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輸了一場戰役,贏了戰略勝利”的例子?

邪惡小羊羊


一九四六年六月二十六日,一般被認為是國共內戰開始的一天,因為就在這一天,幾個月來,一直被國民黨軍隊重重包圍的共產黨中原軍區李先念部隊,在得到國民黨軍將發起總攻擊的信息後,實施了突圍。 讓蔣介石下決心以戰爭消滅共軍的因素很多,比如美國的援助,但其中一個重要的直接因素是國民黨在四平之戰中的勝利。

從一九四六年四月十六日國軍向四平發起進攻,到五月十八日林彪下令從四平撤退,打了一個月,國軍不僅攻佔了共軍決心死守的四平,而且讓共軍傷亡慘重,撤到長春還收不住腳,直接退過鬆花江,一度甚至要放棄哈爾濱。 四平戰後,蔣介石到了東北。他問他的將軍們,和紅軍時期相比,共軍的戰鬥力有沒有提高?將軍們都認為沒什麼變化,還是老一套。蔣笑了。 蔣回南京後,一天,周恩來去見他,以前,只要聽到是周來見他,蔣都會到門口迎接。而這次侍衛官擋住了周,說蔣主席有要事,請到會客室等。周立即表示,既然蔣沒空,就以後再來。侍衛一聽,即刻再報告蔣,蔣馬上到門口迎接周……。 這就說明了通過四平之戰,蔣認為摸到了共軍戰鬥力的底,不再覺得共軍有多麼了不起,他可以打敗他們,消滅他們。 一個月後,蔣就發出了進攻中原共軍的命令,內戰暴發了。所以說是四平之戰的結果影響到了中國歷史的進程呀


看天然


解放戰爭期間,粟裕大將與國軍名將張靈甫的對決,就是典型的輸了一場乃至兩場戰役,卻贏得了戰略勝利的例子。

解放戰爭期間,張靈甫率領的國民黨整編七十四師由抗日鐵軍第七十四軍改編而來,裝備了全部美械,戰鬥力驚人,被稱為蔣介石的御林軍。解放戰爭中整編七十四師來勢洶洶,我華東野戰軍雖然在第一次漣水戰役中擊敗對手,但卻在淮陰戰役、第二次漣水戰役中連續在張靈甫身上吃了大虧,形勢似乎朝著對張靈甫有利的方向發展。

但粟裕將軍畢竟是不世出的名將,他利用張靈甫的驕橫心理,層層設餌,最終將張靈甫引入孟良崮絕地。當時張靈甫有恃無恐,他滿以為自己上孟良崮吸引我華東野戰軍主力後,可以由周圍其他國民黨軍隊對我軍實現反包圍,全殲我華東野戰軍。無奈國軍實在是一盤散沙,與張靈甫素來不和的李天霞只是派出一個營的兵力敷衍了事。

其他國民黨軍更是毫無反應,只有驍勇善戰的黃百韜率領25軍拼死馳援,卻被我軍狙擊在距馬山,難以突破。結果可想而知,張靈甫的整編七十四師全軍覆沒,粟裕大將威名遠播。在二打漣水中吃了大虧的王必成縱隊率先攻上孟良崮,失利的陰霾一掃而空。


林屋公子


我能想到兩個例子。

第一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坦能堡戰役。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東線的一場大戰。因為俄軍威脅東普魯士,德軍為了支援東線,從西線抽調兩個集團軍。此次會戰俄軍兩個集團軍幾乎全滅,損失兵力不計其數。德軍獲得了輝煌的勝利。

但是為了打這場戰役,從西線抽調的軍隊削弱了西線的力量,導致西線沒能完成施裡芬計劃。最終讓法國得到喘息之機,死裡逃生。德國沒能在最快的時間內打垮法國,從此德國陷入了最不願看到的兩線作戰境地,並最終戰敗。

