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军机处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机构呢?

密探零零发


雍正元年(1723),和硕特蒙古部落首领罗卜藏丹津在青海发动叛乱,自称达赖珲台吉。这场叛乱虽然很快就被年羹尧平息,但之后紧接着又爆发了准葛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领导的叛乱。

西北如此频仍的叛乱,使得雍正下定决心要彻底击败敢于叛乱的西北蒙古诸部,军机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成立的。雍正四年(1726),雍正命怡亲王允祥、大学士张廷玉、户部尚书蒋廷锡在户部设立“军需房”,总管军需事务。到了雍正七年(1728)六月又下令将“军需房”办公地点移到乾清门外西侧的隆宗门北边,并且于次年将其变革为“军机房”,这便是正式设立军机处的开始。

那么军机处的职掌有哪些,又是怎样运行的呢?
军机处是清代独有的中枢机构,但它名义上却不是中央政府,长期不入《会典》,换言之,从设立它开始之日,一直都是一个临时机构,直至嘉庆时才载入《会典》,作为正式机构出现。

众所周知,军机处的办事人员中,主管军机处的被称之为军机大臣,负责具体办事的则是军机章京。其实军机处所有的官员都属于兼职,没有属吏,只是承旨办事而已,这也是其长期以来都没有作为正式机构出现的原因之一。

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或枢臣,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总督中特简,或是由军机章京升任,没有固定名额。这些军机大臣或军机章京都有固定的实职,在军机处只是兼职。军机处在清代体制特殊,并非正式的官府衙门,只是依照皇帝旨意办事,维护皇权,以实现皇帝乾纲独断的辅政机构而已。

军机处官员虽然位高权重,但是这种权力只是临时的、非正式的。他们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就是说军机处官员的权威和地位来自于皇帝,而不能有个人主张。只要皇帝信任,交差办事,那么军机官员的地位和权威就存在;如果皇帝不交给事情办,那么这些军机官员就无事可做。

军机处这种特殊微妙的地位, 一方面使军机官员时时对感戴皇恩浩荡,另一方面又时刻“无事可做”的敬谨心理所笼罩,因此,唯有鞠躬尽瘁,唯唯诺诺,尽心尽力。正式由于军机处这种机要、非正式的特点,使其在具体办事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一是办事机密、迅速。军机处是机要重地“军机大臣掌书谕旨,统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这是其主要职能。军机处虽然没有官署、属吏,但其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基本都是军国要事,这在客观上也要求提高办事效率。这等于是绕过了之前内阁的繁琐程序,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增强了保密性,更重要的是,皇帝可以一个人说了算!

二事办事效率高,忠于皇帝。军机处“领以亲重大臣,选庶官之敏慎者为满、汉章京”,其人员没有定额,军机大臣3-10人不等,另有军机章京若干。这些人来自于不同的衙署,相互之间互不统属、分工合作,都直接对皇帝负责。作为皇帝的机要秘书班子和咨询机构,军机大臣往往经验丰富,处事果断;紧急章京年富力强,机智敏捷“军机处行走之人,尤当以慎密防闲为要”,因此,军机非特别需要是不会与地方官员接触的,即便是在京各衙门官员也很少有来往。这样一来,就十分有效地维护了皇帝的权威。

总而言之,军机处是清代皇权发展到极致的产物,皇帝想要乾纲独断,但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不可能凡是都亲力亲为,所以就需要军机处这样一个辅政机构。简而言之,军机处就是皇帝一句话,军机大臣们埋头苦干的机构。


江畔初见月


军机处最初是在中枢成立的负责西北军事作战的几人小组,后来渐渐扩展,成了皇帝的秘书处与全国的机要中心;再后来慢慢具备行政职能,有了首揆、开始分管具体事务,成为实实在在的最高行政部门;最后转化为责任内阁。

(军机处)

1、西北军事作战的中枢指挥小组

明朝辽东作战,中枢只是一度成立了协调户兵工三部侍郎,后来更没做大的调整,军事机密外泄已经成为常态。

清朝满蒙一家,青海和硕特、西北准噶尔都是蒙古人系统,双方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保密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张廷玉)

