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品大官,被俘虏到印度,当猴子供人观赏,是什么情况?

第二层皮


在第二次中英战争中,两广总督叶名琛在面对英军的进攻时,表现得非常奇怪。他“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最后导致广州沦陷。他究竟为什么会有这样反常的举动呢?

(叶名琛旧照)

叶名琛是湖北汉阳人,出身于书香世家,其父酷爱藏书,叶名琛从小耳濡目染,对读书有着极大兴趣,在年少时便以诗文名噪一时。

学而优则仕。叶名琛的科考之路极为通顺,他在18岁之前,就考取了贡生,26岁考取进士。由于官运亨通,到他38岁时,已经被封为广东巡抚了。

叶名琛之所以官运亨通,除了他的确很有能力外,还与他为官清廉,生活俭朴有关。

叶名琛家中经商,在汉阳有老字号药房等产业,家境非常优渥。但叶名琛平时极为俭朴,因此深得同样追求俭朴的道光喜爱。1874年,道光封他做了广东巡抚。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廷被迫打开国门,同意开放五口通商。

叶名琛所在的广州,更是重要的经商口岸。但百姓听闻后,非常抵制,坚决不同意洋人入城经商。

叶名琛亦不赞同向洋人开放港口。所以,在他做巡抚时,与负责通商事宜的代理两广总督徐广缙一起,在和洋人交涉时,坚决要求把“洋人不得入城”的条件,写在条约中。

自然,好不容易打开清廷国门的洋人,是绝对不同意的。于是,叶名琛便暗中联系各地团练十万余人,围攻洋人船只,以示众怒不可犯。

由于人数悬殊,洋人害怕,也就不再催促入城之事。

道光听闻此事,龙心大悦,下诏夸赞叶名琛“不折一兵,不发一矢,中外绥靖,可以久安,实深嘉悦!”并将他封为子爵。

汉官历来在朝堂多被排斥,像叶名琛这样被封爵的,那是相当罕见的。

(道光剧照)

1850年,道光病逝,咸丰继承大统。

咸丰继位不久,便爆发了太平军起义。随之,各地农民军起义不断。咸丰不断派兵镇压,然而,清军根本挡不住起义军的步伐。

为此,咸丰怒不可遏,许多总督、巡抚由于镇压不力,纷纷被革职流放,但叶名琛却是个例外。

叶名琛所在的广州,由于是经商贸易集中地,所以成为农民军的必争之地。但叶名琛镇压农民军起义很有经验,他不光数次化险为夷,解了围城之困,还痛下杀手,对农民军进行残酷镇压。因此,他保住了广州,同时还确保了丰厚的税赋,保障了清廷的财政收入,为咸丰解了燃眉之急。

1852年8月,咸丰将徐广缙调往湖南,镇压洪秀全起义。叶名琛因此被提拔为两广总督,兼督办五口通商事务的钦差大臣。

1856年10月,一艘名为“亚罗号”的商船停泊在广州港口。广州水师上船查验后,发现该船执照已过期11天。同时,船主本是清国人,但却和英国做些走私鸦片的勾当。另外,其中有两名水手有海盗嫌疑。所以按律法,广州水师将船上12名中国水手全部扣押。

事情发生后,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坚称此船为英属船只,清国无权扣人。并要求叶名琛在24小时内迅速放人,并公开向英国道歉。

叶名琛不像有些官员谈洋人色变,更不怕洋人上门挑事。他在查明情况后,据理力争,最后同意释放12名水手,但绝不道歉。

英国由于久不能入城经商,早就恼羞成怒,于是借机将船舰开进珠江港口,炮轰广州总督府,引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英战争)

战争爆发后,叶名琛积极备战。除了发布悬赏杀敌告示外,还迅速把2万多团练集合起来,准备应战。同时,由于他大力倡议,各地民团也纷纷自发响应,一时“城厢内外,各榜长红,约剿杀外人,同仇敌忾”,显得颇有气势。

但这时候,叶名琛在面对洋人的进攻时,却做出了一些反常的举动。并对手下说,对英国人“听彼所为”,还表示:“敌船入内,不可放炮还击。”

那么,叶名琛为何会有这样反常的举动呢?

原来,叶名琛虽说学识渊博,但他却很迷信,在总督衙门里,他特意建了一处“长春仙馆”,里面供奉着李太白和吕洞宾二仙。

叶名琛所有政务军事,都会找此“二仙”占卜一番,再定行动。

这次洋人进攻,叶名琛亦早早卜了一卦,卜得十五日内无事,所以面对洋人的炮声隆隆,他丝毫不打算应战。

虽然各地民团和团练对洋人有所还击,但在洋枪洋炮的面前,手拿锄头镰刀的民团,又怎么抵挡得住呢,所以仅过了14日,广州就沦陷了。

按说,做清廷的官员,想要留下声名,在城破之后,顶好是战死。再不济,殉城而死也行,比如浙江巡抚王有龄,城破之后以身殉节。

但在这场战争中,叶名琛既不积极应战,又不和洋人求和,城破之后,又不以身殉城,反而戴着顶戴花翎,穿着朝服,端坐在总督府中,静等洋人的到来。

(咸丰剧照)

由于叶名琛是一品大员,洋人担心就地关押他,会有人来解救他。

经过商量后,最终把他关到了印度加尔各答的一处房子中。

叶名琛一直希望有机会见到洋人的君王,并向其君王晓以大义。然而,很快他就发现,希望几乎无法实现。所以,他常自比“海上苏武”,有时亦写诗以文天祥自喻。

很快,叶名琛所带的粮食就要吃完了,叶名琛的情绪一天比一天低落,他自觉既不能见洋人君王,徒留在此,生又有何用?于是他便效仿伯夷叔齐,绝食而死,临死前只留下一句:“辜负皇上天恩,死不瞑目!”

