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骑兵连已经被日军包围,为何日军不直接开枪而是白刃格斗徒增伤亡?

毒刺剑客


呃呃呃,独立团当年组建骑兵连时候,这个编制属于团直属连,理论上下辖三个骑兵排 一个人淄重补给排,至少在两百人以上。或者两个骑兵排一个保障排。实际上骑兵连到后面还有一个人机枪班和迫击炮班组成的火力支援骑兵排。。骑兵连也有机枪和步枪。甚至也有排。

当时状态是,日军对独立团根据地进行梳蓖式扫荡围剿战术。通俗讲就是以团 或者大队为一个人单位在包围这独立团根据地向心性的向根据地搜索前进,各部队之间可以用肉眼看见并用旗语沟通,空军也协助进行空地协同搜索。空军搜索包括,电台三角测向,定位,跟踪,目视侦查等。

而题主提到的日军骑兵是一支从蒙古调过来的察哈尔独立骑兵旅团。用来支援和追击穿插的小编制八路军部队(大编制部队无法穿过封锁线。)

在空间不断压缩的战术中,日军在外围还部署了固定的封锁圈,用来打击穿插出来的部队。

这时候李云龙的办法只有一个尽量缩小编制 以连,排,为独立单位渗透式的突围出去呢。在包围圈里留一支部队用来内线作战拖住敌人的梳蓖部队。这时候,李云龙和赵刚的分工很明显是赵刚负责突围,李云龙负责牵制。而孙德海的骑兵部队只负责牵制日军骑兵。为什么,因为日军骑兵部队是这次突围的最大障碍。如果骑兵分散,以小队为单位对我们小单位突围部队进行追击那么对独立团是毁灭性的。骑兵优异的机动性,和对运动中的步兵有天然的克制。所以独立团骑兵部队总是在步兵后面。因为他要拦截追击步兵 和骑兵。最后骑兵因为目标大,且处在断后位置。被对方骑兵尾随,消耗完,弹药后,选择了自杀式的对冲。这也是无奈。否则只能当俘虏。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骑兵连的马是不如人家日军的骑兵的。而且日军可以用同等编制轮换式的追击。骑兵连马体力透支后,自然而然就停下来。这才是人家指挥官的意图。


风车骑士45541173eg


1941年的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日军的骑兵战术运用的很有成效,第三和第六两个精锐师团的骑兵联队,在追击作战中专门寅夜袭击中国军队的宿营地,连百战之将方先觉将军也大吃苦头。虽然第十军军军长李玉堂下令对瓮江公路严加警戒,鬼子骑兵还是从山间小道偷袭过来,把正在酣睡的预备第10师和190师官兵杀个措手不及,仅预10师牺牲在鬼子马刀之下的就有300多人,损失可谓惨重。



一般来说,在正面抗日战场上日军骑兵是不敢白天向国军精锐部队发起进攻的,因为这些部队机枪火炮数量较多且弹药充足,目标明显的骑兵冲上去就是活靶子。但是在华北敌后战场上,日军骑兵确实是肆虐横行的,因为八路军装备低劣弹药匮乏,很难压制住日骑的快速突击,而一旦骑兵闯入步兵阵地或队形,稍有军事常识的都清楚,那将是一场一边倒的屠杀。

《亮剑》里孙德胜的骑兵连死死缠住日军骑兵联队,就是拖延他们截杀八路军主力部队的时间,让独立团等突围部队有机会撤进山区,否则一旦被鬼子骑兵拦截在平原上必然伤亡惨重,所以即便付出全连牺牲的代价也是值得的。在三四十年代,我军的步兵在对等兵力情况下是打不过“马家军”骑兵的,而事实证明马家军也是打不过日军的,这就是我们必须承认的差距。



马家军的暂编骑兵第一师(后番号改为骑八师)曾经运赴江淮地区参战,隶属于四省边区总司令汤恩伯节制,他们比较精于马上格斗,所用的马刀环柄宽刃,形同西北军步兵使用的大刀片,在轻骑对砍时并不输于鬼子。但问题是日军拥有重炮、坦克和装甲车以及大量的轻重机枪,这些都是骑兵的克星,骑八师曾经有一次在撤退中留下一个骑兵连200人断后,战至最后纷纷折断马刀,或用断刀自刎,或投水自溺,无一幸存。

