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書協創始人之一“遭遇冷眼”,楊再春書法為何風光不再?你怎麼看?

用戶64325649


楊氏書法名天下,奈何風光不再春。


記得張瑞敏說過,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這句話用在書法界好像也適用。書法作為一項藝術,其發展一定是遵循著普遍規律的。這個規律就是,每一個流行的藝術,都只是一個時代的流行,而不可能是永遠的流行。

但是 ,我要說的是,楊再春老師的書法水平還是非常高的,當今時代,能夠達到這種水準的書法家少之又少。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所謂的醜書,都是由所謂的大師級書法家所書,但是和楊老師的水平相比,根本不是一個層次。

楊老師的字,各種風格都有,這體現了其書法功底。我特別喜歡楊老師的草書,龍飛鳳舞,有韻律,灑脫而飄逸,佈局也很優美。作為書法愛好者,我要多學習。


蘇雷讀書


楊再春的書法曾經確實風靡一時,尤其是九十年代的時候,他的字帖、光盤很受書法愛著愛者歡迎,我是2004年開始學習的書法,當時課堂上還使用了楊再春的光盤作為教學材料,我還依然記得他講的內容,講的是書法書寫中容易出現的毛病,比如“鼠尾”、“蜂腰”等等,光盤好像叫《書法病院》。

他們這一批老書法家其實還有劉炳森、啟功先生等等,都曾經非常的火熱,他們首創書協、舉辦比賽、策劃展覽,和那個時代一樣,充滿著激情和夢想,幾十年過去了,書協成熟了、社會進步了、經濟也發展了,但是他們漸漸的離我們遠去了,提到他們的人也越來越少了,不管書法水平如何,那一代人的創業的激情和信念真的是值得我們讚歎的。


之所以大家不再提起這些老書法家,我覺得主要有三個原因:

1、首先我覺得這個和整個社會的審美取向有關係,受到西方藝術的影響,現在書法愛好者的審美取向也發生著改變,好新、獵奇、追求變化是當今的書法愛好者常掛在嘴邊的。

2、整體書法水平的提高,隨著各種各樣的書法培訓班、書法院、畫院、大學的書法專業的成立,越來越多的人接觸到了書法,書法老師走向職業化、專業化,整體的書法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人們的欣賞品味也發生了變化,加上網絡的興起,知道的書法家也越來越多,瞭解的古代的書法家也很多,書法的審美開始朝多元化方向發展。



3、這些書法家年齡大了,有的已經去世了,參加的社會活動少了,在公眾的曝光率也低了,慢慢也就淡出公眾的視野了。


不二齋


關於這個問題,我談談我個人的一些看法。歡迎大家共同參與討論。

說起楊再春,喜愛書法的朋友大概不會陌生,因為楊再春是中書協的創始人之一,而且他本人的書法還是比較受歡迎的,甚至可以說是風靡一時。但是,為什麼說楊再春書法風光不在?我想這裡面還是有原因的,我們就來一一分析一下。



1.“墨人”書法家

看過楊再春以前的書法視頻的,想必都會對他印象深刻,他講課時面帶笑容,看上去很和藹,親切。楊再春身材魁梧,皮膚黝黑,又整天與筆墨為伴,所以“墨人”就成為了他的筆名,由此看來,書法家的一些故事總是那麼有趣。


2.“楊氏”書法曾風靡一時

楊再春也是較早的在中央電視臺開辦書法講座的書法家,而且他也是享有特殊津貼的書法專家,行家評論他的書法是:其書法“凝重中有飛動,莊嚴中寓活潑”,“重筆如山石墜地,輕盈如燕子點水”。這可以說是很高的評價了,楊再春對漢隸,魏碑,二王行草都有研究,而他最著名的也就是他的草書,看他寫得草書,一氣呵成,酣暢淋漓,那種感覺,彷彿就讓你徜徉在書法的海洋裡。楊再春的書法,普遍用墨比較重,其實用墨也是一個書家的特點,有些書家就喜歡用濃墨,筆筆送到,而有的書法家就喜歡用淡墨,喜歡出現飛白的效果,使整篇書法看上去瘦硬勁挺。這都可以表現出書家的個人風格和書法特點。