叶名琛死后,洋人深赞他的气节,把他的尸体送回了广州。

然而对于魂归故里的叶名琛,不论是清廷还是百姓,都对此极为冷淡。

原来,早在叶名琛被俘后,咸丰帝不仅不积极营救,还担心洋人会用他来要挟清廷,便以“办事乖谬,罪无可辞”为由,将他革职定罪,并向洋人宣称,叶名琛只是草民和罪人,他的生死无关清廷利益。

广州百姓也深以叶名琛误国为恨,说他“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实属“古之所无,今之罕有”,因此戏谑他为“六不都督”。

最终,还是在叶名琛的几个亲戚的帮助下,他才得以草草下葬。

(参考史料:《原来如此:叶名琛传》)


张生全精彩历史


公元1858年某日,印度港口城市加尔各答街头有一场奇怪的展览,展出对象是一名来自中国的封疆大吏,两广总督叶名琛。总督身穿朝服,被关在特制的玻璃房子里,像猴子一样任凭来往的行人猎奇观看。玻璃房子外还挂起牌子,上面写着:清国公爵,被俘至此,免费参观。

叶名琛被俘后,人们痛恨他误国,辱国,总结评判其为“六不总督”,即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可事实真相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梳理一下这位两广总督的人生经历再下判断。

平步青云的总督一脚踢在了铁板上

叶名琛出身商人之家,少年得志,在官场上一直春风得意,并且由于不俗的工作能力,始终深受道光帝和咸丰帝的信任与重用。在1852年他被实授两广总督,达到官场生涯巅峰。清史稿记载,叶名琛“颇自负,好大言。” 或许与这些过于顺风顺水的经历不无关系。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叶名琛擢升广州巡抚,抗拒执行《南京条约》关于洋人进入广州城的条款。而且为了达成目的,还发动百姓集体表达不满情绪,联合广州当地的商人进行贸易战,以此给英国人制造压力。

英国人果然顶不住压力选择妥协,停止履约进城的行动。为此,道光帝嘉奖其功,封为一等男爵,赏双眼花翎。

由上可见,叶名琛作为地方官员,还是具有一定反侵略性的。

可惜他的好运气也就到此为止,随着年轻的咸丰帝登上帝位,以林则徐为首的一大批主战派官员被重新启用,清政府与英国人的摩擦也日渐激烈。英法等国要求修改条约,进一步增加通商口岸,并使鸦片合法化。

清政府谕令叶名琛可以在《南京条约》的大框架下接受一些小的增改。但叶名琛认为,如果对英国人让步一寸,就会使他们更加贪得无厌,甚至再要一尺,因此坚决拒绝修改条约,就算一丝一毫都不能增改。

英法等国渐渐失去耐心,许多人认为应该用舰炮来改变清政府的态度。

在这种情况下,精心策划的“亚罗号事件”发生了,叶名琛无力阻止英国人的武装挑衅,英国公使巴夏礼下令英军向广州发起进攻。

对英国人的武力恫吓,叶名琛没有妥协,而是针锋相对,先后对其发动了间谍战、袭扰战等反制手段,虽然执行人素质低下,效果微乎其微,但总算没有被英国人的大炮吓倒。

其间,叶名琛得到错误情报,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输给了俄国人,以此判断英军无力在中国发动大规模的战争。

实际上,克里米亚战争的结果正好相反,英国人不但取得了胜利,而且还联合了法国人准备用武力教训一下“不守信用”的中国人。

第二次鸦片战争全面爆发。

在广州城破之前,巡抚柏贵勾结汉奸商人伍崇曜打开城门,放英军入城,叶名琛闻之避往左都统公署,最终被英军连夜搜捕擒获。

英国人将叶名琛辗转关押到停靠在香港的“无畏号”战列舰上,他被允许携带仆人,随身物品以及粮食。 战舰启程开往印度时,他一度以为可以趁机见到英国女王,甚至幻想过,当面质问维多利亚为什么要挑起非正义的战争。

叶名琛不知道,无畏号的目的地并非英国,自己也见不到维多利亚,有个叫加尔各答的地方才是此行终点,也是他人生的终点。

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由于中英长期对峙,贸易终止,地方商人没有收入,对叶名琛的不满也日渐加深。两广总督可以依靠的武装,主要来源于地方士绅募捐而成的团练,团练兵没有饷银,已经十不存三,导致广州几乎无兵可守。

朝廷不派兵,团练又没有钱,叶名琛连守城的能力都没有,又何谈开战?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即便如此,他还是战了,只是战而不胜啊!广州的水师和团练都曾向强大的英军发起过攻击,尽管这些攻击毫无效果。

若要求和,英法的要求朝廷根本无法接受,再次丧权辱国,谁敢去和?

有人说叶名琛贪生怕死,对,也不对。战争开始以后,叶名琛由始至终都在广州城内指挥作战,并没有表现出惧怕的行为。但他唯一的错误就是没有在广州城陷,穷途末路时,选择以身殉国。

清朝的地方官有守土之责,弃土而走不但名节尽毁,还要被朝廷治罪抄家,最终也难逃一死。若选择投降,更有违士大夫数十年所学之道,同样免不了身败名裂,家族受累的下场。

只有死,才是唯一的出路,但叶名琛没死。

所谓“六不”只有一个“不死”没说错,叶名琛确实没有勇气选择殉国。所以,他怕死这个结论是成立的。

背锅侠悲剧收场,汉奸却闷声发大财

第二次鸦片战争规模大,波及范围广,英法联军北上渤海,经由大沽口直杀奔北京,咸丰皇帝仓皇逃往热河避难。北京城破以后,联军烧杀抢掠,圆明园就在此役毁于大火。

英法联军尚未进入北京之前,叶名琛已经死在印度,他的遗体被装在铁皮棺材里送回了中国。

英国人认为,叶名琛是勇敢的中国官员,为了彻底打消中国人对他的支持,安稳的占领广州,必须想尽办法毁掉这个人的名声。为此,把堂堂总督关在玻璃房子里进行展览,也不是不可能。

但英国人并不了解中国人,叶名琛的名声根本用不着他们败坏,清国的皇帝,叶名琛的同僚,广州的汉奸们早就把他败坏的猪狗不食了。

北京陷落,祖宗留下来的园林烧了,咸丰皇帝需要一个人为自己背锅。叶名琛处置“亚罗号事件”不当,引发英法对中国开战,这口锅不大不小正好合适。于是,咸丰皇帝口中的“能吏、干臣”成了“办事乖谬、辱国殃民、死不足惜之人”。

