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最难学的汉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

横平竖直定乾坤,正正方方树国魂。

一撇一捺最难写,似窄实宽载风云。

100年前,全世界都认为汉语是婴儿语,后来才发现原来汉语是进化过的世界最先进的语言。

原来在七千年前,汉语也有罗嗦的后啜和字格,后来我们把那些无用东西都抛弃了。比如用一个“了”字就把已经完成的动作表现出来了,根本不用什么现在过去完成时那么罗嗦。

古埃及楔形文字演化成腓尼基语,腓尼基古文字又演化成希腊语,希腊语又演化为拉丁语,拉丁语又变成法语,法语又演化成英语。

拉丁语向东成为斯拉夫语系,斯拉夫语系又演化成俄语。

同时这也是一个宗教传播史,是天主教分化为基督教、东正教的过程。

汉语是世界上唯一不使用字母的高级语言。

为什么最难学的汉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

汉语又是唯一可用于计算机时代的语言,最适合语音控制,而不用象英语那样用手瞎摸!

汉语的一个明显的优势是,思维面广阔,在数学上由于单音节发音,对数字的反应速度也更快,但在逻辑思维方面还是拼音文字较好。


但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看,作为表意文字的汉语,由于可以自由组合新名词新概念以至新思想, 可以容纳信息和知识爆炸的冲击,用这种语言来交流思想更加方便,更加丰富多彩。

当然现在论文和计算机语言是汉语和拼音文字并用了。

汉语的伟大就在于兼容,在汉语的学术论文有汉语和阿拉伯数字和西方拼音文字的混用现象,但在英语论文中则找不到一个汉字,中国的物理学专家可以凭借他在中学时代的化学基础知识通读化学专家的论文,反之依然。

为什么最难学的汉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

语言的好坏其实取决于两个方面:

第一,是否能够用很少的记忆来掌握;

第二,是否能够在有生之年掌握到更多的知识。

用一句极限的话来讲应该是:最好的语言是不学而知,但是所掌握的知识又最多的语言,或者说,学少而知多的语言。
在英语的国际音标中,有20个元音和20个辅音,所以英语的声音种类不会超过20×20=400个。

反过来说,不在这四百个声音之内的任何声音都不被英语所承认,或者被认为是不正确的发音;这里所说的不是“音节”。

而汉语的发音种类是英语的3倍。

为什么最难学的汉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


为什么声音种类越多,思维速度就越快?

假设有一个仅会发两种声音的人,具体地讲,他只会发a和b两个音。根据电脑的理论,我们知道,他用这两个符号依然可以表达整个世界。

再假设,世界上仅有400种事物需要表达,那么,一个英国人可以用每一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而仅会发两个声音的人,有时就不得不用九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因为二的九次方才大于400。

比如,英国人用‘i’代表‘我’而仅会两个声音的人可能要用abbababba代表‘我’这个概念。一般人每发一个声音大约需要消耗四分之一秒的时间。

比较两者就会看出,仅会两个声音的人,不但表达得慢,而且还费力气。

在表达‘我’这个概念的时候,英国人使用四分之一秒的时间,而仅会两个声音的人使用了二又四分之一秒。

如果两个人总以这样的比例生活一辈子,他们一生中所享受到的所有信息将是它的反比9:1。


实际的情况中,最明显的是日语与汉语的对照。我们知道,日语使用了100种不同的声音,而汉语使用了1200种声音,因此很多汉字让日本人一念就必须用两个或者三个声音来表达。


我们假设日语中所有的字都用两个声音来表达,那么岂不是说,日本人一生所能够享受到的信息仅仅是中国人的一半吗?


我们知道,思维实际上是一种心里说的过程,如果在说话时表达得快,那么,思维的速度也应该跟着快。

具体的例子是赵元任曾经比较用英语和汉语背诵乘法口诀的速度,汉语使用了30秒,而英语使用了45秒。

因此,如果两个人同时用英语和汉语来背诵的话,到了30秒的时候,汉语使用者一定想到了九九八十一,而英语使用者则一定到不了这里,说不定,他想到的仅仅是七七四十九。

这就证明了使用发音种类多的语言比使用发音种类少的语言思维速度快。

这一点曾经被国、内外许多学者所证实。

为什么最难学的汉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

至于思维速度快是否就代表聪明,这个问题也是被很多学者所承认的。

我的证据是,解释一个历史上的“谜——古希腊人为什么比其他人更聪明?

