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后,为何没人杀溥仪?

cdh123


说起溥仪,我想起了山阳公,也就是汉献帝刘协。刘协禅位给曹丕之后,当起山阳公,得以善终。


溥仪与刘协的情况非常像,但又有截然不同之处。

为什么没人杀溥仪?溥仪与刘协有何异同?凌烟阁为你解读一下。以下几条,我按他们的重要程度排列,重要的在前面。

一、溥仪作为大清末帝,把疆域广大的江山禅让给了中华民国,他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无论哪一派政治力量,都没有杀他的必要。

和平禅代是最好的局面。这不像中国古代改朝换代那样,大规模战争和流血冲突,人口减少一半以上。这是改朝换代最好的方式了。溥仪作为清帝国象征,以和平方式交出了政权,这是一大功劳。

何况溥仪3岁即位,6岁就发布了退位诏书,即使大清有错甚至有罪,那么他这个不谙世事的孩童,应该负多大的责任呢?

溥仪最该杀的时候,是他去当伪满洲国皇帝。对于一个接受了中华民国优待条件的退位皇帝,他此时已经是中华民族一分子,他接受日本人条件去日伪区称帝,他就变成一个卖国贼了。

只是,他当时没有被刺杀。后来他被苏联俘虏,解放后引渡回来服刑,也算是赎罪了。

(隆裕太后带着溥仪宣布退位)

二、革命方式温和,革命党不够强势,多方势力妥协形成了清之后的政治局面,依然没有杀他的必要。

中华民国一开始是建立在巨大妥协的基础上的。

孙中山的革命党无力夺得全国政权,袁世凯控制着清帝室和北半个中国。最终袁世凯像中介一样,这边与孙中山达成协议,那边就威胁加利诱,让隆裕太后带着溥仪发布了退位诏书,把汉满蒙回藏全部领土禅让于中华民国,还明确在诏书中说了全权委托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

只要清帝退位了,那么接下来就是袁世凯一方和革命党一方的博弈,没有清什么事了。那么也就没必要杀掉末代皇帝。留着溥仪反而好,因为必要时可以用之来表达政治态度。

溥仪最危险的时候,是在张勋支持下复辟。

溥仪复辟对于中华民国来说,是叛国罪。如果严格一点,判溥仪死刑也不为过。这样即树立法律的权威,也能彻底杜绝遗老遗少的复辟念想。

但是,因为张勋实力不过如此,12天就被段祺瑞打败了。而且那时北洋军阀内部争夺不休,谁都不认为大清还能真正复辟。同时,南方孙中山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依然是光杆司令,也不过发一个通电而已。

因此溥仪逃过一劫。

(张勋辫子军)

三、溥仪赶上了近现代文明,如果是在古代,大概率被杀。

我们先看看西汉末帝孺子婴刘婴的故事。

历史上开了篡夺之例的王莽,把即将成年的汉平帝毒死(14岁),然后立2岁的刘婴为傀儡。刘婴一生做了三年傀儡皇帝,四岁即被囚,王莽又禁止任何人与他讲话。这导致刘婴长大后,六畜不识,话也说不清楚,成了一个傻子。公元24年,王莽为更始帝刘玄所败,刘婴当时身在长安。平陵人方望等人依据天象认为刘玄必败,而刘婴才是天子正统,便起兵将刘婴迎至临泾,“欲立为天子”。公元25年2月,在临泾被更始帝刘玄的将领李松杀死。

在古代,王朝更替往往是大混乱时期,一个末帝即使是傻子,也依然具有很大的号召力,至少天下人多少还有对前朝的记忆。末帝的这个招牌作用,一般要到被杀才能终结。

溥仪是赶上了现代文明开化的时机,不再是家天下的改朝换代,因此他才没有被血腥地斩杀。

结语:结局可与山阳公媲美,过程有差距

开头说了溥仪与刘协很像,又有不同。这里再把二者对比一下。

公元220年,刘协禅位于曹丕。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

你以为刘协会从此颓丧吗?没有。他在山阳又活出了人生新高度。刘协从一个皇帝,变身为一个称职的“郎中”。他利用在宫中掌握的医术,和曹皇后一起悬壶济世,为百姓治病。他从云台山上自己采药,自采药材和针灸、拔罐等治疗都不收费。刘协因此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刘协于公元234年去世,比曹丕还能活。曹家对刘协始终不错,刘协死的时候,曹丕的儿子魏明帝曹叡穿素服致哀,并派特使参加葬礼。