協約國方面輸了一場戰役,卻贏了整個戰爭。

第二個例子是湘軍和太平軍的靖港之戰。

曾國藩統帥的湘軍被太平軍打得大敗虧輸,曾國藩本人羞憤交加,投水自盡,被部下就起。

但同時就在靖港邊上的長沙,湘軍卻打敗了太平軍。從此太平軍離開了湖南,並再也沒有進入湖南。而湘軍卻從此可以利用湖南為基地,逐步延長江推進,最終滅亡太平天國。

可以說,太平天國的失敗,最初卻源於就靖港大戰的勝利。


唐律疏議


贏得一兩場戰役卻輸掉整個國家大戰略的例子,古今中外有很多,但影響最深遠的,當屬一戰初期德軍的表演。

二十世紀初,為了能在東西兩線取得勝利,贏得未來世界格局的巔峰寶座,德國特意制定了施裡芬計劃。

具體而言,就是在東普魯士和西線德法邊境一帶採取守勢,必要時可放棄領土,同時集結九成的優勢兵力橫掃比利時和荷蘭,然後從法比邊境殺入法國,直取巴黎。整個戰役預計四十天完成,然後西線德軍利用完善的鐵路運輸網絡從西線調往東線,將正深入德國腹地的沙俄軍隊打敗。

客觀而言,這個計劃儘管有諸多不盡如人意之處,比如對部隊推進速度做出的硬性規定,幾乎一開始就變成了不可能,還有對俄國的動員能力和速度做出了錯誤估計,等等。但在當時的條件下,這又是德國唯一能利用內線作戰優勢戰勝幾大強敵的辦法。

1914年8月,一戰終於爆發,形勢正像當年德軍總參謀部預想的那樣,德國陷入俄法兩國兩面夾擊之中,施裡芬計劃正式上演。但負責總指揮的總參謀長小毛奇卻先後犯了兩個錯誤,贏得了兩次勝利,卻輸掉了整個戰役。

一是在德法邊境地區,負責節節後退牽制住法軍主力的方面軍司令,巴伐利亞王儲魯普雷希特,本來的任務是牽制住法軍主力,等待右翼德軍主力衝過比利時再兩下夾擊。但由於不甘心自己的部隊一開局就一路後撤,他硬逼著小毛奇修改計劃,讓自己的部隊轉守為攻,發動了洛林戰役,取得消滅法軍十多萬人的勝利,他也因此成為一戰名將 。但卻放跑了法軍主力,法軍一路後撤到了德法邊境地區,正好擋住了從比利時殺過來的德軍主力去路上。

欲知更多詳情,請搜索本人主講的《一戰風雲》系列節目,或借閱購買《天變1914:第一次世界大戰百年祭》。




石海釣沉


輸了一場戰役,贏得了整個戰爭,這明顯說的是解放戰爭中的青樹坪戰役。

淮海戰役後,國民黨五大主力全部被消滅,國民黨敗局已定。但是國民黨軍隊中的桂系軍閥,始終跑的快,第三野戰軍、第二野戰軍都找不到桂系軍閥主力進行決戰,如果將來這支20多萬的桂軍逃到大西南山區,對中國解放事業是很大的損失。

這時,一場敗仗改變了這個局勢。這場敗仗就是青樹坪戰役。

在青樹坪吃敗仗的是林彪第四野戰軍中的名將鍾偉。鍾偉擔任49軍軍長,和40軍軍長韓先楚並稱為四野兩大好戰分子。在三下江南戰役中,時任二縱五師師長的鐘偉敢抗命堅持己見,使林彪改變原定作戰計劃,取得了靠山屯戰役全殲國軍87師的勝利,這一戰,鍾偉直接從師長提拔為縱隊司令,這是解放戰爭中的唯一。

青樹坪戰役,也創立了解放戰爭渡江戰役後的唯一一敗。鍾偉的49軍渡江之後求戰之心很急切,49軍的146師孤軍冒進和後方失去聯繫,在青樹坪被第46軍236師伏擊,桂系頭號王牌第7軍的171師、172師又前來助攻。鍾偉和146師取得聯繫後派出145師進行接應。這一戰,146師陣亡877人,傷2000餘人,可謂元氣大傷,前來接應的145師也有470人的傷亡。這是桂系軍閥在解放戰爭中第一次大規模遭遇解放軍的惡戰大戰,從此以後,鍾偉的49軍再也沒能擔任主力部隊出擊,基本一直在二線擔任預備隊,鍾偉也因此在建國後僅被授予少將軍銜。

青樹坪戰役,雖然解放軍49軍被重創,也同時讓桂軍驕傲輕敵,與我軍死磕,很快被全殲。

衡寶戰役,幾乎是把青樹坪戰役複製了一遍,國民黨第一名將白崇禧,猜到了開頭卻沒有猜到結尾。

四野第45軍第135師孤軍深入,被桂軍白崇禧集中5個師圍攻,幾日後,林彪集中了54萬軍隊不僅把桂軍20萬人圍困在衡陽到寶慶的公路周圍,同時封鎖了桂軍逃往雲南貴州和廣東的道路,當白崇禧發現這一點時,已經大勢所趨。