尤其是和通泊的惨败,让雍正更坚定了决心。

2、实用的东西就要推广

军机处对西北用兵有帮助,对于皇帝驾驭臣下自然也有用。之后军机处就升格为皇帝的秘书处了,人员没有编制,全是君上制定。可能是王大臣,也可能是内阁大学士、还可能是六部大臣,都是皇帝的亲信。

(军机处设置)

军机处没有下辖部门、人员兼职,对于工作人员并没有太多实权,另一面更加加强了皇权。

3、制度的自然演化

正如理想的监察机构会演化为新一级行政部门一样,理想的秘书处总会演变成事实上的行政机构。没有太多原因,历史规律就是这样。

军机处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开始分工,谁分管兵部、谁分管财政、谁分管人事、谁分管皇家礼仪、谁分管外交,而军机章京就开始为各自的分管军机大臣写材料。

(西北军功让左宗棠入值军妓)

而且随着事务轻重的不同,每个人分管的多少也不一样,比如和珅当时就分管好几个部,左宗棠入值军机主要分管兵部,就演化出顺位排序。

4、最后一次转化

到了清末,军机处越来越像国家最高行政部门,但也兼管着军务,所以权力又比纯行政部门大。在组建总理内阁的时候,就以军机处为核心组建。袁世凯后来也担任内阁总理大臣。

(军机大臣袁世凯)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在清朝的官职中,有一一个特别惹眼、也特别有权位的官职叫军机大臣,军机大臣是皇帝的重臣,权势显赫朝野闻名。军机大臣的职权超过大学士,一般都是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重职中升任。军机大臣所掌管的军机处是清朝的一个重要国家机关,虽然表面上位居内阁之下,但是实际所掌管的大权超过内阁。\r

追溯起来,清朝制度对于皇权的保护、对于分权的限制实在是到了变态的地步。军机处的设立,仍然是为了分解内阁的职权,这样可以避免权力集中,避免大权由某些大臣独揽,仍是皇帝加强集权的一种方法和手段。\r

军机处最初的雏形是军机房(也称军需房),是清朝雍正年间的产物。当时清兵与准噶尔部交战,为了往返的奏折和军事情报更加保密,也为了处理军务方便,而设立了军机房。军机房的主管领导由皇帝在内阁中挑选可靠的人来担任。雍正年间任命了怡亲王允祥、大学士蒋廷\r

锡、张庭玉来主抓军机事务,开始突出军机房的重要性。不久又设立了军机章京,后来军机房经过大学士们建议,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各个机构更加完善。军机处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次变动。乾隆即位时曾经短暂地废除了军机处,改设总理事务处,原来的办理军机处的管理大臣,有的改为协办总理事务,但两年后又重新恢复了军机处,总理事务处继而废除。到了嘉庆年间,军机处得到了彻底巩固,职权范围也逐渐加大,成为当时重要的国家枢纽机关。到了光绪时,又设立了督办政务处,将索机外的职权再次进行分割。宜统时期,改称为责任内阁,军机处基本上不复存在。\r

清朝的军机处自设立到废止经历了一一百八十多年。 军机处可以说是皇帝的私人机构,总体是管理军国大事,具体职权大而且广泛。 军机处听命于皇帝,办理皇帝亲自授子的各项大事要政。其中包括审理大狱案件、泰补文武百官、考察行军作战路线计划以及后勤补给、考证历史等核心工作。\r

军机处之所以成为军机处,所处理的事务要求迅速保密,传送密件严密快速直接。后来随着军机处权力的扩大,天下事务基本都能够参与管理,为了避免权力集中而威慑皇权,清帝对军机处再次采取了权力限制措施。最初地方官员的文件奏折等都必须经过军机处,然后由军机处呈报皇帝,嘉庆时期,文章奏折不必通过军机处而可以直接呈送皇帝。在清朝,军机处的权力完胜宦官。军机大臣处理中枢事务,呈写密旨都严加保密。皇帝与军机大臣商议事务的时候,不允许太监在场。普通大臣不得随意进入军机处,即使是王公贵族也必须由皇帝亲自批准。\r

