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普通人有什么关系?

心藏一朵莲


这个问题有点绕,可以从2方面来说说这事。

1.如果确定这个人是普通人,那么跟艺术肯定是无缘的,为什么呢?首先已经确定人是普通人,并没有艺术天分,不能改变。

2.艺术来源于大众的普通人,艺术是通过捕捉与挖掘、感受与分析、整合与运用等方式对客观或主观对象进行感知、意识、思维、操作、表达等活动的过程。主要表达方式有:语言、声音、文字、绘画、眼神、呼吸、肢体等。

现在比较吸引人们眼球主要有舞蹈。




傻大苏


艺术能培养普通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提高大众的审美水平!

美学家朱光潜教授说得很好。比如公园里有一棵古松,木匠师傅总思考可以用它做什么,这是实用的态度;植物学家就要把它归类,弄清楚它是什么纲目科,这是科学的态度;画家、诗人总是思考怎样用它表现出一种精神气质,这是审美的态度。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

这里所说的审美的态度、美感的态度就是艺术,艺术的态度。许多人有一个误区,认为普通人就不需要艺术,这是不对的。普通人也需要艺术,也需要审美。应该说,艺术和普通人也是紧密联系的。每个人每天都要洗洗脸,都喜欢穿得干净整洁一些,这就是对艺术最朴素的和最本能的追求。

时代进步了,温饱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人们对审美的需求会越来越高,对“艺术”的追求也会越来越迫切。所以,艺术和普通人的关系会越来越紧密。生活需要美,艺术会让生活变得更美!


金风359


艺术、艺术、艺术,只要说到艺术,就会很自然的让人想到艺术家,艺术启迪了艺术家的智慧,艺术家又创作出了各种形形式式的艺术作品,供人欣赏,艺术作品又反映了艺术家的艺术造诣,总而言之,就是艺术、艺术家、艺术作品及欣赏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来了:艺术与普通人有什么关系呢?


艺术与普通人之间的关系

所谓的“普通人”,指的是艺术家或艺术工作者之外的那些人,包括男女老少,看似艺术与普通人之间也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对艺术不专业嘛,普通人就是属于艺术的外行人,然而,事实并非这样,反而,普通人与艺术之间有着很重要又密切的关系,

从人群比例来分析,普通人与艺术之间的重要又密切的关系,艺术工作者与非艺术工作者的比例虽然没有一个具体数据,但是非艺术工作者的人群远远要比艺术工作者多的多,比艺术家还要更多,换句话说,艺术家的艺术作品都是由普通人买单,普通人才是艺术的“顾客”,也就是上帝,

虽然大多数普通人不熟悉有关艺术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这并不妨碍普通人对艺术的审美,就凭借“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个事实,

普通人的生活经历、人生阅历,足够可以或多或少的感受到一件艺术作品的寓意所在,至少作品有没有感染力,还是可以感受得到的,

综上所述,如果没有那些所谓的非艺术工作者的普通人,对艺术的欣赏以及不同程度的喜爱,那些形形式式的艺术作品也就只有被扔在某个角落里了,就像一块过期的面包,始终要记住,人们的审美决定了艺术的价值,没有那大多数人去认可,即便天才艺术家的作品,也分文不值。



诗夜城主


艺术让我们认识美呀,把人间的美放大

让我们带着发现美的眼睛,去认识世界

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哈哈哈,也不知道对不对,感觉自己又讲大道理了



摄影师兼模特宋KK


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我认为艺术是精神食粮,每一个人都需要,普通人也需要。

艺术是上层建筑。在古代,艺术是封建社会上层阶级的玩物,普通人玩不起。艺术是娱乐,也是精神的写照,它关照人们的生活,反映人们的生活,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陶冶人们的情操。

普通人也需要艺术。艺术对于人是平等的。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可弹可颂可绘,艺术的感染力深入人心,它夸张、变形,它独具魅力,它愉悦人,感化人,教育人,引导人。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思想的追求和精神体验的需要,艺术带给普通人是最直接的形象体验。


