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和张辽都是万人敌,都有辉煌战绩,为什么张辽没有关羽出名?

此生不悔入中华


关羽张辽都是万人敌,为啥张辽没有关羽名气大?



张辽“万人敌”?第一次听说。不过,得刨刨根底,不能贸然相信。关羽的“万人敌”,有历史记载的,就在《三国志.张飞传》中 :【 飞雄壮威猛,亚於关羽,魏谋臣程昱等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瞧,没假吧?这里不但明确,曹操的重量级谋士程昱,还有“等咸称” : 关羽、张飞“万人之敌也”,“咸称”一般理解,是大家一致认为的意思,并不是某一个人说。就是说,关羽、张飞的万人敌是公认的。



关羽、张飞的万人敌,《三国演义》中,也有相当精彩的描述。比如关羽,很出彩的就有 : “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出五关、斩六将,独自奋力战退许褚、徐晃,擒于禁、斩庞德等等。



华雄一出场,连斩俞涉、潘凤两员大将,探子接连报到华雄挑战,诸侯大帐中,鸦雀无声,没人应战,主帅袁绍尴尬难堪,只好用一句空话 : “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聊以解嘲。关键时刻,关羽不顾身份低微,挺身而出,勇敢请战,曹操慧眼识珠,关羽飞身上马,提刀出战,只闻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但听战马嘶鸣、栾玲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出战前的壮行酒,尚有余温。



斩颜良、诛文丑,更是震撼人心。颜良、文丑号称河北四挺柱,排名前二。颜良一亮相,连斩宋宪、魏绪两员原吕布猛将,又二十合轻松干败徐晃,徐晃在曹军中武力排老二,这个气势,足以震慑所有将军,然曹操请来的关羽,听过曹操介绍,对于颜良明盔亮甲、军容严整的十万精兵,关羽说,不过土鸡🐔瓦犬,对于提刀立马,蹙眉傲视的颜良,关羽轻蔑道 : “吾观颜良,不过插标卖首耳”!受领斩杀敌酋重任后,关羽毫不畏惧,倒提青龙刀,勒缰催马,冲下土山,直扑颜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颜良砍于马下,斩下颜良首级,重重护卫的袁绍诸将,无一敢挡锋锐,关羽从容返回本阵。



除过武力,面对高官厚禄、金银珠宝、美女香车、关羽挂印封金,毫不动心,不忘初心,守信重义。接下来,护二嫂千里走单骑,出五关、斩六将返归旧主;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这种品德,不仅曹操十分赞赏,也符合大多数人们的道德追求。虽然最终败走麦城,人们只是惋惜、感叹,谴责盟友背信弃义,相信关羽身后成神,四处建庙立祠,世代敬仰。



而张辽这个万人敌,查好久,历史记载中,虽然逍遥津大捷,以七千大败十万,曾令东吴小儿,闻张辽之名不敢夜涕,武功也算大牛,但“万人敌”三字,只在提问里,不见史料中,对不起,不能认真,只能当笑话。所以,张辽最终只能是一员武将,无法在人们心中成神,也就不奇怪了。