当初开门揖盗的柏贵成了英国人的傀儡,负责料理地方政务,并未受到清政府的惩罚。协助柏贵的汉奸商人伍崇曜居中调停,更是赚了个盆满钵满。伍家在道光、咸丰年间聚敛钱财,竟多达数千万两之巨,堪称富可敌国。

世界就是这么残酷,有人做了背锅侠,有人做了汉奸却闷声发大财。

结语

所谓“六不”,叶名琛最大的罪过就是不死,如果他能在仆人暗示其投河自尽时,选择从容赴死,中华民族抗击侵略者的历史上怕又要多了一个民族英雄。


五酒煮史


题主所言极为不妥当,这位大官并没有被当做猴子供人观赏,在清末鸦片战争中,确实有一位清代的一品大员被英国人俘虏,其人叫做叶名琛,他是大清朝的封疆大吏,曾担任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其人家境殷实,自幼聪慧异常,在少年之时便可以吟诗作对,被本地人称之为神童,在科举考试中,他屡屡中第,在其十八岁之时,便成为了贡生,要知道对于其他的贡生,那可都是三十多岁才可能考中的,而且他在二十六之时,竟然高中了进士,从而得到了皇帝的青睐,他也是清末比较受重用的汉族大臣之一。

在1858年1月5日,作为指挥官的叶名琛不幸被英军俘虏,最开始对于这样的高级别官员,英国人由于其影响力,还是将其待以上宾的,无论从饮食,礼节等都是好生招待,随后担心其部下对其营救,把他安置在了英舰“无畏号”上,对于他的身份,英军认为他是一个极好的价码,可以用其要挟清政府给予更好的交欢条件,所以后来,英国人为了防止不测,又把叶名琛送到了印度加尔各答。


在这里,叶名琛也没有丢了中国人的脸,他始终以一种高姿态正襟危坐,眼神中透出蔑视英国鬼子的神情,而且,他还坚持不吃英国给的饭菜,只吃自己从家乡带来的中国食物,自命为“海上苏武”,并且时刻通过报纸关注局势,并且他还想直接觐见英国女王,准备劝说她停止战争,化干戈为玉帛,但是这一切的希望最终还是破灭了,清政府首先抛弃了他,在他被俘虏后,不但没有准备将其营救,反而是一纸令下,把他贬为庶人,而且还加罪数条于其身,就这样,叶名琛失去了希望,在他把带来的食物吃光后,他选择了绝食而死,以明不忘祖国之志。还算是比较有气节的一位读书人。

(此为叶名琛真容像)


老猪的碎碎念


这个一品大官就是清朝咸丰年间的体仁阁大学士、两广总督叶名琛。

首先明确一点,叶名琛被俘虏到英国后,他并没有被英国人当做猴子一样让人随意观赏。相反,当时的英国人还是比较尊重叶名琛的,据《香港纪事报》所载,1858年1月5日,叶名琛被俘后被掳到停泊在香港的英舰“无畏号”上,军舰上所有的军士都很尊敬他,看到叶名琛都会脱帽致意,而叶名琛也会主动的欠身脱帽还礼。之后,在“无畏号”上待了48天后,他被英国人解押到了印度的加尔各答中,在这里英国人也并没有为难他,更没有将他关中笼子里,然后把他当做猴子一样让人观赏。



在加尔各答,他只是被英国人禁锢在一栋楼里,在这栋楼里叶名琛人身自由不受限制,同时英国人还派了仆人去专门照顾他。就这样,叶名琛在这里生活了大约一年的时间,每天都按时休息,早上都会让人将英文报纸翻译,然后读给他听。

叶名琛对于清朝来说,他绝对是一个大大的忠臣,而对于中国来说,他也无愧于是一个中国人。

咸丰年间的清朝注定是内忧外患的时期,内有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外有列强虎视眈眈,此时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官场上更是腐败盛行,黑暗不堪。而叶名琛就是这个乱世中为官,当然作为官,他在这乱世注定是不会穷困潦倒的,至少生活是无忧矣,况且叶名琛这人还深谙为官的奥妙和诀窍。



咸丰初年,清朝各地起义不断,太平天国运动更是如火如荼,此时多少的总督、巡抚因镇压起义、筹集军饷粮草不利而被撤职查办,但偏偏叶名琛就深得咸丰帝的宠信,成为这一时期唯一长期担任督抚非但没有被责罚反而是不断被加封的地方大吏。初期,叶名琛不但稳坐广东巡抚数年,后更是连升三级,先加恩赏给总督衔,再署理两广总督,最后正式升任两广总督,到了咸丰五年还被加封为体仁阁大学士。

“叶相以翰林清望,年未四十,超任疆圻,既累著勋绩,膺封拜,遂疑古今成功者,皆如是而已”,叶名琛可谓是清中期之后少有的会做官,能做官的封疆大吏,他尽心尽力的替咸丰剿灭两广匪患,这般功绩让他彻底的赢得了咸丰的信任,从而一跃为大学士,成为叶相。



可以说叶名琛对于咸丰的忠诚,对于清朝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正如后人在为叶名琛所写的挽联中所说

“公道在人心,虽然十载深思,难禁流涕;灵魂归海外,想见一腔孤愤,化作洪涛”,叶名琛即使在被英军俘虏到印度,他首先想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清廷的江山社稷。叶名琛自始至终都没觉得自己被俘是一件屈辱的事情,他之所以不自杀以明其志,是因为他把自己的被俘当做是一件可以晋见英国君主的契机,他自认为自己作为清朝的正一品大臣,自己被俘,对于英国来说是一件大事,英国君主肯定会召见自己。

叶名琛自己曾说“我之所以不死而来者,当时闻夷人欲送我到英国。闻其国王素称明理,意欲得见该国王,当面理论,既经和好,何以无端起衅?究竟孰是孰非?以冀折服其心,而存国家体制。彼时此身已置诸度外,原欲始终其事,不意日望一日,总不能到他国,淹留此处,要生何为?所带粮食既完,何颜食外国之物!”,显然他是在英国君主召见他的时,向英国君主阐明清国的和平意愿,并借机去反问英国君主,质问他为何要无端侵略清朝,然后对英国君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英国主动撤兵。



实际上,从叶名琛后来的表现来看,他在被俘后,之所以不自杀,的确是有想要质问英国君主,并希望通过这次质问来让英国主动退兵的意思。后来,当叶名琛得知自己晋见英国君主无望的情况下,他就立刻用绝食自杀来以明其志,临死前他未多说一句话,只是含泪说道“辜负皇上天恩,死不瞑目”。从这些种种可以看出叶名琛真的算是大清朝难得的忠心耿耿的大忠臣啊!

