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有些父母打子女,子女打父母这些人伦惨剧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怕走成


打小孩的家长和打父母的孩子,哪个让人更痛恨?

该痛恨的不是谁打了谁,该痛恨的是“暴力”本身,此其一;身为成年人当众凌辱小女孩儿,就因为披着“父母”的皮儿?此其二;当众互殴,父母与子女双输结局中谁的责任更大?谁被伤的更狠?此其三。

读友邀答:前不久在车站(人很多)看到一位母亲打了她女儿(大约12岁左右)一巴掌,她女儿便直接还手打她,爸爸看见后直接上来就踢了女儿一脚,把女儿按在墙上开始训斥,我听见女孩哭着大喊“请你们尊重我”……当时心里五味杂陈,特别不是滋味,打小孩的家长和打父母的孩子,哪个让人更痛恨?

答:读您的叙述,心里很痛,类似这样的场景,在华夏大地上、在我们身边随处发生着。这仅仅是个“打小孩的家长和打父母的孩子哪个让人更痛恨”的问题吗?该痛恨的不是谁打了谁,该痛恨的是“暴力”本身,此其一;身为成年人当众凌辱小女孩儿,就因为披着“父母”的皮儿?

此其二;当众互殴,父母与子女双输结局中谁的责任更大?谁被伤的更狠?此其三。

1、打小孩的家长和打父母的孩子,哪个让人更痛恨?

“打小孩的家长和打父母的孩子,哪个让人更痛恨?”将您的这个问题进行分解排列,可以得到四种家庭教育类型:

第一类:不打小孩的家长、不打父母的孩子。

“不打小孩的家长、不打父母的孩子。”这类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很少,可遇而不可求。

原本,这类才应当是最正常的亲子关系,是每一个家庭都应该享有的家庭成员相处模式。这类家庭模式,当得是天下所有家长和孩子们共同的福音。然而,真实的现状却是,这个原本应当占绝对主流的亲子关系模式,在中国式家庭中实在少见——“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伯牙和子期的知音知心之难求,正如同家长和子女之间关于“孝顺”与“尊重”关系的平衡之难求。

家长与孩子,都把彼此当作一个社交关系中完全独立的自然人给予充分尊重;孩子得到了来自于父母的充分尊重,并付出了发自本心对父母的尊重——在此基础上,孩子天性使然的,会把父母当作“丹心知己+贴心长辈”加倍的小意殷勤、体贴孝顺。可惜可叹的是,这类双方满意、双方得利的双赢式亲子关系,在华夏大地上之稀缺程度,与伯牙和子期相遇的概率差不多。

第二类:打小孩的家长、不打父母的孩子。

“打小孩的家长、不打父母的孩子。”这类不正常的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模式,才是中国式家庭的主流,占绝大多数。

尤其是在孩子小时候,身为成年人的父母占尽了体力和心理的绝对优势,“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大事小事、事无巨细,动不动赏个一二巴掌三四脚,孩子还得五体投地声声口口“谢主隆恩”。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个头越来越高,身体越来越壮,有眼色的父母就会下意识减少打骂次数、减弱暴打程度——减少或减弱的原因不见得是“孩子越来越懂事”,多半是人类基于自身安全保护的下意识防御行为:打一个比自己弱小很多的“小孩子”是零风险,可是打一个个头比自己还高、身体比自己还壮的“大孩子”,风险系数还是蛮高的,万一这小子突然脑子抽抽生猛地挥来一拳或踹来一脚的话,身体受罪不说,身为父母,尊严扫地,面子掉光光……啊哈,这风险太高了!是故,有眼力劲儿的家长,会见好就收,要么把往常的“往死里打”减成“和风细雨”,要么索性“立地成佛”戒掉打孩子的病或瘾。

于是,“打小孩的家长,不打家长的小孩”这种亲子关系模式,以表面平和的方式终结。真的终结了吗?然而并没有。这种被虐的创伤会一点点发酵,逐渐内化成为流淌在血液中的类隐性基因,一代一代被复制、传承下去——有没有听周围年轻人诉说过这样的状况:我小时候挨打太多了,等我成家了、有孩子了,我无论如何都要做个很好很好的父母,绝对绝对不打孩子!