流誉后


张辽还行,但跟关羽比,只能提鞋。兵法云,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凡是一战成名的,水份都很大。张辽也只有孙权送了人头的战绩而已。而关羽在没斩颜良之前就被程昱称为万人敌,可见名声在外。斩颜良,三国志写的很清楚,羽望颜良麾盖,突入阵中斩其首而还,绍诸将莫能当者。这种兵力没优势,士气也低迷的情况下,完全凭个人武勇突袭敌军中军斩其主将的,只有关羽一个。张辽虽然威风八面,但孙权还是安然无恙啊。赤壁时,虽然关羽本传没记载,但从吴书魏书中可以看到记载,周瑜攻打江陵,关羽和苏飞领两千人阻挡曹操援军一年。其中李通,徐晃等五人传中都记录了他们支援曹仁而未果的事迹,只有徐晃烧了关羽的战船,接近了江陵,其它人连江陵城的影子都没看见。悍将李通也死在这年。李通传记载,李通在激战中亲自下马搬开拒鹿,可见战事多么激烈。而他当时也仅三十六岁,当年死去,虽然不是被阵斩,但显然跟交战时受伤有很大关系。由于曹仁得不到支援,一年后放弃了江陵。所以周瑜攻江陵,关羽功不可没。到了襄樊之战时,关羽传只记载了关羽攻打樊城,曹仁仅有几千人防守。而曹夏候诸将传,曹仁传记载,曹仁先任征南将军讨伐关羽。再结合史书中记载,湘江划治时荆州有两万水军一万陆军的记载,再看关羽围困樊城时有五万人左右的兵马。可见他和曹仁交战是俘虏了大量曹军士兵的。结合水淹七军之后关羽依旧收容于禁军的俘虏,充分说明关羽有收俘虏为已用的传统。只不过因为蜀汉没史官,而关羽又被盟友偷袭,败亡太快很多东西都要从魏吴诸将的传记里寻找。然后是忠义,关羽始终对刘备不离不弃,封金挂印,誓死追随,有君臣之谊,有兄弟之义,恩若父子。反观张辽,与演义不同的是,他早早就带领曲部投降了曹操,并没有交战被俘的经历。虽然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吕布也不算好主人,这没什么。但跟关羽比,高下立判。最后是身后名,凡魏晋南北朝名将都爱自比关张。关羽在唐宋就相当有名,先在唐时被封武安王,宋时封伏魔大帝,这并不是受三国演义影响的。水浒里有大刀关胜,有美髯公朱仝,有豹子头,小张飞林冲,但没有小张辽,赛张辽什么的。所以张辽根本和关羽不是一个档次的。关羽是集团军统帅,张辽才多大的官?不是孙十万送人头,他毫无战绩可言。


泡我先叫妈


小说《三国演义》把关羽塑造得太完美了。

1.关羽。

历史上的关羽虽也武艺高强,被称为万人敌,非常勇敢,​能率兵打仗,独自担任一方统帅,却并非完人,小说《三国演义》很多地方子虚乌有张冠李戴。

其实华雄是孙坚杀的;文丑是徐晃杀的;过五关斩六将也属于编造;华容道上也没有关羽捉放曹操的事……

关羽也喜欢女人,吕布部下秦宜禄的妻子非常美丽,吕布被杀之后,关羽曾向曹操讨要这个女子。谁知曹操一看这个女子果然美丽异常,自己要了。关羽为此“心不自安”。关羽喜欢女人也是一个男人的正常需求,有血有肉,有感情,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这才是真实的关羽。

关羽只是斩杀颜良;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

但是作者却把关羽写得太好,让人拍案叫好,让人如痴如醉。

关羽斩了连连得胜的华雄,我们拍案大叫:“杀得好!好刀!”

曹操只拨给关羽和两个嫂嫂一卧室,欲令关羽和二位嫂嫂乱伦。关羽让二位嫂嫂入内安歇,自己持刀守在门口,通宵达旦,毫无倦容。

我们翘起大拇指,赞美:“事嫂如母,真英雄,真男子!”

关羽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我们翘起大拇指:“有恩报恩,皆当如此!”

华容道放归曹操,甘当军令,我们又赞:“恩怨分明,誓死如归,好男子!”

虽然研究历史的人知道关羽只是历史长河中一员普通的战将,但由于古时候的人大多不识字,没有文化,写史读史的人宣传不够或根本没有去民间宣传。后代的老百姓根本就不知道关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小说《三国演义》的神奇渲染力,更兼说书人绘声绘色的弹唱演说,让老百姓身临其境欲罢不能。

因此,一个普通的战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一代比一代“神”​起来。

于是,全国各地的关帝庙陆续建立起来。

人心所向,历代皇帝见老百姓如此崇敬关羽,​于是大力宣扬关羽的忠义,代代加封。直封到“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2.张辽。

张辽的能力和功劳不在关羽之下。

张辽(169-222年),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市)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马邑之谋发起者聂壹的后人。

起初,担任雁门郡吏。又先后跟随丁原、何进、董卓、吕布,恪尽职守,历尽坎坷。吕布败亡后,张辽归属曹操。曾洞察人心而劝降昌豨。攻袁氏而转战河北。在白狼山之战率领先锋大破乌桓并斩杀乌桓单于蹋顿。驱逐辽东大将柳毅。以静制动平定新军叛乱。勇登天柱山击灭陈兰、梅成。此后,长期镇守合肥。