皇帝对军机大臣们的对外交往也有严格的限制,为避免泄露机密,连军机处打扫卫生等杂役都是精心挑选,达到一定的年限后全部换新人,以免对于军机处过于熟悉。军机处表面上有很高的职权,但是必须服从皇帝. 人管制,军机大臣丝毫没有决策行动等能力。军机处就是维护皇权、秉承皇帝冒意办事的重要机构,军机处的设立,实际上是封建量权达到最高峰的标志。





蔡哥想知道


康熙亲政后,议政王大臣制度仍然存在并有较大权力。为了独揽大权,康熙在宫内设立了南书房,挑选文才较好的翰林官进入南书房内当值。入值者得参与国家机密决策,负责拟写谕旨,最终形成内阁取代议政王大臣制度。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的佟国维、马齐、张廷玉等人都是内阁大学士,各自分管一些部门并对皇帝负责。

雍正帝七年,清朝对西北的准噶尔部用兵,为了统筹大军出征作战的所有军务,确保前方作战和后方粮饷供应,同时进一步借机统揽大权,雍正帝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处设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军机大臣从大学士、尚书、侍郎以及亲贵中指定充任,如怡亲王胤祥、大学士张廷玉、户部尚书蒋廷锡、大学士鄂尔泰等,都是以重臣身份兼任军机大臣。军机章京一般从内阁、翰林院、六部、理藩院等衙门官员中选择,所有这些人都是兼职。

按现在通俗说法,军机处机构组成其实类似于现在的“XX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比如说南水北调工作领导小组,由中央领导兼任,负责重大事项协调,办公室由低一级的正部级领导担任,负责具体执行和日常事务。当然,军机处实际上更像中央书记处,作为政治局办事机构。

军机处没有正式的办公场所,只有一个不大的值班房,地点设在隆宗门内,靠近雍正帝寝宫养心殿,以便于雍正有需要时,随时召见军机大臣议事。需要时,雍正帝亲自指示各项事件应如何办理,当然,有时也向军机大臣了解情况,听取他们对各项工作的意见,以作出决策。军机大臣根据雍正旨意,草拟好文书,经过雍正把关后发出,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直接印发给有关部门和官员。具体负责几个方面工作:

一、负责皇帝下达谕旨的草拟和各级官员上报的奏折文书的预处理。
二、参与重要政事的决策,比如说皇帝遇到大时一时不能个人决断的,听取军机大臣建议或者由军机处讨论出意见后再由皇帝决策。
三、经皇帝批准,参与某些重大刑事案件审理。
四、皇帝任免各级重要官史,由军机大臣出具备选名单。科举考试主考及考官名单也由军机处出具供皇帝选择。
五、负责掌握全国军队国防相关事务的各种数据提供皇帝决策参考。
六、经皇帝同意,可以督查各地政绩,也可以作为皇帝特使行慰问之权。

军机处的设立使六部和各衙门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再需要向内阁请示汇报。这一机构设立大大增强了皇权,削弱了内阁,并成为皇权与相权制衡的工具。所以雍正去逝后,后续的接班皇帝不但没有废除这一临时机构,反而增强了军机处职能,到慈禧太后专权后,军机处的权力达到了顶峰。

1911年,清政府迫于形势,建立起所谓的“责任内阁制”,同时撤销军机处,这一运行了180年的机构被废除。


华哥杂谈


通俗地说,就是皇帝顾问性质的高级秘书处!

中国历史的发展,一步步走向集权,至雍正设立军机处,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雍正七年,雍正帝对准葛尔丹的策妄阿拉布坦部用兵,为了能直接指挥战争,处理重要军务,保守军事机密,设立了军机房,后改名军机处。