3.書法講座也引起很多爭議

我也看過很多楊再春講解書法的視頻,在他的書法視頻裡內容很多,講到了很多東西,包括了很多書法家的字體,但是我看到在有一次的書法講座裡,楊再春講到了歐體,並且做了示範,我看下方的評論,幾乎沒有一個說好的,看他講解的歐體,確實沒有歐體的面目,反而多了一些他自己學習的漢隸,魏碑的味道,雖然說,歐陽詢的《九成宮》是有一些隸書的筆意,但是幾乎看不出,只是有一點筆意在裡面,整個字體還是規矩的楷書,整個書體還是楷書的章法佈局和結構。從這裡看來,我得一個書家雖然要廣泛涉獵,但是能夠精通一兩種書體就很不錯了,因為中國書法史上,每一種字體都是一座高山,一片大海。想要吃透是沒那麼容易的。因為這裡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書家自身擅長哪種書體的問題,比如說楊再春,他可能擅長的就是魏碑,行草書一類,如果遇到像歐楷這一類純正的楷書,恐怕效果就不那麼好了。


3.楊再春書法為何風光不再?

年紀大一點的書法愛好者可能知道,楊再春在八九十年代的書法盛名。他在潛心研究書法的同時,還熱心書法教育事業,主編了很多書法教育論著,他身體力行地傳播著書法文化,培養著書法人才,在1976年,他就和範曾,劉炳森,蘇士澍一起創立了“北京書學研究會”,這就是中書協的前身了。

並且楊再春積極倡導“筆墨當隨時代”。至於為什麼說,楊再春的書法風光不在了呢?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很正常的問題,這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他的書法已經留在那裡了,只是隨著人的年老,不再進行一些活動,也就自然沒有多少人去關注了,尤其是在現在的網絡時代,只有在網絡上頻頻出現的才會被記住,就像如今這麼紅火的“田楷”,假如沒有了網絡,又會有幾人知道呢?還有曾經的“硬筆書法第一人”,隨著龐中華近幾年的淡出,他的書法又讓多少人提起了呢?


然而,這也不是“身謝道衰”,這是一個長江後浪推前浪的過程,在這些老一輩書法家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後,又會有一批年青的書法家出現,因為中國的書法是會延續不斷的,只要有這個前提在,老一輩書家的“風光不再”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一些看法。對此,你的觀點是什麼呢?歡迎大家留言,感謝關注,我是鐵匠讀文史!


存希齋書法


我的第一本字帖是楊再春的。那時,楊再春、江鳥(沈鴻根)丶聶衛平等都是神一般的人,是各領域時代英雄。


再後來,學了一段時間的書法後,回頭再看他的字時,確實覺得還是差了一些。

但這並不影響龐中華、沈鴻根、江鳥們的歷史作用,在那個渴望知識的年代,正是他們的字帖,為千百萬人打開了書法之門。

應該說,在組建中國書協之初,由於人才的不足,一些熱心出力出汗,做了不少工作,我們不能對他們有太多苛求,不能期望他們一個個都是王羲之、顏真卿再世。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書,匠心獨運




力作斯文人


本來就芝麻大的,也能擴大到五大洲四大洋去。

楊再春先生是八九十年代湧現出來的書法名家。

與其說他的書法出名,不如說他1990年就在中央電視臺的《書法病院》上登臺講座更出名。

我們大批書法愛好者,在九十年代初,還處於發育成長階段,很多60、70後正當書法初學階段,急需有較好的老師指點迷津。

楊再春先生就是為滿足廣大書法愛好者的這些文化需求應運而生的。

作為書法教育普及者,我們真的非常感謝他,在一個書法學習非常飢餓的時代,他給大家提供了豐富的學習食糧,這些食糧不是大魚大肉,但是可以果腹,使千千萬萬的書法愛好者,能夠有學習下去的勇氣,能夠有堅持的信心。我想,這已經足夠了。

相信大家對楊再春先生精彩的書法電視講座是非 滿意的,也是記憶猶新的。

那麼,說到楊再春先生的書法,這就與他的出名有關係了。

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也是中國書畫市場興起的開始,然後一年比一年升溫,楊再春的書法作品,當然也會大量上市的。