但是,无情的现实是,这些年轻人为人父母之后,一般情况下确实做得相当好。但总有那个“二般”,二般情况下,情绪一上来脑子瞬间一片空白,拳打脚踢把孩子揍完了,断片儿了的大脑重新续接——于是,各种痛苦和忏悔汹涌而来,把整个人整颗心毁了个七七八八。好不容易,被时间治愈,他们跟自己、跟孩子下死力气保证:“绝对绝对不会有下一次!”

可是,“下一次”还是来了!当孩子不经意又摁到了年轻父母心里潜藏很深的那个“黑暗开关”,大脑死机,拳脚操作了意识,又把孩子暴扁了一顿——这类父母比理直气壮暴打孩子的父母更加痛苦、更加纠结。可是再痛苦、再纠结管什么用呢?“黑暗开关”被摁动的时候,一切理性、学识、智慧统统死机,只有小时候以亲身惨痛经历习得的、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亲子沟通模式成了绝对统治者,操控着这具身体的手和脚去对另一个弱小的小孩子实施自己小时候体验过的惨痛!

真正的世家大族,其底气与底蕴是什么呢?就是一代又一代对自身血液中各种负性因子的涤洗和过滤,即所谓三代出一个贵族。要想彻底终止这种恶性代际复制与传承,除了自己监控自己的“元认知”之外,别无他法(下文有介绍)。

第三类:不打小孩的家长、打父母的孩子

“不打小孩的家长,打父母的孩子”,这种类型七八十年代很少,如今却有增多之势。

奇了怪了,爸爸妈妈两个人明明各方面都挺好的,既有素养,又懂尊重,可为什么偏偏就养出来了个人见人憎的熊孩子呢?大致有两个原因:

排在第一位的直接原因,是隔代养育。我家老太太有一句经典名言,“爷爷奶奶爱孙子不要脸!”

即便这个爷爷奶奶年轻时候如何的铁面无私、一身正气,但是轮到孙子跟前时候,不自觉的就会放弃一切原则,这是人之天性。我家前楼有个很老的老人,老革命、老县长,原则性那叫一个强,连自己唯一的亲闺女都没给安排正式工作,至今年过半百了还在四处打零工维持生计,要不是老爷子拿退休金常年贴补,日子要正常过下去?险之又险。好玩的是,前次在院子里见他,三岁的小外孙趴在怀里把老爷子当年那张无比威严、倍受敬重的脸拍的啪啪响,两只小手抡圆了轮换着来,左一下右一下啪啪听响儿,我这路过的瞅着都疼,可是老人家笑眯眯简直享受到不行……啧啧,“祖辈爱孙子不要脸”,果然是过来人的金玉良言!除了良好家族文化烙刻在灵魂里、任何时候都能够自守自为自律、极有智慧的极少数祖父母之外,绝大多数的隔代养育会把好好的孩子给养废掉。

另一个可能原因,是直系血亲之外的第三人抚养导致。比如,父母亲过于忙碌,所以把孩子完全交托给雇佣来的保姆。孩子因为从小极度匮乏爱、极度匮乏安全感,与父母之间的情感连接完全处于断裂状态,特殊情境和场景下“黑暗开关”被不经意摁动,所以才会以暴力反抗表达自己被抛弃的愤怒和极度渴望父母之爱的强烈愿望。

第四类:打小孩的家长、打父母的孩子

“打小孩的家长,打父母的孩子。”这类情形跟第一类一样,也属于可遇不可求的极少数。

华夏式不正常亲子关系中,永远会有两个谁也无法绕开的观念:一个是孝顺,一个是尊重。打小孩的家长,不懂尊重;打父母的孩子,不懂孝顺。这就像动物世界里讲述的那些不曾受过人类文明熏陶的动物们血腥相杀的故事一样,其内里驱动都叫做动物本能。当然,动物世界里除了父母与子女互为仇寇、互相虐杀、互为食物血淋淋的故事之外,还有更多父母之于爱子女温情脉脉、感天动地的故事,也有子女之于爱父母如同羔羊跪乳、乌鸦反哺感人肺腑的故事——“打小孩的家长,打父母的孩子”这种类型,

总结成五个字:人不如动物!

