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这首诗,用一个什么字可以表达它的诗意?

春雨蒙蒙40


《枫桥夜泊》是一首凄美而“愁”满江天的千古绝唱,表达了作者身处乱世,孤旅他乡,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



作者,张继,原作: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唐湖北襄州人,为人耿直,为官清廉,然一生却半世漂零。为官大约十几载,依然清贫如洗,病死于任上,几无丧葬之资。

以下就几个方面作一简单的阐释。

一,韵律。

此诗是一首七言律绝,全诗二十八个单字,没有一字重复,在字词的运用上,炉火纯青。对仗工整,音韵并茂,属于仄起平收式,一先韵,起承转合,欲断亦连,可谓七言律绝之佳作。


二,意象。

全诗共十二个意象、落月、啼鸦、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钟声、客船。

首句,“落月、啼鸦、飞霜”,时值夜半,弦月落了,万籁俱寂,秋风萧瑟,寒霜逼人,忽闻寒鸦夜啼,天涯孤客,漂泊旅人,怎不愁肠寸断……(而有断章取义者,却纠究于钟声和啼鸦的有无,更甚者对乌平添出别样的解释)

二句,“江枫、渔火、不眠人”江枫,本是一个平常的树种,而在这里,霜染枫叶红似火,更加片片落红,常钓离人之泪,因而给其平添了独有的特色。几点渔火,闪烁明灭,不禁秋寒,难耐秋风,两相映衬,层层递进,从视觉,感觉上进一步造势,瞬间,把一个不眠人愁苦的形象描绘于画图之中。那终究是什么样的愁绪呢,连拟人化的江枫渔火都愁不能眠?“诗无达诂”,这也是大手笔的独到之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最后两句,这两句在夜半钟声上也颇具争议。也许,天堂一样的姑苏城里,一片祥和,歌舞升平。而城外的寒山寺,夜半钟鸣,空旷而寂寥,天涯孤客,面对江岸渔火,眼底霜叶,忽闻寒鸦夜唳,又惊闻钟声四起(故苏城外,不独有寒山寺,而诗人独以寒山寺入诗)此情此景,远非一个愁字所能承载了的。


三,意境。

诗中,诗人以不同的意象,紧扣主题,层层递进,描绘出一幅江南水乡的夜景图:

“弦月已落,江夜寂寥,寒霜逼人,一片黑暗,眼底霜叶,似离人之泪。惟有几点渔火,闪烁明灭,忽闻寒鸦夜唳,又惊怎钟声四起……”

月落之夜,黑暗四围,诗人未言希望之星光。在诗人的眼底心中,只几点不禁秋寒的渔火,也只能使愁更深一步。

知人论世,顾及背景。只要知道“安史之乱”对李唐王朝的沉重打击,和给人民大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就能对此诗有进一步的理解。

北方战火纷飞,南方相对稳定,但繁重的赋税,兵役和劳役同样使得百姓喘不过气来。读过杜甫三吏的人,都会有深刻的感受。

唐朝以文取士,像如杜甫,张继如此大才者尚且穷困潦倒,疲于奔命,一般百姓的遭遇可想而知。

张继生年不详,作品未曾成集,《枫桥夜泊》原名《夜泊松江》,一切皆因《枫桥夜泊》而名,读来无不使人感慨万千。



黄土情愫


看到这个题目,小舸想到一个小故事。有一次,二年级的孩子放学回家后异常兴奋,我问他怎么了,他颇感自豪的对我说老师在课堂上提了一个问题,全班只有他一人举手并且答对了。我饶有兴致的问他什么问题,原来是他们今天学习《枫桥夜泊》,老师问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心情,他回答的是“愁”字。

小舸以为不仅作者心里“愁”,纵观全诗,写的就是一个“愁”字。

这要从“安史之乱”说起,安禄山的铁骑踏破的不仅是大唐的江山,更有无数士子的理想。作者张继便是其中之一,张继很不幸,刚中进士不久,正欲一展宏图之时,国破梦碎。玄宗携贵妃西逃,张继也逃亡到了江南。