他的作品一直沒有進入拍會,但是在北京的畫廊銷售也很火,一度一平尺在一萬的價格。

但是,現在傳出楊再春的書法不再風光了,這確實是一個事實。楊再春先生自己也說,如果再看自己八九十年代,甚至2010年以前的作品,真的有些臉紅。

楊再春先生能夠大膽承認自己60歲以前的作品很不入眼,這是一種真誠。值得我們去敬佩他對藝術的尊重。

此外,即使在楊再春很火的時候,他也沒有參與炒作自己,而是任其自然。

現在,潮水以落,我們看楊再春先生的書法,就會看得更清楚一些。

楊再春先生的書法,2010年以前的那些作品,我認為都沒有學到家。

這裡面的問題是,我們學習書法的科學系統是有問題的,反映在楊再春先生的身上,就是中國學習書法的一個系統問題。

這個問題是什麼問題?就是我們對書法的研究沒有在書法的筆法上去研究和奮鬥,而是在“結構”和“線條”上找出路。

楊再春先生就是“書法線條的藝術”信仰者和推廣者。他無處不講書法的“線條之美”。

本來講書法與線條也不是不能,而是,我們如何去研究書法的“線條”呢?

其實,書法的秘訣很簡單:就是把書法的筆畫,也就是筆法研究透徹就可以了。

為什麼說書法的筆法很簡單?因為一個筆畫無非就是平平常常的起筆、行筆、收筆而已。如果我們把經典書法家的起筆、行筆、收筆學透徹了,那麼,你的筆法也好,還是書法線條也好,都會自然流暢如行雲流水的,也自然筆法遒勁有法的。

我們看看楊再春先生的書法作品,他的書法裡,筆法經得起推敲的幾乎就沒有。如果書法沒有筆法之美,猶如音樂沒有節奏,那不是索然無味了嗎?

由於楊再春先生的書法,沒有建立起來系統紮實的書法基礎語言即筆法的起筆行筆收筆之美,所以,隨著大眾書法水平和書法欣賞能力都提高,就會明顯感到楊再春書法已經不入流了。

我們在品味書法藝術的時候,總要回到他的起點,即一筆一劃上來。如果一筆一劃都非常風流動人,那麼,你怎麼寫都是非常生動的。

下面是米芾寫的一個“數”字,你看看,他幾乎就是塗抹出來的,但是,他的筆法精神,即起筆、行筆、收筆非常清楚。

這個字看起來寫得很複雜,但是,你分析一下他的筆路,其實是非常簡要的。但是,他的筆意變化在起筆、行筆、收筆之間非常豐富。疏密留白都恰到好處。

像米芾這樣善於用筆,創造筆法藝術的精神,我們就要深入去研究。

我相信楊再春先生對筆法的研究沒有這樣深入。所以,他的筆法很難經得起推敲。這一點,絕對不是大眾對楊再春先生投井下石,而是事實確實如此,包括楊再春自己也在批評自己,反省自己,我覺得這很好,也是一個雙贏吧?一方面我們的書法愛好者大眾有提高,一方面我們的先師楊再春先生也有所提高,從楊再春先生的書法認識觀片,我們也看到了中國書法集體提高的一個過程。

那麼,楊再春先生現在,也在繼續探索書法,我認為他2010年以後的書法作品,還是向著傳統重新在反思和學習,這一階段他的書法傾向於趙孟頫的研究,相對以前的書法作品,確實是迴歸傳統了,再也沒有出現以前“大膽創新”的盲目了。

不過,要有很大的改變,看來已經沒有可能了。因為他自己的書法理想,還沒有吃透傳統的精神。

趙孟頫在蘭亭序十三跋,談到《蘭亭序》的好處時。就談了兩個問題,一個是筆法與結字問題,一個是書法的精神是什麼?《蘭亭序》的精神是什麼。

至今,我認為也沒有過時。他說,筆法為上。說王羲之的好處在於雄秀。

那麼,筆法就是要錘鍊起筆、行筆、收筆的節奏變化,把起筆、行筆、收筆的筆法,運用得恰到好處。

書法學習的一個煉獄的過程,無論如何錘鍊,筆法的核心價值是不能改變的。

線條是書法的藝術,是一個書法學習的錯誤引導。楊再春對書法學習的過程,也證明了筆法和線條不是一回事。


千千千里馬


楊再春不是中書協創始人之一,他只是搭上了中書協創始的順風車。

改革開放初期,人們幾乎看不到幾本傳統優秀的古代書法經典,書店裡就幾本模模糊糊,印刷質量極差的歐陽詢,柳公權,顏真卿楷書字帖,也很少見到任何有關當代書法的資料,作品。更沒有專業的書法教學,社會上學習書法的人也是少之又少。

