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牛不见牛,确实非常牛

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终生劳瘁,事人而安不居功。纯良温驯,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形容无华,气宇轩昂,吾崇其性,爱其形,故屡屡不厌写之。

——李可染


牛对中国人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生产、习俗方面,更体现在对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塑造上。所以历代名家画牛既表现出牛的动作和神态,又表现出牛的品性和精神,赋予牛人格化的魅力。


齐白石 | 画牛不见牛,确实非常牛

唐 韩滉 五牛图(局部)


韩滉是唐代著名的宰相,其画牛用笔之细,描写之传神,牛态之可掬,几可呼之欲出。在这位当朝宰相笔下牛被“人格化”了,传达出注重实际、任劳任怨的精神信息。


齐白石 | 画牛不见牛,确实非常牛

唐 戴嵩《斗牛图》


《斗牛图》斗牛图以浓墨绘蹄、角,点眼目、棕毛,传神生动地绘出斗牛的肌肉张力、逃者喘息逃避的憨态、击者蛮不可挡的气势。牛之野性和凶顽,尽显笔端。可见画家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作品不拘常规、生意昂然,不愧为传世画牛佳作。戴嵩向来以画牛著称,他画牛和韩干画马同样著名,合称“韩马戴牛”。


齐白石 | 画牛不见牛,确实非常牛

南宋 李迪《风雨牧归图》


《风雨牧归图》是一幅妙趣横生的牛画。


描绘的是两牧童沿柳岸归牧,忽然风雨大作,柳枝、芦苇在风中摇荡,牧童逆风驱牛回家的场景。


齐白石 | 画牛不见牛,确实非常牛

明 张路 老子骑牛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张路 《老子骑牛图》不写背景,老子坐于青牛背上,手持《道德经》卷,正抬眼注视着一只飞蝠。


齐白石 | 画牛不见牛,确实非常牛

清 石涛《对牛弹琴图》


对牛弹琴”一词本是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但此图通过作者自题“世上琴声尽说假,不如此牛听得真”等诗句,反映出作者难遇知音,而只能寄托于“牛声一呼真妙解”,反映了作者孤独落寞的心境。


齐白石 | 画牛不见牛,确实非常牛

李可染 牛性温驯 时亦强犟


李可染一生酷爱画牛,并把自己的画室命名为“师牛堂”。他画的牛形神兼备,意境清新美妙,充满生趣和诗意,其以“牛画”而蜚声画坛,更以牛的吃苦精神感动同行。


李可染的这幅《犟牛图》,无任何背景,犟牛碰上犟童,一个死命牵牛,草帽落在地上也不管,一个硬是一步不肯移动,情景生动有趣。


齐白石 | 画牛不见牛,确实非常牛

齐白石《放牛图》


这应该是齐白石最迁想妙得的一幅牛画了,画牛不见牛,确实牛!


齐白石曾谓:“我是学习人家,不是摹仿人家。”;“学古人,要学到恨古人不见我,不要恨时人不知我耳。


《放牛图》全画以齐白石所独特的笔墨形式来表达这一绘画题材,并没有直接将牛描绘于画面之中,而是通过栓牛的绳来含蓄的表达放牛这一绘画主题,特殊的联想手法,恰到好处,堪称绝妙之至的构思。


请上下滑动手机界面欣赏南宋李唐的《百牛图》:


齐白石 | 画牛不见牛,确实非常牛

齐白石 | 画牛不见牛,确实非常牛


南宋 李唐《百牛图》


李唐《百牛图卷》 现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李唐不但山水成就杰出,也极擅画牛,得戴嵩遗法。《东图玄览》记:“李唐《春牧图》,牛欲前行,童子力挽之,势甚奇。”吴其贞《书画记》载:“李唐《风归牛图》……有一牛乘风而奔,气韵如真,为神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