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里面,你最喜欢哪一句话?

hola4524


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海瑞说的:

“致君父为尧舜,免百姓之饥寒,君为轻,社稷次之,民为重!”

随后海瑞说了一句:

“我海瑞——无党!”

关于这句话为什么会说出来,又是什么意思,我来给解释一下前后过程吧:

海瑞二审何茂才,得出了一份比较满意的供词,里面有扳倒严党的证据,也能使得胡宗宪开脱,唯一的缺陷就是涉及到了嘉靖帝。

面对赵贞吉和锦衣卫的要求,海瑞仍然不肯修改或重审何茂才,一心要把这份供词上交朝廷,并直接搬出了大明律,凡是更改供词的行为,均为欺君!

情况一下子僵持在那里,赵贞吉只得先让大家退下,其后便请求谭伦再次去劝劝海瑞,那么接下来海瑞又是如何应对呢?

一、

谭伦对自己能不能说服海瑞是没有把握的,也只能抱着试试看的态度:

“我可以说,但如果他坚持呈送,我们也无法驳回。”

因为锦衣卫还在,赵贞吉当然不能允许海瑞坚持呈送啊,所以他回答的是如果海瑞坚持,我们就再想别的办法阻止。

赵贞吉的这种安排,锦衣卫果然比较满意:

“赵大人这是老成谋国,我们都听你的。”

随后众人散去,赵贞吉再次走到乌鸦窝面前,众人还在等着他,到底还拆不拆呢?

此时的赵贞吉已经冷静了下来,自然也就不会跟乌鸦窝较真,自然不让拆了,又让众人把乌鸦窝的树枝捡起来,补上去。

由此可见,赵贞吉这个人其实也是性情中人,这为我们理解后来,他敢在嘉靖帝面前替海瑞解释做好了伏笔。其次也表明他手下人做事之利索,说一不二,执行力相当之高。

谭伦这次劝说海瑞,理由有三:

首先,告诉海瑞,赵贞吉和海瑞你都是社稷之臣,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忧国忧民,所以没必要跟赵贞吉对着干;其次,越中四谏、戊午三子弹劾严嵩父子,结果被反扑,是徐阁老拼命救了这七个人;严嵩父子做事都把嘉靖帝捆绑在一起,导致弹劾他们,就变成诽谤圣上,无法倒严!

也就是说,这是千载难逢倒严的机会,只要把供词剔除涉及嘉靖帝的地方,就能大功告成,你海瑞不要糊涂啊!

二、

海瑞已经从高翰文口中获知了沈一石账目,此时的海瑞心中自然有一个疑问,那就是浙江发生的一切,实际上是跟嘉靖帝有关的,并不是严党恶意诽谤。

而此时的大家都认为,包括海瑞,还想选择相信嘉靖帝,相信皇上是无辜的。历朝历代都是如此,皇上都是好的,坏人是杨贵妃,是高俅,是魏忠贤……

王用汲也是一个两面派,前面还义愤填膺的支持海瑞,这时已经被说动,也来劝说海瑞:

“谭大人说的都是实情,也是至理,刚峰兄,你就听谭大人的吧?”

海瑞也搞不明白了,这么多年他坚持的信仰,怎么一下子就没了呢?自己不过是一个谭伦举荐的小小七品县令,怎么大家都把他看得这么重?

随后海瑞指出了大明朝最大的问题:

郑泌昌何茂才等人不过是小蛀虫,真正的大蛀虫是皇室、宗亲、各地王爷。一个亲王一年的俸禄耗费大量国库银两,而且全国的土地有一半在他们手上,还不用纳税。这样就导致拥有一半土地的老百姓,纳税养育着全国的皇室宗亲,连胡宗宪的军需还得大家想办法凑。

倒严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倒了一个,无外乎再上一个罢了:

“致君父为尧舜,免百姓之饥寒,君为轻,社稷次之,民为重!”

可见,海瑞不是不知道嘉靖帝是大蛀虫,只是不愿意相信,也不愿意承认,因为能改变这一现状的只有嘉靖帝,他宁可相信这微乎其微的概率。

末了,海瑞知道谭伦怕什么,直接告诉他:

“倘若因此获罪,是我海瑞一人之罪,与你们皆无干系,我海瑞——无党!”