楊再春,沈鴻根,龐中華等人,捷足先登,藉助出版,電視推廣的先機,曾經風靡一時,且追隨者眾。

三十年後的今天,書法資料的豐富,學科性的書法教育的基本普及,科學的書法理唸的基本普及,讓大多數喜歡書法的人們,真正認識到什麼是優秀的傳統書法。這些人的頭上的光環一天天黯然失色,不再鮮亮。

這些連書法是什麼,都沒有搞清楚的人,向社會大量傾瀉文化垃圾,泥沙氾濫,至今還餘波盪漾。說他們為書法的傳承發展做出了貢獻的人,至今不絕如縷,說明中國書法的傳承發展,仍然任重道遠。

題主說:曾幾何時,楊再春的書法作品可以說風靡一時,頗受大眾喜愛。應該承認,楊再春的書法還是具備相當功底的,他先後師承於鄭誦先、黃高漢和啟功先生。刻苦研習漢隸、魏碑,廣泛涉獵王羲之、王獻之行草書以及黃庭堅、米芾、董其昌等諸家法帖。

師承誰,號稱學了誰,只能說明他們除了誇海口,吹牛皮,證明不了什麼。我們把他們的所謂作品和號稱其所學,稍作比較,牛皮就會不吹自破。

楊再春書法為何風光不再?因為他所謂的書法,本質上就是手寫鋼筆俗體字,用毛筆寫在宣紙上而已。我對他的所謂書法的定位,是老幹部體的帶頭大哥,俗書的始作俑者。

學他的所謂書法,就象要從小學生那裡學到博士論文怎麼寫一樣荒唐。

關注“快樂書法營”,快快樂樂玩書法


快樂書法營


楊再春作為書協創始人之一,是著名書法家鄭誦先弟子,這就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能夠在北京書法界站住腳,創辦書協之後,開始做電視講座,開始聲名鵲起。

所以,至今無論他的水平高低,都已經有了不可忽視的地位,畢竟書法行業講究輩分。

楊再春近年來為何沒那麼火了?

原因應該有以下幾點。

①書法風格的改變。

楊再春楷書底子最好,但是成名確是行草,行草書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因為展覽需要和書風變革,很多老一輩名家都沒能跟上,所以就成了“非主流”。

這個以前我說過,老一輩書法家的行草風格和九十年代末明顯有區別,看1-5屆國展就可以看出來。書風逐漸從濃厚的個人風格轉向“守古”“創新”這兩點,守古就是繼承古人非常明顯,創新就是流行書風,這兩點不矛盾,在當時的國展作品中也有區別。比如沃興華,就是先守古後創新。

第三屆國展,個人風格比較濃。

第六屆國展1995年,這種就比較入古。

然後七八九屆都有流行書風和這種“守古”的作品。

這個時期有很多老書法家是入不了展的了,因為入展的標準變了,也因此同時電視講座開始從名家變成中青年名家,比如沃興華陳忠康等都是2000年左右登上熒幕。

一代新人換舊人。

②書法教育的大頭在“網絡”,不在電視。

至今為止,電視臺書畫頻道依然有講座,不過好講座實在太少。從田蘊章錄《每日一字》火遍大江南北就可以知道,當時的網絡力量有多強,傳統書法教育還停留在電視上。

與此同時,說個特逗的事。當田蘊章從網絡書法教育火的時候,郭德綱也在那時候火遍大江南北,途徑也是“網絡”,把別人講相聲免費送票的習俗,硬生生給培養成“花錢聽相聲”,乃至今天專場最低“八百一張”。

我的天哪,明星演唱會能做到這個票價的人也不多吧。

二人都是天津人。

那些還停留在電視上,大賽上的人物,至今還沒飯轍。《相聲有新人》中有一堆青年,上過春晚,得過所有的相聲大獎,但是也只能拿一天200塊演出費。

時勢造英雄,來晚了,就沒了。

十年後的今天,所有人都在做“慕課”“網絡教育”,有誰還那麼出名呢?