人人需要艺术的感化,普通人既如此。或许普通人的文化素养,艺术修养不高,但渴望艺术的滋润与生俱来的,哼哼小曲,跳跳街舞,涂鸦心像,都是艺术行为的表现。

普通人需要艺术,艺术离开最广大的普通人,就没有生存发展的空间。


陈庄水墨画家


照片咋样



用户3382819028248


马云说,动物有本能,机器有智能,我们有智慧。我们想说,我们重要的“本能”,是情感。接触事物,获得情感,或者“产生”情感,这是我们的本能。当不怎么“情感”,或云不太直接“情感”的,我们间接——通过间接的方式,也可以情感——产生情感,这是我们的智能。有人弄出来一些东西,总而言之是能够让我们“情感”*,这个是智慧,这些“东西”,我们叫艺术,应该是艺术品**。从本能,说到智能,再到智慧,甚至从“接触事物”直到“获得情感”,这既是一个过程,还是一个“真理”:理论,或者“学术”。我们暂且叫艺术理论。重点来了,“艺术理论”的“一部分”东西,我们“规定”叫做(从)“接触事物”(到达)“获得情感”。这也就是我们“艺术理论”的意思。艺术理论的“重点”。说严重的话,就是“真理”了。说浅显直白,就是真实——“现实情况”。第六版《现汉》说“真实”是“跟客观事实相符合、不假”。第六版《现汉》说“现实”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与“合于客观情况”。并且,第六版《现汉》说“真理”是“真实的道理”……我们的道理或者“真理”,是“艺术理论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息息相关”。这是我们的观点。总结前言推出:接触事物,获得情感,这是我们的真理。“我们的真理”及“我们的观点”还有“我们的道理”,一个意思:我们的认识。(“事物”是艺术品,过程为“艺术”。过程包含感知,以致即到达情感。这里就回归到鲍姆加登所说的“研究感觉和感情的理论”***还是说“美学”吧。“事物”说严重了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或者“现实”。……)从感知到艺术,这是一个“艺术工程”——通俗讲就是欣赏过程。……请原谅,我们说得快了些。见谅见谅,为了方便快读。从感知一步到达艺术理论。如果您愿意不厌其烦,请继续阅读。下面简单展开。这一段我们主要就是“从感知一步到达艺术理论。”(我们国家成立“艺术学”就不说了。意义伟大。或者“科学”。等等。不要说了。)*“情感”:也就是感知觉以后获得“感情”。**“艺术品”:艺术形而下时候是艺术品——即“具体”的时候是艺术品;接下来叫感知即欣赏,后来或者最终目标“感情”,感情也就形而上了。艺术品在艺术里面是基础的东西。艺术品是形而下的东西(基础),欣赏是过程或者“形而中”即“形而”之“中”(中间形态),感情是“形而上”(高级形式或者玄虚即虚幻)。***“研究感觉和感情的理论”: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第1页。

为什么说艺术理论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息息相关?

(谁能够逃脱感觉与情绪及思维?)

Hello大家好,我是作者(我鱼日南三四水),欢迎大家看过来。重点是艺术专业的同学们可以看过来。

(艺术专业的同学们可以关注关注啦——当做“视觉艺术概论”参考,试试可以吗?)(我的意见是,“艺术理论”的同学们,必须“重点关注”。)(爱好“艺术”即“本质”或者“真相”的,“快来啊”。)

本来是艺术理论无关紧要——只要艺术品:小品相声、电影电视、书籍杂志、网络手机等等,就可以了。可是……谁能够逃脱感觉与情绪及思维(的摆弄)?……情感建立在感觉或感知觉等等与思维“并购”以后——感知觉与思维——这两种“电路”或者电流变成加强或称整合为我们的情感——变化即生成你我的现在的情感:欣赏生成情绪!“艺术”“被迫”建立。……要说到艺术理论可以促进艺术品“建设”比如设计、升级、开发……简直要界定、阐释或者建立科学——艺术学,来说,科学理论,不会意义非凡一点点?简单来说,发明电影,只是记录或者为了记录一些历史事实,不是为了(您我)观赏,我们要不要抗议,是不是只是记录史料太乏味了?一根筋了吧?发明电视,只是为了“观赏”雷达的敌人入侵的战机,不是为了我们要看电视剧还有新闻,我们要不要强烈抗议?网络只是军情(军用),我们不止要抗议,还要表示强烈愤慨!手机只限于通话或者几条条信息,谁(没有app)不抓狂?WiFi根本就不需要了,连存在价值都没有了。(脱离了民用的信息影像,)我们(生活中)没有信息影像,简直不可思议!(谁若不信,杜绝一天手机、电影电视、电脑屏等等试试。还若不信,连书籍报纸等等,或者雕塑、展览、书画等等一并“杜绝”下试试?)……