初冬的夜里,张继泊船于苏州阊门外的运河之上,枫桥之侧,望着江南初冬的夜景,触发着心中无限的愁思,茫然无助间,悠扬深沉的钟声传进耳中,回荡在心间,仿佛也在提醒着张继,你只是个过客。

张继回过神来,怀着家国的忧患、羁旅的愁思,写下了情味隽永的诗篇。一种难言的愁情,幽幽地、淡淡地弥漫在江南水乡的夜色中。

“安史之乱”的硝烟早已淹没在历史长河,张继的愁思伴随着夜半的钟声,却始终回响在读者的心间。




小舸寄江海


《枫桥夜泊》这首诗里,有愁怨,有忧思,有夜的凄清与寒冷。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它的诗意,大概“寒”也算贴切。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月亮落下,乌鸦啼叫,寒霜遍布。有人解说“月落、乌啼”是地名,我个人的理解,落和啼皆为动词,用在这里非常有动感。

江边的枫树及渔船上的灯光,交相辉映,让人更觉惆怅不忍眠。

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在静静的夜里,敲响了钟声,击碎了满腹惆怅。


月亮已经落下,那是后半夜至黎明前的时光。天欲冷,心欲寒。

写这首诗时,正发生了“安史之乱”,相比较而言,江南的政局还算稳些。许多人逃到这里避难,包括作者。


羁旅无依,夜晚透着浸骨的寒意向诗人逼来。内心得不到片刻的宁静,夜半的钟声也总让人无眠。


李白曾写过“拔剑四顾心茫然”,那么,现下的作者大约也是,提笔写诗心茫然吧。


漂泊在外的游子,冰霜满 天的月夜,诗人的感触大约是忧愁过后的余寒。余寒未了,冰霜依旧,故国离乱,满心茫然。


佐一一的文字


《枫桥夜泊》这首诗,用一个什么字可以表达它的诗意?愁!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作,诗句如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人张继,字懿孙,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安史之乱后,张继,和当时的很多文人士子一样,纷纷跑到比较安定的江浙一带避乱。一个秋天的夜晚,张继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睹景触愁,写下了《枫桥夜泊》这首著名的羁旅诗篇。

诗的前两句,以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等六种景象渲染了羁旅之愁;后两句揭示了所处的位置,以“夜半钟声”反衬夜半静寂的同时,表达了客子的孤独和无奈。

《枫桥夜泊》对于枫桥和寒山寺两处名胜的名声,影响深远,亦所谓“景因诗名,诗因景著。诗传景,景显诗”。诗作的影响,也扩展到绘画和音乐等不同方面。

《涛声依旧》是由陈小奇作词、作曲,毛宁演唱的歌曲,歌曲的灵感正是来自《枫桥夜泊》,歌曲将古诗词的神韵意境完美地融入到了现代人的口吻和情怀中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羁旅诗,是指诗人因各种原因远离家国,以诗歌的形式反映客居异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并引发对亲人思念,对故乡思归,对人生如寄处境的感慨等内容的诗歌。


同样表达羁旅的诗词名篇,还有很多,以下的一些名篇,与《枫桥夜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接近一些:

1.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是张继的“老乡”,同为襄阳人的大诗人孟浩然所作,同样是表达羁旅之愁,这首诗以景抒情所表达出的孤寂、惆怅之情更浓。

2.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兄弟因战乱离散,居无定所,白露时节,戍楼鼓声和孤雁哀鸣相衬,于是更怀思乡之念。

3.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商山早行》是唐代诗人,有“温八叉”之谓的著名诗人、词人温庭筠的代表作,其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句,以景融情,把羁愁野况表达到了极致。

(其他略)


沧海人间


很多人都认为这首诗的意境是一个“愁”字统起,但我认为它更多的体现了一个“凄”字。

“凄”就是凄惨,凄楚,凄凉。

为什么这么说,理由如下。

这首诗是诗人张继在安史之乱第二年,逃难到江南途经苏州时写下的。当时诗人还是朝庭命官,一路上亲眼目睹了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加上一路舟车劳顿,心情非常压抑,郁闷,忧愁。一切景象在诗人眠中都显得肃煞,萧条,在这种凄惨背景和环境下写出“凄惨”的诗文也就不足为怪了。

