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从哪位皇帝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心怀叵测


清朝走下坡路,毫无疑问就是从乾隆开始。清朝从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到亡国君溥仪,共历十二帝。如果从清朝入关开始算起,那么其对中华的统治共经历十位皇帝。而清朝真正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应该就是在乾隆时期。



其实,从顺治到乾隆初年,清朝的国力可以说一直都处于上升状态。

顺治在位十八年,虽然期间清朝一直处于与南明势力的战争中,而且由于清初推行的削发易服、圈地等六大弊政,使得满汉矛盾尖锐,满清对于中华的统治并不牢固。但顺治时期,经过多年的征战,清朝已基本完成了对中国大陆的统一,消灭了与之抗衡的南明势力。这也算是为日后的康熙打下了一定的统治基础。



1661年,顺治皇帝突然病逝,年仅八岁的康熙继位。六年后,十四岁的康熙开始亲政。少年天子的康熙雄才伟略,先是铲除了权臣鳌拜。之后,康熙又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大败葛尔丹,击退沙俄,取得了一系列载入史册的武功。

在文治方面,康熙大兴儒教,重用汉臣治理天下,并对清初弊政进行修整,有效的缓和了满汉矛盾,使清朝迈入强盛。



尽管康熙晚年为政过宽,导致朝政昏暗;加上在立储问题上一错再错,最终引发九子夺嫡,至使朝中斗争不断,百姓贫苦,天下疲惫。但不可否认的是,康熙在位六十余年的文治武功,确实将清朝推向了鼎盛,并为日后的雍正改革奠定了扎实的根基。

雍正时期,上承康熙,下启乾隆,对长达百余年的康乾盛世起到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素以“勤为天下先”著称的雍正,在位虽只有短短的十三年,但却扭转了康熙末年以来所积累的各种弊病,极大的推动了清朝的发展。



雍正顶住各种政治压力,以铁一般的意志推动政治和社会改革,通过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和开豁贱籍等一系列的改革,进一步促进了清朝的社会公平,缓和社会矛盾,释放清朝的生产力。

经过雍正改革,清朝国力如日中天,百姓生活富足,国库充盈。一个被人们淡化的事实是,康熙末年清朝国库仅剩下区区几百万两,而到雍正末年,国库却积攒下多达6600多万两。

清朝的衰落从好大喜功的太平天子乾隆开始。



乾隆这位皇帝不得不说是史上最幸运的,拥有一个好爷爷和好爸爸,为他积攒下丰厚的财富和国力。而且他的霸道总裁爸爸还为他建立起军机处,让乾隆的统治无比牢固。

于是,乾隆成为最典型的太平天子,过了六十多年奢华的皇帝生活。他在位之初尚有明君之风,可越往后便越发骄奢淫逸,好大喜功。乾隆不断大修离宫别苑,七下江南游玩,极大的耗费了清朝的国库。晚年的乾隆,甚至将自己的武功夸大,自号“十全老人”。



正是在乾隆的昏庸统治下,清朝国力不断衰退,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乾隆末年,英国使臣马格尔尼到访中国时,所看到的早已是沿途百姓食不果腹,清朝官僚腐败不堪的破败局面。



到嘉庆接手时,清朝的矛盾就开始集中爆发,动乱起义不断。而清朝也正是在快速衰退中迎来了列强的入侵,被迫打开了国门。而清朝衰落的源头,正是这位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



这些历史要读


1、努尔哈赤1616年~1626年;2、皇太极1626年—1643年;3、福临(顺治1644年~1661年);4、玄烨(康熙1661年~1722年);5、胤禛(雍正1722年~1735年);6、弘历(乾隆1736年~1796年);7、永琰,后改顒琰(嘉庆1796年~1820年);8、绵宁,后改旻宁(道光1820年~1850年);9、奕詝(咸丰1850年~1861年);10、载淳(同治1861年~1875年);11、载湉(光绪1875年~1908年);12、溥仪(宣统1909年~1912年)

