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談論文化,中國文化的圖騰是什麼?

中國文化的標誌和圖騰就是龍鳳,龍鳳呈祥不僅是中國人的吉祥物,也是中國文化的吉祥物。

提起文化,你能想到什麼?佛教文化?軟實力?精神? 你會突然發現這個經常出現在我們日常生活的詞語,一旦你開始去想它的深層次含義,就會含糊其辭,不知所以然。那麼文化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英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曾在《原始文化》一書中給出了一個冗長的定義:“文化,或者文明,是包含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習慣的複合體。”聽完你是不是更雲裡霧裡了?其實,說白了,所謂的文化,只要是人類的活動和成果,都可以歸結為文化。人類的活動可以說是豐富多彩的,不同的文化會衍生出不同的方向、特製和形式。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喜歡研究文化,講究“文化自覺”意識,樹立“文化自信”的一個民族,平民百姓關注茶文化、酒文化、美食文化、養生文化,說明我們希望為平凡的日常生活尋找一些價值與意義。我們首要做的就是研究自己的文化歷史,於是就有了今天這本想要跟大家分享的《龍鳳呈祥:中國文化的特徵、結構與精神》,這本書是“中國文化二十四品”的第一本,從古人推崇的“龍鳳呈祥”這句吉言談起,以文化學的角度總體概括了中國文化的主要內容。

當我們在談論文化,中國文化的圖騰是什麼?


中國文化的舉止相貌和個人魅力

瞭解一個人,需要先記住她的相貌和舉止風度,而瞭解中國文化,需要先把握它的特徵,從學術專業理論來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製和風貌的民族文化,可以說中國文化與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發展息息相關,獨創、統一、延續、凝聚、發展都是中國文化特有且獨特的特徵。在這裡,作者選取了三個側面來重點觀察中國文化的個人魅力。


當我們在談論文化,中國文化的圖騰是什麼?

第一個側面,悠久持續。可以說,中國人說什麼事都要從祖宗、歷史談起。這是因為中華文明史源遠流長,若從黃帝時代算起,約有4700年。舉世公認,中國是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從遙遠的古代起,中華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衍在我們祖國的土地上,共同為中華文明和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貢獻著自己的才智。但是也有人或許會問,中國文化里程延綿不絕的能力和原因是什麼?考古學家張光直認為,中國文明主要通過意識形態調整社會經濟關係來發展文明,而西方文明是通過生產技術革命來發展文明。簡單來說,中國文明是藉助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西方是藉助人與自然的關係,所以中國文明可以在不導致生態平衡破壞的前提下實現延續。

第二個側面,多元融合。提起中國文化的多元融合,你們腦海中是否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個家”這句歌詞。為什麼中國有這麼多的多元文化且能很好的粘合呢,這離不開中國獨特的地理空間。中國的地理空間既廣袤又孤立,東臨太平洋,西部和北部為高山和沙漠所阻,是一個半封閉的大陸。在這種獨特的地理空間下產生的文化,不斷裂變、撞擊、融合,突破了區域文化和血緣關係,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格局。

第三個側面,家國天下。在中國人看來,人類社會的理想狀態就是所有的人組成一個和諧的大家庭,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此,在自然中發展人類,在群體中實現個人,這就是中國人的“家國天下”論。

總結來說,我們從悠久持續、多元融合、家國天下三個側面“一窺”中國文化的魅力所在。正如本世紀初聯合國發佈的《世界文化報告》中說,隨著全球化的進程和信息技術的革命,“文化再也不是以前人們所認為的是個靜止不變的、封閉的、固定的集裝箱。文化實際上變成了通過媒體和國際因特網在全球進行交流的跨越分界的創造。我們現在必須把文化看作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已經完成的產品”。

中國文化的身體骨骼和血肉構成是什麼?

在我們建立起對一個人的直觀印象之後,我們第二步需要了解的是這個人的身體構成。我們在初步瞭解中國文化的表象特徵之後,接下來需要深入瞭解的是中國文化的獨特結構。一般說來,任何文化都可以大致劃分為物質、制度和精神三個結構層面。

第一層面,物質,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的吃穿住行,這裡隱藏著怎樣的文化呢?中國的農耕文明在一個獨特的文化體系裡產生了了眾多的文明,並且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代表著人類文明的最高水平。新石器時代,稻等農作物種植、農業工具、畜牧、製陶、紡織、釀造等發明,鐵器時代的天文曆法、醫藥、農學、水利、技藝等日臻成熟。最為世人所知的就是我們的四大發明了,既然中國有這麼多發明,為何科技卻在近代落後於西方呢?


當我們在談論文化,中國文化的圖騰是什麼?


當我們在談論文化,中國文化的圖騰是什麼?


原因就是中國文化追求簡易、反對機巧的價值取向。《莊子》裡有個故事,孔子學生子貢見到一個老漢,抱著瓦罐從一個地道鑽到井裡取水去澆菜園子,就問老漢為什麼不用機械打水,老漢說,有機械就有複雜機巧的事情,有複雜機巧的事情就引發機巧的心思。這種機心存在於胸中,精神就不純潔安定,就不能合乎大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屑使用。由此可見,中國的道技發明雖然早期領先,但過分追求“手藝”,雖然在陶瓷、絲綢、雕刻等傳統手工藝上發揚光大,卻因為沒有發展機械系統而漸漸在近代落後西方。

雖然中國在近現代在西方技術和工業革命的夾擊下逐漸落後,但不可否認從物質生產和技術手段中體現出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與價值取向,對“手藝”的重視,對訓練技術的重視,正是這些細微之處的重視,才使得今日中國的顯微外科技術走在世界前列。

第二層面,制度。在中國獨特的政治文明文化的薰陶下,逐漸產生了一整套禮法制度。人類在舊時期受限於倫理觀念的影響,以及對鬼神說的迷信,在這些觀念的引導下,構建了生活方式和秩序。而將人們生活方式和秩序標準化的,就是“禮法制度”。


當我們在談論文化,中國文化的圖騰是什麼?


