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本书的意义,是领会作者的经历,还是只为读书?文字的力量在哪里?

农民中的青铜吃鸡



看一本书,我们的着眼点基本都是书中的内容实质,鲜有顾及作者的经历和履历。

我们现在读书,有两种读书方式。一种叫做品质阅读,一种叫做价值阅读。

这里的所谓品质阅读,其实指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试图尽力的去把握作品的内质,就是看作者在书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品质和文字信息,用心去感受来自作者努力营造的文化气息和文学氛围,是一种挑剔式欣赏阅读,完全就是针对的阅读文本本身,是只属于语言和审美层次的范围之内阅读。

品质阅读可以发现文章的诸多意趣和情境,对于文章中的审美体会是感悟式的,直接式的,完全就是眼睛和心灵的共振。

而价值阅读,则要广义一些,延展一些。通过对作者文本的阅读,试图发现他在文本中努力传达出来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尽力的去解读这种发现之于我们现实生活的普遍意义和存世价值。

进一步说,就是试图找到作者通过文字传递出来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内涵,进而找到和目今最为契合的交叉融汇点,以示光扬一种文化品质,或者鞭挞一种社会陋习,亦或兼容并包,将诸多文化元素融汇一炉,给读者以深远的精神影响和文化重塑。

至于要不要了解作者的经历,其实无关紧要。不过或也可以通过作者的个人履历信息,向我们透露一些文字以外的品质,以便我们更容易区别他,鉴赏他或排斥他。
图片来自网络


龙吟148119260


我是一个经常看书的人,这么多年了看了无数的书籍,小说类文史类社科类,各种各样的书籍看了不少,特别痴迷。我来分享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想法。在我看来:读书对一个人的意义包含三个方面:

1.改善情绪。

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像我最近读的张嘉佳的《云边有个小卖部》的书皮子上一句话:写给我们所遇见的悲伤和希望,和路上从未断绝的一缕光。

从我们拿起一本书,开始第一行字的阅读起,我们自己的情绪就和书中的文字发生了化学反应,读到高潮的时候,我们会哭,我们会笑,我们会痛哭流涕,我们会哀婉叹息。读完一本书之后,可能你之前的郁闷、烦躁、迷茫的情绪会一扫而光,忧郁变得明亮,悲伤变得向上,沉重压抑变得轻松畅快。

人都是情绪化的动物,不少人就是因为读了一本好书,一则故事,而后来的命运发生转折。很多人都喜欢旅游,买张机票去到远方,寄希望于环境的改变让自己心境有所转变。其实不用这么复杂,他只需要拿起一本他感兴趣的书籍,开始从第一行字读起,他很快就可以到另外一个世界了。

2.提升认知。

一个人成就的总和不会大于他的思想认知。不同层次的人,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是不同的。每个人当下的行为和未来的选择,都跟他的认知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提升自己的认知,是每个人都需要去做的事情。举个例子,现在很多人都批判网络小说是无脑爽文,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节,一个屌丝逆袭,统治三界,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可是你看老一辈的武侠小说,金庸的一系列书籍,虽然也讲普通人逆袭成为大神的故事,可是很少有夸张到唯我独尊,一人统治世界的情节。为什么?这就是作者的认知的不同。谁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更成熟,这是高下立见的事情。一个人再厉害他也不可能统治世界,一个人的厉害只能来自于他对这个世界真理的奉行和遵从。



3.丰富阅历。

你看过王跃文的官场小说,就会对当下官场生态、人际关系有所了解;你看过麦家的谍战小说,就会对过去战争内部的信息战、间谍、刺杀、阴谋诡计有所了解;你看过六神磊磊读唐诗,就会对大唐盛世时候,诗歌高峰期的社会现状有所了解,对当时诗人的生存现状有所了解。

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虽然是文字里虚拟的世界,但对于我们了解真实的世界是一个很好的帮助。多读书,就是在丰富自己的阅历,在丰富自己的内在。



作者只是讲述故事、表达观点的那个人,并不一定书里面写的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不过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在另外一个虚拟的世界里,我们和作者的灵魂有了一番深层次的交流。我到现在还记得慕容雪村讲的一个游戏里相遇的男女主人翁的爱情故事,个主人翁的遭遇比起来,我生活中的那一点点小麻烦简直不值一提,我就又重新找到激情生活的动力。


杨文华61


看一本书,只有去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性格,才能更好地领会该书的精髓,并从中获得力量。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当属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毛姆。