刘协称得上是既得了善终、又得到一方百姓爱戴的末帝。

(山阳公刘协)

而溥仪就不同了,他在被冯玉祥赶出故宫后,变得充满怨恨,一心想复辟。

在被赶出故宫前,溥仪依然在皇宫里过着帝王的生活。被赶出来之时,他也成年了,他竟然以恢复祖业为目标,同时心理对社会和民国政府充满了愤恨,一心想复辟。这就是他退位之后最不该、也最徒劳的事情。

因为他书也读不进去,都是靠太监念给他听。后来订阅了一堆报纸,天天盯着外面的新闻,希望找到一点支持与安慰。他如果能多看点哲学、政治与历史方面书籍,了解到世界发展趋势,他应该就不会做这种徒劳无功的事情,后来也不会被日本人利用。

溥仪,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与缩影,他没能利用特殊身份为国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可惜。

(完)

以上就是凌烟阁论史的回答,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交流。谢谢!


凌烟阁论史


因为溥仪聪明的很。

溥仪这一辈子,集封建势力头号代表,大汉奸,大反动派于一身,一辈子周旋于北洋军阀、国民政府、日本人、苏联红军、共和国之间,却能平平安安的活到六十年代,可不是靠运气好做到的。


溥仪的那本自传,本来他自己拟的题目叫《我罪恶的前半生》,是毛主席亲自改的题目,改叫《我的前半生》。

毛主席请溥仪吃饭,章士钊等几位老人作陪。溥仪几乎一步一低头的进来了,见到章士钊等人都深鞠一躬。毛主席过问了溥仪的生活,并聊聊古今杂事,最后还合影留念。溥仪回去以后马上跟人讲:“我们与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一同吃饭、照相,这是我永远不能忘的最光荣和幸福的日子!给了我以极大的鼓舞力量!”。

后来毛主席派章士钊送去一些钱给溥仪改善生活,溥仪感激涕零,当即给毛主席写下致谢函:

“欣逢春雨获新生,倾海难尽党重恩”。

周总理与溥仪的故事更为著名,周总理带溥仪参加国宴,面对着外宾,周总理介绍到:“这是我们中国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马上结果话茬说到:“现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名光荣的公民溥仪!”。



还有一场知名度比较低的宴会,是溥仪刚刚从改造营出来以后,周总理在春节招待了他和他的家人,情况不多介绍,只选取一段对话:

周恩来:今天和你谈谈,你愿意在工业部门吗?究竟哪一种更适宜?溥仪:反正都是学习,现在我自己也说不清楚哪种适宜。

周恩来:学工业倒不难,车床活儿要看你的眼睛怎么样?

溥仪:眼睛戴700度近视。

周恩来:你过去喜欢化学还是物理?

溥仪:我什么也没学过,物理、化学完全不会。过去只学孔家店这一套。

周恩来:你写的那份“我的前半生”还不错嘛!

溥仪:那是我说,由我兄弟执笔写的。另外,阮振铎帮忙。

周恩来:那么,你的文学能力也不行吗?

溥仪:这恰恰能说明封建时代的特点。我小的时候贪玩不念书,老师也不敢管,后来长大了,简直就成了老师听学生的话。学《四书》、《五经》时,只念不讲,即使讲了,也不往心里去。虽然我从6岁一直念到17岁,但念得不行。英文学了3年也忘了,简单的话还能说。至于物理、化学,都没学。

周恩来:日文会不会?

溥仪:不会。溥杰会。

周恩来:你的身体怎样?要照顾你的身体。

溥仪:现在没什么病,在抚顺时检查过,仅有痔疮。

周恩来:(转对陪见的国务院副秘书长兼总理办公室主任童小鹏、总理办公室副主任罗青长和中共中央统战部联络委员会主任马正信等人)给他找个医院,做一次全身检查。多活几年总好嘛!