军机处设立之初,有临时办公的意思,但是后来越来越重要,成为清朝一代最重要的中枢部门,直到宣统年间被废除。军机处主要任务有三项。

1 面奉谕旨,草拟文书。

雍正每天召见大臣,处理文件,颁发谕旨,大臣草拟谕旨,分发各个部门或者个人。



2 皇帝咨询,参政大事。

这点类似“顾问”,皇帝对一些国家大事,向军机大臣咨询,商议,但是这种参议的职责和权力是皇帝主动提出问题时才有,不是固定的职责和权力。

3 管理文书,保存档案。

皇帝处理官员奏折,无论有无朱批,都要抄写成副本,逐件登记,归档处理。

雍正时期,张廷玉,胤祥,鄂尔泰等都当过军机大臣,军机大臣都是兼职,有点类似“临时工”,他们是从内阁,翰林院,六部等中选出,但是他们的编制,考核,升迁均在原衙门。



明朝朱元璋废除宰相,成立内阁,康熙设立南书房,限制议政大臣会议权力和内阁权力,到雍正时期成立军机处,一脉相承。


我是一个小书虫


看完我的回答大约需要3-4分钟,希望您觉得值得,谢谢。

首先,我们要知道中国古代史的政治制度的趋势是,皇权逐步加强,相权逐步弱化,消失的过程。明朝取消宰相制度之后,皇帝就已经充分集权了,政务上由自己的秘书团队“内阁”来从旁辅助。清朝的军机处实际上是明朝内阁的变体。

雍正时期,为了用兵西北的大事,雍正帝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有两个重点,第一,军机处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内阁,成为最高皇家秘书处;第二,最初军机处是处理紧急战事的临时机构。

雍正十年的时候,军机处更名为“办理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均为大学士或者六部尚书等兼职。直到乾隆年间,军机处才成为清朝廷的一处重要的常驻机构存在下来。

从作用上讲,军机处很不简单,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国家的最高决策都是皇帝在军机房跟几位军机大臣共同协商,决定之后,再颁诏予六部执行。

从地位上讲,为了防止军机大臣专权,军机大臣是没有任何品级和俸禄的,等于皇帝的私人办事顾问而已,随着历史的推演,军机大臣逐步由亲王,六部尚书等高官兼任,那又是后话了。

从职能上讲,军机处要负责,第一,负责皇帝下达谕旨的撰拟和参预官员上报之奏折文书的处理,这是最重要的常规工作;第二,办理皇帝交议的大政,凡遇重要政事,皇帝不能裁决的,或交军机处议奏,或密议,或交军机处会同关系衙门议奏;第三,考查行军之山川、道里与兵马钱粮,军事策略将略等等。

从内部构成上讲,我直接上图,大家一目了然——

总体上来说,这样的机构不太好和现在的国家部门对应,如果一定要对应,那应该是国务院了吧。


原创码字着实不易,你的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欢迎跟我一起读诗书,学历史。点个赞,就像是跟我击个掌。


鱼包同学


去过故宫人都知道,在养心殿附近的内右门外,有一排简陋的板房,这里就是清朝的军机处所在地。

那清朝的军机处是何时建立呢?

在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时,因清廷连年用兵西北,战事紧急, 军报频繁,雍正帝特命在靠近养心殿的隆宗门内临时设置军需房(又称军机房),不久后改为军机处


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改为常设机构, 正式命名为“办理军机事务处”。军机处初设时不参与其他政务决策, 后来权力渐大,逐渐取代内阁成为实际秉政、处理政务的机构,凌驾于内阁之上。


一旦入住军机,就进入了帝国政务的核心决策层,军机大臣位高 权重,令人艳羡。

军机处是一个非常高效的机要班子。军机大臣每天阅各衙门章 奏,前往不远处的养心殿,听取皇帝对奏章的批复。

皇帝口述指示, 军机大臣聆听,然后回军机值房凭记忆将皇帝的旨意草拟为诏书, 然后再赴养心殿交皇帝定夺,这中间只有一个时辰。


草拟的诏书经 皇帝首肯后,作为正式诏书下发。军机大臣每日分两班轮值,办理 皇帝当日交办的事情,随时听候宣召。军情战事紧张时,皇帝更是 会不分昼夜地召见正在值庐值宿的军机大臣。