衡寶戰役後,殲滅國民黨軍4.7萬餘人,桂軍的精銳師全部被殲滅,解放了湘南和湘西大部地區,從此以後,桂軍再也不能發起有效的抵抗,白崇禧的“小諸葛”的大名,成了大笑話。

不過,平心而論,桂軍的實力比起蔣軍來說,還是差很多,都解放戰爭了,桂軍還是的主力兵器還是漢陽造的老套筒,與蔣介石軍隊的全美械軍隊相比,簡直是不入流的窮親戚。渡江戰役後,解放軍的裝備甚至略好於桂軍。

桂軍最大的戰鬥力就是跑得快,青樹坪一戰,桂軍不跑了,那還不是等死了。

經過青樹坪戰役,桂軍自信心膨脹,以為自己可以和解放軍死磕,就註定了驕兵必敗結局。


歷史知事


土城戰役,是發生在1935年1月下旬紅軍長征途中的一場惡仗、硬仗、險仗,雖然戰鬥慘烈,紅軍傷亡巨大,但毛澤東英明決斷,及時撤離,才拉開了四渡赤水的序幕,展現了他高超的“用兵如神”的軍事智慧。

 長征初期,紅軍一路受挫,損失慘重,士氣低落。遵義會議後,急需打一場勝仗來鼓舞鬥志,毛澤東也剛剛“出山”,也需要打一場勝仗來提升威望。在得知土城只有川軍郭勳祺四個團5000人的兵力時,毛澤東提出攻打士城。

士城當時由川軍郭勳祺部佔領,郭的部隊是川軍中赫赫有名的“模範師”,官兵不但訓練有素,紀律嚴明,而且武器裝備精良,極具戰鬥力,他們構築了堅固的陣地,修築了雕堡,以逸待勞。紅軍將士信心百倍,奮勇作戰,全力以赴。但戰鬥打響後,卻異常激烈,交戰雙方近乎陷入膠著狀態,打成了“拉據戰”“消耗戰”。關鍵時刻,朱老總不顧個人安危,親率陳賡、宋任窮的幹部團,到一線作戰指揮。在戰鬥激烈的情況下,毛澤東從一個俘虜兵得知,土城的兵力不是原先預計的4個團,而是6個團1萬多人時。他果斷地下令,主動撒離,開始了一渡赤水。郭勳祺因守城有功,受到蔣介石的嘉獎。

毛澤東在分析士城戰役的教訓時,主要講了三條:一是敵情沒有摸準,原來以為是四個團,實際是六個團,而且還有後續部隊。二是輕敵,對劉湘模範師的戰鬥力估計太低了。三是分散了兵力,不該讓一軍團北上。我們要吸取這一仗的教訓,今後力戒之。同時,他還講到:“土城這一仗,由於及時渡過了赤水,擺脫了尾敵,改變了被動局面。部隊果斷地變為輕裝,甩掉了包袱(笨重物資),行動更自由了,更能打運動、游擊戰了。”

現在大家對土城戰役的結果認識不一,有的認為是川軍勝了,紅軍失敗;有的認為是打了個平手。但不管誰勝誰輸,毛澤東就是從這次戰役中,實現了軍事戰略上的轉變,開始四渡赤水。應該講,沒有土城戰役,就不會有毛澤東四渡赤水的神來之筆。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交流評論探討,不喜勿噴。





zj史海拾貝


輸了一場戰役而贏得戰略勝利甚至整場戰爭勝利的例子在歷史上還是有不少的,我習慣性的稱為逆向型皮洛士式勝利,我就在歐洲近代的戰役裡選取4個經典戰例吧。


1566年西蓋特堡之圍

雙方兵力:神羅:2,300-3,000 VS 奧斯曼:10萬+

結果:奧斯曼得不償失的勝利

簡述:1566年蘇萊曼一世率領軍隊向歐洲腹地發起大規模攻勢,但在圍攻西蓋特堡期間,城堡內兩三千馬扎爾人和克羅埃西亞人進行了頑強的防禦,最終奧斯曼用了1個月的時間以2至3萬人的代價拿下了這座城堡。而蘇萊曼一世則在勝利的前夕死去。這場戰役雖然奧斯曼人獲得了勝利,但確使其進攻維也納的計劃無限期擱置。而疲憊的奧斯曼人則在此後27年間暫停了對歐洲內陸的大規模軍事行動。

