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親戚小孩會欺負你家孩子,對方父母從不阻止,你會怎麼做?

小嗝嗝610


關鍵看你遇到的是什麼人,給你講一個真實的故事吧。

某地兄弟倆,家住隔壁。老人跟父母住在一起,老大分家單過,但是老大一家三口每天都是在老二家吃飯,說是跟父母一起吃飯。

老二媳婦在外邊打工,一個月就賺1500元,但是家裡的生活用品基本是老二媳婦買。有時候老兒媳婦覺得孩子小,需要營養,下班回家時順道買排骨,一買就上上百元的,拿回家做好後一頓就吃完了。

老大一家三口不僅是在老二家裡白吃白喝,老大媳婦還不幫老兒媳婦幹活,吃完飯嘴一抹就跟老公和孩子回自己家了。老二媳婦見公婆給自己帶孩子,就一忍再忍。

有一次,老大家的孩子打了老二家的孩子,老兒媳婦說了孩子幾句,老大媳婦就攛掇老二打媳婦。

老兒媳婦覺得自己的老公偏心,兒子被侄子打了,老公不說一句話,自己就說讓哥哥讓著弟弟一點,以後不要打弟弟,大嫂就跟老公一起對付自己,還和老公一起打自己。

老二媳婦生氣回孃家了。在孃家說了自己在婆家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孃家媽找到老二媳婦家為女兒討公道,結果被親家公給打了。

母親被人毆打,兒子兒媳氣不過,就一起去妹妹婆家討公道,結果被妹妹的大伯哥把媳婦的手指打斷了,造成了 傷殘。

事情鬧大了以後,公婆不出面解決問題,也不譴責自己的大兒子一家,卻在鎮上租房子,老兩口搬出去住了。

老兒媳婦的孃家哥嫂把妹妹的大伯哥告上了法庭,法庭要等老二媳婦孃家嫂子的傷殘鑑定結果出來才能判。

老二媳婦因為有孩子,還想跟老公繼續一起生活,所以希望大伯哥上門給哥嫂道歉,然後讓哥嫂撤訴。大伯哥死活都不道歉。

如果說你也遇到了這樣的親戚,你覺得應該怎麼處理孩子被欺負的問題?


牽住夕陽的手


既然親戚這麼縱容自己孩子,那就不好去教育他們的小孩,只能從自己孩子這邊好好引導,告訴自己的寶貝,欺負別人是不文明的行為,被欺負也是很難過的,咱不跟那些不文明的孩子一起玩,如果避免不了,我們就要勇敢,誰都不要怕,因為你是爸爸媽媽最聰明最勇敢的寶貝,要勇敢的反抗。經常給他灌輸信念,做個文明的孩子,同時聰明勇敢面對問題。

其實很多孩子都會遇到被欺負的情況,我家孩子也是,和鄰居家的孩子一起玩,經常哭著回來,說媽媽,他打我。有一兩次頭上還有小傷口,我看了很心疼,去說理吧,怕弄得兩家尷尬,就決定讓孩子以後不和他家孩子一起玩。但孩子是好了傷疤忘了疼,有時候見面還是要湊在一起,我就堅決拉回去說回去學習。小打小鬧其實沒有問題,這種一言不和就打出傷口,真的沒必要繼續玩。