清朝是中国最后的帝国王朝。它成立于1636年,从1644年到1912年统治中国。它在明朝之前,后来由中华民国继承。清朝多元文化帝国持续了近三个世纪,形成了现代中国的领土基础,它是世界历史上第五大帝国。

关于《大清从哪位皇帝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这个问题就是一个伪命题。传统的答案都会认为从鸦片战争开始,或更早从乾隆后期会见英国使者开始。

实际情况是怎么样,我们先看一下清朝的鸦片战争以来的GDP和财政收入。

1840年-1890年,清朝的年财政收入从白银4500万两增加到9000万两。

1899年突破一亿两大关,接着1908年突破二亿两。

1912年1月初,清廷度支部公布了1911年财政收入:30191万两银子。

这是个史无前例的数字,清朝财政收入喜破三亿大关。

一个多月后,即1912年2月12日,清帝下诏逊位,至此,清朝结束了对中国268年的统治。

我们再来分析清朝统治时期的特征来分析:

清朝的统治时间可以划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的封建制度阶段(1644年—1796年),第二阶段是逐步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型阶段(1797年—1912年)。

第一阶段在乾隆皇帝统治时期(1735年—1796年),王朝达到了封建制度条件发展的顶峰,这是普遍共识。

第二阶段清朝呈现出波浪型的发展现象,并不是一直在走下坡。

我们重点分析第二阶段的特征:

1、保守守成阶段(乾隆后期到道光二十年)。随着人口增加到4亿左右,由于帝国的控制力下降,税收和政府的收入固定在低水平,出现了一定的财政危机。政府腐败开始了,叛乱分子(白莲教)试验了政府的合法性。而统治精英在面对世界体系的变化时未能改变他们的思维模式,特别是清朝自乾隆中后期到嘉庆三十余年不断保守中,进一步拉开了与当时西方国家的距离,而这个重大的负担道光时期竟然全面爆发,就此让道光承担了历史进程的重大责任。

实际道光皇帝绝非一个庸君昏主。在整顿吏治方面,敢于从皇族亲贵中入手,处置了一批肆意妄为的皇族。道光破格使用陶澍,可见他用人尚有眼光。经过陶澍的大力整顿,原来两淮盐政亏损七百万多两,道光十一年到十七年,两淮完纳盐课两千六百四十余万两,存银三百多万两。道光在任内提拔重用林则徐、陶澍等名臣,培养了曾国藩、其功不小。某种程度来讲,如果不是道光选人用人非常具有魄力,那么后期自然没有拯救清朝命运的曾国藩。

2、洋务复兴阶段(道光1840年到光绪1894年)

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欧洲列强实施了“ 不平等条约 ”,自由贸易,治外法权和受外国控制的条约口岸。1850年至1864年的太平天国起义和1862年至1877年捻军起义期间,导致大约2000万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由于战争造成的饥荒。

尽管发生了这些灾难,但在19世纪60年代的同治复兴运动中,汉族精英团结起来捍卫了儒家统治和清朝统治者。开展了洋务运动。

不能不说洋务运动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现代文明在这个古老的帝国显出璀璨之光,电灯,电报,电话,火车,汽车,枪炮,船舰,采矿,纺织,机器……这些西方的物质文明成果纷纷落地中华大地,中国人像看万花筒一样看到这些神异之器在翻江倒海,发挥着他们从未想过的奇异功能。

3、宪政转型阶段(光绪1895年到溥仪1912年)。

在1894年的第一次中日战争中,洋务运动的最初成果被摧毁,其中清朝失去了对朝鲜和台湾占有。保守的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中扭转了雄心勃勃的1898年的百日维新。此时反对对外国势力让步呼声日益增长,引发了暴力反对外国的“ 义和团 ”运动,外国势力入侵中国,慈禧向他们宣战,导致朝廷的失败和逃亡。