建安二十年(215年),合肥之战,张辽率领八百将士 冲击东吴十万大军 ,一直冲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下 ,令东吴军队披靡溃败、闻风丧胆。又率领追兵,大破孙权、凌统、甘宁等人 ,差点活捉孙权。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 “张辽止啼”成为流传千古的典故。

黄初元年(220年),张辽进封晋阳侯。染病之后,依旧令孙权非常忌惮。黄初三年(222年),张辽抱病击破吴将吕范。同年,病逝于江都,谥曰刚侯。张辽为历代所推崇,成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

3.小说《三国演义》神化了关羽,淡化弱化了张辽。

而历史高文典册《三国志》和《资治通鉴》,没有一定的文言基础根本读不懂。小说《三国演》通俗易懂,可读性强,吸引力大,读者众多。听说书更是不需要任何文化。

​种种原因,令关羽名扬千古,张辽默默无闻。




庄生荒谷


在有些人眼里,用兵就是玩三国志,说攻就攻说退就退,说用火攻就用火攻,说用水攻就用水攻,完全不考虑执行力。二爷到荆州才多久,水军就玩得溜溜的,发汉水时二爷是坐大船攻城的,看这抓住机会的能力,你以为水军也是游戏里面点鼠标要来就来的?至于说二爷早期战绩,不说杀颜良吧,笼中鸟插翅难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么简单的道理根本不用多讲。要黑二爷有很多点可以黑,何苦咬着不好黑的地方硬黑,到底是要标榜些什么呢?

荆州在关羽手上只有2郡,而且关羽被封前将军,封的很怪,治所再襄阳,说开了就是暗指让他拿襄阳,而国舅和博士仁都是刘备委派的官员,关羽只有生杀权,以及本部兵马,及一些荆州兵,而且基本上都在江陵养家糊口,国舅作为江陵太守,江陵和公安的本郡兵马是没出动的,水淹七军前,关羽是让他们出兵相助,被拒绝了,后头才有了水淹七军。但也这时候东吴已经暗通国舅和博士仁,博士仁投降还好说,国舅可是老干部,还是小舅子,这不战而降,就算关羽回头也顶多骂他几句,难道敢杀他?江陵不战而降,导致关羽绝大部分士兵因为,被吕蒙用他们家属性命威胁而散去,老关也没强留,否则这如果狠心点,还是能够留住一部分人,保自己姓名,兴许没问题。

可惜兵败麦城被俘后被孙权所杀,我在想是为什么让孙权不顾大局杀关羽的,关羽一死,联盟必然破裂,然后刘备大军杀到,虽然被陆逊一把火烧了,但他有什么自信阻挡曹操,虽然唇亡齿寒,但吴蜀相杀孙权一点也不担心被曹操趁虚而入?刘备也挂了,虽然后来重归于好,但刘备一死,蜀吴必亡,因为就算是诸葛也压不住所有的将领,孤掌难鸣。

实际上关羽扬名就是他的这次北伐,横刀立马,威震寰宇,曹操吓的想迁都,可惜盟友背叛,刘备小舅子倒戈,失去荆州根基,无力回天啊。如果孙吴不背后捅刀子,而是结成联盟,很可能历史就应该重写。孙吴所在的地区,中国历来的打法都是先取甘陕,再取四川,一旦掌握了武汉地区,就能轻易顺流向东击破南京,所以当时拥有了汉中蜀地和荆州的刘备集团,对江东集团的威胁实实在在的要比曹魏大许多。孙权一直咬着不放要荆州也是这个原因,有了长江中游和下游俩要塞,就能依靠天险和北方割据。关羽是真强,早期他跟着刘备打过黄巾,见过公孙瓒的白马骑兵,打过吕布并州兵,熟悉围城战,步兵战,骑兵战,后来在荆州又当过水军统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都参与了,可见其作战经验之丰富,而其又爱兵,自身胆气超人(阵斩颜良),晚年的关羽当真为统帅之才,名将无双,可惜性格。

史上三家各占三分之一荆州,东吴能眼光短浅至此也是服了,同盟背叛还能算到,国舅爷一句还当治之的场面话居然就叛了...话说关羽当时出征兵力应该不到三万,徐晃优势兵力居然长驱直入击退关羽?真不知到底兵力差距多少,理论上长驱直入应该被围杀才是。水淹七军只能算是于禁的失误,而且徐晃领着新兵不还把关羽打了个长驱直入么,同样,张辽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战果不是没有:从征袁尚于柳城,率与虏遇,辽劝太祖战,气甚奋,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遂击,大破之,斩单于蹋顿。 不是杀了蹋顿么,而且关羽再厉害不也兵败身死了么,张辽却是最后病逝,感觉还是张辽强一些!