毛姆将阅读视为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在他年少时遭受痛失双亲、叔叔虐待、同学嘲笑与奚落的孤独苦难日子里,是阅读为他筑起了一个避难所。正是大量的阅读,使得他后来成为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并被英国女王授予“荣誉侍从”的称号,成为皇家文学会的会员。
想知道毛姆是怎么看书的,看看他写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就可见这位大佬的功力。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一书是毛姆的读书随笔集,也就是毛姆在读完诸如《高老头》、《红与黑》、《包法利夫人》、《战争与和平》等小说后,按图索骥,把这些巨匠的八卦都扒出来,结合作者本人的生平和性格再分析这些作品。毛姆不认可对巨匠的神化行为,而是经过认真的考证,挖掘出他们生活中不为人知的缺点和人性的弱点,对巨匠身处不同人生事件时的心理活动进行了合理的推测,并用他轻巧、幽默、外带三分邪诞的语言加以精确的表达。
我们都自私、爱财、贪色,被捧上神坛的大作家也不例外。比如巴尔扎克,他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身为描写社会的画家,在人性知识上的造诣极深,深知对金钱的渴望和贪婪的欲望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力,但是他也时常表现出自私、不道德、缺乏诚实和坦率,母亲帮他还了经商失败前的一屁股债,等他有钱时问他要点钱来花,他却回信给老母亲,要求她亲自过来和他面对面谈谈。

毛姆精通多国语言,阅读量惊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宗教哲学,小说散文,无不涉猎,正是广泛的阅读,让他可以轻松调侃这些自带光芒的天才作家。
瑞典籍小说家赫尔曼·黑塞将阅读视为打开世界的金钥匙,还是心灵孤单的解药。当我们沉浸在伟大的著作中,可以同时领略历史和现实中人类所思、所求,从而使自己和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
所以,有空多读书,没错的。
我是欧阳夏花,愿此生如夏日花儿般绚烂,欢迎关注和点赞,一起读书、成长、变老!

欧阳夏花


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里,作者讲到,读书的目的有三:消遣、获取知识、改变自我认知。

在我觉来,读书是为了读书,为了了解作者的经历,为了学到知识方法,可最终的最终是为了用于实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为什么有人能坚持读书?而有的人却坚持不了我最大的原因就是读书有没给自己带来了利益或者改变。

有的人通过读书,获取了知识的把这些知识获取了价值,得到了利益,他们因为知道读书的好处,所以会坚持读书,好好读书。

有的人读书,通过了解作者的经历去帮助自己了解这个世界上了解很多人生的追求从中让自己感到幸福快乐,他们也会爱上读书的努力读书。

如果一个人只是无聊时才读书,不管读咯什么,读得怎么样,就好像嚼蜡一样,感受不到一点味道和用处,他们会觉得读书越来越无瘾。


杨绛先生讲过:大多数人的烦恼在于想得太多,读的书太少了。

在我觉来,文字能给人很大的能量。读《焦虑型人格自救手册》《遇见更好的自己》《分手后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些书,能够让一个人摆脱自己情绪的束缚,做真正的自己。

读思维认知类的图书《终身成长》《跃迁》等书,能够让一个人的认知方式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丰富自己的经验,取得更好的机会

读方法类的图书《规划力》《深度工作》等书,能够让人学到更多的方法来应对职场领域实现职业的有效发展。



我认为: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成长自己,成为自己。


六月思诺


看一本书的动机不同,所得到的东西也就不同。

看名人传,大多是出于仰慕人格,关注主人公的生平,了解他之所以伟大的原因,然后对照自己,跟他相比还缺乏些什么,能否成为他那样伟大的人?“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是许多崇拜者对偶像想说的话。

看诸子百家,当然是为了了解中华文化,许多中国人都有这个愿望。对于生于斯,长于斯,在这种文化哺育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人,这是一个寻根的过程,也是自我发现的过程。

看言情小说,在他人的故事中流我们自己的泪,触发我们回忆自己的情爱经历。这样的书特别注重文字感染力,文学性很强,他的文字的力量主要体现在制造悬念,吸引你读下去,一步一步进入他所编织的情境。

