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为何如此迷恋半履带式装甲输送车?

wiuyo


兔哥回答;我们知道车辆有轮式的,如,各种汽车,有履带式的,如,坦克,装甲车辆等。而半履带车则是既有履带也有车轮,履带用来承重推动车辆前进,而车轮则负责驱动和方向,应该说这种混合式的推进形式理念还是非常先进的。这种车辆在二战中曾经广泛用于野战运输、武器搭载。半履带车德国是的数量最多,美国也曾大量装备,二战后逐步退出军队,但也有重视的,就是以色列;



半履带车以二战中德国的Sdkfz251半履带车、美国的M3为代表。其中德国的Sdkfz251的性能更好,主要是高度低,悬挂系统弹性好,装甲防护理念及性能优秀,二战中德国的车辆装备的性能及设计理念都非常优秀,这一点是有目共睹的。美国的M3的个头高,悬挂系统采用每条履带,8个负重小轮,诱导、主动轮各一个,螺旋弹簧联动。美国半履带车的品种和变型车并不比德国的少,M2、M3、M15、16、17等等很多型号,除了人员物资运输,还有安装各型火炮的半履带自行火炮车辆,仅是M3型半履带车就生产了4.3万辆,除了美国自用,还给了苏联、英国等。


德国的Sdkfz251半履带是二战中德国的主力型号,影视作品中总见到它的身影,这款车的产品没有美国M3数量多,约1.6万辆,悬挂系统采用了大直径负重轮,每条履带由六个负重轮(六对12个轮),一个诱导、一个主动轮组成,负重轮交错排列,这样交错排列就等于有三个负重点,轻载时外侧的不需要负重,这样做的好处是履带平整,负重轮在履带上的阻力小,作战中外侧的被打坏,内则,中侧的继续能用,缺点是结构复杂。履带采用挂橡胶垫的履带,这是德国履带车辆的特点。sdkfz251有约9种变型车用于战场,而比它个头轻一点的250型也是一款二战战场上的半履带车辆,产量约7500辆,有多达12型变型车。二战德国半履带车的小弟就是半履带摩托车Sdkfz2,简直是让人迷恋。


半履带车只所以能够在二战中达到辉煌,和当时的作战环境有很重要的关系。战场环境下道路泥泞,普通的轮式车辆很难行走,如果都采用全履带式,成本高,生产能力有限,机动速度也低。而半履带的机动速度要比装甲车辆强很多,因此,这种半履带车辆在二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半履带车辆通过加装高射机枪和火炮也能够成为一款轻型作战车辆,德国、美国都这么做了,二战中的半履带车就相当于现在的装甲战斗车,装甲运输车。

通过一些影视作品,资料,凡是描述二战德国军队的画面,我们总能看到这些履带车,所以给人们留下了德国的半履带车很多很多,其实它的确很多,但美国的更多,这是因为美国身处战争大后方,不受战场环境的影响,另外,战后美国还在生产。二战德国的半履带车、半履带摩托车都是战争的产物,也是适合战场环境需要的产品,通过这些半履带车辆也能够感觉到战场环境的复杂性和车辆对战争的作用。二战结束后,半履带车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主要原因是装甲车辆的服役,也符合武器装备发展的客观规律。



兔哥42928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是德国迷恋,其实几乎所有列强都装备半履带装甲车。

早在20年代,法国、德国、美国甚至日本都在研究新一代机械化运输车。

当年军方只有两种车辆,第一摩托化轮式汽车,第二全履带的坦克。

相比起来,越野能力当然是全履带的坦克要强得多,它可以通过复杂地形。

然而,全履带坦克的结构复杂,造价高昂,寿命短,维护费用很高,价格是轮式车辆好几倍,根本装备不起。

但是,普通的全轮式车辆,基本只能在公路或者非常平坦的野地上行驶,离开公路就寸步难行。

这种车辆即便在交通良好的南欧,作战起来也很困难,适用性太窄。

在两难的情况下,列强开始试图制造一种半履带车辆。

这种半履带车辆既有轮子,又有履带。

所以,它的造价没有全履带车辆那么高,越野能力又比轮式车辆要高,似乎两全其美。

代表作品是法国法国的M23式装甲车。

它诞生于1923年制成,成员为3人,可装备一门37mm炮或一挺机枪。装甲厚度为6mm。最大速度为40km/h,最大行程为200km。

在二战爆发以后,各国都有大量半履带车辆。如美国的M3半履带车,生产总数超过43000辆,非常惊人。

至于德军也装备了大量半履带车辆,成为闪电战的必需品。

德军装甲部队进行大范围迂回作战时,必须通过法国、苏联很多偏僻地区,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路,轮式车辆根本就走不动。半履带车辆发挥了巨大作用!