在同意签署“义和团协议”(辛丑条约)后,慈禧坚决命令政府启动了前所未有的财政和行政改革,包括选举,新的法律法规和取消审查制度,将清帝国转变为宪政国家。

1908年慈禧和光绪皇帝去世后,满清政府的顽固派再次强硬阻碍社会改革,疏远了改革者和地方精英。1911年10月11日的武昌起义,引发了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通过谈判迫使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退位。


蒋南强读历史


满清十二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并没有入关,真正入关当皇帝的,只有十位。

顺治皇帝,就是大清王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六岁登基,在位十八年,二十四岁便一命呜呼。关于顺治皇帝的死,也可谓是扑朔迷离,当然这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我们暂且不说顺治皇帝怎么死的。

来说说顺治皇帝在位这十八年大都做了些什么。

清朝作为异族刚刚入关,和汉族子民的矛盾十分尖锐,剃发易服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文字狱等一系列矛盾比较尖锐,同时又启用洪承畴范文程等汉臣,鼓励乡绅招民垦荒,使得国家逐渐安定,到了顺治十六年,全国基本统一。

顺治死后,八岁的爱新觉罗·玄烨登基,十四岁亲政,在位六十二年,计擒鳌拜,平三藩,灭台网的明郑政权,而后三征噶尔丹,笼络汉族士子,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可以说是康熙奠定了大清王朝的统治。但是,康熙晚年倦政,放任儿子们夺嫡,九子夺嫡之事,对当时的朝廷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康熙去世后,第四子雍正登基,因为清承明制,此时的清朝吏治已经弊政初显,雍正在位十三年,勤勤恳恳一代劳模,改土归流摊丁入亩整顿吏治,为了防止再发生康熙朝的九子夺嫡事件,实行秘密立储,没有他的一系列改革,就没有康乾盛世。雍正刚刚继位时,大清朝国库不过几百万两白银(应该是800万两),而到雍正十三年,大清朝国库高达几千万两(应该是6000w两,记不太清楚了)。

可以说,雍正在位期间,大清国力达到顶峰。

正所谓盛极而衰,乾隆实在是太过好命,一接手就是一个富裕强大的大清国,可惜大清国在他的手里,没有继续强盛,而是在他的手里走了下坡路。乾隆去世时,国库仅剩1900w两白银。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乾隆二十四年,在西方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进入蒸汽时代时,而乾隆却在三年前即公元1757年,一道圣旨将厦门宁波等港口关闭,只有广州一地继续和西洋贸易,这就是“一口通商”政策。不仅如此,还对出口的货物种类多加限制。

闭关锁国严格限制了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方面与外界的交流,在西方工业革命正在进行时,大清帝国却自诩天朝上国,沾沾自喜妄自尊大,使得帝国的科技水平以及整体国力均落后于西方国家。

乾隆中后期,大兴土木好大喜功,六下江南更是奢靡之极,吏治败坏,贪污腐化盛行,再加上此时的闭关锁国政策达到了最高级别。

此消彼长。

20世纪晚清和西方列强的巨大差距,便是在这里埋下的种子。

乾隆去世后,嘉庆平庸,道光也不堪大用,咸丰优柔寡断,并没有出现一位可以力挽狂澜的中兴之主,咸丰死后,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和鬼子六奕訢联手发动辛酉政变,大清国的至高权力竟然就这样落于一妇人之手,同治光绪宣统三位爱新觉罗氏皇帝,形同傀儡。

自从1840年,英国人用坚船利炮将这个东方最古老的国度大门给打开之后,一个屈辱的时代便由此拉开帷幕,内有太平天国同治回乱,外有强敌环伺,虽有晚清四大名臣,洋务运动,同治中兴,可这也只不是回光返照而已。甲午战争的失败,大清国的外强中干彻底的暴露在列强的眼里,大清国最后的一块遮羞布就这样被一个蕞尔小国狠狠的扯掉,所以才有了那张西方掀起瓜分中国浪潮的时局图。也正是因为甲午战争,令国人彻底认清了和列强的差距,革命的气息已经暗流涌动,大清国的统治,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木剑温不胜