溥仪:那当然!我现在新生了,希望多活几年,多给国家做事。



此间乐,不思蜀。

溥仪后来在北京坐公交车,进了城之后,居然有一堆旗人聚集起来,看见他下车跪成一片,喊着皇上万岁,溥仪连声说着:“搞这些干什么?!都解放多久了还来这一套?!”,夺路而逃。

北京前来给溥仪请安的旗人络绎不绝,都被溥仪回绝,他专心当他的花匠,很少进城。文革初期,长春市政工程文革战斗队队员孙傅盛向溥仪写信,批评他在《我的前半生》中的错误,溥仪第二天即复信,表示:“书中内容的确有不少美化旧事物的,有不少是有毒的,起坏作用的,应该打倒的!”还表示“不应该领稿费”。长春的这位仁兄也是个执着的人,前后给溥仪写了八封信批评《我的前半生》,溥仪回信九封,表示诚恳的低头认罪,最终让这位队员没了脾气。

至于溥仪是如何在二战战后审判前后中机辩巧合,把自己从被告席转到证人席的,感兴趣的可以查一查。那句“日本人有多少抢多少!”,可以看看有多大的作用。

客观来讲,溥仪虽然在解放前一直站在人民的对立面,但他从始至终都没有什么权力,完全是傀儡。就个人品行而言,他也不是什么坏人。

而且溥仪良好的认罪态度,为我国的近代史史料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这是十分宝贵的资料。事实上,建国以后他也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史料整理之中。

溥仪这辈子,虽然从来没有掌权过,但是他见的太多了。满清遗老,民国高官,日本人,国民党,一堆人在他面前走马灯一样的转,他在这一生中提高了不少政治觉悟,这才是他最后能活下来的主要原因。


小约翰


清溥仪(1909~1911年)在位总共才有三个年头,三岁即位,至1911年大清灭亡,溥仪还是个6岁小孩,谁还会把先朝的深仇大恨会强加给一个小孩身上,即使在位的三年里,大清朝有辱于中华民族的行为和过错,那都是朝廷大臣和其父摄政王载沣之过,与黄毛小孩又有何干呢?任何一个有头脑的人,不可能把所作所为断定是6岁小孩溥仪之见。

即使有到杀的地步了,也无人敢下手,因为溥仪当时还是一个6岁小岁,要杀也要囚禁至成年,不可能对一小孩下此毒手。更何况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是下诏退位,而不是顽固不化,既然自己退位,说明其审时度世,心里明白愿意,那又有什么理由去杀溥仪呢?

但可恶之处就在于做日伪满洲国的傀儡,这是溥仪成年后的不明理处,也是其向往帝王生活的实质复辟,实为卖国贼,勾结日本军国主义忘图颠覆中华民国,取而代之,回到祖辈大清时代,或不甘心丢掉大清,而靠日本人另立新政,真正成了汉族人的奸臣,中华民族的卖国贼,确为中华民族之罪人。

好在当时各界在内忧外患,先除外敌,再解决内部矛盾,中华民族已到存亡之急,搞好民族统一战线,和体现国家申明大义,再加必竟是皇帝出身,而对溥仪采取了教育改造,“能改正错误,都是好同志”,就因为当过清朝的皇帝一定要杀吗?也不是一定的逻辑推理啊,

而种种的不杀溥仪的原因,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也显示出我党对俘虏和犯人的优待,和从民族统一战线出发为大局的重要性。


基层农人


溥仪已经介绍得够多了,直击问题本身吧。

先要想一下,谁会想杀溥仪?溥仪退位后,大清国烟消云散,杀溥仪早已没有了必要,何况他登基时只是个三岁小孩。但凡稍有理智的人,都不会想要杀了溥仪让他为祖宗买单,当然,即使这样,也不排除有人想要他的命,比如激进的革命党,想要一夜爆红的愤青或是受人蛊惑不会思考的二愣子,但问题是,这样的人,有条件接近溥仪吗?