所以为了突出“亮剑精神”,剧中的这一桥段并不太真实,首先是日军步兵旅团并没有“骑兵联队”的建制,它只存在于日军师团和骑兵旅团的单位中;其次是日军的骑兵联队不全是乘马骑兵,还装备有轻装甲车中队,九二式和九七式“骑兵装甲车”就是专门为骑兵部队研制的;再者一个鬼子骑兵联队有1400多人,百余人的独立团骑兵连如果与敌人正面交火的话,几乎一个照面就要被淹没了。



不过,真若发生八路军小股骑兵与日军骑兵联队遭遇的情况,鬼子还确实不会全部用火器解决战斗,这一点倒是认同《亮剑》的演绎。原因是多方面的,最关键的是日军骑兵经过长期专业的训练,以及三八式、四四式骑枪的普遍配备(骑兵联队还有个机枪中队),而我们八路军的骑兵都是仓促组建的,一般只有战斗骨干才有骑兵专业经验,骑枪和马刀都未必装备齐全,双方的战斗力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因此日军有很强的心理优势。

另外中日双方的骑兵都缺乏速射武器的装备,八路军不用说了,鬼子的三八式、四四式骑枪也无非就是缩短版的“三八大盖”,五发弹仓一会功夫就打光了,在颠簸的马背上补充弹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在初期的交火之后,如果一方弹药耗尽应该会出现马刀对砍的情况。这就如同八路军和日军步兵经常发生白刃战一样,八路军可能是没有子弹了,鬼子难道也缺乏子弹吗?显然不是,那是军事条令和战斗实际的要求。



注意细节,骑兵连并非一开始就与鬼子马刀对砍的,而是经过血战后只剩下几个人时,小战士才报告子弹打光了,孙德胜于是下令扔掉枪支准备白刃格斗。日军6.5毫米的有坂子弹穿透力很强,双方人马混杂一起抡刀的时候,鬼子开枪很可能伤到自己人,既然有强烈的心理优势,而对手已经只剩下寥寥数骑,1000多鬼子完全没有必要再开火了。

日军的骑兵部队数量并不很多,到1940年前后野战师团数量激增,师团属骑兵联队都改为“搜索联队”,大多以轻装甲车和摩托化步兵为主。这一方面说明骑兵是“夕阳兵种”,一方面说明日军的预备役和后备役骑兵不足。因此能够在早期骑兵部队中服役的官兵遴选严格,普遍素质较高,就像《亮剑》里的黑岛联队长是男爵一样(硫磺岛的西竹一中佐也是男爵,奥运会马术金牌获得者)。



素质高的部队其军人荣誉感也较强,远比那些后入伍的预备役垃圾们正规(军纪最差的也是这些),你说武士道也好,说鬼子装叉也罢,既然小股八路军打光子弹进行“自杀式冲锋”,人多势众的日军骑兵再开火射击就不公平了。

所以在骑兵连全体壮烈牺牲后,黑岛大佐还特别下令厚葬,这是符合日军“欺软尊硬”之传统的,张自忠将军血染沙场后,日军在撤退前也给予下葬,尽管是比较匆忙的简单处理。


度度狼gg


相信骑兵连的最后一战,与日本骑兵联队的对决,让很多观众迷惑不解,虽然在这一战中骑兵连打出了属于自己的血性,孙德胜最后的那句“骑兵连冲锋”,更是捍卫了一个中国军人的荣誉,以至于全军覆没也同样赢得了日本军人的尊重,但相信很多观众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在已经形成压倒性优势的情况下,围攻八路军骑兵连的日本骑兵联队,为什么没有选择开枪,而是同样选择以马刀进行冷兵器对决呢?



首先需要说明的一点,在二战期间无论欧洲还是亚洲战场,都有着相当规模的骑兵部队,而这一时期的骑兵部队,所配发的武器就是枪械和马刀,考虑到骑兵快速的冲击力和移动速度,在实战过程下马刀的使用频率并不比枪械要低多少,尤其是在冲入敌方阵地的过程中,在绝对的近距离最小,枪械的使用已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近距离经常采用马刀砍杀的形式对敌人造成杀伤,所以在八路军骑兵与日军骑兵联队的对决当中,日本军队使用马刀作为武器并不奇怪。

当然肯定会有人想到一个问题,八路军骑兵连在与日本骑兵联队进行最后的对决时,曾经是拉开距离的,在双方彼此有距离的情况下,日本军队为何没有向八路军直接开枪射击呢?