三、

谭伦再次败下阵来,还是强调了自己是跟你一伙的:

“还是那句话,我谭伦举荐了你海瑞,终生不悔!”

谭伦也是相当的悲催,感觉就是在赵贞吉和海瑞之间来回奔波,就像这样:

赵贞吉:谭伦啊,你再去劝劝海瑞?

谭伦:好的,我这就去!

谭伦:海瑞啊,你这样不行啊……

海瑞:我这样做的原因是……

谭伦:说得好!

赵贞吉:谭伦啊,你还得去劝劝海瑞……

谭伦:好的,我再去!

谭伦:海瑞啊,你这样不行啊……

海瑞:我这样做的原因是……

谭伦:说得好!

赵贞吉:谭伦啊……

……

王用汲也一样:赵大人说的对啊,谭大人说的对啊,刚峰兄说的对啊……

看到谭伦离开,王用汲苦笑一声:

“刚峰兄啊,刚峰兄,你这么做,弄得我也得找人托孤了。”

王用汲此话,也算是明确表态支持海瑞!

想想当初谭伦跟高翰文带兵远赴淳安救海瑞,海瑞满眼含泪,好歹还有朋友相救,此时的海瑞,已经表明了自己无党无派,就一个人,战死为止。

四、

想来也怪,赵贞吉刚刚还说,如果海瑞坚持,他再想办法,他所谓的办法竟然是让海瑞交上去。就这样,海瑞坚持己见,硬是把这份供词八百里加急送到了朝廷。

而朝廷这边,吕芳这些天一直不高兴……

由于嘉靖帝的圣旨中提到了宫里的巾帽局、织工局、尚衣监,都涉及到贪墨的问题,所以吕芳这些天就在头疼这些事。

这天,天已经蒙蒙亮了,结果宫里还章着灯,这下子可气坏了吕芳:

“还点着灯干什么,是不是打量着宫里有花不完的钱?有你们讨饭的日子!”

以前小阁老也吐槽过,宫里的花销实在是大,正赶上沈一石的案子牵扯到了这些部门,吕芳也是无可奈何,只能尽力节约。

回到了司礼监,海瑞的供词就摆在桌子上,就像杨金水说过的那样:

“有些事不上秤没有四两重,一旦上了秤,一千斤都打不住!”

海瑞的这份供词,就是来给吕芳上秤来了,尤其是涉及到毁堤淹田之事,杨金水默许。这件事吕芳不是不知道,嘉靖帝也知道毁堤淹田的事,只是没有想到,真有人给上秤。

吕芳难得发怒,一个茶杯甩了出去:

“浙江到底要干什么?严嵩、徐阶,到底要干什么?”

浙江是指海瑞,你就这样审案?严嵩是指郑泌昌和何茂才,你们就这样供案?徐阶是指赵贞吉,你就放任不管?

那么面对空前的劫难,吕芳又该如何应对呢?当然,这是后话了,跟本题无关!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杨角风发作


《大明王朝1566》中的好台词真的是数不胜数,不得不佩服剧本是真心写得好。比如王用汲和海瑞关系非常的好,二人可以说是一见如故。海瑞家里没钱,日子过得非常的难,母亲老婆孩子都跟着他受苦。可是海瑞这个人完全不担心自己的生活处境,反而却为大明朝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现状而担忧。常常帮助他的王用汲安慰海瑞,有句话说得非常的好:
“均贫富是永远也做不到的事情,我们尽量损有余,而补不足吧”。

均贫富可是历史上无数人的追求,多少人打着这个旗号揭竿而起,但是恐怕这个目标是真的很难实现。所谓的损有余,补不足其实是来自于《道德经》中的一句话: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这句话简单的理解就是老子认为天道的特点在于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利用有余的来补充不足的,而人类社会的法则通常情况是相反的,有利于有钱人,而不利于贫困的人。这样有钱人会越来越有钱,穷人会越来越穷。