至于圣经,文字的典雅和庄重非常符合叙述宏大事件,上帝在人间的作为被叙述的如此真实,其文字有一种不可置疑的威严,像10条诫命一样摆在那里,让人不可亵渎和轻视。

……

每一本书,必然有它的用意,我们选择一本书,必然有自己的目的。

每一本书必然有它的文字特点,我们选择去读它,也往往从中感受它文字的魅力。

选择一些好书来读吧,好读书,读好书,腹有诗书气自华。


神吔


不同文化层次结构的人,爱好不同,猎取也不一样。俗话说:“穿衣戴帽,各有所好。”

一、幼儿不认识字,他只注意图片上的画,哪个好看,哪个不好看,而其他的他并不感兴趣。初、高、大学生只注重掌握课本上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其他学科只是附带的关注一下。

二、社会读者要分年龄,青春花季期的青年人,男的有的喜欢武打、搏击、枪战方面的文学和书籍,而女的关注度则侧重言情文字方面的比较多。

三、中老年人大多喜欢阅读,饮食、保健、养生之类的书目。

文字在任何文章中,它只是记录的符号,单一的举证,没有什么说服力,但是,如果把这种符号组成句子,他就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磁场。有的甚至可以沁入人的脑海,强奸你的意志,以达到蹂躏你心灵的目的。

过去人们常用:“武可以取城,文可以索志。”武官打天下,文官做江山。来形容文字的作用力。

不同的人群,都有各自不同的需求,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文字在人的手里,有时候也是一种游戏。



天老大11


这就涉及到读书的选择、方法和思考的问题了。简言之,就是搞清楚“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以下为个人有限体会和浅薄见解,难免偏颇,敬请斧正:

🌷一、为什么一定要读书

虽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确极端了些,也明显绝对色彩了。但是,书对于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无不起着主导性、关键性而且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读书,也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实践途径和重要方法,因为,书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记载和积累的知识、经验、历史、数据、实况的重要载体,是一种成果体现和再现,也是人们继承、查阅、学习、研究、交流的特殊凭证与奇妙渠道。

🌹二、究竟需要读什么书

读书,是学习的代名词,既是人与社会永恒的刚需,也是人类共同的传统、习性。我们读书,是丰富知识、充实内涵、强化修养、完善素质的主要途径。不读书,或者读书少,必然造成眼界、思想上的缺陷,进而导致低位运行。我们所谓蛮荒,其实主要指对知识摄取吸收的程度。社会崇书,是激励之风;个人爱书,是上进之性。对于个人讲,就是遵循“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这就需要理性、客观审视自身。而后,才是有针对性的选择书籍门、种、类、项。唯其,才能“唯益而读,读则有怡”。

🌻三、回归到怎么读书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不仅仅指读文学作品,其他书籍亦如此。怎么读书,其实是对书本身的敬畏。你对书的态度怎么样,决定你能从书中获取多少。所谓“领会作者经历”,可见:你所指的大概是文学作品,读书方向和主要目似乎已然偏移。无论读什么书,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为全面、充分、深入了解所读之书主旨要义,作者经历必然是了解的内容之一,但非主要。

怎么读的方法问题,具体要看读什么书(学术类、科学类、教育类、文学类、史志类、娱乐类)、要了解掌握什么,因书而异,不尽相同。一般读书大致可归纳为三种方法:泛读(粗看),快速的翻阅了解,知其大体框架脉络梗概;通读(揽阅),全面详细阅读咀嚼,掌握全貌;研读(精读),着重将精力投放在重点部分(章节),结合各种背景、语境、心境,对核心或关键进行研究、融会。

——我认为读书必有“知、熟、透、解”四种步骤,对应四种境界是:登高望远(识脉络大体)、满目苍翠(了然全景)、豁然开朗(神清气爽)、神通万里(融会贯通)。当前,信息网络发展到从未有过的高度,书籍由纸质转化为电子、音响、多媒体等多种介质形式,方便随时随地阅读同时,也要善于辨别,祛芜取精,读真正能为我所用的好书。

因此,我个人建议,无论学术研究、还是修身养性,读书一定要读好书!所谓好书,就是经典、大家大师之著述,能称之为大家、大师、泰斗、先驱等,都是在某领域建树卓著的权威;所谓经典,也一定是历经数百上千年,无数人阅读,历朝历代均推崇宣扬,而得到最大范围公认的楷模范例榜样。所以,读书,尽可能读经典读权威读名著!(当然,首先是中国的经典,而后才是国外著述)。那,很可能是一条亮丽通达的智慧大道!