希腊的文化来自古菲尼基人,我们知道菲尼基人发明了人类的拼音字母,就声音的分解来说,这是一大进步,就思维速度来说,它是一大倒退。

因为,为了筛选容易区分的声音元素,菲尼基人仅仅使用了22个辅音,这样,它的表达速度当然比现在任何语言都慢,而希腊人则采用了元音,元音与辅音结合以后,声音种类等于增加了好几倍。

事实上,菲尼基人的声音中也有元音,否则他们是发不出来的。

所谓的22个辅音是说他们仅承认这22个辅音为信息载体,也就是,ma、me、mu、mai、muo在他们的耳朵里与一个m没有任何区别就像me的四种声调对于英国人来讲没有任何区别一样。

由于声音种类的突然增加使得希腊人的思维突飞猛进,造成了后来的现象。

论坛上曾经有人问汉语的声音种类显然多于英语,为什么没有英国先进。

我的回答是,当声音种类突然增加的时候就有新思想出现,反之,当声音种类减少时,思想就趋于保守,而元朝以后,中国的声音中失掉了一个‘入’声,中国的衰弱正巧从那时开始。


最后,在讨论尼安德特人的时候,人们也发现,使用声音种类少的人种会被历史淘汰。

为什么最难学的汉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

我之所以认为汉语必定战胜英语的根据还不在这里,关键是要解决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知识爆炸问题。

我们知道,目前的英语单词包括各种生物名称及专利发明的新术语已经超过了数百万,如果考虑到英语中有一些可以推导和联想的成份;比如前、后缀和复合词等,它所需要记忆的基本单词也有一百万个。

而所有这些单词在汉语中都可以用四千个汉字来表达,根本的原因还是英语的发音种类不够。

比如pork这个词,在英语中代表猪肉,它和猪pig、肉meat没有任何关系而仅仅代表它们的一个联合体而已,如果把猪肉pork、羊肉mutton、牛肉beef、猪油lard、羊油suet和牛油talon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话就发现,英语中所有的联体词都是一个与其中任何一个分解词毫无关联的新符号,而它们却构成了英语词汇的主体,英语中几百万的单词就是这样来的。


它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如果将pork改成pig和meat连在一起的形式,那么就要发音四次而pork仅仅发音两次;所以联体的词能够节省发音却要增加记忆,而分体的词,无需记忆可是却增加了发音次数。

设想,一位屠夫,每天要用到“猪肉”这个词上千次,使用两次发音的单词要比使用四次发音的词节省两千次发音,何乐不为?


但是遇到不常用的词的时候,英语还是和汉语一样,使用分解的词,比如驴肉就用donkey meat来表达。

因为不常用的词,即使设立了符号形式,别人也记不住。


汉语能够将英语中联体词汇分解的功能,非常有用,它使所需要记忆的词汇大大地减少;不仅如此,它还能够将词汇在人们头脑中的位置整理得清清楚楚。

达尔文主义的诞生就是建立在林奈的双名法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方法使得各种印象在脑子中由原来的平面,变成立体的。

比如,在林奈以前,人们给所有的生物一个名字,结果,由于种类太多,同一种生物可能有两种名字,而另外的生物,可能没有名字。

林奈则将所有的生物先分类,并且给出一个类名,然后在类名的下面放一个词,两者组成双名法的名字。

这样不但清晰,而且大大的减少了需要记忆的符号。比如原来有一万个名字,现在分成一百个类,又在每类中分成一百种,我们所需要记忆的仅仅是一百个类名和一百个种名,共二百个,而不是原来的一万个。

随着知识爆炸的问题逐渐恶化,人类就有必要将其他的术语也仿照这个方法改造,而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按照汉语的结构进行改革,而原因还是在于发音种类的数量。

这个现象最先是德国的莱布尼兹体会到的,他认为汉语是自亚里士多得以来,西方世界梦寐以求的组义语言。

但是,他没有看到声音的真正特性,却由于汉字的数量上的性能而定义汉字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字。

我想,如果他看到今天知识爆炸的世界,他一定会要求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废除字母文字而采用汉字。