1776年吧。

清朝的衰败大概从乾隆后期就已经开始了。如果把清朝放置在更加宏观的世界里来看,清朝衰败的时间点则在于1776年。倒不是说这一年里清政府内部出了多大的问题,而是在这一年,美利坚合众国发布了《独立宣言》,开启了其独立的历史。同年代,瓦特首次在波罗姆菲尔德煤矿展示其改良的蒸汽机,第一次工业革命拉开了序幕。

中国至此,和世界潮流渐行渐远。1776年,正是乾隆四十一年。乾隆皇帝逐渐衰老,帝国的命运也逐渐日落西山。

1776年初,66岁的乾隆第四次巡视山东。这一次乾隆一改往日对于进贡的态度,不仅没有表示拒绝,反而是鼓励地方大臣为皇帝进贡奇珍异宝。这一次的巡视,乾隆满载而归。而随着如此大规模进贡活动的展开,贪腐之风的潘多拉魔盒也悄然被打开。

皇帝喜欢的手工艺品,造价高昂远不是某一个人所能够承担的。乾隆喜欢镶着珍珠的玉如意,这种手工艺品,动辄造价千两万两,但地方官员却为讨皇帝的欢心,不断地进贡奇珍异宝。每一件奇珍异宝,都印刻着扶手农桑百姓的血汗。

张宏杰老师评价其说:乾隆是历史上最大的收藏家。

在1780年,乾隆过七十大寿时,各地进贡的车辆,据不完全统计,三万辆马车的宝物还是有的。伴随着这样的过程,贪腐之风悄然遍及清王朝的每个毛细血管。

当然,乾隆在晚年也在不断地惩治着贪污犯。但是一个贪污犯倒下了,却又出现了十个、百个的贪污犯?原因何在,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比如和珅。

在封建君主专制加强到顶峰的清中期,权力监督的失控,把天下命运强加于一人身上,贪污之风的出现是理所当然的。不过,贪污还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更多的,是由贪污之风引起的官员无作为,办事拖沓,好大喜功且无任何的担当。比如在乾隆后期由叫魂引起的巫术恐慌,看起来各地官员都在努力,但实际上没有任何的某一个官员进行过实际的调查。当然,这种叫魂的恐慌只不过是清王朝有机体出现问题的先兆,而随即面临的,则是内忧外患。

先说外患,尽管这个国家已经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但是在外界看来依旧是一个庞然大物。四亿人口的帝国,放在现在的世界里都是一个大国。但可惜的是,清政府却并没有顺应历史潮流,在英帝国的面前,极尽傲慢、自大与不通世事。尽管乾隆也有他自己的一番道理。

只不过,历史留给清政府最后的一剂药引子,就被其自己轻易的扔掉了。不知道道光皇帝在被懿律折腾的焦头烂额的时候,是否想过他的爷爷曾经对于马夏尔尼毫无任何的尊重。

再说内忧,所谓的康乾盛世,背后隐藏的则是由土地兼并、人口激增所引发的饥饿与恐慌。而这种饥饿和恐慌在嘉庆年间涨到了顶点,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1796年的白莲教起义,在初期清政府居然一筹莫展。面对着农民起义,老迈的乾隆皇帝居然选择了念咒的方式,希图平息这场叛乱。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历史在此刻似乎又回到了原点。当年夏后商王以占卜问吉凶,如今乾隆用意欲制敌人。这不得不说是历史的一大讽刺。而进入到19世纪的清王朝,虽然告别了乾隆年代,却也如病入膏肓的病人,自此再也没有了站起来的机会。


月晓YB


乾隆自称“十全老人”,他与父皇雍正,皇祖父康熙创建的“康雍乾盛世”是清朝国力最强盛的时期。乾隆在位六十年,仅次于康熙的六十一年,清朝开始走下坡路,其实从乾隆统治后期就有迹象了。