好像艺术与我们不沾边。又好像,我们时时刻刻又离不开艺术:电影电视、手机电脑、app、网络……有人说了,怎么机器——那些个电影电视、手机电脑的,也是艺术么?我回答:这是艺术的纸面化。也就是形式——艺术的形式。或者“展布”状态。换云:好像艺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在形式上面来看。但其实,根本原因是,艺术理论与我们“切切相关”或确确实实时时刻刻。(好怕怕呀!艺术——“艺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了,艺术理论怎么还也是“相关”了呢?也还是“艺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其实,简单说,简直是,我们太艺术啦。(“我们太艺术啦”——每个人都“时时刻刻”离不开艺术或者“感知觉”、“心情”等等。)

就“确确实实时时刻刻”来说,有一个递进过程:感知觉→情感。细说——简单细说:从艺术或者感知——又叫感知艺术,或者应该说感知到艺术,即欣赏吧,然后就,情感了。那么地,“切切相关”,就不虚幻了。(从“感知觉”就到达“情感”了)

感知觉?“感知觉”是什么?“感知觉”或:“观感”(呗)!亦云感受。斯言而已。仅仅止限于字面所云。(简单解释感知觉)即五感。还是说五感为主吧。好了,回到了主题或艺术上面了。这是说的“感知觉”。“五感”就是主要的五种感受。五感是说“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皮肤感觉”*,而因为我们所说的是艺术或者是艺术这个大问题、甚而包括心情(情感)等等,是“大写的艺术”**,所以,请原谅,我们这里模糊或者混淆了感知、感觉还有感知觉什么的用词。应该还有分类等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皮肤感觉”:这是第六版《辞海》第557页“感觉”之中的引句。**“大写的艺术”:这是李心峰老师的语句或者“称谓”;详细参阅李心峰《加强艺术的基础理论研究》;《文艺报》2014年1月13日第3版面。

“情感”咧?复杂了!这么说吧,情感,很简单,情绪呗。往复杂里说,比较麻烦。首先“情绪”就很麻烦。比如您获得了情绪。你好像不承认。因为,你获得了快感。或者舒服什么的。我没有看到。隐藏起来了。这就不是情绪。还有,你反感(厌恶情绪),“获得了情绪”,我看不出来,或者你没有表现出来,也没有“情绪”——不知道(我不知道),所以,您也是模棱两可“您获得了情绪”。这个时候,应该是心态。“心态”?没错!就是她。也就是说,“情绪”不可“包罗万象”或者“包打天下”的。一言以蔽之,情感,反分为分类好多种或者方式方法、别属的。简单说,我们——我们还是下一段单独展开“情感”的分类问题。当然“情感”还有“分为”的“方式方法、别属”什么的。

下面单独说“‘情感’的分类问题”。

情感在学术或者权威上面解释是什么?我们就不要关注了。因为那样就会扯罗得太远了。“对不对?”“求证?”“你有没有资格啊?”什么的。我们所说“情感”的复杂性在于——简单来说,我们还没有“垃圾分类”,啊?不,是“学术分类”或“甄别系统”。简单说就是“区分开”吧。具体讲“区块链”——“区别”、“块属”与“链接”。“区别”就是内观和外观。“块属”就是哪一块或者某部分什么的。“链接”唻?还是说联系吧。当然(“链接”)这方面比较“麻烦”,不说也罢。“块属”简析一下子:您高兴,这是一下子。当然了,您厌烦,这又是“一下子”。这么两个一下子——大约这两个为主,构成了“一下子”。其实是三“下子”。即,还有一下子。简单称为“三把刷子”。其一(第一把“刷子”)我让您“高兴”了。其二(第二把“刷子”)您吃到虫蛀的红苹果——酸苦还有辣涩什么的,就会“不高兴了”,这又是“一把刷子”。好像没了。“两把刷子”足够用了。其实不然,(我们人类)其实是还有“一把刷子”,这一把“刷子”很重要。没错,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到非常重要。明白吧?“平常心”。没毛病!就是平常心。也叫素常心态。可不是“舒畅心态”。(“舒畅心态”)这就滑到(其实是“划到”)第一把“刷子”里面去了。总结:我们“三把刷子”(别)在腰间。即我们心里“三种情绪”。一会儿高兴了、一会儿“不高兴了”,一会儿“平常心”。平常心即不喜不悲、“无嗔无喜”?