为什么最难学的汉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

最后,谈一下关于人的一生中到底能够记住多少单词或符号的问题。

中国人所使用的汉字通常在三到四千,而莎士比亚时代的英语仅有三万个单词,他本人能够全部掌握。

但是,到了丘吉尔时代,他的单词量依然是三万个,可是,那个时候的英语已经拥有近百万个单词了。

所以,我认为,莎士比亚使用英语单词的熟练程度是后人根本无法达到的。

我曾经在网上向很多英语中高等教育的语言机构请教,到底学习英语应该掌握多少单词才成,他们的回答总是含糊不清,或者扯一些别的东西。

后来,在一些无法避免这个问题的文章中我发现,语言学家们对于英语单词的要求是:一个受过教育的英语使用者应该掌握五到二十五万单词,不但差距范围很大,而且,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莎士比亚和丘吉尔都应该是文盲,至少是没受过教育的人。


呼吁那些轻视汉语的人注意以下事实:

联合国6种文字的官方文件中最薄一本一定是汉语;

  1. 汉语的精确性已为蓬勃发展的中国科技事业所证实;

  2. 计算机语音输入最具有希望的是汉语;
  3. 汉语是稳定的、收敛的,英文是不稳定的、发散的;
  4. 汉语是二维信息是生动的、高效的,英文是一维信息是密码型的、枯燥低效的。
  5. 在英文世界里能读文学名著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不是所有受过大学教育的人都能干的。如阅读《荆棘鸟》中用英文描述的非洲的一些植物真是艰涩无比,一般英美人也只能囫囵吞枣而已;可在中文世界里,又有谁会对仅有中学学历的人读完四大名著而感到惊奇?
  6. 当今虽是英语文明的蓬勃期。但在历史的长河中,英文世界的文明史远比汉语世界的文明史短。
  7. 随著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汉字的键盘输入速递已远远超过英文,而且还在虽这技术进步而不断快速提高,可英文已滞步不前了......

现代所有学科领域,中国都有很好的学者,没听说哪位因汉语“不精确”而搞不好研究的。

所有的英文学术文献都可以翻译成汉语,汉语文献影响力也正随着国力的增强而在世界范围内增强。


下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显示英文的笨拙:我曾问系里的几个教授“长方体”如何用英文讲,可这几位母语是英文的工科教授竟说不知道,接下来连问几个本地的研究生,他们也不知道,令我大吃一惊!

现在我要问读者:您知道么?

反正不是 Cube、Rectangular......

后来,我倒是真的在字典里找到了该词,可现在又忘了,原因是它太生僻。

宇宙无穷,英文词汇无穷!

词汇如「光幻觉」、「四环素」、「变阻器」、「碳酸钙」、「高血压」、「肾结石」、「七边形」、「五面体」 都只有专业人士才会。

根本不可能像汉语那样触类旁通,不信?去亲自问问母语是英文的人好了。

英文是发散的,搞的一些基本概念如「长方体」也只有专家才会讲!

为什么最难学的汉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

英文是一维的,是密码语言。写英文是编码,读英文是解码。

细想想:如把英文的a、b、c、d、e换成1、2、3、4、5,并没有原则上的区别。

 汉语就不同了,是二维的(纸面上的最大维数),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纸面的几何空间。每个汉字就是一幅画。

试问从一幅画上得到的信息快,还是从一行密码中得到的信息快?

国家汉字的扫盲标准是1500个字,理工科的大学生一般掌握2000个汉字。就凭这2000个字,大家可以读书、看报、搞科研。

可在英文世界里,没有20000个字别想读报,没有30000个字别想把《时代》周刊读懂,大学毕业10年后的职业人士一般都懂 80000字。

新事物的涌现,总伴随着英文新词,例如火箭(ROCKET),计算机(COMPUTER)等,可汉语则无须,不就是用「火」驱动的「箭」 么,会「计算」的「机」么!可英文就不能这么干,不能靠组词,原因是「太长」了。

如火箭将成为「FIRE-DRIVEN-ARROW」,计算机将成为 「COMPUTAIONAL-MACHINE」等。

人的视角有限,太长的字会降低文章的可读性与读者的理解能力。

目前,英文词汇已突破40 万,预计下世纪中叶,将突破100万大关。

而汉语则相对稳定,现在中学生还可以琅琅上口地读屈原的《楚辞》。

英文就难了,太不稳定。

现在的人们读沙士比亚的原著已困难重重,更不用说读400年前英国诗人乔叟的诗了。

学GRE的时候,注意到很多韦氏字典收录的词汇竟是本世纪初的新词,如「Gargantuan」 取自拉伯雷的小说。

这也不奇怪,毕竟英文400年前才统一了拼写。

汉字之美在于:

1、音美以感耳;

2、形美以感目;

3、义美以感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