关羽真的是最被美化和吹嘘的人物!你可知道关羽打襄樊的时候曹仁当时多少兵力?抗了多少次周瑜?又知道徐晃一来的时候关羽就想套近乎拍马屁?关羽是什么级别的东西?我生平最恨就是羽吹,其缺点一生致命,其败仗一生两次,还丢一次荆州!有什么资格和张辽比?另外,关羽的武圣在清朝康熙年间才封的,真正的武圣是岳飞。关羽一生败仗多,胜仗少。可以投降又回归旧主,属于不仁不义,这种人配对忠义之词?也就是他命好,遇到的是曹操,遇到是别人再就被宰了。一生高傲自大,刚愎自用,尤其闯了天灾捡了便宜,自我膨胀到极限,比之项羽的致命缺陷有过之而无不及,恰恰是为将得不仁,为帅的不谋,为臣子的不义。

各种双标,说到张辽在逍遥津地位的时候说的是他当时的地位,确实在李典之下;襄樊之战时关羽是一方统帅,蜀国老二,这都没错。但是说到他们对手的时候,孙权是吴国老大,这时候就讲能力了(孙十万)?然后禽于禁,又是讲他的地位不讲能力(于禁此前的战绩当然不错,但此战表现还不如庞德)。 另外,你说对付关羽的时候,吴国派了两个大都督云云,又不讲当时的地位了(你之前讲地位的时候都是当时的)。

我没有说张辽一定强过关羽,两位相比关羽上限高但下限也低,张辽比较稳定。前期关羽比张辽强,张辽在吕布手下时甚至不如高顺,是后面成长起来的。但是答主你这样拉偏架真的没意思,好歹在你一个回答里面标准要一致。或者比盖棺定论,关羽和张辽都是进武庙的,而且曹操麾下只有张辽进武庙,所以张辽是曹操麾下第一将不用争辩。关羽在道德方面确实无可指摘,张辽是正常人水平,因此后世关羽被神话也确实不是没有道理。


历史深度揭秘


首先要纠正问题里一个错误,张辽在正史上并没有“万人敌”这个称号,正史上三国时期唯二有这称号的是关羽和张飞。因此在三国时,张辽名气就比关羽要差一些。当然后世张辽没关羽出名,更重要的原因是关羽后来因为忠义被世人推崇神化,因此不要说张辽,三国时期能和关羽媲美的都没几个。

刘备兵败徐州以后,关羽一度归属曹操。曹操对关羽极为器重,厚待于他,但是关羽却不忘刘备的恩情,放弃了大好前程,去投奔此时颠沛流离,寄人篱下刘备。而且关羽这么做也没瞒着曹操,坦然相告,说会报答曹操以后再走。曹操知道以后也是赞叹关羽的忠义,放任他离去。

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

关羽死后,他的忠义之心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普通百姓都很欣赏,备受推崇。像南北朝时期称赞勇将,大多用“关张之勇”,就是因为关羽和张飞不仅武艺出众,而且形象正面。

而到宋朝时,关羽更是被作为忠义的化身而被供奉。在民间,关羽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小说、戏曲里都不乏他的传说。明清以后,关羽在民间的地位达到巅峰,已经正式封神,身兼武神、财神等多个神位,关羽庙遍布全国各地,成为三国时期名气最大的第一人。

因此单从名气来说,不要说张辽,三国时期其他人物也大多不能和关羽相比。


不沉的经远


关羽和张辽都是万人敌,都有辉煌战绩,为什么张辽没有关羽出名?