同时对于中国来说,叶名琛也无愧于是一位中国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所发生的“亚罗号事件”,叶名琛处理的是不卑不亢,有理有据,充分体现了一个泱泱大国的官员该有的样子,对于英国无理的要求,叶名琛一概都采取强硬政策拒不接受。对于“亚罗号”到底属于不属于英国船,适用不适用《虎门条约》,叶名琛始终坚定的认为不是,不适用,即使是在英国的强大压力下,他也从不松口,直至最后他虽被迫送还了被扣押的船员,但是他却坚决认为清政府没有错,并坚决不道歉。



正如马克思所说“叶总督有礼貌地、心平气和地答复了激动了的年轻英国领事的蛮横要求。他说明捕人的理由,并对因此而引起的误会表示遗憾,同时他断然否认有任何侮辱英国国旗的意图...确实,这个中国人如此令人信服地把全部问题都解决”,可以说在处理亚罗号事件,从纯粹的外交手段上而言,叶名琛做到了有理、有据、有利、有节。

而后,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时,叶名琛也是积极的应对,并没有做一个缩头乌龟,甚至是逃跑总督。首先鸦片战争爆发后,叶名琛就以重金鼓舞士气,下令凡斩英人首级者赏银元三十,要求将士务必把英军“根诛尽灭”。而后叶名琛还积极采取袭扰战的方式,使英军日夜不得休息,首尾不能相顾,白天大军轮番进攻,同时还派出火筏对英舰进行火攻,使英舰不敢靠近岸边,夜晚就派沙船满载炸药冲击在岸边休息的英军。



同时,叶名琛也并不是一味的在广东城死守,他还主动的对英军在亚洲的大本营香港发动攻势。他先是断绝了内地对于香港的一切物资供应,而后还派人突袭香港,对于香港的英军实行日夜不休的袭扰。如此,当时的英国军队被叶名琛这般袭扰,那是叫苦不迭,最终决定退出战斗,准备与清朝和谈。

可是,在当叶名琛当胜利的消息告知咸丰时,咸丰却并没有奖赏他,更没有派兵支援,而是斥责他擅自于英国开战,要求他不要擅启战事,也就是放弃抵抗,然后求和于英国,如此清朝失去了可能是唯一一次能彻底战胜英国的机会。此后,英军在得知清政府咸丰的命令后,并就放弃了退出战斗的决定,而是继续围困广州,1857年10月英军终于得到援军,如此广州失守进入了倒计时。



此时,英军实力不断壮大,而叶名琛因得不到朝廷的支持,逐渐陷入到无兵可用的地步,最终广州城失陷,叶名琛被俘。被俘后的叶名琛并没有哭求放过,他始终维持着一个泱泱大国的高官该有的气节,此时连英国人自己都说“叶名琛无疑是英勇、果断的人,广州人一定为有这么一个父母官而骄傲”。

只是让人感到恶心的是,如此一个忠心耿耿的大忠臣,腐败不堪的清政府非但没有想方设法的营救,反而因害怕英国把叶名琛当作要挟清朝政府的人质而罢免了他的一切职务,并让广东官员通知英方说叶名琛已为一介草民和罪人,其生死已跟清政府无关。



哎!真的为叶名琛感到悲哀,他或许知道自己忠心的这个清朝已是不可救药,但是他却始终不愿意去背叛清朝,他至死都想着为清朝的江山社稷再做出一番贡献,实在是愚不可及啊!


澳古说历史


提起咸丰朝的两广总督叶名琛,历史总会发出带有强烈贬义的嘲笑。

借这个问题,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创造了晚清官场最大笑话的封疆大吏。

叶名琛出身书香门第,少年时即以诗文闻名一时,不到十八岁就考取了贡生,二十六就中了进士,三十八岁就干上了广东巡抚,可谓是一路高开高走的人杰才俊。

叶名琛官场崛起时,正值内忧外患、变乱纷起的乱世,当时不知道有多少总督、巡抚因无力应付时局而跌落马下,但叶名琛在东南官场却有些力挽狂澜、一枝独秀的架势。

靠着善于内政,长于理财,镇压地方变乱心黑手辣,敢于跟企图染指广州的英国人周旋对抗,在道光朝他就颇受赏识。

1849年,叶名琛干了一件漂亮大事。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廷允许英国人五口通商,得派领事于五处,专理商贾事宜,但在广州,英国人想入城却遭到了强烈抵制,面对叶名琛在广州城搞出的“人自守卫,戈矛耀路,锣鼓震天”,英国人不敢轻举妄动,拿炮舰开路,最后只好坐下来与清廷谈判。

此一事让道光帝大喜,破例将叶名琛加封为男爵,汉臣封男爵,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

咸丰初年,广东局面混乱,义军蜂拥而起,叶名琛的表现依旧可圈可点。咸丰四年,二十万宣布服从太平天国的天地会兄弟进攻广州,叶名琛仅靠广州城里的一万五千兵勇,硬是守住了城池,并最终将“匪兵”驱逐出境。

因此,咸丰对他也是赞赏有加,并实授他为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

然而,叶名琛攀上的官场巅峰,也是他即将坠下的凶险崖口。

《清史稿》评价他说:"名琛性木,勤吏事,属僚惮其威重。初以偕徐广缙(前两广总督)拒英人入城被殊眷,因狃於前事,颇自负,好大言。遇中外交涉事,略书数字答之,或竟不答。"

透过《清史稿》的评价可以看出,叶名琛这个人,性情木讷,不懂变通,因为官场得意,很自负,好说大话,跟洋人打交道不掌握分寸。

言下之意,这样的性格很难应付复杂局面,更容易误事。

从表面看,的确如此。

咸丰帝不仅年轻气盛,而且满脑子天朝上国的愚昧无知,自他上台,随着一大批主战派官员重新被启用,清廷与英国人的摩擦日趋激烈,在这一阶段,英法等列强要求修改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署的《南京条约》,进一步增加通商口岸,并要求鸦片合法化。