当然,导致“人不如动物”的双输结局,不是孩子的错。如果说亲子关系是一幅巧夺天工的双面绣,这一面绣着“不懂尊重”,那一面必然会是“不懂孝顺”。所谓前有车后有辙,父母这个榜样的力量和旗帜是怎么立的,孩子耳濡目染就会怎么学、怎么走、怎么行,双输的结果在充满负能量的家庭教育环境中是命定的必然。

2、该痛恨的不是谁打了谁,该痛恨的是“家庭暴力”本身!

题主问,“打小孩的家长和打父母的孩子,哪个更让人痛恨?”

我的答案是:我们最该痛恨的不是谁打了谁,我们该痛恨的是暴力本身!

前段时间去新疆某市,明明是曾经生活过多年的故乡,却特别不能适应了,就像是突然闯入了一个从不曾去过的陌生国度一样。哪怕进个公园、逛个商场、走个菜市场都需要严格安检,安检严苛程度绝对不比机场差一丁丁。大门永远都是紧锁的,每一个有大门的地方必然会在隔壁设立一个独立的、只许进不许出的小房间,叫做安检通道。该通道的安检程序是三种,一是X光安检仪检查行包;二是专人手持安检仪检测来访者,头发丝和鞋底也绝不会放过;三是身份证扫脸识别系统……所有这一切,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即“扫黑除恶”。在高科技手段的监控下、在国家强有力的铁腕下、在政策法规的预防下,黑势力恶势力真的是无所遁形了!我所在的小区,多年前就连住在5楼6楼的人们也会装上冷森森的防盗窗,如今,连1楼的住户都将防盗窗拆除了。春光明媚,鲜花盛开,简直要路不拾遗了,这个世界多么美好……

然而,家庭暴力却永远是那个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家是温馨港湾吗?在“家”这个漂亮外衣遮盖下的暴力行为正在大行其道!君不见,有的父母以“为了孩子好”的名义,明目张胆对孩子实施语言凌辱、拳打脚踢、皮鞭电击等等,与史上最恶毒的刑名小吏所使用的一切刑具和手段相比,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更有甚者,此类父母会洋洋得意将之作为经验介绍给更多其他父母,居然也会有相当数量的拥趸者!

在如此家庭教育生态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呢?父母生他、养他、供他上学,结果?上小学的、上中学的、上大学的,血淋淋捅死父母的恶性案例频频有报道!

亲爱的家长们,请不要太用力太爱孩子!

敲黑板、敲黑板,重要话说三遍:请不要太用力太爱孩子!请不要太用力太爱孩子!请不要太用力太爱孩子!

爱是手里的小鸟,握紧了小鸟会死的。除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养育、安全需求告诫和常规经济供应之外,其他任何时候相处,就像普通社交关系中对待陌生人那样去对待自己的孩子吧,该客气的时候客客气气的,该微笑的时候绝不要板着面孔,该控制情绪时候绝不要暴跳如雷……

心气平和,清风自来;懂得尊重,孝顺自来。

3、父母与子女双输结局中谁的责任更大?谁被伤的更狠?

父母与子女双输结局中,谁的责任更大呢?当然是父母的责任更大。不论是由于隔代养育导致的,或是由第三人保姆之类养育导致的,最终的责任人都是父母,“养不教,父母之过也!”

父母与子女双输结局中,谁被伤的更狠?当然是孩子。小小婴孩儿难道在娘胎里就学会了如何对父母忤逆不孝、拳打脚踢甚至生死相搏?他后来多么善良美好的行为、多么恶劣歹毒的行为,都是源自父母的榜样力量、引正力量和爱的力量。

大家都知道自行车链条,一个环扣套着另一个环扣,一个环扣朝前时候,另一个环扣必须得紧紧咬轴跟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子关系状况,也类似于自行车链条,是环环相扣、彼此咬合的——“打小孩的家长→孩子负性能量积聚→孩子忍无可忍进行反抗→打家长的小孩”。

亲爱的家长们,还记得面对空旷群山长腔喊“山娃娃”的体验么?“哎——哎——哎——”你在高高山巅一声声喊,千壑万沟的群山必会有一声声的应。正如同,你动手打小孩的这个开始,必然会得到差不多的“回应”!

所以说,家长动手打小孩儿的那个“第一次”,既是家庭暴力的起点,也必将会是家庭暴力“闭环效应”的那个终点。“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负性情绪和负性能量在孩子小小身体里积聚的太多太久的话,终有一天,家长将不得不面对这个“闭合式循环”起点与终点完全重合的“回应”!