没有这些半履带车,德军闪电战恐怕难以成功。

德军最有名的半履带车辆是SdKfz 251半履带车,共生产16000辆左右。

它参加了二战中后期所有重大战斗。并在基本型基础上生产了指挥车、喷火车、反坦火炮车、通讯车、迫击炮车、火箭炮车、红外线夜间装备照射车等多种用途的改进型。

不过,战后半履带装甲车就迅速被淘汰了。

原因很简单。

它虽然兼有轮式和履带式的优点,却都没有学到家。

它的公路通过率远不如轮式车辆,泥泞等复杂地形通过率又不大大不如坦克,战斗力是有限的,只能说是略胜于无。

战后随着装甲技术的发展,很多各国都制造了全履带的装甲车。

而随着轮式技术的日新月异,很多轮式装甲车的越野能力也超过二战半履带车的水平。

那么,半履带车自然就应该被淘汰了。


萨沙


HaIf.Track/半履带车辆。

二战时期最著名半履带车辆是纳粹德国的“Sd.Kfz”型半履带摩托车和:“Sd.kfz”250/251系列半履带车辆。…外号:“残摩”

美国著名“T1”系列例如“T8/.M2~M3”半履带车辆。

回过头看历史……。

二战时期全轮式车辆才开始形成实用性、走进人类社会发展的舞台。

“公路”最大限度的只能满足非机动车辆马车的通行需要,“公路网”的建设还没有形成实用和必须的条件。

二战时期纳粹德国以及美国机械化部队面临同一个现实问题…没有路,机械化部队、轮式车辆常常被“身陷泥滩”不能自拔……

haif.track/半履带车辆的优势显现出来、半履带车辆比全履带车辆速度快、机动灵活、比轮式车辆通过性和越野性强大。

而且、轮式车辆需要“轮胎”!生产轮胎的橡胶是非常难搞的战略物质、轮胎的生产成本高……。

半履带车辆成为了纳粹德国和美国大兵首选车辆装备……

半履带车辆就是经典的时代产物、时至今日中型/重型装甲车辆仍然采用全履带形式、以及全驱动越野高通过性车辆是军队的标配,因为,战场上没有高速公路……。











孔乙己乱弹


欢迎关注“桌面战争兵棋”,我们专注于军事历史领域的耕耘,欢迎您的指点。

首先要说的是德国并不是迷恋半履带装甲输送车,而是需要半履带装甲输送车。众所周知二战德国发动的闪电战一举改变了战争的形态。其装甲矛头黑骑士们和他们的坦克一举扬名世界,但同样至关重要的半履带装甲车却往往被忽视掉了。

闪电战的精髓就在于装甲力量迅速在敌军防线上打开缺口,并高速向敌方纵深发展战果。其难点在于后续步兵如何跟上装甲部队的步伐,徒步太慢,赶到黄花菜都凉了;摩托化又对地形要求高,无装甲又导致伴随攻击的能力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半履带装甲输送车应运而生。

半履带装甲输送车的出现,让步兵可以快速跟随装甲部队推进,在当时相当于现在的步兵战车。而同时以半履带为底盘改造的防空火炮,反坦克炮等也可以有效的伴随装甲部队作战,取代了迟缓的牵引火炮们。

最初使用半履带这种模式是为了同时具有摩托化的速度和机械化克服地形的能力。但事实证明这种四不像反而没有学到各家精髓。所以现在要么是轮式战车,要么就是全履带步战车,半履带这种构造已经退出了军事舞台。


桌面战争兵棋


要说二战中喜欢半履带车的国家,德国最为热衷。生产了大量的Sd.Kfz.2半履带摩托车、Sd.Kfz.250/251等一系列半履带装甲车这些车辆,乘坐半履带车进行战斗的德国机械化部队也成为二战中德军的经典形象。

其中Sd.Kfz.2半履带摩托车以能够空运为前提开发,外号“残摩”,因为半履带车速度比全履带车快,越野能力又比轮式车强。它刚一装备就立刻受到了德军的热烈欢迎,除了可以侦查、运输、战地通讯外还可以用来牵引火炮,机场人员甚至拿来牵引262喷气机,简直是万能勤务兵!

连美军缴获之后也对这神器赞赏不绝,它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首先,它拥有摩托车的快速轻便和履带车的越野能力,第二是它的“绝活”:转向机构很特别,驾驶员的把手转动一个角度,摩托车便开始转向,这和平时的摩托车、自行车一样没有区别,但是当转向角度超过15度时,内侧的履带制动器就会开始运转,使内侧的履带减速参与转向,减小车辆转向半径。

另外一款经典半履带装甲车Sd.Kfz.250/251全重8.5吨,成员2人可以运载10名步兵的装甲车,最早在德军中的服役记录可以追溯到大战爆发时的1939年,并自那时起伴随德军征战了每一个有过德军身影的战场Sdkfz251型半履带装甲车自在德军服役起就受到了德军士兵的强烈欢迎,有了它,两条腿的德军步兵们终于可以跟上坦克的步伐,并且不用像苏军步兵一样苦逼的充当坦克的人肉外挂装甲。

战争中大量半履带车经常以轮式车辆为蓝本,将后轮改为履带模式,原本的发动机、变速箱继续使用可以压低成本便于量产。半履带车相比轮式车辆拥有更强的通过能力,速度也比纯履带车辆快,可以说是结合两种行动装置的优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