具体到叶名琛的辖区,英国人是不达目的不罢休,还是要进广州城,扩大在华利益。而叶名琛呢,还是一如既往的强硬,绝不对英国人让步一寸,否则这帮蛮夷必有变本加厉的索求。

面对叶名琛的强硬态度,英国人渐渐失去了耐心,开始谋划用坚船利炮让清廷臣服。

英国人的阴谋是从策划一起挑衅事件开始的,这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亚罗号事件。

客观地讲,叶名琛在应对亚罗号事件时,做的无可挑剔,有理有据有节,但因为缺乏压制对手的实力,英国人还是借此发动了对广州城的凶猛进攻,第二次鸦片战争由此爆发。

战事初起时,叶名琛的应对还是因地制宜,有章有法的,由于实力差距太大,他没有选择硬拼,而是搞了许多让英国人头疼的小动作,一会儿派小股部队去袭扰英国人的后勤保障地基香港,一会儿去突袭英国人的巡逻队,甚至还派人混进英国人的厨房,疯狂地朝面包里下砒霜——

但这一些小动作终究无法阻挡英国人兵临广州城下。

叶名琛成为笑话正是从英国人攻城时开始的,他先是关起门来扶乩请神,接着又在属僚面前装作什么事也没有,学谢安以示“镇定”,最后干脆来了个不攻自破的“空城计”。

结果,洋兵没退,自己人反倒通敌成了汉奸。

广东巡抚柏贵勾结汉奸商人伍崇曜打开城门,放英军入城,叶名琛无处可逃,最终被英军抓了去。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慑于叶名琛在广东颇具威望,英国人不敢将他囚禁在附近,生怕他留在广州会使人心不稳,带来麻烦,于是一路漂泊,直到把他关到印度加尔各答才算放心。

其实,英国人是大大地多虑了。

咸丰得知叶名琛被俘之后,不仅没有任何营救行动,反而迅速罢免了叶名琛的一切职务,并且将其打成了办事乖谬,罪不可辞的罪人。(对汉臣,清廷向来如此,寡恩薄情。)

叶名琛何罪之有呢?

朝野上下纷纷指责他“不死、不降、不走,不战、不和、不守”,实乃荒谬至极的笑话。

叶名琛真的有这么荒谬可笑吗?

其实荒谬可笑的是当时的清廷以及以咸丰为首的那一批庸君劣将。

就叶名琛当时的处境言,无论是战还是守,他哪有本钱;无论是谈还是和,他怎敢擅作主张;至于走,有清廷弃城问斩的法度在,他又怎敢走;说到最后,叶名琛错就错在,他没有在城破之时,自杀殉国。

叶名琛冤就冤在这里。

因为他并非怕死之人,这从他随后表现出的气节可以看出来。

叶名琛做了俘虏后,英国人对他还算文明,没有五花大绑,上铐戴镣,甚至连碰都没碰他,还让他带上日用品,甚至食用的粮食和若干仆人都让他带上了。

但就是在这样怀柔的待遇下,叶名琛却甚有士大夫气节。

在印度加尔各答,他被关在一座小楼里,每天写字作画,只吃自己带去的食物,绝不食夷粟。

一年后,因为自带的粮食吃光,不食而死。

在被关押的一年多时间里,叶名琛始终将自己比作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心在汉家社稷的海上苏武。

城破之时,他之所以没有选择自杀,也是有苦衷的。

他原以为英国人要押他去见英国国王,他要当着英国国王的面,当面理论,辩出个是非曲直,孰是孰非来。

至于英国人破城之后,他种种迂腐的表现,其实统统都能落到一点上,一个旧时代的士大夫,站在暴风骤雨的新时代门槛前,他根本无力应对,也没有条件去应对。

所有的丑陋都暴露了出来,而苦衷却被嘲笑淹没了。

再看咸丰以及随后那一些所谓中兴名臣的表现,便可感到,叶名琛所遭受的羞辱,其实是朝野刻意弄出的一块遮羞布。

僧格林沁倒是按照咸丰的馊主意,冒充土匪攻击了洋人的使团,结果换来的却是自家士兵的被屠戮和京城的沦陷。

后来的曾国藩、李鸿章在面对洋人时,又能怎样,只能用力地“以诚相待”或者处心积虑地“打痞子腔”,这一些用在洋人身上,其实都没有显著的效果。

说到底是没有实力。

而没有实力,就要有人出来为落后挨打背那备受羞辱的黑锅。

至于说到英国人把叶名琛当猴展览,这大概也是朝野对他的一种羞辱与嘲笑。

不可当真。


黑句本


清朝一品大臣很多,但是被俘虏到印度的却仅有一个,他便是两广总督叶名琛,至于被当猴子供人观赏那更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叶名琛

叶名琛还算是个不错的大臣,也是想干事情,有理想有梦想的人,只不过是生错了朝代,成为了一个可怜人。

叶名琛清朝一品大臣,官至两广总督。曾策划过抵抗洋人入广活动,并且效果颇丰,这也是他的扬名之战,也因此加官封爵。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清朝的完败而告终,清朝被迫开放五处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而在洋人准备登岸做生意时,却遭到了顽强的抵抗,而这泼抵抗的背后策划者之一便是叶名琛。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叶名琛虽然因此获得了荣耀,获得了功名利禄,但是也因此埋下了祸患,因为洋人是记仇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洋人们兴高采烈的准备进城,收刮一番,本以为在也没有什么可以阻挡自己发财的脚步,没想到迎来的是当头一棒,进不去城。也让洋人很是愤怒,并且也记下了这笔仇。