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



乾隆继续延续自明朝就开始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这对于期望能“万邦来朝”,树立起强大帝国形象的乾隆来说,显然是一个让人无法理解的国政举措。闭关锁国,就意味着“闭门造车”,对外面的世界无从知晓,乾隆统治时期,正是西方工业革命开始爆发的时候。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下,清朝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使得中国全面落后于西方国家,清朝盛世之下埋藏着深刻的危机。

乾隆死后,他的儿子嘉庆、道光继续奉行他的闭关锁国政策,终于在两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坚强利炮的轰击下,清朝国门洞开,开始了其屈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吏治败坏,贪腐成风



所谓盛极而衰,物极必反。盛世之下的大清帝国 ,却掩盖不了其隐藏的巨大危机。乾隆统治中后期,逐渐变得好大喜功,不仅大兴土木,还兴师动众六下江南。吏治败坏、贪腐成风,乾隆本人生活奢靡无度,导致臣下纷纷效仿。乾隆晚年宠信大贪官和珅,和珅前后专权达二十四年之久,不仅大肆敛财,还卖官鬻爵,所搜刮之财富达到了骇人听闻的数字。

乾隆统治后期腐败案件频发,如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六月,甘肃出现捐监冒赈奇贪案,甘肃巡抚王覃望被处死。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四月,山东巡抚国泰、于易简亏空库帑案发,两人革职下狱,全部处死。乾隆虽以严法治贪,但贪污之风并没有因此收敛。上行下效之下,使得各级官僚为政无方,争相贪腐。吏治败坏,使得乾隆后期统治走向下坡路。

残酷剥削,起义不断



乾隆统治中后期,土地的高度集中和残酷的封建剥削,将广大农民逼向了绝境。官僚阶级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疯狂压榨,使得人思反抗,乾隆统治中后期,全国各地爆发了大小规模不一的农民起义,农民起义的烈火迅速燃遍了大江南北。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正月,爆发了甘肃人苏四十三的回民起义。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三月,林爽文率领的农民义军攻占诸罗、凤山,进逼台湾府。五月,湖南爆发苗民起义。乾隆六十年(1795年)正月爆发湘黔苗民起义。乾隆退位太上皇后,嘉庆元年(1796年)又爆发了规模更大的白莲教起义,只数月间便遍及川、陕、楚、豫、甘五省。这些起义虽然最后全部都被镇压了,但也沉重的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动摇了清朝的根基。清朝由盛转衰已是大势所趋。

枉为圣君,“十全老人”名不副实



嘉庆三年(1798年)八月,乾隆得知农民起义领袖王三槐被擒,妄称“十全武功”之外“又得此巨功”,这样的好消息,对于一直以来都以完美帝王形象展现在天下臣民面前的乾隆来说,足可谓平生。嘉庆四年(1799年),八十九岁的乾隆逝世于养心殿。

乾隆一生所追求的是成为一个完美无瑕疵的帝王。但是他的统治前后期,清朝反而出现了走下坡路的迹象,这说明乾隆的统治已经出现了问题,闭关锁国、官僚贪腐、阶级矛盾空前激烈,每一条都能对清朝的统治产生致命的打击。乾隆所谓的“十全老人”,显然是名不副实的。


大国布衣


毫无疑问清朝的衰落是从乾隆这个败家子开始的,都说“康乾盛世”,其实康熙和乾隆晚期都不盛世,中间却忘了雍正这个才是勤勉的君王,乾隆把清朝给带歪了,把清朝往败落的路上走。