我们再来分析诗文,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诗人为什么用“乌啼”?(一说是乌啼镇,而我更倾向于乌鸦哀鸣)江南这么多鸟,可诗人却偏偏选择乌鸦,要知道,乌鸦在南方是不祥鸟,不受欢迎。我是江南人,我们本地至今都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乌鸦叫,死人到”。乌鸦是不祥的征兆,人人避之都来不及,看见乌鸦就讨恹,可诗人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想表达什么不言而喻。再看看诗的意思,月亮落下去,一片漆黑,乌鸦发出低沉的哀叫,秋霜似乎铺满了天空,阴森森地寒冷,好一个“凄凉”。

最后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寺庙一般情况下是不敲“夜半钟”的,有说南方寺庙敲“夜半钟”,没考证。想一想,一天奔波劳累,躺卧在客船里睡意正酣,突然被“夜半钟”声惊醒,诗人想表达什么?我想,无非是想表达一个突兀,惊愕,孤寂清冷。在茫茫的江面上,孤舟里一种无助,空虚寂寞的心态。好一个“凄楚”。

背景“凄惨”,景象“凄凉”,心情“凄楚”,归纳到就是一个“凄”字。


卧冰踏雪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字懿孫,湖北襄州人,大唐天宝进士,以检校员外郎为洪州盐铁判官。他留下的诗作不多,著有《张祠部诗集》。但此诗脍炙人口,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一个"愁“字了得!

首句写出三种景象,即月落、乌啼和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至半夜已沉落不见,天空灰蒙一片。树上的栖鸟发出几句啼叫,月落夜深,繁霜满天,清冷的感觉袭遍诗人全身。第二句写出夜色中的特征即江枫和渔火。江枫并不一定是江边的枫树,夜色中哪看得清是什么树,是和枫桥一起联想的。江中的渔火看得分明,格外注目,这一明一暗的景象勾起了诗人满腔的旅愁和乡愁。不用伴字而用对字,更是愁更愁了。写出前两句幽寂清冷氛围和诗人的孤独后,后两句又推进一层,那孤山寺的钟声在半夜时传来,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音,把诗人的愁苦之心推到了顶点。

这首诗给人的感觉是清远疏朗,是一苜佳作。也许张继祘不上一流诗人,但此诗却是一流水平。



蓝天夜月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中国文字的美,在唐诗宋词上发挥到了极致,多一字,画蛇添足;少一字,淡而无味。《枫桥夜泊》,在唐诗中,毋容置疑是一篇传世佳作,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我想无疑是”静”。

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乌啼,反而表现出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中,清寂的月色下,乌啼的孤鸣无疑让这种”静”更加深入人心。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河边的树木,还有渔船昏暗的灯光,所勾勒出一幅枕水而眠的自然画境。没有喧哗,没有世俗生活的夜景,只有江枫,渔火,一切都是在一种孤独而忧伤的”静”中不言而喻——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万物入眠,白天的喧嚣归于沉寂,只有寒山寺的钟声,漫过夜色,随着河水的波纹轻轻荡漾着——让一个科举的考生无限感慨,思绪万千。

一个”静”字,在无言中所折射出的是,纵有千言万语,也无处话凄凉。没有功名,没有前呼后拥,没有宾朋满座,只有孤身飘零。心怀壮志,满腹经纶,却落得个浮生若梦,夜宿客船,犹如浮萍一般。是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和随遇而安的随波浊流,否则又能如何?寒山寺的钟声,一如既往的在姑苏城外”静静”的回荡,一年又一年——


在尘埃里相遇


“客”。

张继,湖北襄州人,天宝年间中了进士,却没能做上官,成为一名长安城里的“京漂”。“安史之乱”爆发后,张继开始了逃亡避难之旅,这一夜,他的客船停泊在姑苏城外,枫桥岸边。听着不远处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悠悠回响。仰望一轮明月缓缓西转,徐徐落尽。寒江渔火闪烁,月下秋枫瑟瑟,夜不成眠的张继,伴着被凄美的月光和幽远的钟声惊醒的乌鸦鸣叫,感怀客居之旅,举目遥望故乡,却只见月光皎洁,霜雾满天。