于是洋人四处寻找机会,准备再次发动战争,获得利益,并且至仇人叶名琛于死地。于是发生了著名的亚罗号事件。

亚罗号事件

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商船横行,其中有很多是无照驾驶的,类似现在的黑车。

于是清政府加强了管控,势必打击无照经营,(开黑船干一些非法勾当)开始对过往船只进行例行检查,而其中一艘黑船就是亚罗号。

一次,亚罗号船上坐着海盗就开到了中国,正好又有人告发这艘船上有海盗,于是广东水师千总梁国定登船检查海盗,而查到海盗后便想将其收押入狱。


在此过程中发生了争执,而后来英方发表声明说在此过程中清朝人将英国国旗给撕扯坏了(船上并没有英国国旗,英国国旗后挂上去的),于是要让清政府赔偿并道歉。

两广总督叶名琛据理力争,坚决不道歉,英国则趁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叶名琛的态度

其实这件事情很简单,就是英国人没事找事而已,大家也都很清楚,因此叶名琛据理力争,捍卫正义到底。

但是叶名琛的争有一个特点,那便是只有理,其他的一无所有,可能叶名琛读书时没有读到“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就这样叶名琛实行他的三不策略,“不战不守不和”。

不和洋人打,不和洋人和,也不对洋人设防,这是因为叶名琛实在是太自信了,以为自己占据了绝对的理,洋人没有理由打自己,所以便不会打自己,而洋人用行动证明了叶名琛是错的。

拜仙求佛

在洋人发动进攻时,叶名琛除了实施自己的三不政策,还增加了一条“拜仙求佛”,在家开设“长春仙馆”,向天乞愿,敌军十五日不可进城。

洋人又再次用行动证明了叶名琛是错误的,洋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登岸,并活捉了叶名琛,将其带到了他的印度殖民地。


绝食而死

不得不说叶名琛的待遇还不错,洋人并没有说对其进行严重的侮辱,反而让其带了自己的仆从。起初叶名琛并没有绝望,而是侥幸自己有机会重新回到自己的国家,但是在印度待久了发现这近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万念俱灰,在吃光了自己带的食物后,绝食而死。

叶名琛被带到印度后,生活状况不能说做好,但是也绝谈不上是被俘虏到印度当猴子观看,叶名琛的一生也算得上是丰富多彩了,跌宕起伏,有过光荣有过屈辱,而其最后绝食而死,也算是保留了最后一份尊严。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历史时刻录


这件事是确实存在的,这个人在历史上也确实是有的,此人名叫叶名琛。这个人在晚清历史上是一个我们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其性格的人。他既不像关天培、葛云飞那样完全正面,但是也不像奕劻、琦善、穆彰阿等人完全反面,而是始终界于正反之间。

这样一位历史人物,我们完全可以用功过混沌,难以理清来形容他。面对英军对广州的进攻,他曾经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气节;但是在官场上,却又心黑手狠,残忍嗜杀。

关于叶名琛被俘虏的细节,情况应该是这样的,作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点,亚罗号事件是一起重要的事情。英法联军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炮轰广州城。当时叶名琛是两广总督,负责两广地区的政治、军事,不能对英法联军的进攻坐视不理。

于是他赶紧将情况上报朝廷,并且加紧备战。然而,他等来的朝廷的命令居然是让他息兵停战。叶名琛接到朝廷命令,果然一炮不发,把水师全部撤走,结果导致英法联军轻而易举拿下了广州。

如果他像晚清很多腐败官员一样,就此向朝廷上奏,说按照圣上旨意,广州我放弃了,也许朝廷还不会怪他。但是叶名琛在丢掉了广州以后,一下子又害怕起来。避免同洋人交战,并不等于拱手将广州让给洋人,如果朝廷非要追究起来,他叶名琛如何担得起这个责任?

再说,他是两广的父母官,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把广州丢了,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的。于是,他又重整军备,准备要把广州再夺回来,但是这个时候广州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广州作为通商口岸,当地的士绅长期和洋人做生意,他们并不希望发生战争。所以当叶名琛需要这些士绅拿钱出来支持打仗时,几乎没人响应。

无兵可用,无钱可用,这仗还怎么打?很快,他组织的人马就战败了,他本人也被俘虏了。而这个时候,朝廷的指令也下来了,说他擅开战端,引发祸事,必须为丢失广州负全部责任,着令免去其一品大员的官职,实际上就是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叶名琛的身上。

可怜呀!被俘虏的叶名琛一夜之间变成了平头百姓,英国人一看,叶名琛都谈判的价值都没有了,还有什么用?干脆,将他押到印度的加尔各答,让他身着清朝官服,把他关掉玻璃房子里,像猴子一样供印度人参观,以满足英国人变态的心理。

这个时候,叶名琛却又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气节,他在出发前,叫仆人带了一些吃的东西。在前往加尔各答的船上时,他始终保持着正襟危坐的官员姿势,而到了印度以后,坚持不吃当地的食物,只吃自己带来的干粮。

从1858年1月被俘到1859年4月绝食而亡,他经历了恶梦般的一年时间。被折磨、被羞辱、却始终没有失掉气节。后来人们用了“六不”来形容叶名琛,那就是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这“六不”把他一生的复杂经历恰如其分的表现了出来。


小小嬴政


这位悲催的清朝一品大员,名叫叶名琛,是清朝在1849年至1857年广东地区的主政官,实授两广总督兼钦差通商大臣,封男爵,是清王朝300年中为数不多的汉人得爵者。

叶名琛是湖北汉阳人,从小读书很好,26岁中进士,随后一路升迁,在39岁时就做到了广东巡抚。他是汉人,也没有什么太强大的背景,他能上位靠的就是政绩。因此,叶名琛是清宣宗、文宗(道光、咸丰)时的能臣干吏,此言不虚。


当他做了两广总督后,时事已经不一样了。太平天国闹的太厉害了,不仅把两广地区的财政赋税都拿去了,还调去了不少的兵丁。广州城紧挨着香港,而香港已经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割让给英国了,所以经常有中国海盗借助英国人的特权来走私谋利。

叶名琛把涉嫌走私的海盗抓了,因此引发了“亚罗号事件”,英军因此炮轰广州城。叶名琛手里没兵可用,只好借助于民团,携民意自重,意图向英国人施加压力。

英国人眼看着北京的皇帝朝不保夕,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江南的太平天国,因此气势越发嚣张起来。眼看打不过英国人,叶名琛就派了很多人到香港从事破坏工作。在香港,叶名琛还得到了一个利好消息:在黑海沿岸,俄罗斯军队大破英法联军,甚至俄罗斯军队攻入了英国本土,英国女王流浪到美洲寻求援助。