乾隆前期是想要做个英明神武的皇帝,没想到那样做太累了,自己还是皇帝吗,做皇帝就要享受,不然做这个皇帝干嘛。反正老爸雍正留下的财产够自己挥霍的了,赚的钱就是用来花的嘛,于是乾隆开始是自己一生的享受之旅,他享受了老百姓就苦了,所谓上有所好,下有仿效。乾隆好大喜功,安逸享乐,下面的官员自然是安逸起来啦,对乾隆那是年年送礼,自己就搜刮民脂民膏,集体吹嘘乾隆盛世,他们做官和皇帝过得舒服当然是盛世,老百姓却越来越苦了。特别是晚年的乾隆信任和珅这个清朝第一贪官,更是搞的乌烟瘴气,贪污腐败严重。乾隆十次战争,沾沾自喜号称“十全老人”,就是用银子推出来的胜利,欺负别人不够你钱多,六下江南更是花空了国库的钱啦!没钱享受的乾隆当然不甘心啦,就让和珅帮自己捞钱,和珅想有权力不会捞钱那是傻瓜,于是在和珅的管理下,清朝是越发腐败堕落了。


和珅首先是建立议罪银制度,就是说除了谋反罪,其他罪名都可以用钱来赎罪,这就乱了。这就为犯罪打开了缺口啦,特别是那些贪污受贿的官员更是有恃无恐,更加腐败,反正贪污了交钱赎罪就行了,羊毛出在羊身上,自己交的钱,反过来更是在老百姓身上死命的剥削赚回来,老百姓被剥削的更苦啦!第二就是卖官鬻爵,什么品级的官都可以用钱,交了钱就可以当官,官帽子明标实码出售,七品官一万两,二品官五十万两等等,总之大量无能的人用钱买到了官位,这些无能的人管理不行,可压榨剥削老百姓却个个是好手啊,不然不压榨老百姓,买官的钱怎么赚回来呢,自己顺便还大赚一笔呢!总之在和珅的管理下,乾隆再也不愁没钱花了,可是整个朝廷却乱了,官员几乎都是酒囊饭袋,正是不干,专门剥削民众,搞得社会矛盾激烈,终于活不下去的老百姓起义,白莲教运动爆发了。可笑的是面对民众的起义,乾隆居然不去改正错误杀贪官,而是天天念经,妄想用诅咒骂死白莲教的头目,这种行为真是自私自利到了顶点啦,正是乾隆的不作为,导致了清朝日渐衰落,一百多年后,1912年清朝灭亡了。


乾隆正是以一己之私衰落了整个清朝,在他眼里,别人死活不管,自己过的舒服就行,哪怕剥削压榨民众也没事,乾隆一生是过得舒坦了,不过那是以整个王朝的堕落为代价的,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乾隆的安了让清王朝走上败亡之路,当然没有长盛不衰的王朝,乾隆只不过是让清王朝早点完蛋罢了,乾隆不愧是败家子的称号啊!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清王朝是从乾隆后期由盛转衰,由于乾隆后期大兴士木,六次下江南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朝廷贪污腐化严重,加上乾隆后期生活奢侈,重用大贪官和绅多年。致使贪污成风,政治腐败,

社会危机

史治的衰败给人口带来了压力,士地兼并日趋严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纷纷不断。公元1781年,甘肃青海发生起义,1795年,贵州湖南发生苗民起义,其中1796年,白莲教起义,清朝迅速走向衰落。

人口压力

乾降后期耕地的增长远远赶不上人口的增长,人均耕地占有量3.5亩,人口的增长使得经济衰落,人民生活在贫困之中,这也是社会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

文字狱

乾隆为加强思想统治,大兴文字狱,制造了许多文字狱案件,镇压文化事业,其中还发生了文字狱大案。

闭关锁国

乾隆后期,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从四口通商改为一口通商,在西方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发展鼎盛时期,清朝统治不鼓励科技发明,也不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使清朝科技水平越来越落后,清政府的固步自封,使清朝赶不上西方的发展,最后远远落后于西方。

总的来说,乾隆皇帝后期专制统治,压制了官僚阶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固步自封的统治,限制了生产的发展,使得清朝迅速衰败。