禮制的歷史根源是西周以宗法為依據的封建制度。宗法是以血緣關係為形式的文化制度,即所謂的“嫡長子繼承製度”。但早期的制度卻在後期的衝突問題中分崩離析,因此,禮法制度在戰爭中慢慢開始了覺醒和變革。從秦朝的“郡縣制”到漢朝的“休養生息”,但無論怎麼變革,國家的所有權,從來就沒有交給人民。禮法文化是我國古代法律文化的核心,孔子的“仁義禮智”、儒家的禮治和德治思想都成為中國古代政治、社會和文化制度的啟蒙思想。

第三層面,精神。提到中國文化的精神思想,我們可以如數家珍的說出很多,比如百家爭鳴的先秦諸子、博大精深的漢唐文化、宋明理學、儒釋道學說等等,從思想上看,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都離不開解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三個問題。由這些思想文化衍生出的文學、藝術也呈現了百花齊放的景象。可以說,中國古代精神文化,大多通過語言文字、音樂、繪畫、建築等文明的產物作為工具和媒介,來進行思想表達和精神釋放。

所謂中國文化的結構,也可以說是它的組成部分,由物質、制度和精神三個結構構成。物質層面可以由中國歷史的“道技結合”來展現,制度層面由具有中國特色的“禮法並舉”來描繪,而最深奧的精神層面則由中國百花齊放的“三教九流”文化來驅動。

在文化復興中重尋中國文化的心

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無知和精神生活的存在狀態,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縱橫九萬里,卻“統之有宗,會之有元。”說白了,就是脈絡清楚。從秦漢同一帝制到1840年,古代的中國一直都是東亞文化與政治的中心,在這種背景下,文化觀念也以自我為中心,而當近代中國的大門被西方的炮火打開之後,天朝大國的政治與文化秩序瀕臨瓦解。西方開啟新航路之後產生的啟蒙思想和理想精神,開始讓西方國家產生自我意識。


當我們在談論文化,中國文化的圖騰是什麼?


面對著一個日漸強大的他國和重新組建的世界秩序,曾經的中國一度失去了文化的自主能力。伴隨著現代化的推進,新興的科技技術逐漸佔據主流,傳統文化遭遇了前所位有的衝擊,甚至有專家產生了“文明斷裂”的憂慮,於是,重新找回和復興中國文化,樹立文化自信,成為了我們當下迫切探尋的話題。

我們現在很愛講的一個詞,就是“復古”、“懷舊”。但是談論中國文化,談論傳統,並不簡簡單單為了復古,而是在“複雜的歷史變奏”裡“尋找中國文化的精神”,在精神中獲得“中國文化的新生”。

在這樣的背景下,湧現了一大批關於文化創新的節目,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在藉由視聽媒介的包裝下,通過文化益智、文化情感、文化專題等多種表現形式,展現出了獨特的文化韻味。比如《國家寶藏》就以文化的內核、綜藝的外殼、紀錄的氣質,創造了一種全新的表達,《見字如面》節目則通過名人朗讀書信,帶出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一段段讓人回味的情感體驗。

錢穆在《中國文化史導論·弁言》中說:“中國文化問題,近年來,已不僅為中國人所熱烈討論之問題,抑且為全世界關心人類文化前途者所注意。然此問題,實為一極當深究之歷史問題。中國文化,表現在中國已往全部歷史過程中,除卻歷史,無從談文化。”因此,在我們回溯中國文化,尋味中國之根時,首要不可忽視的就是中國一切過去的歷史,有了歷史的根基,我們才能更加貼近時代,瞭解中國文化。

人類社會每一次進步、文明的每一次昇華,都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可以說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動力。在新時代,面對日益開放交融的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競爭更趨激烈,文化日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關鍵內容。不管是過去梁漱溟在《中國文化要義》中提出的“認識老中國,建設新中國”的宗旨,還是那些在文化論戰中否定或批判中國文化的知識分子,都無一不以復興中國文化為己任,正如作者徐興無所說,“他們科學而冷靜的剖析是對中國文化的現代洗禮,他們的激烈言辭是中國文化的苦口良藥,他們的文化思想構成了中國現代文化的重要內涵。”

我們在談“找回初心”,復興傳統文化的同時,另一個不可忽視的現實問題就是當下的文化在經濟、科技、信息的高速發展下,已經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文化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種不同的表現方式。文化多樣性對人類來講就像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物平衡那樣必不可少,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多樣性是人類共同的遺產,應該從當代人和子孫後代的利益考慮予以承認和肯定。”

文化多遠和多樣性給予了人類適應不同的環境和改變生活條件的能力,同時也培育了人類的創造性。我們需要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看作我們的根源、個性與身份,尊重文化之間的差異性,相互接受、相互尊重、相互學習,才能繼承人類人文化的遺產,保持和豐富人類文化的多元化,實現文化創新和復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