不要以为溥仪退位了,就跟老百姓一样会汲着拖鞋上菜市场自己去买菜,1912年溥仪六岁退位,根据优待条款,始终居住在紫禁城内,其资产和人身安全由民国保护,在故宫门口,始终都有荷枪实弹的军人把守,宫内还有护军和给他办事的各个机关和人员,乾清门口还有每日轮值的乾清门侍卫,加上到处转悠的太监和宫女,谁要是想进宫刺杀溥仪,难度不比他在位时低多少。

到了冯玉祥北京政变后逼宫溥仪,溥仪被赶出紫禁城的时候,在父亲载沣的醇亲王府住了三个多月,这段时间,溥仪身边的防护虽然有所减弱,但仍然围绕着许许多多的遗老遗少,而外面还有国民军进行保护兼监视,个人的力量还是无法杀死溥仪的。

到了几个月后,溥仪逃到了日本大使馆,随后又坐火车来到天津日租界,从此实际上是处于日本人的保护和监视之下,同时身边还有自己的保镖,那个年代的保镖是真的身怀绝技,比如被称为康德第一保镖的霍殿阁,就是正宗的武术家,八极门第六代宗师,寻常人等,十来个哪近得了身?

有人会问,说了这么多,如果是哪个军阀想要杀溥仪,派一队兵不就完事了?实际上,军阀们更加不可能杀溥仪,军阀们之所以能混成军阀,个个都是人精,谁会肯冒天下之大不韪,拿自己的地位和安全做赌注除掉溥仪?冯玉祥逼宫,也就是耍点流氓混混的手段,把当时没见过外面世面的溥仪吓了出去,实际上哪有大炮对着紫禁城,溥仪就算不走,他也没法强拆故宫,更不用说动溥仪一根汗毛。

以上是溥仪到东北前的时间段,到了他北上担任伪满洲国执政随后又登基为皇帝后,想要他命的人显然就多了不少,问题是在这十三年中,溥仪受到伪满军和东北军的严密保护,安保措施胜过了他第一次登基的时候,哪怕是宗族人等,想要见他一面都不得,何况外人?即使是关东军被苏军迅速击败后,溥仪还是被关东军挟持着,企图将他带回日本。

溥仪外逃失败,被苏联红军俘虏后,考虑到国际影响,苏联人更不可能动溥仪,想想十月革命一不小心干掉了末代沙皇,到今天还被人诟病,还得给人平反安抚,苏联人想想就头大,不光不能动,还得好吃好喝地供着,搞得溥仪乐不思蜀,几次表态想要长居苏联。

为什么没人杀溥仪?一方面是溥仪的特殊价值,他既是清朝末帝,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位三次登基又三次退位的皇帝,这本身就堪称传奇,这样的活化石,有很大的价值,另一方面,溥仪本身也很懂得顺势而为,用句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求生欲非常地强,这点在他被苏联移交给新中国后的表现最能体现,这样的溥仪,才能在乱世中活到寿终。



小院之观


关于这个问题,溥仪表示:总有刁民想害朕!

作为清朝历史上,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溥仪无疑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存在。

一般而言,但凡王朝覆灭,末代皇帝即便不想承担领导责任,也不得不将责任承担起了,比如被新王朝干掉。但溥仪作为最后一个皇帝运气好得实在是没了边,不仅清朝灭亡后在紫禁城遛了12年的鸟,还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享了14年的福。而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他又摇身一变成为受害者,共和国成立后还重获自由成了新时代公民。

甚至在去世N年后,溥仪的骨灰仍旧埋到了清西陵,和祖宗相邻而眠。

作为末代皇帝,享受了荣华富贵,最终还能落个自然死亡,溥仪的一生,真的值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清朝灭亡后,没人对爱新觉罗家斩草除根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帝国特殊性质

清朝虽然是我国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但是这种局面只维持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鸦片战争后,我国进入近代社会,清朝不得不融入国际社会中,清朝逐渐转化为有统治实体、有固定领土、有明确边界的“政府”。

