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上海土生土長卻不是上海戶口的人群“我是哪裡人”的歸屬問題?

劉屹珺


上海不是美國落地(出生)既賦予公民資格(戶籍),高高的戶籍壁壘也平抑了房價。二十年前我們通過人才引進落戶在上海。上海人這個大樣本群體給我們負面的印象多一些,上海人不如家鄉人隨和、忠厚,低端人士的素質之低也超過了故鄉。但城市各種資源、環境綜合無疑是全國最好的,尤其是市民的福利。孩子也是上海戶籍大學畢業後去了國外深造,目前暫時在境外工作,我們的居委會每年都要打電話來給孩子介紹工作,生怕因我們增加了上海市的失業率。戶籍的含金量只有沒有戶籍的上海人最清楚了。


哈威


80年代末90年代初,老爸從浙江農村來到上海,30多年了,一事無成,生意被騙,傾家蕩產,從此一蹶不振,回不去的家鄉,又落不了滬的老滬漂!如今我和妹妹也已經各自成家,妹妹定居遙遠英國,父母只能隨我住在上海,二代人居住難免磕磕絆絆,好在憑藉我和老公白手起家在上海有了2套房子,一套別墅一套商品房。如今父母和我們居住在別墅,會想起那時候(沒成家之前)十幾年的租房居住,居無定所的現在~也已經滿足。農村老房子(父母的)倒塌,政府也不讓修繕,另外在宅基地建造了房子(妹妹的),父母的老窩何時能夠在修繕重建 這個一戶一宅的政策施壓下,父母的新房夢可能難圓了!老爸回不去的家鄉落不了滬的老滬漂~


英倫童話館


別再糾結上海話與普通話了,我可以斷定,上海話以後只有在戲曲裡才能聽的到,因為講上海話的市民會逐年減少,最後都說普通話。上海交際環境不容許說上海話。上海在改革開放前基本在學校工礦企業都說上海話,自從計劃生育後,人口出生率減半,原來1000萬人口,以後就是500萬(還有500萬都在住宅小區裡退休了),這麼大的城市不可能叫500萬去建設,所以需要從外地填充人口,把能工作年齡降下來。還有一個原因以前交通不便,外地流入上海的基本都是江浙兩省,滬語基本能相互溝通,而現在交通網絡相當方便,不像改革開放前一個長途要等二三個小時。距離近了,時間短了,要在短時間裡起到溝通作用,唯有普通話。至於有人會問廣東為什麼能保持住方言,我也只有一個答案~人口!廣東有一個億人口,再加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廣東籍,粵語還能扛一陣,但隨著中國在世界上強國地位的不斷提高,不出100年,粵語也會只有在戲曲裡聽到!以後的中國只有普通話!


狼牙客棧


這個我也有過疑問。

不過現在年齡大了,再加上戶口解決了,也就沒啥疑問了。

我認同這個城市,應該算是我的養育之地,對上海的印象不下於故鄉。但如果拋開戶口的附加值,我也不認為我就是個上海人。畢竟在我人生的前24年,養成的都是北方習慣,即便我現在回到故鄉,嘴唇乾裂,甚至家鄉的飯食都開始有點讓我接受不了那種濃烈的味道。但我不認為我不是故鄉人。而且根植在心底裡的還是故鄉,性格,習慣會改,但改變的不多,甚至再次融入故鄉的生活,也是分分鐘的事情。

我用了14年的時間開始習慣上海這座城市,現代,文明,發達的感覺,讓人身處其中,感受到每時每刻的變化,回想了一下,居然已經找不到我剛到上海時居住的那個里弄,已經被高大的火車站北廣場覆蓋掉了。我試圖尋找在上海的根,但是找不到了。這就是漂泊的意義,只能從地理意義上去尋找一個座標罷了。離開了人文的根幾乎隨時可以被改變。

我的下一代,應該算是留下一點點印記,就是他們的出生地都不在上海,在老家出生的,這是唯一留給他們關於祖輩的印記了吧。他們未來會成為一個上海人麼?他們已經是上海人了,而且從出生到現在他的軌跡幾乎就是上海的軌跡。我的故鄉對他而言是個旅遊勝地而已。故鄉的情感,他們已經歸在了上海吧。

至於戶口,如果拋開,入學,考試,升學,可能遇到與戶口相關的一切事物,那幾乎不重要了。或者從另一種角度講,你已經是個上海人了。


鄰居說A輕點


答,我是這樣看待的:

一,你沒有上海戶口,你絕對不是上海人!要問你是哪裡人,我直接了當地告訴你:你爹是哪兒人,你就是哪兒人,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不要忘了根。

二,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真正瞭解上海人沒有幾個人,因為上海是我們國家城市變遷最大的城市,沒有之一。現在上海人的構成成份非常複雜,硬要做一個廣義的上海人,毫無意義。

三,既然提到了廣義的上海人,那麼就還存在狹義的上海人。事實上,我們通常所說的上海人,是由三部分人組成。

四,第一部分人是阿拉上海人,也就是傳統上全國人民所說的上海人,這邦人起碼上輩解放前就來上海灘混飯、且家住內環、上海市城市居民戶口、老輩是公私合營時的全民或集體單位職工。他們說的是官方上海方言,只有他們才有資格把我們說成阿拉。這些人,目前上海街面上並不多見,有錢的太老,懶得出門,年輕的太窮,不好意思出門。人口總數不超過三百萬。

五,第二部分人是本地上海人。就是原上海地區、區、縣的人。這些人除了在泰國說自己是上海人外,在自己家們口從不說自己是上海人,更不會用阿拉這兩個字。上世際90年代浦東未開發前,崇明縣的農民與江蘇啟東縣的農民沒有任何區別。不僅如此,今年春節前,我到上海五院探望病人,同病房的一個老閔行的老太太對我說,五院的水平不行,你怎麼不帶他去上海看?我聽後很納悶難道上海第五人民醫院不在上海市?

六,第三部分是新上海人,也就是廣義的上海人,只要你有上海戶籍,就屬於這支隊伍的人。新上海人是由老上海人與外地人連姻所帶回的老伴和子女、早期的藍印戶口人員、上海單位引進的人才、外地在滬讀書當兵的退伍人員、早期分配或畢業留滬的大中專生、早期駐滬機構走後門調入的人員、南下幹部的後代。新上海人是上海街面上最多的人群,我們通常聽到操上海口音的人中,十個有六個是新上海人,還有三個是本地上海人,只有一個是原始意義的上海人。

七,通過分析,我們發現,土生土長上海戶口,與真正意義上的上海人毫無關係。上海這座城市越來越移民化、越深圳化、越傳說化了。如今,你只要有上海戶籍,你就可以定義你是上海人,沒有戶口只能說是在上海工作生活的外地人。

八,個人觀點,回答完畢。


0老三兩0


土生土長 卻不是上海人

我來補充一下:

土生土長 有上海戶口 看起來不是上海人 比比皆是。

上海人就是 餘秋雨 描述過的上海人。“一幫移民上海的非上海人 總是對 上海人瞧不起,說上海人是鄉下人”上海人一生在矛盾的複雜空間度過。

上海人的精緻 只不過小範圍的體現。

從生物學角度來看上海人就是那部分小範圍精緻的上海人 上海人還是和很多地方的人有明顯區別。

臉頰較小,四肢線條在30歲前 女性和歐美四肢線條比例相當(臀部除外沒有他們高)。三角肌 弘二肌不明顯 四肢:上臂多為平行四邊形,大腿也較為平行。現在多為栗子肉 火雞腿臂,腿邁步的姿勢也有變化,看不出上海典型韻味。

男人麼都比較辛苦 走南闖北 但是還是有著和其他地方不同的走路姿勢,當然和拍電影那些不同。一般不會改變速率 上下波動比較輕 這個和以前的家教有關。就算起立坐下速率也和其他地方不同。

做個上海人挺難的。老客拉 也會讓人撮棄。

還有上海寧 不喜歡 人多的環境。一幫圍觀的就算有上海戶口簿 絕對不是上海寧,上海寧都會避開這種場合,一不小心 皮夾子沒了找誰說。上海寧 喜歡優雅(高雅不談),喜歡古典 沒人喜歡西北風,因為 拉嗓門的 都是 賣 梅乾菜 磨菜刀或是 箍桶的等等做小生意的。

跳廣場舞的 可以講 沒幾個上海寧。聚眾搞噪音只有 對上海寧來講 簡直是齷齪,跳到黃浦江都沓伐清爽。

曉得 撒 叫 上海寧了?

