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有什麼廟會?

太原看點


我想每個地方都會有自己的廟會習俗吧,朔州自然也不例外。每年的“四月八”正是參加廟會的好時節。無論是市裡的,還是村裡的,每到這時,都爭相往老城方向湧,大家都是步行,很少有人開車,因為那天人真的是太多了,開車就會發現,簡直寸步難行,實在不算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到了地方,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各式各樣小販的吆喝聲,大多都是些常見的小吃,還有些小孩子喜歡玩的東西和日常用品,實在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再往裡面去,似乎比方才更熱鬧了,路的左邊是崇福寺的正門,一進去,便能聞到寺裡面濃郁的香火氣息。這座佛寺歷史悠久,經多次修繕後外表煥然一新,我卻覺著彷彿失去了歷史風煙留下的痕跡和氣味,讓人覺著有些說不出來的怪異。不過拋開這些不說,仔細進去觀察,還是有些東西的。

我不是研究歷史的學者,無法用專業的眼光來賞析這些遺留下來的文物。但是不難看出,裡面的觀音,地藏,文殊還是較為栩栩如生的。尤其有個大肚彌勒佛,憨憨的,彷彿包藏了許多心事,卻又不說,只是笑眯眯的望著你。


高宏偉先生


廟會是一種古老的民俗,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形態,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具有重要影響,是貿易活動、文化交流活動的中心,是男女青年傾訴衷腸的好時機。在廟會期間,匯聚了豐富多彩的民間活動,如獅子、龍燈、高蹺、旱船、雜耍等。廟會是人與自然、社會相溝通的一條渠道,是聯繫人與人感情的紐帶。

請關注:容濟點火器

廟會的歷史發展:

廟會在晉代就有了雛型,形成於隋唐,盛行於宋代,元代衰落(元統治者嚴防集會鬧事),明清復興且規模盛大。過去以敬香供神為主,集市貿易為輔,辛亥革命以後,以貿易為主,敬神為輔,解放以後,敬神消失,純屬集市貿易,而且以農副產品佔優勢。農民早起趕集,捎夜回家。在什麼廟、什麼地點、什麼時間舉行,這要看各地的傳統習慣,也是各地自有固定日期。新中國成立後,廟會在發展地方經濟、宣傳教育、旅遊事業等方面等起到了積極作用。

(一)朔城區廟會

1、陰曆四月八日的廟會

傳統廟會的會期一般為3-5天,內容為供敬香火,驅病求嗣。人最多的是集市貿易,琳琅滿目,百貨競豔。市面上最有特點的是泥彩娃娃、泥採公雞、玻璃圪嘣、西洋鏡兒(即拉洋片,通過四個或八個放大鏡向裡瞧畫片)和粉漿。文藝節目有晉劇、秧歌劇、雜技馬戲團、武術攤、耍猴賣藥攤。糧店曬臺上,糧牙子唱過鬥號子也很吸引人。大牲口市場上,畜牙子和買賣主在衣襟裡捏指頭議價,很有幾分神秘感。因為四月八是釋迦牟尼萬壽日,所以崇福寺活動人也較多。

2、神頭的傳統廟會,日期為陰曆五月初五(端陽節)

神頭的傳統廟會供神地點在黃道泉北岸的三大王廟,集市貿易在東神頭街上,規模沒有朔城區大,特點是三大王廟裡淋牲祈雨,神頭海邊垂釣的人多。洗衣服婦女多,神頭山上人多,年輕已婚婦女在神婆生三大王遺址旁的小水坑裡撈兒女。相傳,摸著園石子要懷男孩,摸著扁石子要懷女孩。

3、利民鎮廟會,日期為七月七日

利民鎮廟會規模較小,特點是農副產品:胡麻油、山藥粉面、莜麥、扁豆、豌豆、毛驢及其簍架多。家家戶戶親戚朋友多,因為他們常居偏僻山莊,常年沒有娛樂活動,走親戚趕廟會是他們最有趣的事。

(二)平魯區廟會

1、平魯區廟會日期為陰曆六月初六日

六月六廟會在當地獨樹一幟,聲名遠揚。是平魯從明代興起的一個傳統廟會。內容為唱戲敬神、祈雨,展示婦女們的“三寸金蓮”,還有集市貿易,如:農副產品交易、牲口買賣、家用百貨物品展銷等。屆時,四面商賈雲集,八方雜耍助興,境內境外人們齊聚平魯古城,是一次影響較大、參與人數較多的盛會。