在这样的趋势下,皇帝不仅仅是一言九鼎的天子,更是政府的最高首脑,清朝到中华民国的过渡,不再是王朝的新旧交替,而是历届政府的过渡。

而因为《辛丑条约》签订后的清政府,已然成为列强的在华代理人。而取代清朝的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背后也是列强势力。因为大家都是列强的走狗,自然没有斩草除根的必要,因此清朝到民国实现了政府权力的和平移交。

2、革命别具一格

和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或者外族入侵不一样,清朝是在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中轰然倒塌的。

早先孙文领导的革命派,宣扬排满排蒙思想,革命阻力重重。而修正了民族对立的理论后,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辛亥革命爆发前,虽然起义接连失败,但在清朝高层,因为预备立宪的勾心斗角,清朝失去了汉族官僚的支持,统治摇摇欲坠。所以武昌起义爆发,南方各省纷纷独立,辛亥革命迅速取得成功。

而因为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孙文将权力让给清末军阀袁世凯,这就使得清朝到民国的过渡变成清朝高层内部的权衡。

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满族统治者接受了袁世凯提出的退位条件,双方皆大欢喜。

3、溥仪的精明算计

辛亥革命虽然轰轰烈烈,但实际效果却不温不火,是真正的不彻底革命,留下了大量的满族遗老遗少,这些人的存在,虽然对保护溥仪没有任何帮助,但却让皇权思想挥之不去,无形中保护了溥仪的人身安全。

溥仪退位时,虽然只有六岁,但在1917年张勋复辟时,溥仪已经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面对纷繁芜杂的时局,溥仪懂得进退,风头不对立马躲回紫禁城。而在1924年冯玉祥逼宫时,溥仪也相当识趣地离开自己的巢穴到天津静园居住。

甚至在九一八事变后,溥仪投靠日本做了傀儡皇帝,都表现得人畜无害,给自己留下了足够多的后路。

这些缺乏担当的属性使得溥仪能够在战后审判的法庭上,由被告人转化为证人,世人对溥仪的所谓罪行更多的是报以同情。

直到共和国成立,溥仪也积极参加改造,争取重新做人,这些行为都使得溥仪没有被杀的理由。

所以溥仪的好运不是偶然。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公元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下诏退位。而作为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经历乱事,而不被人杀害,并且最终善终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年龄太小。溥仪当时下诏退位时才只是一个三岁的孩童,因为是主动退位,并且还是一个孩子年龄太小,如果有人对他下手杀害,他将会收到道德的谴责,势必成为当时人们道德攻击的对象; 而且正因为是三岁孩童并没有对他人产生任何危险性,故而也没有人杀害他

第二点:拥有多重历史身份予以保护;他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在当时宗族,思想盛行的年代里,他是满清宗族的正统,因而受到满清宗族的拥护和保护;并且因为拥有多重生历史身份,身边追随者不少具有一定的安保能力;


第三点:善于寻求多方势力,而得到保护;溥仪主动退位而换取革命党的保护;在被赶出皇宫后,对革命党人心存愤恨,故而在日本人的帮助下成为伪满洲国皇帝,而开始自己复辟道路。在日本战败后想苏联投降,并且最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成为一名普通的中国公民,最终得到善终;



第四点:身份特殊,平常人很难接近;溥仪在退位后,仍然享受皇帝待遇,住在皇宫里,有护卫保卫其人身安全;在被赶出皇宫,逃离天津时,身旁有前朝旧人,对其进行保护,在为满洲国时受到日本的保护,而最后生活在新中国,受到法律的保护;而且齐常常深居简出,一般人很难接近故而没有人能杀害他;

而溥仪作作为中国唯一一个也是世界唯一一个三次称帝并且三次退位的皇帝,其命运也是十分坎坷,受人控制。最终能善终,也算是一个好的结局吧!

我是会讲历史的仓鼠洋,喜欢点个关注呗,谢谢!