为防君权旁落,清朝皇帝对军机处的限制极严。中央和地方官员 不得将奏报的内容事先透露给军机大臣 ;军机大臣不得在军机处办理。


本部院的事,各部院大小官员不得到军机处找本部堂官请示事务。 军机处的印信由内廷收藏,需用时由值班章京(军机处办事 人员)向内奏事处“请印”,用毕即还。

军机章京的值房亦不许闲人窥视,违者重处不赦。


安意如


讲军机处的事一定要谈时期

实际上在雍正朝时期,军机处被建立时,没人想到它会在后来变成这种“比内阁还内阁”的东西。雍正建立军机处,最初是因为清朝和准噶尔之间的战争爆发。当时他需要一个在自己身边准备一个专门处理军务的机构。这个机构要能保密,能随时能和皇帝沟通,要处在帝国的权力中心……于是就出来了在这么一个军机处。

实际上看地点也能看出来。内阁开会的地方通常在太和门的外面,而军机处直接在紫禁城内院里,隆宗门内。下图是太和门。

但是这个皇帝的直属机构,并没有因为军事行动的停息而遭到裁撤。雍正死后,乾隆继位。乾隆继位之后,先是短暂地解散了军机处,任用总理事务处。但随后军机处又被重组,其工作增多了,里面的要人也增多了。这个机构的任务继续延伸到了军事之外的领域,从平时的文书工作到行政和谏言,都是军机处的任务。军机处的实际作用很快遮盖了现有的内阁,成为了皇帝真正的大臣班子。

但是尽管军机处权力极大,军机处却从来不是一个正式的永久性机构。在军机处任职的官员,绝大多数都是兼职,在其他的部门还有其他职务。它虽然是实际上的清国最高权力机关,皇帝真正的“大臣圈”,但在形式和理论上,它一直处于这种临时机构的状态,也没有真正的衙署。

大致就是这么回事。在其存在的大部分岁月里,军机处是实际上总揽军政大权的国家机构,皇帝身边的政府中枢,但在形式上却没有这个名分。


史话戏说


清朝的军机处是雍正皇帝为了提高执正效率而设立的机构,因为封建的统治技术发展到清朝,已经非常完善,完善到整个官僚机构用于日常程序扯皮的精力要大于办公的精力,而雍正作为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怎么能容忍这些发生,但是他又不能轻易改动原来运转良好的权力分配体系,所以就设立军机处。

军机处的设立之初就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的,所以它的机构极为简单,只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两个层级,没有多余人员。人少的好处就是不能扯皮,流程简单,人人担责任,这样能提高执政效率。


军机处直接面对皇帝,只把关于国家最重要的事呈报上来,让皇帝可以专注于军政大事,这样国家资源和皇帝的精力才不会被无所谓的浪费。

军机处是一个临时机构,人员的任免全部由皇帝一个人决定,就避免了人事程序的扯皮,也让大臣们不敢结党,而且大臣们害怕失宠被提出军机处,还会用心办事。皇帝直接决定人选,也避免的机构膨胀。


有了军机处以后,还能对朝堂起到了一个鲶鱼效应,让军机处和和内阁以及六部郎官相互制约。

军机处没有编制和预算,所有的成员都是从官员中直接选拔兼任,俸禄和人事关系还在原来的单位,不增加朝廷的负担。


军机处实行的是24小时的轮班制,军机大臣每天早上4点多到军机处开始接班,看一下前一晚有什么大事发生,然后和各个军机大臣商量一下,6点多到养心殿面圣回报工作听一下皇帝的处理意见。


军机大臣本来是个虚衔,但是因为背后有皇帝的加持,权力不断变大,慢慢就成了最高决策机构。


西山讲历史


设立缘起

清朝入关后建立的全国性政权,是以入关前的政权机构、政治制度为基础的,虽然采取了明朝的体制,但仍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满洲贵族特权。由满洲贵族诸王及总理旗务大臣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拥有很大权力。在努尔哈赤时期,一切重大事件,均先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受理,然后呈报努尔哈赤。皇太极上台不久,设立了“文馆”,后又将“文馆”扩大为“内三院”,即秘书院、宏文院、国史院。皇太极设立文馆的目的,是以此来分散议政王大臣们的权力。福临于顺治晚期,又改内三院为内阁,负责处理一般文书,亦即拟定对题本的处理意见供皇帝裁决。议政王大臣会议则负责受理重要军国大事。康熙中期,玄烨成立了南书房,南书房中的翰林大学士亲承帝意,拟进谕旨,取代了部分内阁的职责,内阁权力又受到削弱,皇权进一步加强。