以笔者的观点,恐怕有以下原因:

1、在日本骑兵追击骑兵连的过程中,双方曾经进行过开枪对射,随后骑兵连被逼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并且弹药打光,于是就举起马刀向日军联队展开反冲锋,而对面的日军自然也看出了八路军早已弹药用尽,出于特有的骑士精神,他们并没有选择使用热兵器而同样选择用马刀展开对攻,这也算是发扬了一种公平精神。

2、尽管放弃使用枪械,但对面的日本鬼子丝毫不担心这场对决会失败,原因也非常简单,如果比较马上的格斗能力,日本骑兵连队的功夫要远胜于八路军,毕竟日本骑兵是专业制式化的兵种,尤其在二战时期,由于机械化的推广日本骑兵的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但也造成了不断裁剪所剩下的骑兵皆为日军精锐,甭说单兵素质,即便连马匹都是精挑细选,但对比独立团的骑兵连,则完全是山寨货,马匹方面都是从民间和伪军方面所收缴的马匹,很多并不是真正的战马,而从单兵素质上,整个骑兵连唯一能拿出手的恐怕也只是专业出身的孙德胜,其余半路出家的八路军骑兵,也许在单兵素质上由于其他八路军官兵,但在真正的日本专业骑兵面前,完全差了一个档次,因此在马刀砍杀之下,八路军骑兵连则完全展不到任何便宜。



所以面对这场还未开战,就将会发展成一边倒的对决,日本骑兵恐怕更愿意利用自己的马刀来解决战斗,因为对面的骑兵连在他们的眼里,简直不值得一提!

3、除了技术层面之外,在这一段路上也多少存在神剧的性质,为了弘扬我军的英勇,用一场冷兵器的对决来强调中国军人的血性也完全在情理之中,事实上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武器匮乏的中国军队也没少利用冷兵器来向日军发起绝死冲击,事实上很多类似的对决中国军队迎来的只是日军飞来的子弹,对手可没有这么绅士化,但根据上述艺术需要,把日军也改成了迎合八路军的冷兵器而展开同样的反击,那也就在情理当中了。



所以当骑兵连最终全军覆没之后,战场上的场景也给日军骑兵留下了太大的震撼,这场一开始就知道结果的对抗,对面的中国军人却没有选择放弃,以全军覆没为代价捍卫中国军人的荣誉,虽然是敌人,但中国军人舍身忘死的勇气也赢得了日本军人的尊敬,最后包含孙德胜在内的八路军骑兵连全部得到了日军的厚葬!


辽宁资深球迷


《亮剑》骑兵连已经被日军包围,为何日军不直接开枪而是白刃格斗?

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首先谈日军的情况,亮剑中日军骑兵是一个联队,而且都是东洋大马。在与八路军刚刚组建的骑兵连对比中是占绝对优势的。日军平素很注重战术训练,骑兵的战术是相当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本人从小就接受过为天皇尽忠和武士道精神的教育,日军都不怕死,认为战死是效忠天皇,引以为荣。日军在平时训练中很喜欢白刃格斗和摔跤格斗。在战场上也同样喜欢与对手短兵相接展开白刃战。日军的一个联队对付八路军简直是天地悬殊。吃掉八路军一个刚刚诞生的骑兵连胜卷在握。好比猫捉老鼠的游戏戏,所以不开枪,以武士道的精神开展白刃战。而八路军骑兵连则是一支刚刚组建的部队。训练时间短,战马与日军相比也不占上风。又未经过正式战斗,经验不足,在弹药毫尽的情况下才不得己与日军展开白刃战。简直是以卵击石。日军藐视八路军骑兵连,所以不开枪而展开白刃格斗。



天高云淡839


那么简单的问题还要思考吗?答案是导演安排吹牛的!

真实的抗战情况是中国军队(国军)被日军现代化武器打的尸体遍野,所谓的大刀根本无用武之地,也不是机枪的对手,宣传大刀是无奈之举,也是为了鼓舞士气。

拼刺刀,只在特殊紧急情况下才会用到,否则没有日本军队放着机枪不用,让单兵去拼刺刀!

日军同时代跟苏联、美国打仗过,深深领教了先进武器的厉害,可以说被打怕了!但是,日军却从来没有对苏军、美军放下机枪拼刺刀过!苏军、美军更没有放下机枪去跟日军拼刺刀过,除非苏军、美军像中国导演那样脑子进水了!