《枫桥夜泊》,忧愁吗?并不见其忧;哀愁吗?也不见其哀;悲愁吗?还不见其悲;愁怨吗?更不见其怨;愁苦吗?亦不见其苦。幽幽的、淡淡的、丝丝缕缕、绵绵不绝、娓娓道来,满怀的是客居异乡的孤独、寂寞和乡思。

短短二十八个字的诗中,描绘了落月、啼乌、满天霜,岸上的枫、江上的灯,城和寺,钟声和船,都是常见的景物,直到今天依然常见。却也正是张继客旅的途中见到的,都是平凡的景物,却在千年中打动着人的心灵,越是平凡越是引起了我们的共鸣。每个人,谁没有一丝客旅的孤寂情感,谁没有一点客旅般无助与悲寒,谁没有一个客旅他乡从而得到安宁寂静的心愿?

独在异乡为异“客”,就是这个“客”,才是《枫桥夜泊》情景交融的归宿点。


东水西原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枫桥夜泊》这首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继,虽然他只有这一首诗闻名于世,但每个版本的《唐诗三百首》都有收录这首诗,足以证明这首诗的影响力和地位。



这首诗的字面意思并不难理解,无非就是暗夜中周围景色一片萧索,不禁悲从中来,以景映情,内含愁苦,正应了“一切景语皆情语”。


关于张继愁苦的原因,有很多传闻,比如考试落榜,比如国家动乱,无论哪一种,都算是古代文人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绪,很多人也会因此把诗的核心思想概括为“愁”。不过,比起“愁”,我更愿意用“”来表达诗的情境、诗人的心境。


月落、乌啼、满天的风霜是落寞的,江枫渔火的愁绪是孤寂赋予的,寒山寺的钟声在夜晚敲响,似乎与人心互相映衬。那一年,张继的孤独有谁懂?那一年,无论是因为国家动荡得不到重用,还是因为没能中第而前路迷茫,身在异地的张继都是无依无靠的。



不过,诗之外,寒山寺因之成为游览圣地,而《涛声依旧》的歌曲也流传了很多年,依旧响彻耳畔,有些愁苦,有些怅然。夜深人静,当我们独自一人吟诵起张继的的这首《枫桥夜泊》时,或许年代不同,情境不同,但谁又能说我们就不能在某个瞬间与之产生情感共振呢?


驿路奇奇


古人写诗,讲究一个意境,以景传情、写景寄意。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是诗人夜宿枫桥边上的所见所闻,寄托了诗人的一种哀伤愁苦、迷离惝恍的情愫。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概括,我倾向于荒凉、心凉的“凉”字。

写作背景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大多数古代文人追求“学而优则仕”,张继也不例外。根据史书记载,张继是唐朝天宝十二年的进士。天宝是唐朝皇帝李隆基的年号,就是《长安十二时辰》中圣人的原型。两年后(天宝十四年)爆发安史之乱,李隆基带着后宫妃子们逃离长安(前往蜀地),不少文臣也都外逃到时局稍微稳定的江浙一带,这首诗就是张继逃亡途中夜宿苏州城外的枫桥时所作。

诗词分析

这首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诗,前人已经做了非常多的分析,再写也写不什么新意了。我想重点聊聊为什么用“凉”字。全诗的重点或者主旨实际在第二句已经借“江枫”“渔火”做了言明,全在三个字上“对愁眠”,自古以来也将该诗词作为写“愁”诗的典范,说“愁”字也没有错。

个人只是感觉,前两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景色隽美,一幅江南水乡幽静寂寥的秋夜跃入眼中,诗人肯定不得不为之所动;意境悠远,江枫、渔火静动相宜,明暗互现,令人遐想心动。此时此刻,霜色满天,秋意渐凉。

而张继因安史之乱被迫流亡,想必此时此刻对前途一片迷茫,“夜半钟声”既写出了景色,也暗示了作者此时的孤寂无助的内心和冰凉,荒凉的夜色、冰凉的内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