叶名琛得知了这样的重大情报,就想当然地以为眼前的英军不过是虚张声势。因此,就越发轻蔑他们。可是,叶名琛拿到的情报是相反的,克里米亚战争的结果是俄罗斯大败亏输,还塔上了一个沙皇。

叶名琛向皇帝打报告,想得到皇帝的支持,皇帝却不想理睬他。大清的亡国之患迫在眉睫,对叶名琛在广东地区惹恼了洋人感到很不高兴。叶名琛长期封锁海路,还造成了当地士绅阶层的利益受损,他甚至连答应给清王朝提供的军饷都难以提供了。

英军再次攻击广州城,缺少准备的叶名琛很快被俘虏了。作为清王朝的封疆大吏,他在衙役都跑光了的情况下,自己穿戴整齐,在广州府衙等着英国士兵来抓他。

他被捉上了英国军舰,随后到了印度的加尔各答。叶名琛原本以为是要去见英国女王,要跟她讲讲道理的事。当他最终发现,这件事永远只能是黄粱一梦。于是,叶名琛把从中原带来的米聊以充饥,在米吃完后,叶名琛最终绝食而死,效仿的是“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以此来全节。


叶名琛在加尔各答时,被称作来自清国的公爵,被当地民众所稀罕,可想而知他内心的怨恨和痛苦。最后,他得偿所愿,绝食而死。他临终并无别话,只说了句“辜负皇上天恩,死不瞑目”。

叶名琛的死不失悲壮,不过不食周粟的壮烈显然没有感动皇帝。在他的尸体被运回国内之时,咸丰皇帝对一生忠君爱国的叶名琛,没有一点恩典,家人只能将他草草下葬。


而知而行的历史


叶名琛可以说是清朝时期最出“洋相”的一个总督,他不止被外国人当猴子看,即使是现代人看了,也感觉他是一个怪物。

清朝时期的一品大员,不是谁都能当的,叶名琛能够当上两广总督必然有着他的厉害之处,这里要说一下,清朝时期一共八位总督(不算清末设立的东三省总督),都是掌握实权的封疆大吏,按照实力排名,首位的是直隶总督,其辖区包括现在的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区;其次是两江总督,其辖区包括江苏、江西、安徽等地区;第三位的两广总督辖区包括,广东和广西。

直隶是因为靠近权力中枢,辖区大,人口多,所以位置重要,而两江是当时最富庶的地区,因此也很重要,两广能够排名第三是因为当时清朝唯一的通商口岸就设立在广东,经济也很发达。

按照道理来说,两广总督应该是富得流油的一个差事,奈何对外贸易对两广总督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确实油水多,另一方面跟洋人打交道,他比较麻烦,尤其是对中国虎视眈眈的洋人。

所以,从1840年开始,两广总督走就开始走背字,麻烦不断,你想想鸦片战争从这里开打,还有你的好,著名的禁烟大臣,当时的政治明星林则徐就在两广总督的位置上陨落了,接替他的琦善也是满清权贵,结果没干多久,也因为鸦片战争的事被革职了。

可以说,广东由于是封闭的清朝唯一的开放窗口,人民思想开放,社会治安很不好,因此广东也始终是爆发革命的策源地,叶名琛能够1852年干到1858年,长达六年之久,也是相当不容易的。

叶名琛之所以能够稳坐两广总督,在于其在坐镇两广时期雷厉风行的镇压农民起义,很多人看到叶名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表现,认为叶名琛是一个窝囊废,并不懂得打仗,不知道是怎么做到这个位置上的。

其实,叶名琛是一个很厉害的人,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后,很快从广西涌入广东,进攻广州,当时叶名琛是广东巡抚,他率领一万五千兵马居然抵抗了20万太平军的进攻,并且将太平军赶出广东地面。

叶名琛也并非贪官污吏,他属于那种家里比较有钱,然后又比较有才华,考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在明清时期貌似有一个传统,不入翰林的人,没有机会进入内阁,由此可见,其仕途起点至高,1847年担任广东巡抚,1852年担任两广总督,当时对他评价极高:“叶相以翰林清望,年未四十,超任疆圻,既累著勋绩,膺封拜,遂疑古今成功者,皆如是而已。”

叶名琛在对待洋人时,态度也十分强硬,在他的身上,我似乎看到了林则徐的影子,只不过林则徐更幸运,第一次鸦片战争刚打不久,他就被免职了,人们反而同情他,认为只要清廷不换掉林则徐,鸦片战争必然可以获胜。

叶名琛的倒霉之处在于,他可能一直把林则徐当成自己的政治偶像,在对待洋人的态度上,十分强硬,当时广东民众和朝廷都认为叶名琛是好样的。

1856年,亚罗号事件爆发,其实这个事件本来不关英国人的事情,只是当时中国商船打着英国的国旗从事贸易,清廷当即给予逮捕,结果英国人借机挑事,认为清政府正处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水深火热当中,趁机想要清政府承认其在华权益。

叶名琛也以强硬的态度拒绝跟英国人交涉,结果英国人气愤的占领了广州,但是占领广州也无济于事,因为英国人对这场战争还没有准备好,于是又撤了出去,当时正处于太平天国军事全盛期间,清军则节节败退,处于内外交困当中的咸丰皇帝得到这个消息,还以为叶名琛打败了英国,反而嘉奖叶名琛干得好。

有了咸丰帝的鼓励,叶名琛更不惧怕英国人,随后以更加强硬的姿态对待英国人,1857年9月,英法联军的海军到达广州,令叶名琛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时的朝廷眼见即将开战,反而责怪他不应该掀起战争,由于朝廷的不支持,叶名琛的抵抗也就没有持续下去的动力了。

不久之后,英国舰队直接开入广州,要求叶名琛立即投降,但是叶名琛却毫无反应,也不抵抗,也不投降,也没有逃跑,最后被英国人一脸懵逼的俘虏了。

对于叶名琛这样一位在清廷内位高权重的人物,作为胜利者的英国人也不敢怠慢,并没有把他当作战俘来对待。

在将其带到“无畏号”军舰时,还允许他携带仆人,和一些生活用品,就这样清朝的一品大员,两广总督在无畏号上待了48天后,被送往印度的加尔各答,叶名琛自诩“海上苏武”,不吃外国人的粮食,只吃从中国带去的粮食,在粮食吃完之后,绝食而死。

对于叶名琛这样的一位“奇葩”,估计不止是当时的人认为他是怪物,就是现代人也无法理解,这位“六不总督”,还有待历史的评价。


史论纵横


晚清是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朝廷内忧未平,外患又起。1858年初,咸丰收到一份来自广东的奏折,内容是英军攻入广州,俘虏了两广总督叶名琛。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一个重要事件,被俘的叶名琛究竟何许人也?