简单求证:我们得到了三种心态。(艺术的主要目的或“功用”主要在于“第一把刷子”即“高兴”上面)

“‘情感’的分类问题”说完了。

下面该回到“区别”上来。

“区别”就是不确切。甚或不确定。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内心里高兴,或者高兴不高兴,我们不知道她“情绪”怎样?怎么样?对吧?这样说,我感觉,您会躁狂。为什么?“她”高不高兴,他不告诉我们,没办法,谁也不会钻他心里面看一下。我们只是看到了“‘她’高不高兴”,不确切、不确定吧。这方面是“心知肚明”——各人知道。您看她“高兴了”,不一定。她“笑逐颜开”,确实可能“不以为然”,假相,蒙您的。所以说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实——“真象”?真像可能大谬不然。即外观表象不一定符合“她的心里”(她心里真实感受)。怎么样?晕乎不?乱不乱?确实是说得糊涂了。“斩除”乱象:情绪即“情绪”是我们的“表征”,“心里”是心理或者情愫即心态——“心态”也叫心态心境,其实是“感受”。这样就明了了:外观“乱象”是情绪,内因或内隐——我们看不到的是她的内心是情愫。没错,是情愫,我们没办法、看不到,确实不知道。“区别”不说了,还是“一言以蔽之”:情绪是我们看到的(表象或者表征)“她的”面容面相或者笑容、笑貌吧,情愫是“心态心境”——各人感受、个人“心里”等。(情感分为情绪与情愫即两种“形式”)

我们再来说说情感的来源?“不用说了!谁还没有?”是的!确实是的。每个人都有感受。问题是……问题是什么呢?问题是我们都要“第一把刷子”——高兴!归根结底、归根结底的“重点来了”——我们只要高兴不要其他!但现实生活——“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孩子啊生活啊房子啊股票啊老板啊职位啊等等他们TMD太骨感,以致我们被拖累、拖进“第三把刷子”泥淖——我们被拖进生活现实泥坑而(第一把刷子)高兴不起来!往往是。往往是陷入、“深陷”(陷阱之中)其中不得出。比如有时候“身心俱疲”、“焦头烂额”、“烦躁不安”、“房价大涨”、“股市又跌”等等“坑”太多啦。以至于“崩溃”、“蒙圈”、“怀疑人生”等等。当然“大神”不必——无辜的是小民往往被“吊打”。……也就是说我们往往是处于“第三把刷子”之中。我们也想解脱啊!对不对?关键是“烦人”“扰民”(生活压力)不让啊。生活压力小了还有职称、晋级、“升值”、“涨停”……!小康了还会“压力”——自找。总的来说,即使是金领也不可杜绝“压力”。“解压”“脱套”的办法有一个:艺术!(即)从感知觉方面“虐待”自己:看一场电影、野宴(野战欢宴)、聚会……“缓解压力”嘛!这时候,(我们)转悠到了第二步骤(第一艺术第二感知觉第三“第一把刷子”):感知觉。重点来了,我们“强调”“艺术”,或者需要情感。比如“发泄”或者“缓解压力”、“放松放松”……

第三的“三把刷子”——我们简说完了。

第二的“感知觉”——前面刚刚提到一点点:五感。(具体五种感知觉或者五大感知觉系统可以百度、“度娘”)

第一——首要,是我们的“艺术”——归根结底的我们(作者想说的)原因:我们需要快乐——娱乐或愉悦→小康生活或者幸福生活暨“快乐生活”!简单说就是快乐地活着。现实社会或者也叫现实生活、生活现实、“实际情况”(实际生活)等等满足不了我们、“无法达到预期”、实际需求,(解决不掉“快乐生活”即“快乐地活着”需求)怎么办?“艺术”一下子!艺术就是从虚假之中得到快乐。没办法,看一场电影,就是如此神奇,解决掉“麻烦”——忘了烦恼,抑或美餐——没错,大吃一顿,不是“吃货”哦!但是、往往是美餐一顿、野宴等等还是不现实——代价有点高。虚假的光影啊(音乐啊)什么的比较简单——还是便宜吧,一点点电而已。喔,对了,还有(耗费)一点点时间!噢?好像言说(论证)到主题了?对咯!聪明一点,见好就收!鸣金收兵,下次再见!

