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和其光,同其尘”?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此篇承接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二段经文: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此段是老子修心三字秘诀,六句真言。后四句经文出现在第四章,前二句经文出现在五十二章,很多注释家以为是“重出”,是错简,其实不是。重要思想老子会出现在不同章中,这很自然。

如何理解“和其光,同其尘”?

经文:塞其兑,闭其门。兑卦是《易经》的八卦之一,兑是开口,是内部通向外部的窗口,也就是感觉器官。庄子说“胎生者九窍,卵生者八窍。”,感觉器官有七窍五门,外加排泄窍(胎生二窍,卵生一窍)。其中感觉器官是最重要的。塞字显示兑是细微的出口,可以包括细微毛孔。

经文:闭其门。门是更大的出口。二句经文就是修法法要的第一关和第二关。关闭一切出口,准备开启玄览觉照的工夫。老子入玄同大定的特征是“身如槁木,心如死灰”,这是典型的“塞其兑,闭其门”,身如如不动。

如何理解“和其光,同其尘”?

二句经文的顺序应该是“闭其门,塞其兑”,关闭大小一切出口,为了压韵才颠倒。兑为口,“塞其兑”就是闭口不言,与“知者不言”呼应。

经文:挫其锐,解其纷。王弼注:“含守质也,除争原也”。守住内质,解除争斗根源。河上公注:“塞门之者,欲竭其源。”断绝欲望源头。这是修心的第三步和第四步。

如何理解“和其光,同其尘”?

锐指妄念纷飞,锉字显示必须下硬功夫。锐亦有伤人之意,强烈的欲望都是伤人的。利己则伤人,锉却利己之心,恢复利他之心

纷指微波荡漾,细微的心流。禅宗修行是无念宗,或者说性宗。无念无心是修禅证悟的必由之路。《四十二章经》说“无念无作,非修非证”是最高等级的证道者,“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作无修无证者(无心道人)”。

如何理解“和其光,同其尘”?

慧能《六祖坛经》和法孙黄檗希运《传法心要》都开示的非常明白。这样达到心如如不动的无上妙境。修行人修无念无心,与外界的纷扰自然切断,获得内心的清静。

经文:和其光,同其尘。王弼注:“无所特显,则物无偏争也。无所特贱,则物无偏耻也。”光显示高贵相,尘显示低贱相,证悟者心中万物玄同,没有高低贵贱之相。后世把二句经文归结为“和光同尘”,就是隐藏光芒,同于尘垢这是对二句经文的极大误解

如何理解“和其光,同其尘”?

老子为什么用“光”和“尘”为喻?因为光和尘都是无碍的。物理学上,一盏灯点亮整个房间,任何一处都有光,但光是无碍的,虽然此盏灯的光已经充满整个房间,但还可以容纳很多盏灯,每一盏灯的光都遍照一切处,互相没有质碍。物质的最大特点是质碍,有质碍就有彼此,有彼此就互相对立。

光与尘都没有质碍。二句经文的含义是光与光同,尘与尘同,光与尘同,所以说“是谓玄同”。太阳光照进门缝就发现光线中有无数尘埃在飞舞,尘埃不碍尘埃(尘与尘同),尘埃不碍光线(光与尘同),光线不碍光线(光与光同),这是玄同的极妙法相

如何理解“和其光,同其尘”?

要证得玄同无上妙境,必须先修前四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是修法,“和其光,同其尘”是证果。老子所入的大定就是玄同大定,入玄同大定,万法得一。世人心中有物,有物就有质碍。老子实证物只是显形之假象,所以无碍。物不是真物,而是假物。知物是假物,所以是玄同无碍

第三段经文: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这是著名的六不可得。释德清注:“圣人造道之妙,大而化之至于此。其心超然尘表,故不可得而亲;精诚动物,使人见而不能舍,故不可得而疏。淡然无欲,故不可得而利妙出死生,故不可得而害。视侯王之位如隙尘,故不可得而贵;披褐怀玉,故不可得而贱以其圣人迹寄寰中,心超物表,不在亲疏利害贵贱之间,此其所以为天下贵也。”

如何理解“和其光,同其尘”?

圣人所证的境界如此之妙,消融万法的差别性,归入玄同得一的无差别性,令人赞叹再三。圣人心超万法万法所不能系,故不可得而亲。圣人心超万法,但又不离万法,精诚之至,金石为开,世人莫不瞻仰而归流,故不可得而疏。圣人

淡然无欲,清静自守,无念无心,以至美游至乐,世人岂可以利诱之?

圣人聚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入水不窒,入火不爇,妙出死生,世人岂可以刀斧害之?圣人修道之真,不与尘世混迹,视侯王如粪土,避之唯恐不及,故不可得而贵。圣人披褐怀玉,游戏人间,三十二应行教化之业,远离三界而庄严三界,故不可得而贱。

如何理解“和其光,同其尘”?

世人汲汲于亲疏利害贵贱之彀中,刀口舐蜜,不知危在旦夕。圣人哀之。庄子说:“嗟乎!我悲人之自丧者,吾又悲夫悲人者,吾又悲夫悲人之悲者,其后而日远矣。”(徐无鬼)世人是自丧者,即自己抛弃自己者,高贵者对世人的自我抛弃深感悲哀。

大宗师对高贵者的悲心又深感悲哀,深深的悲心让我远离人间的亲疏利害贵贱六事,从此不再回来。圣人的心已经远超三界,但救拔世人的悲心依然强烈。地藏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如何理解“和其光,同其尘”?

圣人对世人深陷世间六事而深感悲悯,因同体故,必宣说玄同得一正法以救拔之。万法玄同,亲疏利害贵贱六事必消融于无形。玄同法力不可思议。所以说:“故为天下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