蠻難明白 做上海寧難啊。就像黑寧到都歐洲 還是黑寧 漂白?麥克傑克孫 漂了噶白 比麥當娜還要白,可是 還是 黑寧。


日堯體細胞技術


我倒是覺得,先不管你什麼戶口,不會說上海話的算什麼土生土長的上海人?說明不是滬語環境長大的。沒有接受過這個城市的文化浸淫(這不是貶義詞),實在算不得上海人。現實中也就是跟隨父母生活在上海而已。再看戶籍,那就是跟從父母的戶籍的生活在上海的外地人。等到這幫孩子長大,有點尷尬,農村老家沒去過,探親住幾天不算。心理上他們以新上海人自居,結果不被上海人認可。不管怎樣,子承父業,先住下來再說唄。回老家總不是路。

有人問我“現在很多上海人家的孩子也不會說上海話,因為學校裡不說,那這樣的孩子算不算上海人?”——-回答:那不一樣的,我的意思是,本地說滬語的家庭有本地文化的傳承,包括風俗人情生活習慣,有爺爺奶奶輔助教育,親朋好友薰染,有各種校外教育包括才藝教育,這不是外地人父母具有的。少數有吧,他們多數是到上海經商/設攤/打工生了在上海的第三代,他說“土生土長”就明明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土生土長,你說一樣嗎?我借上海說滬語想節約一下打字,看來省不掉。順便說一句,我的三角函數是父親的好友教的,下棋是我父親的棋友教的,你非跟我說一樣?我會什麼就不跟你彙報了,反正上海人比外地人注重文化傳承就是了。我父親的姑父教給我不少東西。


琪琪瑞可


我認識許許多多在上海土生土長,後來被強制內遷到祖國各地的上海人群體。當年離開上海充滿了報國建功的理想,雖然他們沒有選擇居住地的權利,但是他們為祖國各地的文化、教育、醫療、軍工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當然這也包括了知青及知青子女在內。他們一生漂泊的生活中充滿了酸甜苦辣。現在他們大多數進入老年期,落葉歸根最終又回到了上海,不過,上海的高房價傷害他們以及他們的子女群體。上海對不起他們,祖國也對不起他們。


剛強膽壯陳明


上海本來就是一個移民城市。周圍江浙的居民移居此處,要說真正的上海人,嚴格來說是不存在的。畢竟在幾千年前還沒有上海這個地方,完全是泥沙淤積而成的。從一個小漁村逐漸成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

所以,我是這樣理解的:

如果你在這裡長大,度過了你目前生命中大部分的時光,那你可以將自己當做上海人。戶籍的存在是為了統計當地常住人口,而當你在上海呆了十多年後,申請了居住證等,也基本就劃範圍到這個城市的固定人口中。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你成長的過程中相伴的都是上海的水土,並不是你家鄉的水土,所以你算得上是一個上海人。和有戶口的其實並沒有多大的區別。

這個問題其實也可以換個角度。比方說,你是上海知青的孩子,但是你不在上海長大,而是在其他省市。當地的風土風土對你產生的影響遠大於那個你不曾踏足過的土地,那麼你就是那個省市的人,而不是一個真正的上海人。

又比方說一些華裔,流著中國的血統卻在外國長大,一個妥妥的香蕉人,沒有傳承和沐浴在中華文化的環境中,已經脫離了那種文化環境,國籍也不同,已經算不上一個真正的中國人。

總而言之,在我看來,你成長過程中最至關重要的環境是哪裡,你就屬於哪裡。


❤魔都小資城市生活指南,帶你過有態度的小資生活~快來關注我的頭條號吧!


上海小資美食生活


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認為的,你雖然土生土長在上海長大這不可否認,這主要是你父母在上海打工或經商還沒有取得上海戶口,這個很正常那你要取得上海戶口只有自己努力一下有可能實現,你本科畢業再取讀研究生或出國留學這都是人才或外國留學人才引進,只有這樣你的戶口報到上海很快會解決,你靠父母積分或自己積分基本上無望。你還有一個辦法結婚配偶是上海戶口,那麼你十年以後再會取得上海戶口,因而上海戶口就是黃金戶口要取得上海戶口還是要通過自己努力的,那麼人們要想了我土生土長在上海長大我應該是上海人了,你人是上海人你的歸屬戶籍不是上海落入戶籍,那麼你有說了上海有歧視眼光看外地人這個說法有不對了,上海是入戶口有規劃的不是肓目進戶口人數,盲目進戶口人數會產生管理上的社會不穩定,各方面的再生資源跟不上人口的需要,因而我們要弄清楚這個戶口問題方向明確了思想認識了就沒有負擔了,然而每一箇中國人到上海打工或經商都想往有上海戶口,這個想法是對的沒有錯,但根據上海的目前人口入戶每年有比例的百分之幾,還是一句話入上海黃金戶口按照上海規定來辦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