此外,大大小小的廟會還有很多,如:六月十三的清泉寺廟會鳳凰城鎮四月十八的娘娘廟會

二月十七的鄂國公廟會下水頭廟會烏龍洞廟會大廟坡廟會等。

2、清泉寺廟會

清泉寺坐落在平魯區圍窪山東部螞蟻山下只泥泉村東南的深山溝裡。過去,每年農曆六月十三舉辦廟會,會期前後四天。至時,近區縣的人們,絡繹不絕地從四面八方彙集清泉寺趕廟會,熱鬧非凡。

清泉寺是偏僻深山集佛、道為一體的修身養性勝地,四方遊雲僧人、道士,以及部分避難之人,不時來這裡居住。小小的寺廟內,僧人、道士最多時達30多人。寺內養有牛、驢、馬等牲畜,僧人自耕自足,清泉寺以西,溝幫兩側約20多垧坡地為寺內僧人耕種,人稱廟地。

自從清仁宗嘉慶十一年(公元1806年)建起了清泉寺和戲臺,每年六月十三的敬廟上香,祈雨拜神活動也就變成了傳統廟會。最初的廟會主要是附近各村人們自娛自樂,唱小秧歌、說書、講神怪故事等,同時互相交易牛、驢、騾、馬等大牲畜。漸漸的,清泉寺四周朔州、平魯、偏關、清水河、神池等地的人們都來趕廟會,時間也由一至三天變成了五至七天。五天廟會一般是農曆六月十一起會,十二正會,十五末會。為增添廟會氛圍,除敬廟唱小秧歌外,只泥泉、信虎辛窯、韭菜莊、東山上四村聯合僱請外地戲班子前來唱戲助興。主要有朔州大秧歌、神池道情、內蒙古二人臺、河曲二人臺,以朔州大秧歌為主。清泉寺廟會正值夏、秋之交,忙碌了半年的農民們,在炎炎盛夏來到樹廕庇日,花草茂盛,泉水叮咚的清泉寺,避暑看戲,敘舊話新,長知見識,交朋認友,說媒相親,買賣牲口,調籽換種……,樂在其中,美在其中,喜在其中。只泥泉等村的人們家家迎客、戶戶備飯,親戚的親戚,朋友的朋友,認識的,不認識的,只要登門就是客,從正會到末會,天天擺宴,頓頓有客。漸漸地,清泉寺人的好客、厚道名聲越傳越遠。

清泉寺四面環山,古柏掩蔭,清靜幽雅。寺廟建築依山勢而建,廟宇殿堂高低錯落,古樸典雅,氣勢雄偉。寺院面臨深谷,谷底清泉密佈,終年流水淙淙,芳草如茵,景色秀美。

廟會期間,鄰近區縣的生意人適時而來,沿溝搭建帳篷,支鍋壘灶,經營各種飯食小吃。小商販經營的商品小到針頭線腦,乾鮮水果,大到土產日雜,綢緞布匹,無所不包。

清泉寺廟會的牲畜交易也是遠近聞名的。屆時,河北、河南、山東、陝西、內蒙、甘肅等省的大牲畜販子千里迢迢上會買賣騾馬牛驢等大牲畜,成交額數以千計。

清泉寺廟會逢會必有戲助興。寺院戲臺子與正殿相對。傳說,正殿塑像後有一山洞,洞裡住著一條黑花蟒蛇,有碗口粗。至正會日,蟒蛇就會爬出山洞,盤臥到殿堂供桌上“看戲”,成為廟會的一大奇觀。人們供奉蟒蛇為“神蛇”,因而趕廟會的人均要到正殿敬香紙,祈求平安通順。是日,殿堂人群簇擁,香菸繚繞,盡日不絕。

清泉寺廟會歷史悠長,盛況空前。一段時期廟會中斷。70年代後期,清泉寺古廟會恢復並變為物資交流大會,會址移在只泥泉村鄉政府所在地。

(三)山陰縣廟會岱嶽六月二十四廟會,還有古城鎮三月十八廟會新城鎮七月初一廟會北周莊廟會等,內容同朔城區四月八廟會。

(四)應縣廟會日期為七月十五。內容同朔城區四月八廟會。

(五)懷仁廟會日期為七月初十

。內容同朔城區四月八廟會。

(六)右玉廟會玉羊節廟會,此廟會是比較隆重的,但沒有固定的時間。

“四月八”廟會。此廟會人們也叫水陸會。其主要目的是人們祈禱上蒼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廟會一般設一百家總會首,分正會首四十家,幫會首四十家,另外二十家作為候補。會首由三世清淨的正氣人家擔任。能選任會首的人,都引以為豪,所以每次大會期間所需費用主要由正會首們分攤。