你也许会辩解说“日军对中国人不同”,那么你就是不了解真实的抗战情景,而且,你把日本人当傻子!真实的抗战情况是日军根本不给中国军队拿刀冲过来的机会!

你应该这样想:同是日军,怎么可能面对中国人的时候变傻子了?其实不是日本人变傻子了,是你就是个被人骗的傻子!


文强再来


《亮剑》电视剧中,在日军大扫荡的过程中,李云龙独立团的骑兵连被日军两个联队包围了,最后双方进行了短兵相接的肉搏战,战死为止,那么为何日军不直接开枪而是白刃格斗徒增伤亡?小编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1.这是由这部电视剧的导演与编剧决定的,需要突出亮剑这个主题,同时也是歌颂我们的革命先烈无私奉献、英勇牺牲的革命精神,正是有了他们才有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吃水不忘打井人。

2.当时包围孙德胜骑兵连的是日军两个联队,这是绝对的优势,他们有这个自信无论以哪种方式都可以消灭这支部队,日军这么做既可以激励自己的士气,又可以学习八路军这种敢于亮剑的精神。

3.骑兵在古代就是奇兵,具有灵活的机动性,往往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出奇制胜,但是到了二战之后,机械化取代的他们,这是骑兵主要配置是马刀加步枪,真正可以进行刀对刀的PK这种机会还是很小的,而且刀对刀的砍本来就是骑兵原有的对战模式,不用枪就是对对手的尊重,也是对自己尊重,消灭只是时间的问题。


剧空间


《亮剑》中的骑兵连,手持大刀冲锋,日军也选择了同样的方式应对,这个情节的处理,我觉得其实更真实些,因为鬼子们的确有实力,导演没有盲目地弱化对手,拍出诸如手撕鬼子之类的神剧,而是客观地显现出双方差距。

那个时候,无论是后勤补给、军事装备、单兵素质,日军都远超我军。

日本侵华是蓄谋已久,准备充分,以拼刺刀为例,日本的小孩子从读书时期就开始训练了,新兵入伍也会有长达数月的训练,并且,日军拼刺刀的战法是团体战,三人一组,围攻对手,当时日军的整体格斗技能可以说是亚洲第一。同时,日军的装备好,其军刀锋利无比,可以直接斩断牛头。

体能好、技术强、装备精,这是日军的优势。

而我方呢,仓促应战,很多士兵原本是农民、商人、学生,怀着一腔热血抗日,每天吃不饱穿不暖,几乎没有武器,手里拿的是木刀木棍......

整个抗日战争,日军伤亡人数才120万左右,我方伤亡人数在3500万以上,几乎是接近30个人才能耗死1个鬼子,可见当时抗日之艰辛。


向先烈致敬!


日本,是中国的恶邻。

侵华战争时,日本举国之力发动战争,男的当兵远征,女的负责后勤生产,整个民族都是狂热的战争支持者,甚至有些女的志愿去当“慰安妇”,以鼓励士兵战场杀敌;二战后,日本工业体系打乱,经济衰退,日本政府想出了以色情行业拉动经济的主意,一群大老爷们,把女同胞推出去受罪赚钱,这简直是毫无做人的底线了,但是,居然也是全民支持了。

由此可见日本民众的盲从性,就好像山羊一样,哪怕是头羊跳崖了,后面的也会毫不犹豫地跟上。


我觉得,单个的日本人或许是善良的,但聚集在一起了,绝对是邪恶的。


弥江小地主


日军作战,信奉两点:精准射击和近身肉搏(白刃战)。

日军认为:“一门百发百中的大炮要胜于一百门百发一中的大炮”,同时,这个理论也指导日军进行步枪精准射击训练。

对于近身肉搏,日军更是非常狂热。日军认为进行白刃战有利于激发士兵血性,是最能体现日军武士道精神的作战方式。所以,日军不仅步枪上装上刺刀,就连冲锋枪上也配有刺刀。(当然,也是因为穷。)

在《亮剑》中,日军骑兵和李云龙的骑兵连搞白刃战,其实就是在练兵。

日军练兵主要是上面说的两点:精准射击和白刃战。射击好说,平时日军就可以靠靶子练习射击就行,跟实战差距不大。而白刃战就不一样了,戴着护具拿木棍训练和拿真武器的贴身肉搏,是两码事了。木棍捅身上,跟刺刀扎真人身上的感觉和带来的心理压力是不一样的。