回到本题提问“为什么说艺术理论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息息相关?”

回答:因为我们需要艺术来愉悦一下自己!

或者我们需要明白艺术是怎么一回事。(简说就是我们需要艺术使自己开心一点点)(比如看个片子什么的)


我鱼日南三四水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1.懂得一些构图与摄影,会让拍摄的画面,更有美感

2.服装设计,让我们拥有更多更美的衣服

3.将我们所熟悉的一切,用画笔记录下来,比照片更有魅力,因为它独一无二,不可复制。我个人觉得,如果你将一面白墙上,挂上一件作品,你会发现这面墙活过来了,它有情感了,就好像一扇窗户,我们透过窗户,看见那边的风景。


李羽白


艺术跟哲学、科学、宗教、教育等,都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探讨艺术是什么?作用是什么?跟普通人又有什么关系?首先必须明白文化是什么。

目前,人们对文化约定俗成的看法是,文化是人类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可见,文化是智慧的产物,也是一种精神的财富。



如果从这个层面来理解文化,就能得出,文化是跟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智慧产物,是指导人类生活生产的宝贵经验,拥有文化的人,就像一个人生智者,最起码在生活上不会走过多弯路。

文化的作用如此,艺术的作用同样也是这样,跟人类生活早已融为一体。若再细致分析,艺术跟普通人有这样的关系。



其一,艺术可以提升普通人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优秀的艺术,是艺术家以形而上的意识形态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往往饱含真善美和艺术家的崇高情怀,以此来教育和感化欣赏者。普通人若经常接触艺术,总有一天会被艺术中的真善美所感化后,其修养和素质自然而然会提升。

普通人若从不接触艺术,显然,他的气质,修养,素质,智慧也高不到哪里去。



其二,艺术能提高普通人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让其变成有品位的人。

关于这一点,大家都深有体会,一个经常欣赏艺术的人,比如,阅读文学名著,观看名画,听名曲,看歌剧,等等,他们肯定要比普通人的品位高得多。

他们在长期接触艺术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审美能力,精神得到升华,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力不是常人能比的。



其三,艺术能给普通人带来精神上的震撼,增强意志力。

艺术作品由于是艺术家凝注自己的生命激情创作出来的,因此,它拥有独立于艺术家之外的生命力。

古代留传下来的那些经典艺术,虽然艺术家去世很久了,但当我们欣赏到他们的艺术作品,精神还是能被强烈感染。

比如,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音乐大师聂耳在20世纪30年代所作,他虽然去世多年,但我们听到那个激昂饱满,铿锵有力的旋律,心头自有一种豪情壮志,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鸿鹄迎罡


艺术对普通人有提高审美观的作用,能启迪普通人们对艺术的审美情趣性的精神焕发。艺术是塑造艺术形象提高人们思想观念的审美教育,具有提高普通人的精神境界的审美理想。



普通人只要对艺术有兴趣爱好,对艺术有喜欢到执着的追求,就达到了艺术的审美教育的目的。普通人也有对艺术审美情感的需要,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要考虑到普通人对艺术的接受能力、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等,才能满足普通人审美情趣的需要。



艺术是为普通人提供审美形象性的精神享受。既然是为普通人欣赏和享受的艺术作品,就应该是让普通人看明白并受到审美教育。在我国有些艺术还不适应普通人欣赏,这就要求艺术家引导和教育普通人正确的艺术审美观,使普通人的艺术修养能力不断地提高。



普通人只能看通俗易懂的艺术,对于高雅而抽象的艺术看不懂无法欣赏。年画和写实绘画具有逼真性的写实、简易明白、民俗风情浓厚、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表现主题内容。戏曲、民歌、舞蹈有着风土民情的传统文化艺术,深受普通人喜爱和追求,这才是普通人认同的艺术。艺术对普通人就是审美教育的价值,使他们在欣赏艺术中,享受到了艺术魅力的无限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