当然,没眼色的家长在孩子渐次长大过程中死性不改、变本加厉的话,孩子反抗的方式会更加猛烈和狠厉,大幕闭合的最后一个镜头必然只有:要么你死,要么他亡!

4、怎么样做才能实现“尊卑关系→权威服从→亲密关系”的亲子关系转型升级?

有个老同学,当年在体育方面相当出色,尤其是打篮球,热血沸腾英姿飒爽,啦啦队那叫一个疯狂。不负所望,他考上了体校,从一校一企一县比赛打起,打到市级,打到省级,他的远大目标是想冲国家队。但结果呢,26岁就退役了,叠叠累累的外伤就不说了,最要命的是,身体里头每一节骨头、每一个骨头缝隙、每一个脏器几乎都有损伤!天阴下雨,痛不欲生,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训练!

没有体系、不管长远、不讲科学、违逆人性、过度透支的急功近利式超荷训练,对一个人身体的伤害,不是亲眼目睹者,根本就无法想象那种恨不得立刻去死的痛不欲生和日常生活也无法顺当打理的黯淡凄惨。亲子关系的转型升级,正如同一个体育特长生的日常训练一样,要讲体系、讲长远、讲科学、讲方法、讲策略,更要讲这体系、长远、科学、方法和策略与孩子的匹配度,即因“材”施教的个性化程度、进度与幅度——身为家长,如何做才能如以上所述真正有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才能彻底终止亲子关系恶性代际复制与传承?除了自己监控自己的“元认知”之外,别无他法!

什么是元认知及元认知能力?

“元”,头也、首也、始也、大也。所谓“元认知”,就是字面意思:认知的认知

而“元认知能力”,则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这样解释下来,所涉及的专业词汇太多,听起来很复杂,我用咱老百姓的言语和思维过渡一下:

所谓的“元认知能力”,就是“旁观者清的能力”,即家长把自己的情感情绪从具体事件中抽离出去的能力。

比如说,孩子想要玩游戏,而你想让孩子学习,两个人发生了冲突。如何理性的、双赢的处理这个冲突呢?你站在你的角度、他站在他的角度,两个人争得脸红脖子粗,谁也不肯退一步——清官难断家务事,更何况身在其中的你自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如何抽离?如何理性?如何双赢?嘿嘿,咱到开封府告个状吧,请青天大老爷包青天来断案!谁是“包青天”呢?就是你自己!

你得把你自己从你的身体里抽离出来,成为事发现场除了你和孩子之外的第三个人。你可以做这样的想象:另一个你飘浮在空中,冷眼旁观着一个成年人和一个孩子的争论和争吵;飘浮在空中的你,用铁面无私的包青天的思维逻辑,给这个鸡毛蒜皮的家庭小案下了个判决书——这个时候的你所下的这个判决书,就是旁观者清的能力。而整个这个过程,就是你用元认知对自己的认知进行觉察、反省、评价、调节的过程。

小结:好家长要把自己从事件中抽离出来

把自己从事件中抽离出来的“第三身”认知方式和评判方式,不仅仅对亲子亲密关系重建和创建有效,它其实对任何生活场景和工作情景下的人际关系交互都有效,尤其是对情绪容易失控的家长而言,这简直是在任何即将失控情形下亲手关掉潜藏在自己身体里那个“黑暗开关”的秘密武器,更是让自己处事能力、沟通能力、成长能力走上康庄大道的秘密武器。怎么样做才能实现“尊卑关系→权威服从→亲密关系”的亲子关系转型升级呢?治本的路只有一条:家长要懂得计划、监控、调节自己的元认知!

祁云:擅散文,善评论。专注于家庭教育、写作辅导、华夏大语文教学研究。


平凉家长之家


我们生活中有些父母打孩子,个人认为一些父母出于恨铁不成钢,所以打了孩子,试问哪个父母不疼自己的孩子,打了之后又心痛不已,自己怎么就出手那么重。小的孩子吧,会哭,或许也有一些心思吧,只是太小不懂怎么表达出来。一些大的孩子吧,就有些想法,打了或许就有其他想法了,或许记在心里,久而久之,不良效果出来了,父母更是心痛。这就照成孩子反过来了,开始对父母出手了,父母这心里是有多难受啊?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不防根据孩子的年龄段,采取一些好的教育方式,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