重的藩镇李师道、王承宗派遣刺客刺杀宰相武元衡,因为武元衡主张用武力平息叛乱,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

《琵琶行》背后的故事


这时候白居易已经不是言官了,按照规定,应该是谏官在朝臣之前言事,有权贵抓住这个规定说他不该越职言事,并把白居易的母亲坠井而死的事情搬出来,诬称他却写了《新井篇》,言辞浮华,大逆不道,并称如此没有德行之人,不能在朝中任职。于是派他出京为江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又上书说白居易不宜任刺史,于是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这也就是文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

其中真实的原因是,白居易任左拾遗、翰林学士期间,屡向皇帝上书言事,剖析朝政,还写了大量讽刺社会政治的诗歌,像《卖炭翁》等,得罪了这些权贵。这一次政治打击在白居易的一生中是最为沉重的。从此,他虽然也不失关心国计民生的赤子之心,但干预政治的热情却大大减退。


《琵琶行》背后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