寧心自由


看倆孩子年齡差距,如果相差不大,我會叫我孩子自己來處理這種問題,首先語言上警告對方,不能欺負我,我們還是好朋友,還可以一起玩!如果警告沒用就直接還回去,前提是不能打臉不能戳眼睛,兩者差不多大,不一定會吃虧,即使吃虧也吃不了多少,打不過就跑,跑來找我或者家裡的其他人幫忙,讓孩子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如果對方年齡比我們大很多或者比我們強壯很多,一看我們就處於弱勢,那我們要出面制止對方,有改善可以繼續在一起玩,畢竟是親戚,但是玩的過程中家長要時刻觀察著,如果對方再次欺負你了,那你就可以適當教育他一下,如果他父母不是瞎子和傻子,看你教育他孩子了,肯定會著急立馬跳出來,每個熊孩子背後都有對熊父母~從這個問題可以教會我的孩子,在外面儘量不要與別人起爭執,如若事情已經發生了,對方和你勢均力敵,你可以放手一搏,打不過就跑,跑去找比對方更強壯的人幫你;如果對方處於優勢,性命和安全永遠是放第一位的,即使是最心愛的玩具也要學會放手,事後一定要把事情來龍去脈告訴老師,告訴父母,不可以什麼都不說!父母一定要及時出面解決這個問題,要時刻告訴孩子父母永遠是你堅強的後盾,如果孩子什麼都不說或者父母不作為,那孩子就會被當成軟柿子捏,校園暴力就是這麼來的……作為一名三歲孩子的寶媽,我是不是太緊張了,歡迎評論,需要改善的地方請指出來我們一起探討!一切為了孩子!!


丹妮子ya


要讓孩子自己去解決,鍛鍊孩子的社交能力,讓孩子主動想辦法解決。

首先,家長不能直接參與到孩子的爭鬥當中。一方面,本來是孩子之間小小的不愉快,家長一參與,就會擴大成家長之間的摩擦,造成親戚之間有隔閡;另一方面,家長的過多參與,會弱化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有問題就需求家長的幫助,不用自己動腦子想辦法。

其次,家長要有方法的解決。瞭解清楚親戚家的孩子為什麼總是欺負自己家的孩子,如果每次都是莫名其妙的原因,或者是沒有原因。那就把孩子叫到一邊,讓孩子學會自己反抗,一定要是有力的反抗,把熊孩子一次就震住,那麼熊孩子下次再想欺負人的時候就要心理掂量一下,不敢輕易的欺負人。

家長平時要在家裡教育好孩子,讓孩子在遇到不公平待遇的時候一定要反抗,只有努力爭取屬於自己的東西,才會讓人刮目相看,贏得尊重。


銘花爸爸


面對其他小朋友欺負自己家的孩子媽媽又生氣又不好發作,看完下面的內容你會發現自己關心則亂。

讓你的孩子們打架的最佳方法,就是你不斷地介人孩子們之間的爭端。父母們很難相信,孩子們打架的主要原因是為了讓父母介人。那些能對孩子們之間的爭執置身事外的父母,都發現打架會大量減少。 一次下樓時,碰巧看見7歲的小表哥正在用一把玩具槍打5歲的兒子的頭。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會下意識衝過去阻止他們。但是,剛才兒子被打了一下的時候,只是躺到了床上,輕輕地責怪了一句“打疼我了”。然後,看見了媽媽,就抗議著大哭起來。

如果你的孩子不會因為太小而身體受傷,儘量不要去參與。否則只會加強孩子對你依賴,而且孩子也學習不到怎樣解決問題,相信孩子的承受能力沒有那麼差。而我們也總習慣去懲罰年齡大的孩子,這樣就為年齡小的孩子找到了尋求庇護的方法,有時他們會為了尋求父母的關注故意去惹哥哥,他們知道父母的態度。而我們對大孩子的懲罰能會孩子形成一個錯誤觀念,覺得自己最顯著的特點就在於自己是個“壞”孩子。 當你站在你“認為”是受害者的孩子一邊時,你就是在訓練這個孩子的受害者心理。當你總是“欺壓”你“認為”是惹禍的一方時,你就是在訓練這個孩子的“欺壓”心理。

如果你不能忍受置身事外,並且決定介入孩子們的打架,最有效的辦法是“讓孩子們處境相同”。不要偏袒一方或試圖確定是誰的錯。很可能你根本無法判明,因為你不可能看到所有的事情。“正確”永遠是一個觀點問題。在你看來的“正確”,至少從一個孩子的角度上來看肯定就是不公平。如果你覺得必須介人以阻止打架,就一定不要成為法官、陪審員和執法官。你必須一碗水端平,要同樣對待每一個孩子。