讲历史的仓鼠洋


改朝换代后,把前朝皇族屠戮殆尽的做法源于南朝宋武帝刘裕,刘裕出身差,背景弱,完全靠自我奋斗实现了皇帝梦,他没有足够的宗族势力来对抗强大的门阀政治,怕留下司马氏活口会使其卷土重来死灰复燃,所以选择了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斩草除根。

在此之前,篡位者顾及君臣脸面,没有做的太绝,例如王莽这个伪君子篡位后留了孺子婴一条命,曹丕篡位后汉献帝依旧活的有滋有味,但这一切都随着刘裕这个坏榜样的出现而改变,大家有样学样,寸草不生。以至于“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把哥哥弟弟的儿子杀的一个不剩。

按照这个逻辑,清朝灭亡,继任掌权者应该把溥仪杀掉,一了百了,彻底断了满人的念头才对。

但当时的形势不需要这么做也不能这么做。

(1)辛亥革命能在短期推翻清王朝,除了孙中山及其追随者的努力,与清朝王室审时度势的让步有很大关系。彼时掌权的隆裕太后虽然能力有限,眼光却还不错,她很明白满清灭亡是迟早的事,早点谈判让位还能多争取点筹码。而袁世凯是满清大臣出身,不愿意背负叛贼的骂名,加之南方虽然已经为革命党占据,但在北方满人依然占有很大的分量,例如后来力主复辟的张勋等。如果满清皇室玉石俱焚,依然会给革命带来巨大的麻烦。主动退位对双方来说是一种共赢的结果。新政府承诺保留皇帝的尊位和安全,并给年奉400万大洋。溥仪也信守承诺,就此退位。

(2)改朝换代杀掉前朝君主并非中国人的专利,英国的查理一世,法国的路易十六都死在国人手里。但进入20世纪后,政治伦理大幅提升,政治斗争聚焦于权力的争夺,不再追求从肉体上消灭对手。中国虽然依旧出于转型期,但革命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世袭政权早已失去市场,即便位高权重如袁世凯,也在称帝后短短几十天就宣布下台。溥仪没有子嗣,能力也十分有限,没有必要杀他。而在北洋政府倒台后,各路军阀各怀鬼胎,都不愿意做杀前朝皇帝的恶人,一来二去,溥仪虽被赶出故宫,但从没有发生过人生安全问题。解放后,溥仪因为与日本人合作,被人民法庭审判后入狱,一直到59年特赦出狱,同时期前朝皇帝被判入狱在世界范围都十分少见,新中国更是不会杀他。

站在普通人的角度,溥仪更像是一个投错胎的倒霉孩子,皇帝这个特殊身份不但没有给他带来荣华富贵,还把他的生活搞的一团糟,如果还因此把命搭上,那就真是一场悲剧了。

PS:有人以苏联杀死沙皇一家来反衬国人宽大为怀,不杀溥仪,这完全是瞎扯淡。一来鹅毛毫无伦理道德的做法为人所不齿,二来双方面临的形势天壤之别,两者毫无可比性。



日慕乡关


主要是因为清朝的灭亡,不同于过去的改朝换代。

我国古代改朝换代,作为失败方,前朝的末代皇帝在亡国后,大部分都会惨遭政敌杀害。比如秦子婴为项羽所杀、汉平帝被王莽毒杀、隋恭帝被李渊毒杀,皇泰主被王世充毒杀、唐哀帝被朱温毒杀等等。

如果仇恨很深的就更惨烈,胜利方甚至还会将前朝宗室赶尽杀绝。比如北周灭北齐后,北周武帝宇文邕就对北齐宗室大开杀戒;蒙古灭金国后,也对金国宗室大开杀戒;而明朝灭亡则更惨,李自成和清朝更是对数十万明朝宗室大肆杀戮。

古代封建王朝的更替,之所以会如此血腥,其实跟传统改朝换代的政治思维有关系。作为新王朝的统治者,很害怕前朝势力会死灰复燃,所以为了铲除后患,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将前朝末代皇帝除掉,甚至铲除所有的前朝宗室,以及通过“毁其宗庙,迁其重器”的方式,来彻底捣毁前朝的统治象征,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但清朝的灭亡不同,清朝灭亡不属于封建王朝的改朝换代,而是属于近代进步民主革命的胜利。因为,当时的溥仪不是国破被俘,也不是被权臣罢黜,而是迫于全国高涨的革命形势,不得不选择发布《退位诏书》,主动退位的。