1709年馬爾普拉凱戰役

雙方兵力:法國:7.5萬 VS 大聯盟(英國、荷蘭、神羅、普魯士、丹麥輔助軍團)8.6萬-11萬

結果:大聯盟戰術上勝利;法軍戰略性勝利

簡述:作為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期間的決定性戰役之一。1709年9月在法國東北部的馬爾普拉凱村北,維拉爾和布夫萊公爵指揮約7.5萬法軍與兵力處於優勢的11萬大聯盟軍隊展開激戰。戰役的結果是大聯盟聲稱自己取得了勝利,原因是他們迫使法軍撤退。但大聯盟兩倍於法軍的傷亡,慘烈巨大的重創傷亡使英國國內掀起反約翰·丘吉爾的浪潮、以致於反法盟軍內部震驚恐懼而開始出現議和的意見,役後法國扭轉了戰爭中期的不利局面,並直到戰爭結束。對於法國而言這不失為一場戰略性勝利。

1794年光榮的六月一日

雙方兵力:英國25艘風帆戰列艦 VS 法國26艘風帆戰列艦

結果:英國戰術性勝利;法國戰略性勝利

簡述:1794年5月在北大西洋法國護航艦隊遭到豪勳爵指揮的英國艦隊重創,所幸豪勳爵十分疲憊,無法再繼續帶隊,接下來他的下屬表現太差勁,居然允許法軍受傷的戰艦逃跑,而且沒能截住那支有117艘船的穀物運輸船隊,這使得豪勳爵的戰術勝利所得到的戰略成果被白白浪費了。所以從戰略上看,法國達成了從美洲到本土運貨的目的並緩解了國內的糧食危機,對法國人而言這不失為一次戰略性勝利。

1813年包岑戰役

雙方兵力:法國:14.3萬 VS 俄國、普魯士:9.6萬

結果:法國勝利

簡述:聯軍在呂岑戰役中失敗後,撤至包岑附近沿施普雷河右岸預先構築好的陣地上。陣地左翼緊靠波希米亞森林山支脈,右翼沒有天然屏障,由騎兵掩護。俄普聯軍有9.6萬人,火炮636門。拿破崙軍隊約有14.3萬人,火炮350門。拿破崙的企圖是:首先攻擊俄普聯軍陣地中央和左翼,迫使其消耗預備隊,然後用內伊軍團對敵右翼實施迂迴突擊,深入維特根施泰因軍隊的後方。5月20日,拿破崙軍隊向近2萬人守衛的聯軍前進陣地發起衝擊,並迫使其撤至主陣地。5月21日,法軍進攻聯軍陣地中央和左翼,緊接著內伊軍團向聯軍的右翼彼得·維根施泰因的俄軍實施突擊。儘管內伊兵力佔優勢,但未能擊破俄軍的抵抗和實現向霍赫基爾希實施縱深迂迴機動,維根施泰因的部隊撤向拉克爾。維特根施泰因考慮到法軍在數量上佔優勢,一旦法軍再次進攻聯軍就有被包圍的危險,於是率部撤到勒包河對岸。最終拿破崙未能圍殲俄普聯軍,這就使法國的政治和戰略形勢大為惡化。拿破崙被迫於1813年5月23日至7月29日進行和談和簽訂停戰協定。簽訂停戰協定是拿破崙犯下的一個戰略性錯誤,奧地利和瑞典因此倒向了反法聯盟。


黎塞留的野望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當然是淞滬會戰了。

在淞滬會戰之前,日軍在華北集結重兵,沿著平原四面出擊。

這就是古代遼國、金國、蒙古人、滿清的套路。

這些異族憑藉軍隊戰鬥力的優勢,特別能在平原上發揮威力,以一當十。

而在這些區域作戰,對於中國人來說是很不利的。

以當年的軍事作戰來說,平原地帶士兵超過八成的傷亡,均是來自於火炮。


而國軍壓根就沒幾門火炮,完全被日軍吊打。

比如保定戰役,石家莊戰役,雖然都造成日軍一定傷亡,但我方傷亡更慘重的多,也無法長期抵抗日軍的推進。

這種地形,國軍甚至想吃掉1個日軍大隊也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火力相差太大。

這就像朝鮮戰爭第二次戰役第三次戰役,即便包圍了一些美軍但就是很難吃掉。

同時,平原地區的道路比較完善,便於日軍機動行軍和後勤運輸。

當時日軍雖然不算摩托化機械化,但部隊裝備大量戰馬,機動和運輸能力都大大強於國軍。

當時日本在上海僅有幾千人,而在華北平原已經集中了幾十萬大軍。


如果中日僅僅在華北平原決戰,最終結果就是國軍在短時間內大敗,華北被敵人迅速佔領。因敵我力量懸殊,日寇很可能傷亡較少就獲得巨大勝利,下面無論是強行佔有華北停兵不動或者繼續南下猛攻,都是非常有利的。