右玉“四月八”廟會一般為三天。第一天懸掛水陸神幀一百二十幅。水陸神幀一百二十幅皆為唐代名畫家吳道子所畫,每幅長三米左右,寬一米左右,皆為綾羅裱紙卷軸畫,其中內容多為迷信式的賞善懲惡的傳說故事,也有表彰關羽、狄青等英雄人物的故事。另外由兩街城隍廟用轎抬來府縣二位城隍安置在正殿對面天王殿後的南廊房中坐鎮山門兩邊。據傳說這樣安排是為了辦好佛事,特請來二城隍廟把守廟門,以防當地的孤魂野鬼闖入。此外由早到晚和尚頌經。因大寺廟沒有主持和尚,一般邀請二郎廟住的一名拐和尚,由他負責再邀請外地僧人僧樂十名左右組織頌經。第二天清早,組織十二歲以下男童二十名陪護負責會首托盤、拖淨瓶前去南門外土地廟石井裡取水供於指天劃地佛前,以祈風調雨順。這一天,氣氛熱鬧,熙熙攘攘。第三天,和尚“打高坐”唸經,並請出府縣兩位城隍分別對坐高臺兩側的蓆棚裡,以示維護經場。當水陸會接近尾聲時,開始撒放“堂饃饃”,即白麵小饅頭,上插五色旗,向人群中投擲。投擲“堂饃饃”意指廟會結束。也是拋散給那些沒有進入廟內的孤魂野鬼,以示安慰。凡是搶食“堂饃饃”的人一年內不生病,平安健康。

傍晚誦經停止,送走城隍,廟會宣告結束。

三月十八娘娘廟會。在東甕城外舉行。主要是為三霄娘娘唱戲,也是騾馬物資交流大會,廟會期間,兜售展銷各種山貨、衣服、日用品、兒童玩具、金銀首飾等。另外,還有善男信女為祈禱全家人健康平安,相繼到廟裡頂禮膜拜、求子還願。廟會的特點是,白天唱戲,晚上停止一切活動。會費由買賣人進行攤派。會期一般為7天,有時也可延長為15天,是右玉規模最大的廟會。

正月十五南財神廟會。此廟會在南街二道巷搭過街戲臺,車輛行人從臺下通過。會期為三天,主要活動是唱戲、舞獅子、跑龍燈、放焰火、搞燈展等民間活動。

三月二十八殺虎口廟會。又稱花兒廟會,在仕女廟舉行,會期10天。屆時,廟內廟外兩臺戲班同時唱對臺戲,北京、天津、河南、保定、太谷、崞縣、歸化城等客商都來參加進行買賣交易。


容濟點火器


朔州四月八,平魯六月六,其他縣不知道多會兒


華北一地區


今天我介紹的是,山西朔州廟會。2016年農曆4月8日朔州舉行了盛大廟會,為期十天,來自河北、河南、安徽、山東的二萬多客商雲集在這裡,食品、服裝、工藝品等產品琳瑯滿目。各地客商無比興奮,訂單、現銷生意紅火。後勤服務也掙得盆滿缽滿,僅餐飲業就來了二百家,吃什麼有什麼。吃貨們有口福,大吃特吃。

晉商就是高明,一個廟會就將當地工業、農業、商業、旅遊等各類產品都在廟會中隆重推出。還把朔州的傳統文化、遼金文化、邊境文化也推了出去。使來參會的客商喜不自禁,有錢賺誰不高興呀。親!這樣的好事,如果明年繼續有,這樣的廟會您難道不想去!


老蛇正宗


或許在北京才叫真正的廟會,在朔州其實就是交流會,從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至今沿襲了幾十年。那個年代物質匱乏,人們會把自己做的東西發在一個市場上面交換,各種農具,自家的手工,相信大家看過電視劇平凡的世界裡面的情景吧。到了2000年以後,朔州的各區縣會在正月十五,二月二,四月八,五月五,六月六舉行廟會,廟會上會邀請劇團唱大戲,還有吳橋馬戲,還有一些雜技、飛車之類的,還有就是一些歌舞團的歌舞表演,相信八零後之前的人都看過吧,很辣眼睛的哦。不過到了零五年之後這些歌舞就被禁止了,畢竟太裸露了,還是有些懷念的哦😁。現在的廟會上大多數都是些外地人賣衣服的,還有就是一些搭攤兒賣小吃的,大多數都是羊肉串和臭豆腐,本地人很少的,還是好熱鬧的。歡迎大家來大北歐朔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