扶摇直上,官拜体仁阁大学士

叶名琛是湖北人,1809年生于官宦之家。他早年的经历与古代的读书人一样,通过科举入仕途,然后一路摸爬滚打,其履历如下:

1835年,26岁的叶名琛考中进士,入翰林院;

1838年,外放陕西兴安知府;

1839年,升任山西雁平道;

1840年,调任江西盐法道;

1842年,升云南按察使,年底调任湖南布政使;

1846年,丁忧后被授予广东布政使;

1847年,升任广东巡抚。

从叶名琛的履历来看,他晋升的速度称得上飞快,出翰林不到十年,已经官拜督抚,期间还曾丁忧27个月。这种速度,在汉族官员中实属罕见,比同时代的曾国藩要幸运得多。叶名琛能够平步青云,主要是因为:

一、传统学问颇深,对理学、文学比较精通,叶名琛的同僚都经常被其学问所折服。当时,理学、文学是主流,也是显学。

二、办事干练,能够处理传统官场上的“疑难杂症”。清朝时,兴安鱼龙混杂,历来都是一个“难治”之地,叶名琛出任知府后,很快就将其打理得井井有条。

有学问,又能办事,叶名琛的官声也得到一致好评,因而能够受道光赏识,节节攀升。咸丰赏识他,是因为另外两件事。

一、1849年,叶名琛断然拒绝英国人进入广州城,还组织团练,准备武力相抗,这在当时被皇帝认为是一次外交胜利。咸丰上台后,对外实行强硬路线,对敢于同“西夷”叫板的叶名琛比较重视。

二、在与广东拜上帝教势力的斗争中,叶名琛表现突出。他既不要外援,也不要朝廷帮忙,仅凭自己的本事,平定广东叛乱。此外,他还购买洋枪洋炮,资助江西清军,表现出为君分忧的担当。

咸丰对叶名琛的表现颇为满意,授他两广总督、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这时的叶名琛,也走到了人生巅峰。

抵挡不住外敌,更抵挡不住时代浪潮

自1844年起,两广总督通常会兼任五口通商事务的钦差大臣。由于当时的清廷认为与西洋的关系仅仅是“五口通商”,管理五口通商的钦差叶名琛成了朝廷与各国打交道的重要外交官。

叶名琛对传统学问很内行,对外部世界却很外行。他不怕西洋的威胁,也不愿引发事端,对付外国使节,办法无外乎两种:一是以军务繁忙为理由,拒绝会见洋人;二是对西洋的各种文件,用模棱两可的语言回复,但对各种要求全部拒绝。这种交流方式,无异于鸡同鸭讲,自然会加深与西洋的隔阂。

处理“亚罗号事件”时,叶名琛与英方再次沟通不畅。这一次,英国人直接动武了,也标志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打。

1856年10月23日,英国三艘军舰越过虎门,攻打广州东郊的猎德炮台。叶名琛正在监考武举,得知消息后宣称“不会有事,天黑自然会走的”,并下令水师战船后撤,对英国军舰“不必放炮还击”。第二天,英军继续炮击,叶名琛不为所动。

29日,英军直接攻入广州城,冲进两广总督府,但当天叶名琛去旧城烧香祈祷,未被抓获。

此次开战的英军,由于兵力不足,很快就从广州城内撤出,但依旧保持炮火射击,保持对清军的军事压力。同时,英军还要求与叶名琛谈判。

叶名琛没有被英军吓住,他中断与英方的贸易往来,而且组织团练,悬赏杀敌,准备号召百姓与英军长期周旋。叶名琛判断英方看中在广州的商业利益,不太可能破釜沉舟,因此,他向咸丰汇报时,故意“报喜不报忧”,甚至虚构战绩。

然而,第二年(1857)的形势开始变得严峻起来,英军下定决心对大清开战,并调兵遣将。同时,法国也加入英军对华的军事行动。

年底时,英法联军封锁广州,并照会叶名琛,提了三项要求:一是允许进入广州城;二是赔偿损失;三是派人与英法进行“修约”谈判。该照会限十天内同意前两项,否则进攻广州,无疑就是最后通碟。

但是,叶名琛凭着道听途说的情报揣测对方,竟然认为英国的最后通牒是黔驴技穷之后的“乞和”,因此拒绝英法的要求。随后,他还给咸丰上了一道七千字的奏折,表示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12月28日,英法联军以战舰20艘、陆军5700多人进攻广州。两广总督衙门的兵丁大部分逃窜,而叶名琛依旧镇定自若,并声称,“只此一阵子,过去便无事。”

29日,英法联军攻入城内。叶名琛没有奋勇抵抗,对于部下提议的和谈,他依旧固执己见,不许英国人入城,只同意送点银子。

1858年1月5日,英法联军搜寻广州各衙门。叶名琛住在左副都统第五院,敌军来搜时,家仆劝其离开,他不肯逃跑,最后被捕,送上英国军舰。直到此时,他还保持着朝廷命官的威仪,坚持着传统士大夫的气节。之后,叶名琛被送往印度,他仍以“海上苏武”自居,没过多久就客死于加尔各答,临终前还说上负皇恩,死不幂目。

叶名琛的所作所为,被时人讥讽为:

“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负,古之所无,今之罕有。”

其实,他并非不战,而是战不胜;不是不和,而是不愿意平等地和;不是不守,而是守不住。

秋媚说: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叶名琛作为传统士大夫,考虑问题的方式是“忠君报国”、“修身齐家”等儒家纲常,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自然会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