上官听海之


知识付费的来临,催生了很多读书爱好者,但很多人读了许多书,依然不知道自己读书的目的。

其实读书不是为了读而读,也不是单单为了领会作者的经历,更深层的意义还是为了服务于生活,服务于实践。

比方说,我读《逆转思维》这本书,是为了改变我的思维,打破我的认知边际,转换我看世界的视角。

文字的力量不是在于表面,也不是你读了一座图书馆就会变得很厉害,读书还要掌握正确的方式,明确自己的读书目的,当你做到了这两点,那么阅读才具备意义。

有句话说,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爱过的人,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我想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虽然读书对我们的影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会在潜移默化间影响我们的思考方式,影响我们的做事习惯。

当我们看的书越来越多,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的时候,我们的认知范围也会越来越大,可能你刚开始的认知只有一个小圈子,那么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就是在扩大这个认知圈的范围。

于是我们就成了一个比过去见多识广的人,也成为一个更加睿智的人。

我们所熟知的许多名人,比如董卿,杨澜,韩雪这类知性女性,陈铭,薛教授这类知识分子,其实都是读了很多书的人,他们现在能够活成我们羡慕的样子,就是读书带给他们的改变和力量。

我是苏乐,头条优质职场领域作者,青云计划得奖者,富书,樊登读书原创作者,一对一写作培训师,专注分享写作干货和职场技能,欢迎关注我!

苏乐爱写作


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看,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考虑投入和产出的比例。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保证花的时间和精力,能够带来更多的回报。所以看一本书也要注重读书的意义,尤其是以下三点:

01

读书,并不一定是为了领会作者的经历

因为大多数书籍里面都是在讲故事,自传书虽然也是书籍的一种,但毕竟自传书还是少的。
大多数书籍还是作者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里建构了一个新的世界,在这个新世界中,有很多的关键人物,主角故事跌宕起伏,构成了一本精彩绝伦的书籍。

所以在这样的书中,我们很难领会到作者的经历。或者很难去领会作者,他所想表达的,与他个人有关的事情。所以,在大多数人的读书经历中,读一本书,看一遍就好了,作者到底有什么经历,很少有人去深入考虑。

02

读书,并不一定只是为了读书,一定要记住这句话

读书,这两个字只是一个工具,一个方式,我们最终的目的还是学习更多知识,提升自己。

就好比你从北京到上海,你可以坐飞机,可以坐高铁,可以开车,甚至可以走过去,但这些只是一种方式和工具,而我们的目的是要到上海,所以千万不要忘记这个根本的目标。

03

文字的力量,在于感动人心,产生影响力

我相信你在头条看过很多文章,有些人的文章写的真是非常好,要么让你拍案叫绝,要么让你感动地想转发朋友圈,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这些人在大量读书以后,结合自己的思想和经历,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并把它写成一篇文章发出去,感动更多人,影响更多人。
如果你读书后也写文章,你也能,只要你迈出第一步。所以,一定要做一个能影响别人的人,让你的文字更有力量。
我是千城,读完1000本书,走过1000座城。欢迎【关注】,一起读书、写作、赚钱!

在下千城


当有人问“我读过很多书,走过很多路,经过很多人,但后来大部分都被我忘记了,那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时,我的回答是: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了很多的食物,大部分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且被我忘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人生阅历对我们的思想的改变也是如此,也让我们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喜欢什么?成为一个自己想成为的人;也让我们看清了这个世界,历史,人性,明白了事情的起因转合,明白了情绪过程和爱恨贪嗔痴疑慢,也让我们知道了生命的价值,学会包容这个世界的不完美,提升了自己的境界。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隧道里奉献自己的价值或者说是生命赋予的责任和义务,那就是为生命的繁衍创造更好的条件,这些东西已经在生命进化的过程中烙印在我们的基因里。从小的地方说就是自己个人的修炼,然后是家族生态的塑造,大的环境就是社会国家,人文生态,自然生态……


一本书,就是某种美食,首先色香味要俱佳,人们才有食欲,才能勾引人们去购买,阅读,引人入胜,层层铺垫……然后还要有思想,内容,是否容易被我们身体吸收,有益身心健康。至于作者重不重要?如果他的作品就像鸡蛋,没有人想知道是那只鸡生产的,如果是无可替代或者独一无二的某种美食,我们才会寻根问源,包括能医病的药,哪怕是毒药。

行万里路,见多识广,留恋美景的同时也许看到了天道。读万卷书在被粉饰的文字背后探寻真相的水平决定我们成为一个书呆子还是获取了前人的思想光辉。阅人无数,很多人的一生被浓缩成了一句话,想明白了,就可以少走很多路,少看很多书,取舍不同的方式,侧重不同的方面,智慧之花,也许便繁衍而生了。