首先我们先分别看一下两个人的一生。

关羽一生

出道于桃园三结义,直接就跟刘备张飞白手起家,作三国之一刘备大佬的身边最亲的兄弟,然后十八路诸侯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镇守荆州,威震华夏,水淹七军,最后落得败走麦城,虽然可能不全,但是足够显示关羽一生的勇猛。

张辽一生

张辽,字文远,曹魏的一员将才,开始是董卓手下的将官,后随吕布,吕布被曹操诛杀后归顺曹操。官渡之战中立了大功。赤壁之战败后,在曹操逃往南郡的途中表现突出。曹操北还,就留下张辽镇守合淝。不久以后,孙权起兵攻打合淝。张辽识破了太史慈里应外合之计,将计就计成功射杀了太史慈。孙权只得退回吴郡城。215年,曹操平定汉中时,孙权再次起兵攻打合淝。张辽以八百人大破孙权的五万大军,威震逍遥津。自此后南人闻张辽之名,小孩不敢夜啼。223年,东吴陆逊火烧连营,刘备大败,曹丕亲率大兵再次南下攻打东吴。不料中了徐盛火攻之计,张辽奉力救主,不想头部中了一箭,回洛阳后病逝。曹丕亲自为张辽吊孝。

小结:从战绩上对比,明显张辽就不如关羽。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性格方面:

关羽VS张辽(性格)

关羽一生跟随刘备一人,虽然中间跟随过曹操但是听闻刘备还活着,不管多艰险,都去寻主公刘备,可见关羽义薄云天。

张辽,张辽先后跟随董卓,吕布,后降了曹操,虽然张辽跟了三人主公,但是张辽也是忠心耿耿之人。

这方面张辽只输关羽一点。

关羽一生自视甚高,做事,做人都特别高调,比较狂,但是也有实力,所以关羽做事,大多数人都知晓。

张辽一生为人低调,从不张扬。

这方面,关羽的名气自然要比张辽大一些。

总结:

关羽比张辽出名,是在多方面比对之后,关羽一生的战绩比张辽要好,关羽比张辽忠心,关羽高调,张辽低调。

所以关羽注定比张辽要出名。


三月竹韵


第一,张辽没有关羽能打。很显然关羽的武力值高,在《三国演义》里,关羽过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这些军功都是建立在其武力值搞得前提下,而曹操包围关羽让张辽去劝降,也是存了爱才的心思。否则关羽吞吐山约三誓,这样的条件曹操都答应。到了曹营,又送赤兔马、又送锦袍,上马金下马银还给了个汉寿亭侯的爵位,虽然张辽也有阵斩蹋顿、大破乌桓的赫赫战功,但可没见曹操给张辽什么待遇。

第二,关羽忠义。关云长被后世尊称为武圣人,历代帝王也都有封赏,不仅是因为他能征惯战,也是因为他对刘备的忠诚,虽然历史上的关羽也有过裂土分疆的作法,也有自立为王的想法,但毕竟最后他至死还是刘备的麾下大将军。

第三,没有关羽地位高(两个政权体系里)。虽然两者都有侯爵在身,但在蜀汉关羽一直是刘备身边最重要的大将,也是五虎上将之一。张辽曾险些活捉孙权,在江东提张辽的名字能让小孩子夜里不哭,但曹魏帐下名将如云,张辽是其中之一但不是绝对的NO.1,典韦、许褚、张郃、乐进等人都是盖世名将,在这群人里,张辽不能鹤立鸡群。

第四,没有关羽长得有特点。虽然史书上没有说张辽英俊或丑陋,但关羽身高八尺、丹凤眼卧蚕眉,还有一张大红脸(还有影视剧里的标志性“绿帽子”),配上青龙偃月刀,这形象绝对更加醒目,让人更容易记住。