所以,國民政府巧妙的把日軍引到上海地區。

這裡是江南的水網地形,到處都是湖泊、河流、稻田、樹林,尤其沿著長江西進武漢,沿途更是無數山地和丘陵。

不要說作戰,即便日寇行軍也是非常困難的。日軍重武器運輸困難,連戰馬都陷入淤泥中蹣跚前進。

這樣一來,就會大大阻礙日寇的推進,造成日軍較大傷亡,讓抗戰陷入持久戰。


為此,我們投入了中央軍幾十萬主力,日寇果然上當,也將本來用於華北的部隊紛紛投入上海。

結果上海血戰3月才淪陷,其後幾十萬日軍陷入水網中不能自拔。

而華北的壓力大幅度減輕,出現了太原會戰重創日軍、徐州會戰甚至在臺兒莊直接擊敗日軍的戰例。

由此,抗戰被拖入持久戰,三月亡華不可能,甚至3年也不可能了。


薩沙


延安保衛戰更具有代表性。

1947年3月,國民黨鑑於全面進攻沒有更大收穫的情況下,為了摧毀中共指揮中樞,決定集中兵力實行重點進攻。胡宗南帶領25萬精銳力量,向延安發動猛烈攻擊。當時西北野戰軍只有3萬人,裝備更是處於絕對劣勢。面對敵強我弱的嚴峻形勢,黨中央決定,先誘敵深入,適時放棄延安,在北部山區創造時機,逐步消滅國民黨有生力量。

延安保衛戰進行了七天七夜。西北野戰軍利用一切條件狙擊、騷擾和破壞敵人的進攻線路,仍然無法阻止敵人前進。3月19日,國民黨佔領延安,蔣介石喜出望外。毛主席卻豪邁地說:“少則一年,多則兩年,我們還要回來的。”

從戰術上看,解放軍輸了延安。延安是一座孤城,帶不走,受不住。從戰略看,卻是國民黨輸了全局。沒有抓住中共首腦,還把主力耗在西北。有限資源沒有用在刀刃上,不是輸還是什麼?而戰略,決定著戰術。

為什麼這麼說呢?

國民黨大軍佔領延安後,猶如進入牢籠,在陝北軍民天羅地網的包圍下,機動性喪失,活動空間反而大為縮小,更容易遭到西北野戰軍的強烈襲擾和周旋。

彭德懷先後組織青化砭戰役、羊馬河戰役、蟠龍戰役,兩次攻打榆林,調動敵人東奔西走,積小勝為大勝,不斷殺傷敵人主力。

國民黨這25萬精銳力量被牢牢拖在陝北高原貧瘠地帶,猶如拳頭打到棉花上,找又找不到,打又打不好,撤又不能撤,完全疲於應付。

更重要的是,大大減輕瞭解放戰爭其他戰場的壓力。在西北,是敵多我少。在其他戰場,則是我多敵少。我以中共首腦+3萬拖住敵人25萬精銳,太值了。

1948年,時機成熟後的解放軍在西北發起大反攻,3月取得瓦子街戰役大捷,大量消滅敵人有生力量。4月22日收復延安。一年後西北全境解放。毛主席的話應驗了。

國民黨的25萬人越打越少,後來殘兵敗將撤退到成都。成都戰役,全部覆滅。


樸素文明


其一,英德日德蘭大海戰。

某種意義上其實算不上英國戰敗,但是英國皇家艦隊的損失大於德國公海艦隊,德國贏得了戰術性勝利,但英國贏得了戰略性勝利。公海艦隊雖重創擊沉了皇家艦隊的部分艦船,但其依舊被封鎖在軍港內,最後在1918年迎來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末日。

其二,美德阿登戰役。

這一戰美軍戰敗,德軍勝利。但也正是阿登森林一戰Nazi失去了最後的精銳,最後1945年柏林城下迎來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喪鐘轟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