侵华日军为了训练士兵,曾使用俘虏进行活人“拼刺”。这种情况下,日军是将中国人绑住以后,然后让新兵拿刺刀刺杀。这种刺杀俘虏的优越感,让日军士兵兽性暴增。

紧接着,就该让新兵进行实战。日军不会盲目的让新兵冲上前线当炮灰,而是先让新兵找机会慢慢适应实战。对于日军来说,最理想的训练方式是让士兵和少量“赴欧顽抗的”“敌军”拼杀。日军到战场扫尾阶段,就会轮番派出士兵(尤其是新兵)拿残余的“敌人”练手。

这样的情节,在《我的团长我的团》中,也有介绍。当团长带着剩余士兵被困在南天门时,日军觉得赢定了,就不急着一口气攻上南天门,而是让各小队,中队,大队,对他们进行轮番攻击。其目的,就是练兵。

在《亮剑》中的日本骑兵,也是这个想法。反正独立团的骑兵连已经没有子弹了,不用担心我军打冷枪。日军骑兵联队长觉得,此时让士兵冲上去训练下拼刺,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于是,骄傲的日军骑兵和独立团骑兵连展开了白刃格斗。

好了,说多了都是泪,勿忘国耻吧!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包围嘛,肯定就是一个圈。

在这个圈里射击,实在是不太保险。骑兵连属于移动靶,乱打乱射很有可能伤到自己人。

再者,骑兵连在日本的地位非常高,属于贵族工种,不少皇族人士都在内服役。

估计日本人的思想中,用枪炮来打骑兵连,属于不光彩的行为。

最主要的是,一梭子子弹打下去,还怎样提现这样的悲壮行为?


虾仁儿谈娱乐


《亮剑》中日军骑兵之所以和骑兵连白刃格斗,是因为这比开枪的成本更低。

七七事变时,侵华日军中骑兵部队有4个旅团和25支骑兵联队。骑兵联队一般编入日军甲级师团,像后来的乙级、丙级编入骑兵大队,而有些独立旅团则编入骑兵中队。

日军骑兵旅团下辖两个骑兵联队、一个骑炮联队和一个辎重队。日军一个骑兵联队大约1600人,一个单兵标配是一把“三二式”骑兵军刀、一把“四四式”骑枪、马蹬、马靴等。

“三二式”骑兵军刀非常锋利、坚固耐用,骑枪的精确度也比中国骑兵枪高,所以从武器装备上讲,日军对我军有绝对优势。

另外,日军骑兵历史悠久,非常重视白刃战,士兵都经过严格的训练,加上设计合理的军刀,他们在马上的战斗力是非常强的。

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日军骑兵就给国军造成很大的杀伤。1941年9月底,国军第10军、第37军奉命驻守长沙金井一带。

某天晚上日军一个骑兵联队偷袭了方先觉的预备10师,当时就死了几百人。

随后部队就乱成一团。方先觉向军部求救,李玉堂军长派190师驰援。但又遇到敌机轰炸,190师也被日军骑兵冲垮。

接着日军骑兵开始袭击第37军军部,最终导致两个军指挥系统全部瘫痪。由此可见日军骑兵的破坏力有多强。也正为如此李云龙才会非常渴望,有一支能对抗日军的骑兵部队。


李云龙的愿望实现了,但他的骑兵连在掩护独立团其他兄弟撤退时,被日军黑岛骑兵联队包围了,在弹尽粮绝后和日军发生了白刃战。

那这里就有个问题,日军为什么不直接开枪,非要白刃格斗呢?其实并不是什么武士道精神,而是有其他原因的。

首先,日军骑兵的单兵白刃战能力就比我军骑兵强,而兵力上又处于绝对优势,伤亡的可能性很小。其次,骑兵在运动中很难击中,为了不浪费弹药,白刃战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另外,骑兵装备中,马匹是最值钱的,也是稀缺资源,开枪会误伤战马,这对胜利一方来说,是个不必要的损失。

不过虽然李云龙骑兵连当时处于绝对劣势,甚至可以说就是以卵击石。但骑兵连的战士们还是发扬了不怕牺牲的“亮剑”精神,以死捍卫中国军人的尊严。

特别是孙德胜连长战至最后一人,还断了一只胳膊,依然高举马刀,悲壮地高喊“骑兵连,前进!”这一幕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