历史转角359度


关羽和张辽在三国中都是武功超群,都有于万众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本领。他们俩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是山西人,都骁勇善战,喜欢冲锋陷阵,都狂傲的狠。关羽是蜀汉第一大将,而张辽则是曹魏第一大将,逍遥津一战,张辽率七千人勇破孙权的十万人马,一战成名。就是这么一个在当时不管是名气还是武力值都和关羽不相上下的人,为什么到后来就名气差远了呢?原因有四,其一:关羽的名气大有赖于《三国演义》的强力宣传推介。在《三国演义》中,关羽作为武将的故事情节显著增加,如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等等,把他描绘成临危不惧、大义凛然、威震敌胆的孤胆英雄,再加上说书人绘声绘色地喧染,一个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就矗立在人们的面前,管他真实与否,大家不会去深究,合口味就行,这样口耳相传越传越神,渐渐就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影响之大传播之广非一般人可比。其二:关羽形象俊朗,身高八尺,美髯飘逸,骑赤兔马,执青龙偃月刀,威风凛凛。在十八路诸侯聚讨董卓之初,他温酒斩华雄,初次亮相便名震江湖。作为一个男人,他雄姿英发、武艺超群,而且忠肝义胆、义薄云天,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他对大哥刘备都不离不弃,始终追随。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一段艰难岁月,他的忠义经受住了考验,哪怕被曹操拜为偏将军封汉寿亭候,他也不为所动,绝不真心降曹。这样的人物这样的品行,无论是统治者还是平头百姓,都是十分欣赏和喜爱的。作为统治者来说,如果自己的部属都象关羽一样讲君臣之道,忠君爱国,那治理天下就容易多了。于是,以后的统治者就不断地给关羽涂脂抹粉,建庙宇、塑金身,不断地拔高关羽的形象,把他变成士、农、工、商心目中的圣人,被后世百姓顶礼膜拜。其三,关羽知恩图报、重情重义的形象打动了无数人。火烧赤壁后曹操陷入困境,在华容道被关羽截住去路,曹操说:“我已经全军覆没,处境非常危险,现已走投无路,希望关将军念在昔日的情份上放我一码。”关羽答道:“先前关某虽然得到曹丞相很大的恩惠,但我帮你杀了颜良、文丑两员大将,解了白马之围,已经报了你的恩情,今天的事,我怎么敢假公济私?”曹操说:“你过五关斩六将的事难道忘了?我当时可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追究的。大丈夫做事要以信义为重。”关羽联想起在曹营时曹操对自已的恩义,还有过关斩将都没被追究,终于放了曹操。要知道曹操当时是三国时期最大的霸主,捉住曹操可谓大功一件,加官晋爵自不在话下。但关羽惦量再三终究没这么做,他义放了曹操,显示了大丈夫做事光明磊落不趁人之危的高尚人格,被后世人赞赏不已。其四:出于贬曹的目的。贬曹是三国以后很多文人的做法,他们认为曹氏父子终结了汉朝,是乱臣贼子。虽然《三国志》是据史而书的,但并不是每个史学家都能做到秉笔直书,有些人就带有很强的主观倾向,比如说晋朝中期的那个孙盛,他在写曹操父子时,几乎每事必贬,毫无客观可言。张辽既然是为了这个篡汉的曹魏政权尽忠,无论是史学界还是民间,都不会说他的好话,更不会抬高他。如此看来,张辽不如关羽出名就不足为奇了。




一剪美邓哥


首先来说关羽。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紫面长须,别称“美髯公”,河东郡解县人,东汉未年名将,得到历朝历代皇帝的许多褒封,被推崇为中国“武圣”,与儒学大师孔子齐名。

关羽是蜀汉第一猛将,跟随结义大哥刘备,东讨西杀,曾因曹操举荐,被汉室皇帝封为汉寿亭侯,可说与刘备、曹操同为汉室之臣。

当年,刘备携关张二人,也曾与曹操携手,匡扶汉室,后来刘备见朝堂大权掌控在曹操手中,满怀野心的他心有不甘,便带着关张二人脱离了曹氏集团,一路虚张仁义,招兵买马外加连哄带骗,竖起了自己的旗帜,拉起了自己的队伍,开起了自己的炉灶。

自此,开启了关羽走向武圣成为关帝的金光大道。

刘备新野兵败之后,弃妻子于不顾,仓惶逃蹿而去。唯有关羽,忠肝义胆,只身护着刘备妻儿,受到曹操重兵围攻,为了保全刘备妻儿,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投降了曹操。但是声明:降汉不除曹,只要有大哥刘备的消息,不管千里万里,都是要去投奔的。

曹操心中暗喜,心想那大耳儿可能已在乱军中殒命,即使侥幸健在,但只要对关羽施以恩德,时日一久,还怕收服不了?