话说,真正的关心最终只有一个表现:为之心甘情愿地花费时间,哪怕“浪费”时间。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当你把时间花费到一个人身上的时候,相当于在他的身上倾注了你生命的一段——不管最终的结果如何,反正,那个人那件事都成了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不管最后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最终,生命中的亲人谁都只有几个而已。而我们每个人都过的书也是有限的,如何用有限的生命读有限的书,哪怕浪费时间,生命只为读一本书。

读书真正的给予,不是金钱,也不是财富,也不是成功,而是让你更明了自己,让你更平静、自如、淡定的活着。因为你已经从书本,洞察到了作者,历史,人性的起承转合。有了某些做人做事的智慧。

人性有弱點和優化:凡是利我的屬於弱點,凡是利他的屬於優點。緣起與自我,分為兩個相,利我的叫我相,利他的叫他相。凡是我相的行為模式都是低效的。凡是他相的行為模式都是高效的。

比如 關心是建立信任度的最佳途徑。如何在溝通的過程中植入關心是提高溝通效率最高效的法門。

所謂的正能量就是無我相有他相。所謂的正確的人生方向就是以成就別人為導向。凡是與以上兩條相違背的都是不對的。

一般情況下:以我相關有智力沒智慧,以我無關才能呈現智慧。

塑造自己被别人利用的价值,主动创造为别人服务的机会。帮别人得到他想得到的, 你就有可能得到了你想得到的。

你今天可以做对的任何事情,都是你曾经做错过。所以,要想快速成功,就是快点出错,然后快速超越。

当你迷茫的时候,在最短的时间做最多的事情是个好办法,起码量变会让你提高质变的效率。

任何事情都是很简单的,难是因为你还没有找到方法。比如你来到某个陌生的地方,如何熟悉道路,行走的路径?基于每个人不同的思维,资源,条件,可能有不同的选择,走路,骑车,开车,当快递员,送外卖,开出租的,跑滴滴的……也许你只要一个地图,一个GPS。

现实中的道路总是可循,那么思维中的道路就不那么清晰可见。

比如,当遇到事件,你从本能反应到最终选择,反思你做过的所有反应以及选择,你就有机会改变结果。例:有人问你借钱,你心里不想,结果借了,他没还,你纠结痛苦但又不好说,这就涉及一个反应链,包含你经营人际关系的定位,手段和善後,分析透了你的做法,对比你欣赏之人的做法,就可以优化你的判断和观念。这就是某种正确的读人,读事,读书的心法。

我们如何能见到自己的本心,是通过一点一点的磨砺,人磨墨,墨磨人,你在做事的时候事也在成就你。当你悟到事在磨炼你,在做你,在成就你,也许你就会很快乐的去做事。所以当你去做那些有挑战性的、非常困难的,考验你的耐心、考验你的毅力、考验你的智力的一些事情时,通过这些事就能造就你、修炼你。

你要学会把读到的智慧内化到你的思想,思维,习惯中去,而不是记忆,成为图书馆。

无论是文字,还是话语,它所能承载的信息只会让我们有所觉,你必须还得再思考和加工,把它彻底的内化和并入到自己的认知体系当中去,之后还需不断的去用,在实践中去改良和验证它。前者有点像反刍,听到了、知道了、明白了,不代表它就会成了你身体中的一个部分;后者有点像是挖宝藏,你有了藏宝图,未必就一定能挖到宝藏,图错了或是你看不懂图,你一样是找不到宝藏的。

书、信息、知识对于我们的思维来说就是能量,但这里有一个转换率的问题,思考力强的人相对来说转换率就会高一些。量变不难,慢慢积累就可以了,难的是质变,你得有天赋、灵性、洞察力、想象力、严谨性,同时也需还需要有良好的心态、高EQ和韧性。而且这里还有一个时间、经历、阅历的问题,年龄太小,没有经验也就没有觉,年龄太大,处处都是烙印,想要再融汇出新就难了。信息、知识、规律这些都是鱼,洞察力、分辨力、适应力、思考力、判断力、逻辑思维能力、感受力,那些才是渔。

同样的饮食,可以成就不同的人,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变现力是不同的,吸收,转化力是不同的。同样是一块钱,我们每个人可能去买不同的东西,也可以用一块钱转化成不同价值的东西,从而获得低于一块钱或者高于一块钱的东西……