今天的楊再春還在做《墨人說》,有幾個人知道呢?

③癌症

楊再春先生得過癌症,好像下了病危通知,那時候是人生低谷,所以也就錯過了很多可以做的事情。當時比較注重攝影一類的活動,畢竟遊山玩水,放鬆心情。

後來走出陰霾,才有了《墨人說》。

總結一下,楊再春是不可能火的了,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時代。他的書法風格已經不再適合當今社會,但是不得不說的是,楊再春做書法教育依舊是大家,很多體會,加上人生的閱歷侃侃而談,於談笑中學習進步。

很多人現在都反過來咬楊再春一口,說他行草誤人。我很不能理解,都幾十年過去了,是他真誤人,還是這些人太愚昧?

一把雙刃劍,有人用來披荊斬棘,有人用來砍自己。

最後替楊再春老師宣傳一下《墨人說》,這節目我看過兩集,真不錯。




萬堤方


說楊再春的書法風光不在並不十分確切。2012年3月楊再春被確診為癌症,此後進行了化療和治療,不過對書法的活動並沒有停止,還進行了環中國邊境自駕遊,拍了不少的圖片並配自己的書法作品,出版的書法、攝影作品集。2017年還來了新疆,包括伊犁,我認識的一位本土知名畫家還負責接待了楊再春先生。附圖就是在新疆的活動剪影。





就楊再春的書法,翰墨書道著實迷戀了幾年,雖然沒有學習過,但他出的書法字帖和書法教學光盤到是不少,包括硬筆書法字帖。從現在的眼光看,似乎楊再春的書法脫離了傳統書法一脈相承的路子,雖然非常有新意但按照傳統書法理論看,水平不高,線條形質內涵單薄,氣韻不夠質樸厚重,對傳統書法的繼承太少,經不起深入推敲,並且匠心和習氣太重,同時還有一種似是而非的感覺。特別是和《淳化閣帖》以及二王一路書風比較,水平不高,繼承的太少。或許你會認為他的書法有魏碑書法的繼承元素,但和魏碑一路的書法來比較,仍然顯得單薄貧乏,氣息格調更談不上。總體感覺,他是在畫字,而不是傳統書法那樣的書寫,似乎離傳統越來越遠,純屬一條荒野之路。

以上言語之代表翰墨書道個人的膚淺意見,歡迎批評矯正。🙏











翰墨書道


由楊再春書法遇到寒流而冷,是何故?

簡單道理書法太飄亮了,俊美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是臻格且美在我們的心中。曾經狂熱而狂喜,到新華書店買再春書法,是一種何等的追求藝術之開眼界,單冊本,薄簿的書,給力正值青春萬歲,理想成一名村中能寫對聯的文化人,到了九五年則從報刊上有了現代意識的:筆劃乃歪打正著之體,喻之樸拙,似乎偃仰有味,感覺彆扭且有孩子所寫,曰:童趣稚雅,此時又見到蕭嫻書家寫的一幅字《松風含古姿,竹粉有新意》之大行楷,刊物為《書法》上海版,由此感之書法筆墨則有篆隸之味的蕭嫻之行楷為妙耐賞。


由此再春書法的味道,僅停留在飄亮了,然缺失的是古韻之耐味,也就是說沒有經過古典的侵淫,八十年代學書皆從今人學起,細看再春行書具有晉之飄逸而無晉結體,大凡未臨蘭亭或聖教二帖,行書則不會有其筆畫結體及筆法流變,故此論斷,再春體屬今天所言幹部體,不耐賞為俗,俗為平常是也,在這裡俗並非貶義,為大眾是也,大眾喜歡,因為非常傳統藝術之大眾文化。


俺就是從俗不可耐之書體,經過一段時間腦洞大開,爽氣西來,鑽研於臨摹之中,筆有所後轉,期待柳暗花明,不忘山重水複,不管咋說,楊再春老師是青春韶華之知音,曾幾何,高山流水,於他於我,一少一老,未曾謀面之忘年之神交,都為了書法藝術。

而今楊老師己經花甲之人,感謝他的藝術啟示於我――美麗。

至今是我的尊崇。祝福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