于是,曹操便对关羽施以金钱美女,谁承想关羽心如铁石,纹丝不动。在得到刘备的消息后,挂印封金而去,一路历尽艰险,过五关,斩六将,为自己获取了忠心耿耿义薄云天的声誉。

再然后,单刀赴会,尽显英雄本色;华容道上义释曹操,方见丈夫胸襟;樊城一战,擒于禁,杀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至此,关羽已达人生巅峰。

除了武力和战功之外,关羽还是刘备的结义兄弟,手握兵权,独领荆州,不但是蜀国的封疆大吏,更是蜀国除了刘备之外的第二号人物,就连孔明,关羽也不曾将他放在眼内。

再说张辽。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

张辽是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先事吕布,后和吕布一起被曹操活捉,曹操杀吕布,吕布乞降,被张辽痛骂。曹操再杀张辽,张辽昂首挺胸,坦然不惧。曹操敬其忠义,亲解其缚,屈身相招。张辽为其所感,而从操。

在三国的战将中,张辽的的武力值是很高的,属于超一流高手之列。而且张辽勇武有谋,胆略过人,为人忠义正直。正因为如此,多疑的曹操对张辽还是比较放心的,让他独领合肥,镇守东吴。

张辽最出名的战役是逍遥津之战,面对东吴绝对的优势兵力,张辽亳无惧色,胆大心细,沉着应战,亲率八百骑勇闯吴营,搞得孙权措手不及,差点被杀。

这一战,张辽威震逍遥津,让东吴人狠狠地记住了他,对他所镇守的土地,不敢轻易再犯。

尽管张辽勇武有谋,战功赫赫,但在曹氏集团,他并非嫡系。曹操手下战将如云,能将众多,他最信任的当然还是他曹氏一族的将领,比如曹洪、曹仁、夏侯惇、夏侯渊等。

所以,作为非嫡系的张辽在曹军中无论是职位还是地位,比起在蜀军中最重要的嫡系关羽来说,那都是相差甚远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同日而语。

常言道:时势造英雄。

关羽就是最好地顺应了时势,成为了天下第一忠礼义勇之人,成为了武圣,成为了关帝,成为了百姓家中供奉的神灵。

张辽没有这样的时势和机遇,尽管他也是杰出的三国名将,但与关羽相比,名气实在相差的太远了。

不过,聊以安慰的是,一生孤傲极易轻视别人的关羽,唯独对张辽是青眼相加,视他为一生的朋友。






火红生祥云


结合《三国演义》回答。张辽没有关羽出名是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决定的。

大部分中国人都是通过《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了解到关羽和张辽的。《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是拥刘反曹的,把刘备塑造为汉政权的正统继承人,把曹操塑造为反贼。所以刘备及其身边的人就都是忠君爱国的正人君子,而曹操身边的人则是犯上作乱的乱臣贼子。所以作者塑造了刘备这个楚楚可怜的乱世英雄,诸葛亮这个神机妙算的军师,关云长这个义薄云天的忠臣。

在《三国演义》中有三绝——智绝诸葛亮、奸绝曹孟德、忠绝关云长。可见作者对刘备这个军事政治集团的厚爱。为了突出刘备的正统地位,不但说明他是皇叔,还塑造了关云长降汉不降曹的忠贞,还浓墨重彩的描写了关云长斩颜良诛文丑的英雄事迹,大书特书了关云长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英雄气概,在降汉不降曹直到挂印封金再到千里走单骑这个过程中,关云长始终恪守礼法,遵循君臣之间的伦理纲常。这些事迹和英雄气概使得关云长的形象愈发高大。

随后在火烧赤壁后,又写了一段关云长华容道义释曹孟德的好戏。这算是把义薄云天的关云长形象树立起来了。最后又精心描写了水淹七军,充分体现出关云长的智勇双全。这个形象是非常符合封建社会臣子们忠君爱国的价值追求的。这样就为维护封建社会的专制统治树起了偶像,立起了标杆,对所有的臣子都是一种激励和鞭策,要向关云长看齐,像关云长忠于刘备一样忠于自己的主子。

至于张辽,它本身是吕布手下的,吕布本身就不是个好人,两次杀死自己的义父,这样的人是罪恶滔天,百死莫赎的,所以他的结局就是被曹操勒死。

张辽就降了曹操。在《三国演义》这部书里最大的反派是曹操、排第二的是董卓、下来差不多就是吕布了,张辽的两个主子都是大反派,而且张辽自身还有投降的政治污点,作者肯定不会把他的形象塑造的有多么高大,这是封建社会价值观决定的。所以他必须是一个比较渺小的形象,虽然也很厉害但是只是一个小角色,最后还是被诸葛亮设计射死在木门道了。

价值观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发挥了决定作用,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人和事就要塑造的高大,反之就塑造的渺小,这就是文学在正人心、厚风俗方面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