物语情归


嘉庆皇帝是清廷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但是清朝在经过康熙,雍正和乾隆之后,在嘉庆时期迅速走向了衰败,所以嘉庆也不得就背上了责任。


实际上清朝的衰败是从乾隆时期开始的,乾隆作为一个“十全老人”,他所消耗的都是祖宗打下的江山。对外,康熙平三藩,收复台湾;对内,雍正时期对吏治的整顿,几乎举国无贪官。所以,当乾隆上位时,面对的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国家。但是乾隆在位六十年,国库几乎耗尽,而且贪腐也日渐严重,到了嘉庆继位时,国家几乎又回到了以前的模样。

乾隆实在活的太长了,即便是乾隆主动退位,嘉庆年纪也已经39岁了,乾隆作为太上皇站在身后,嘉庆也没能掌握实权。而且乾隆对他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乾隆是一个仁君,对于很多问题他都继往开来,不与计较,到了嘉庆身上竟然变成了优柔寡断,所以,在治理过程中往往就达不到想要的结果。
在乾隆末期,由于乾隆皇帝的纵容,官吏的贪污腐败也是十分严重,而且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嘉庆又无法像雍正那样下定决心整顿吏治,对于那些贪官污吏甚至只是训斥,恫吓。也没有实际上的行动,所以除了和珅也几乎没有其它的查处贪官污吏的大案了。 而且人口增多,耕地有限,百姓生活日趋困难,英国的进入,还有鸦片的传入,导致了大量白银外流除次之外,还有类似白莲教等因素。嘉庆是一个勤勤勉勉的皇帝,面对着一个积重难返的国家也是无能为力了。


若不是乾隆皇帝晚年一度重用贪官和珅,导致政治日渐腐败。清朝统治者也失去了早期那种锐意进取的精神,渐趋保守和僵化。清朝或许能更长久


杰瑞少女


任何一个朝代都有一个必然的发展过程,即起步、发展、鼎盛、衰退、没落、灭亡,对于清朝而言,更是如此。

皇太极从其父努尔哈赤手中接过后金政权,顺应时代变迁、历史潮流发展,建立了大清王朝,而后连年征战,基本扫平了关外区域,并未清军入关打下了坚实基础。

皇太极驾崩以后,多尔衮辅助年幼的顺治皇帝挥师入关,定都北京,一统中原地区。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改变“硬性征讨”的做法,改为“剿抚并用”的办法,基本扫灭了南明政权和其余农民武装力量以及残余抗清势力。

顺治皇帝驾崩后,8岁的康熙皇帝继位,通过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平定准格尔等等军事行动,基本完成了大清版图的扩张。在康熙皇帝的治理下,清朝经济、文化、农商也等得到空前发展,清朝进入“康熙盛世”时期。

康熙皇帝晚年出现倦政情况,致使“康熙盛世”出现停顿情况,雍正皇帝继位后大力追缴国库欠款、整顿吏治、改善民生、推行经济改革,推动“康熙盛世”继续发展,并为清朝鼎盛时期的到来打下了坚实基础。

乾隆皇帝继位后,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康熙三十年左右,将清朝推到了鼎盛时期,并维持了至少15年时间。乾隆四十五年,步入晚年的乾隆皇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清朝开始出现衰退迹象,也就是说,清朝自此开始了衰退。


正说清代十二朝


凡事都是一分为二的,它符合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辩证关系。就象人体,三焦处于地天泰卦,平安健康,肾阳总会将肾水从下焦注入上焦,为心泵降温。当人体处于天地否卦,肾水不能上浇心泵,会口干舌燥,舌底下的两个小水管不喷水,人要得病。清朝从雍正皇帝到乾隆皇帝,到了顶峰。等到了光绪帝,康有为,梁啟操的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倒至统治王朝日益衰落,终于出现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三民主义革命。慈禧太后也在卖国求荣中命丧黄泉!剩下个儿皇帝宣统,成了狗延残喘的日本人鬼子的傀儡政府。终于在毛主席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1949年IO月1日,成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