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日增与为道日损是怎样一回事?它们的关系又是什么?相互矛盾吗?

弘道行者


学习知识是做加法 学习道是做减法 他们的关系不是一个层面的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 并且越来越细分 知识互相之间的隔阂很深 所以有话说隔行如隔山 就是这个道理 而道 简言之就是智慧 智慧是对知识的概括总结消化吸收应用更新 并且是是知识上升为智慧的那个东西 拥有很多知识的人 最多是博士博学之才之类的 与智慧有点关系 但关系不大 并且一门学科的博士在另一门学科也许只能当小学生 而智慧不一样 智慧是获取应用知识的能力 并且可以在变化中把握不变 在生灭中见到不生不灭 这些书本里的知识都无法教给我们 只能靠我们自身体悟觉悟 悟则通达一切智 就是得道的境界 本来如是~


新时代dkd001


如何理解老子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一、此句的渊源在《易经》之“损”、“益”二卦

二、正解:既要学,又要损

三、反解:知识越多,智慧越少

一、此句的渊源在《易经》之“损”、“益”二卦

老子这句话,很多人解读出不同的意思。如何才是接近老子本意?这就不能不提到《易经》

这句话里的关键字:损益,就来源于《易经》,损和益是减法和加法。

损:就是给自己做减法,减去自己内心的欲望和杂念。所以损卦象词说:“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益:就是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虚心学习自己不知道的学问。所以益卦象词说:“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孔子读《易》至损益二卦,愤然长叹,认为损益二卦是王者兴衰之道,其中孕育着利害祸福,不可不差。并告诫子夏持满戒盈之道。

二、正解:既要学,又要损

试观道家历代祖师,哪个在未得明师之前不是下苦功参学的?

如许真君,吕洞宾,如白玉蟾,如陆西星,如刘一明,未访得明师之前,都是遍览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的儒生。读书不能解答疑问,于是放下万卷书,行万里路而遍访明师。

所以“为学日益”,即是未得明师之前,须借圣贤经典引路,借假修真,以有为而入无为之门。

而访到明师之后,得了口诀之后,就要向内做功夫,专注损人心,复道心,不再以多闻为目标,而以点亮内在智慧为志向。

上面是分开说,其实从一开始就是为学为道同时,损之益之同时的。只不过以得师为分水岭,有前后侧重的不同罢了。

儒家也如此,儒家说“格物致知”,一是格心物而致良知,二是格万物而穷天理。以及“先博后约”,从博学多闻到惟精惟一。也是这里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意思。

三、反解:知识越多,智慧越少

反着解读则是另一种合理的理解。

世上的聪明人很多,专门在心外求法。不修心炼性,不知格除内在的欲望杂念,而专以博闻强记、能言善辩、文章词藻为志向。这样的人,学的越多,迷失的越远,最后聪明反被聪明误。

早知道,上面说的祖师们虽然也多闻也为学,但学的内容却是“损”,所以先益而后损,以至于无为。

聪明人们则不是,学的越多,填的越满,以至于自视甚高,没法虚心,没法听的进良言,最后满的溢出来,如同装不住水的杯子倾倒摔碎在地上。

黄元吉祖师形容这种聪明和机巧非常精辟:“今人智谋日多,在人谓智慧,而道家目为邪火。何也?有思虑灵巧,即有营逐私心,得之喜,失之怒,怒为邪火,为身心大害”

再如六祖慧能,不识字,但来者读任何佛经,六祖都对答如流,指点迷津。因为诸佛妙理,非关文字。这是知识与智慧的不同之处。

再如儒家《论语》中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也是同样道理。真正的学,并非知识,也无关文字,而是心学和身行。有心有行,知行合一,即使不识字,不会讲话,也是大有学问的有道之士。



儒释道小火锅


为学日益,知识要靠日积月累,这是很好理解的。

为道日损,我初次看的时候,想到违道日损,就是违背道,则事情慢慢难做成。可是联系下文,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那么通假字这个假想不成立。

说明,为道日损,为并非通假字。那么如何理解呢?先要了解道。道是规律,道是如何运动的?曾是反向运动的,如:一入生门,便入死道。也就是说道从有走向无的过程,最终无的境界,是最高的无为境界,无为而无不为!

所以说,为道,日损,以致无为。



国学应用


为学日增,意味着知识需要日积月累;为道日损,意味着识道需要戒贪、戒欲、戒执迷,而且需要天天戒日日戒,直至成为一个无我、无欲之人。

但无我无欲,并不意味着什么享受都得不到。有句话叫做:可遇不可求,无我无欲的人遇到的,可能是有欲望的人竭尽所能都追求不到的东西。

因此:人欲之贪,并不能真的得到享受,反而是距离享受的目标越来越远;为道之损,并不是真的会造成损失,反而是能够真正得到最高等级的享受。

希望朋友们评价一下我的回答是否正确!


周庆和1178559755


每时每刻都有毛病,矛盾,没有矛盾那有话题,舞台上对白最好二个单位同时上台,就是后到的先行得等待,它们,她们,他们是一路来这个世界大舞台的,人往往展示是有时间的。


user2787251952304


不學不明何為道,學習經典,以求悟道,道:色無所色,空無所空,道無所道,三者不二,無以為學,學則反而墮于迷惑,故此悟道者,不生分別,不著二邊,道法自然,萬法隨緣!


泽仁德喜


“为学日益”和“为道日损”是老子《道德经》中的思想,这两个思想并不矛盾。

“为学日益”讲的是一个人若能不断地学习世间的道理、知识和技能,就能够不断地提升能力。

“为道日损”讲的则是一个人若能够道法自然,就能够不断地减少个人的私欲和争名夺利的行为。

两者的角度不同,境界也不同。

作为一个具体的人来讲,应力求在两者之间做到平衡。


弘道


读书以明理

明理多有识

善别真与伪

所行多有成

这是为学日益

多识以趣义

意会难言语

趣义行求证

求证可得真

这是为道日损

“义”很重要。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这里的君子是指明白道理的人,小人是指还没有明白道理的人,用利益引导,逐步明白道理。

这是我的理解,恳请有缘者指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