正如《退位诏书》中所言:“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此外,在溥仪宣布退位前,南方的革命势力和北方的袁世凯北洋势力,还通过南北和议,不仅明确了溥仪的退位,还议定了其退位后对清室的各项优待条件。

也就是说,从清朝到民国的更替,并非是改朝换代,而是较为文明的政治过渡。所以,清朝的灭亡是彻底的寿终正寝、人亡政息,而溥仪也不再对之后的民国政权构成直接的政治威胁。因此,后来控制北方的历届北洋政府,虽然也有对溥仪出手,但最后都没有要取溥仪性命。



这些历史要读


没有杀溥仪,是因为他已经投降了国民政府,他已经”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当然,他的武力、武器装备全部被袁世凯掌握了,实际上溥仪已经就是一个孤家寡人了历史上,凡是朝代更跌,那是要死很多人的,满清的遗老遗少都知道这一点,他们改头换面、改名换姓到处躲藏起来!当然革命党开始的时候也是杀了不少满清的反抗者!

由于溥仪几岁登基,就是一个傀儡,被日本弄到东北,也是一个傀儡,张勋复辟其实还是一个傀儡。

溥仪他磨练的城府很深,见风使舵,总是能在危机四伏的时候和人很快妥协,这是他保命的法宝。所以以后的很多事情他都“玩的很圆滑”,日本鬼子被打败后他没有能力和信心再搞复辟了。

文化大革命他的杰作《我的前半生》出现了“问题”,可是溥仪却非常认真的“对待”,不但虔诚、谦虚,而且需要改正的地方都立即改变确实都“到了位”,他表现的太好了,就没有动他!

那时,他要顽固不化,可能小命不保,全国各地那个时期砸死了不少顽固不化的反革命分子!溥仪这个家伙,又逃过一劫,真是命大!


教育探讨


覆巢之下无完卵,末代皇帝溥仪,在时局的剧烈动荡,在辛亥革命、日本侵华战争,民国、内战等无数波折中能够存活下来,实在是奇迹,但关键还是特殊时代,其作为一个特殊的政治人物的,吊诡的价值

辛亥革命之后,其实满清遗老,已经各种旧势力其实势力还非常深厚,也非常复杂,这个可以从后面张勋复辟等事情就可以看出。如果将溥仪杀了,那无疑会将新旧势力矛盾彻底激化,局面会不可收拾。与其如此还不如将其留着给予厚待,稳定了遗老之心,也在关键时刻能用溥仪来调和一些矛盾,这是还是一张很好用的牌。


北京政变后,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之后,溥仪去了天津租界,一开始出于利用的目的,各国领事及权贵人物对其都表现的很尊敬,他享受了一段时间的美好生活,但最终却并没有获得所需要的支援,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后来日本人派出了土肥原贤二对其进行游说,说想以溥仪为皇帝,建立伪满洲国的统治,这个过程溥仪明知是互相利用,日本为其侵略找到了一个借口,但依旧欣然接受。日本这样的目的,也是看到其政治价值,在这里扶植一个退位的大清皇帝,和日本人自己搞自己的,区别就大了,能运作的空间也有了天壤之别。


至于日本战败之后,成为苏联战犯期间,虽然是战犯,但仍然受到优待,其原因也有想要其作为一个证人来指控日本,当然,也不排除苏联对其特殊身份的尊重。


1950年7月30日, 苏联通知溥仪引渡回中国,8月1日,溥仪与其他满洲国263名“战犯”在绥芬河由苏联政府移交给中国政府,送抚顺战犯管理所受到约十年的思想再教育与劳动改造。在这里溥仪是作为一个改造的案例,一个特殊的革命改造的案例,其表率作用,示范意义不言而喻。


总得来说,溥仪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也是随风摇摆,被时代裹挟的一生。能在乱世存活以致终老,不知是幸运,还是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