这便是“马太效应”。所谓马太效应是来自于圣经中的一句话: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通俗的来讲就是大部分的人喜欢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当你混得好的时候,人们也更愿意帮助你。换句话来说,越有钱的人赚钱越容易。中国有句话便是乱世出英雄,也是这个原因。因为只有乱世的时候,马太效应相对来说影响要小很多。很多人靠着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天下太平的时候,一个人,一个家族的改变,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古代讲究出身,常常说书香世家,或者官宦之家,这实际上是有道理的。因为社会就是这样,“损有余而补不足”。由于我们现在发展时间短,社会这种现象还不明显。不过,现代很多人都在担心阶级固化了。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多半混得不好。有个回答说得非常好,农村出来的往往是一个人在奋斗,而别人则一个家庭。别人的父母已经努力了几十年了,这种差距又怎么能指望刚毕业的大学生工作几年赶上别人呢?当然,有肯定是有,但是大多数的人是很难短期内做到的。


历史是什么


我觉得海瑞的难得在于知世故而不世故,从他给高翰文说的那番话来看,官场潜规则他都了解,别看你高翰文从中央来的,但对于官场规则你还不如一个在基层摸爬滚打多年的小官,但我宁做一个好官、小官,宁愿不升迁宁愿抗上也不愿违背自己意愿去做事,这样的人不论古代还是现代都太难得。只是结局太惨烈。


咪1232


《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小说,后来被改编成了电视剧。说实话,这部电视剧我没看过(因为大约资源也不好找)。

但是原著我是看过的,在小说里,我印象最深的话应该就是这一句:

乍看这一句话可能会觉得没头没脑,我在这里给大家简单地梳理一下背景:

严党为了填补国库亏空,想出了在浙江“改稻为桑”的政策,结果遭到了浙江百姓的坚决抵制,直浙总督胡宗宪也为老百姓站台,使得这个政策最终完全执行不下去了。

但是亏空还得补,尤其是此时国家正在和倭寇作战,更是急缺军费。而胡宗宪推断,这个人就是严党在浙江一手扶植起来的巨贾沈一石。

当谭纶把这一估计告诉海瑞的时候,海瑞大惑不解,谭纶便对他说了这么一段话:

现在百姓的田地贱买不了了,朝廷就只好抄他的家财来补亏空。因为只有抄了他的家才有足够的丝绸卖与西洋商人!那么多作坊也就顺理成章归了织造局,这样的结果皇上也会同意。
他看出了上面有裕王反对,下面有你们抵制,知道要兼并百姓的田地已不可能,这才自己拿钱替皇上买面子买人心,以为这样做了就能自保。可他忘记了一条最要命的古训,历来国库亏空,要么打百姓的主意,要么打商人的主意。现在百姓保住了,他焉能自保!

历史上,名将谭纶和海瑞是否有交集,我们不得而知;正史里面,也从未听说过沈一石这个商人,但是,故事讲的道理,却是真正的真知灼见。

沈一石是什么人呢?是靠着织造局发起来的。而他自己很清楚,自己赚的钱,能落入自己彀中的其实很少,绝大部分都给宫里的太监拿走了。即使他有官爵,有地位,可那又有什么作用呢?他不过就是朝廷、甚至是宫里太监的一条狗而已!

朝廷没有钱,因为什么?这一点,皇帝是没心情去问的,他只知道没有钱就得搞钱。那么从哪里搞钱?百姓的路子看来是走不通的了,那就只能走沈一石这条路子!

因为沈一石这个“商业奇迹”,是朝廷一手扶植起来的。他在背后干了多少不法的甚至是龌龊的事情,你以为严党、太监真的不知道?都知道!那为什么不动手?一方面是因为沈一石挣的钱有他们一份;还有一方面,就是猪平时一般是不杀的,只有来贵客了或者过年了才得杀!

很不幸,沈一石成了那只用来撑面子的猪。他是好人吗?难说。他冤枉吗?也难说。



青言论史


《大明王朝1566》胡宗宪批评高翰文:“圣人的书是拿给人看的,拿来办事是百无一用”。这句话说得非常深刻,也非常的现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