雍正年间,胤禛对西北用兵时,由于议政王大臣都是世袭的贵族,没有实际经验,早已不太熟悉军国大事;又由于内阁离街市近,人员又多,往返递奏本章容易泄漏机密,所以,胤禛下令把内阁中三四品以上字迹端正、才思敏捷的大学士,由太和门外的内阁里,调到隆宗门外(后又迁入隆宗门内靠北、乾清门外靠西的地方)来亲承旨意,拟发谕旨。每天早晨五六点钟,至迟也在八点以前,胤稹亲自召见他们,口授旨意,叫他们拟呈转发,忙时,晚上也召见。拟写完毕,先呈胤禛审阅,认可后,不经内阁,直交兵部捷报处,分快慢程度直接下发。快的,上面写有“马上飞递”四字,还限定每日300里、400里、500里,600里的更写有“600里加紧”的字样,直接把皇帝的声音传达给下面的当事官员。这个特别的秘书班子就是“军机处”,即“办理军机事务处”。

人员设置

军机处仅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两种职官。

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由胤禛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简选拔,或由军机章京升任,也可由满洲皇室亲王选任,名额无定,多寡悉从皇帝所欲。最初,军机大臣仅设3人,即怡亲王允祥、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后最多时增至11人。他们之间无隶属关系,只以品秩高、资历深者为“领班”,誉称首席、首揆、揆席。他们分别对皇帝一人负责,各自办理皇帝交办的机要事务。军机大臣全称“军机处行走”或“军机大臣上行走”。初入者,还要加“学习”两字,如“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军机处学习行走”。

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章京领班称“达拉密”。章京的选拔标准是“人品端方”、“年富力强”、“字画端楷”,并要具备办事缜密的条件。章京最初在内阁中书内选用,后多由部、院、寺司员保送。章京主要负责满、蒙、汉文字工作。

军机处系清代重要机关,所以,军机处洒扫庭除、勤杂送水等服务工作,一概使用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

权力职掌

军机处的职掌大致为三类:即不时召对商议机务,面奉谕旨草拟文书,审议誊录保存文件。

不时召对商议机务,是指参议各种政事,包括军务、人事、典礼等。每天早晨,胤禛常就这类事物,命军机大臣详议,并拿出处理意见。面奉谕旨草拟文书,就是将领到的谕旨形成文字下发,这是军机大臣的最主要也是最经常的工作。审议誊录保存公文,就是将胤禛批阅的奏折誊录副本,加以保存。

下图军机处内景

军机处最初只是内阁的一个分局、一个分支。开始只管军事,后来逐渐也管政治大事。

因此,胤禛利用这个机构,不仅亲操军令,而且慢慢地将一切政令也从内阁手中夺了过来。从此,内阁无权参与国家大事,形同虚设。尽管内阁大学士是最高官吏,但若不兼军机大臣,就无实权。而大学士、六部、九卿、督抚、将军、提统、都镇、学差、主考以及驻外使节的简放,都逐渐由军机大臣开单请旨。胤禛巡幸、谒陵、驻园,军机大臣也无不跟随。西苑、圆明园等处,都设有“军机堂”。

军机处的创立,也使议政王大臣会议有名无实。内阁成立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专门负责军事事务。军机处本为军务而设,一开始就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这样,作为闲散机构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经过长时期的闲置,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只好宣布撤销。

历史意义

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削弱了内阁和诸王的权力,沟通了君臣上下联系,提高了办事效率。皇帝的一切命令后来直接由军机处发出,下边的公文和密折,也可由军机处直送皇帝手里。这较之过去的由内阁和诸王大臣的层层处理,程序多而慢,上下沟通不畅等,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使大权更集中到胤禛一人身上了。

下图清末军机大臣王文韶

很明显,军机处由办理军事事务的临时性机构,演变成绝对听命于皇帝,辅佐皇帝亲自行使权力的特殊的常设机构,反映了胤禛不断加强集权的专制思想。军机处是绝对皇权的有力支柱,它一直延续到清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