一青年向禅师求教: “大师,有人说我是天才,也有人骂我是笨蛋,依你看呢?” “你是如何看自己的?” 禅师反问,青年茫然。 “如同一斤稻谷,在炊妇眼中是几碗米饭;在制饼者看来是饼干;在酿酒商眼中又成美酒;在农民手里就是种子,希望,就是明年的收成。稻谷还是那稻谷。同样,你还是你,有多大出息,取决于你怎么看待自己”。永远要记得你的天赋是什么,而不是你哪儿很垃圾。一个人要成功,永远是个人的天赋符合了社会的某种趋势,而不是追逐完美,适应广泛。重要的并不是你是谁,而是,你要成为谁。来重新组织你应该,做什么人,交往什么人,远离什么人;来定位你要去哪儿?什么人适合你?什么方式符合你?什么趋势值得利用。青年豁然开朗。


真正能够做大事情的人是能够超越一个所谓的“我有什么,我就干什么的”这样的一种狭隘的小农思想。而是“用天底下的人,天底下的钱,为天底下人做事”,当然自己参与其中,这么样的一种心态。这个心态的背后是什么?其实就是“无我诸,无我执”的心态。以其无私而成其私。核心秘法就是怎么样突破你已有的这个东西,从你没有的东西里面创造出你有的东西。

那么我们读书,读人,读世界是不是也是如此?

从一个更宏观、更大智慧的角度讲,怎么样让所有人都为了私去努力,而成就了你的更大的公,而你这个更大的公里面,有更大的私呢?有一天有个朋友跟我说一句话,他很有趣,他说他想跟高人合作,然后,他又说他可以吃亏,他多花点钱少占点比例。我说为什么这样?他说他接触过很多的高人、大人物,发现了一个事情,就是你不要跟别人斤斤计较得失,你只要做成,他说,再穷的非洲国王那也不愁吃穿。因为你成功了,你就能够得到这个,而成的前提是你能够开放,你能够打开你的世界,这一点是我们今天很多年轻人要学习和思考的问题。

那么我们,做人做事是不是也是如此?

当你读大学时,要有一个准备,当你做的事情完全跟这个专业无关,你还剩下什么?这是很重要的。就像我们说什么叫品牌?品牌就是说你的工厂、你的所有的东西都烧掉以后,个人也好,突然有一天,你成穷光蛋,甚至是负资产。负债几个亿,你还能不能翻盘?那就看你的品牌,以及你自己心法里的那种思维模式。

对抗什么,便是给予什么力量; 接纳什么,就是让自己更强大,也就无限了。 你经商也好,悟道也好,追爱也好; 那都不是让你更苍白,而是让你更丰盛。在这个人间,金钱本身是一种价值衡量尺度,一个人追求金钱,应当是作为充分生活过的证据,一个融入环境的坐标,一个价值实现的路径。实现财富正常累计并且可以不被财富奴役的人,才算刚刚开始成为了一个成熟的地球人,因为,他开始接纳这个星球,通过接纳其体系核心。接纳便可以放下,然后,开始自由。

这个世界没有人可以给你安全感,唯有你自己面对这个世界的这套心法。

无数个理由、词汇、可能……像萤火虫一样在脑子里乱纷纷地闪来闪去,渐渐形成关联、逻辑,形成一个理论上可预期的结果。历史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怎样取舍、整合、解读,用一根什么样的线把它们穿起来。对于这个世界,我们不过都是过客,只是尽量努力给自己或者别人一些美好的记忆,如此,而已。

一个人看到的世界,都是自我催眠出来的;尤其在语言体系繁衍之后,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仅仅是你的描述。比如,你看到一个杯子,你的内心肯定先有一个声音,这是一个杯子,你才会继续观察它。但当一只玻璃杯中装满牛奶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牛奶”;当改装菜油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菜油”。只有当杯子空置时,人们才看到杯子,说“这是一只杯子”。同样,当我们心中装满成见、财富、权势的时候,就已经不是自己了;人往往热衷拥有很多,却往往难以真正的拥有自己知它、使用它;但是,如果你是第一次看到杯子呢?

你就像架可以收听很多频道的收音机,你注意什么事物,你就可以收到什么讯息;所以,不必推诿,你就是一切的根源。

你怎么对待你自己,别人也会怎么对待你。你对人生的信念创造你对它的经验,所以,你的人生是由你自己一手打造的,包括每一刻,从不例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