讓孩子們處境相同”的辦法是給雙方同樣的選擇。“你們要麼停止打架,要麼到外面去解決戰鬥。”或者“你們願意各自去自己的房間,等你們覺得不會打了再出來?還是想一起到一個房間裡去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只要能同等地對待雙方就行,同等對待對兩個孩子都有好處。


若辰老爹


說句老實話,孩子們在一起玩鬧下手沒輕沒重確實難免,一般情況下家長也應該都能諒解,但是千萬不要覺得孩子還小欺負別人就是因為無知,也不要覺得孩子還小被欺負了就不會留下心理陰影。

家長要時時刻刻保護好自己的寶寶,當寶寶向你尋求幫助時不要不理不睬,這樣會讓寶寶很沒有安全感。

以下4點內容希望對你和孩子都有所幫助!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38a00065f895b369598\

一諾萱萱爸


如果親戚家小孩會欺負你家孩子,對方父母從不阻止,你會怎麼做?

這裡有個視頻段子,感覺有點類似,就是同在一個小區裡,鄰居家小朋友刮花別人車的視頻,車主過來找家長理論,孩子父親卻說:“這麼大一個大人了,小孩子不懂事,跟一個小孩子計較什麼。”車主無奈的說:“對我不該跟一個小孩子計較。”劇情突變,車主拿著一個棒棒糖🍭對小孩子說:“叔叔獎勵你一個棒棒糖,因為你今天在叔叔的車上畫了一個很漂亮的圖案,如果你把這些車都畫上漂亮的圖案,我相信那些叔叔們也會獎勵給你棒棒糖的。”這時小孩子的家長說:“你這不是帶壞我兒子嗎?這以後的車都刮花了你來賠呀。”車主說:“我相信那些車主也不會跟一個小孩子計較。”小孩子的家長說:“行行,我賠行了吧。”車主說:“我並不是說要你賠什麼錢,孩子生來就是一張白紙,父母才是作畫的人,你怎麼教育孩子,你自己怎麼做的,孩子以後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教導,請不要一味的做“熊家長”。







農村小蝦米


首先把心放公正,不帶偏私的糾正孩子的行為!

讓欺負人的孩子道歉,指出他做錯的地方。並告訴他錯誤帶給自己和別人的危害,告訴他正確的做法。

如果對方知錯就改要給予表揚和獎勵。

如果熊孩子依仗家長不管,有錯不改則可以帶自己的孩子還有親戚家其它的孩子,玩遊戲,玩很好玩很開心的遊戲。

犯錯的孩子會發現自己不認錯會沒有朋友的。

同時教會孩子們學習體會其它人的情緒。教自己的孩子說出被欺負時的感受,教他下次遇到這種情況如何處理!


美術程老師


答:首先要帶自己家孩子到一個單獨和房間裡進行心理疏導!

1、告訴孩子, 爸爸媽媽永遠站在身後,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2、告訴孩子, 被人欺負不是她的錯,也並不是所有的小朋友都是那麼兇惡,不要害怕與人交流。

3、告訴孩子, 被欺負要懂得“回擊”,我並不是鼓勵暴力解決,而是要讓孩子自己表現出強硬的態度,“我不怕你!”

4、告訴寶寶 被欺負了要馬上告訴爸爸媽媽。

而對於這樣的親戚,明明看到自家孩子欺負人還不加阻止,況且還是自家親戚,那人品可想而知,不如以後少接觸,逢年過節意思意思就行了,不用深交!



姐妹花來了


這是一個人的素質和品德問題,無論是親戚還是鄰居遇到這種人、這種事用不著上火與他理論,因為這種人他不會與你講道理,天生的品德不好的人乾脆遠離他不來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