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歲還能增肌嗎?

用戶8172401935002


完全可以、只要遵循:科學規範的健身計劃、高蛋白低碳水的飲食結構、再加上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的鍛鍊。增肌效果就會顯而易見的!我就是50歲開始鍛鍊的、今年54歲。




null238373


肯定可以,我今年63歲了,健身雖說有十幾年了,但正常鍛鍊確是退休後(60歲)我覺得這兩年,力量和肌肉都還在長



62歲健身大叔


人體肌肉內的肌纖維數量是天生的,紅白肌纖維,也就是快慢肌纖維比例也是天生的,都不能改變。我們能改變的只有肌肉的體積,也就是增肌。不同的人,受制於基因、營養、疾病等各種因素,增肌效果各不相同。增肌嚴格的說並沒有年齡限制,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內各種激素水平,尤其是雄性激素水平逐步下降,在相同情況下增肌效果越來越差,而且年紀越大,胃口越差,不太可能嚴格按照每公斤體重1.5-2克,超過40歲1.5-2.5克的要求攝入足夠的蛋白質,年紀越大,身體對營養的吸收能力也越來越差,即使吃的足夠,身體也未必能吸收那麼多蛋白質,而且增肌還需要足夠的碳水,也就是熱量。按照這個要求攝入蛋白質和碳水,換算成食物量,很多人根本吃不了這麼多。但是,既然想增肌,那就得儘量吃,能吃多少就吃多少。

45歲正是人生承上啟下的階段,上有老下有小,必須要有一個健康、強壯的好身體才能承擔起家庭和工作等各方面的責任。

人要想增肌,得從營養和鍛鍊兩方面入手,其次是睡眠。

營養上,每公斤體重每天需要1.5-2.5克蛋白質,加入提問者體重60公斤,需要90-150克蛋白質,還需要6克碳水,換算一下,假如動物性蛋白質佔80%,就是120克,200毫升牛奶大約含6克蛋白質,兩袋12克,一個雞蛋50克,大約7克蛋白質,每天2個雞蛋大約14克蛋白質,剩下94克從肉類中獲取,按照20%的含量估算,大約需要470克肉,20%的含量是較高的,雞肉、魚蝦等白肉中含量稍低,如果吃白肉,實際吃的量還要增加一點,可以按照500克估算蛋白質。植物蛋白質含量較低,除了豆類和豆製品含量稍高之外,主食中的蛋白質含量幾乎可以忽略,或者用一個較低的數值來估算,主食主要計算熱量。計算所有食物的總熱量,只要高於消耗量就行。用這個標準計算出來的實物量是蠻驚人的,有一部分人甚至不能按照最低要求涉入足夠的蛋白質和碳水,如果還想增肌,往往需要喝蛋白粉。

鍛鍊方面,鍛鍊需要有計劃,不能盲目鍛鍊,不能攀比重量,也不能著急,要循序漸進,而且要長期堅持,不是一兩年,至少需要兩三年,這不是我打擊誰,網上那些宣稱一年練成肌肉男的,我認為都不具備普遍性。

現在網上有很多健身的APP可供大家參考,器械鍛鍊的健身寶典,綜合性的運動APP包括keep、hi運動、fit等,還有很多專門的APP,比如鍛鍊腹肌的腹愁者,減脂的燃脂君等各種APP,這些APP非常適合剛開始健身的人,可以說是入門級必備APP,等鍛鍊一階段,有一定知識和經驗積累之後再逐步擺脫這些APP,也可應根據自己身體特點靈活安排各種鍛鍊。

做器械鍛鍊的前兩三個月以適應性鍛鍊為主,主要掌握動作細節和肌肉發力感,不要盲目上重量,打好基礎非常重要。兩三個月以後,甚至半年以後再逐步增加重量。

鍛鍊時一定要注意先熱身,再動態拉伸肌肉和活動關節,器械熱身後再做器械鍛鍊,鍛鍊45-60分鐘,之後靜態拉伸肌肉、活動關節,做10-20分鐘,最多25分鐘有氧運動。增肌期過後再減脂,之後再增肌,反覆循環,一直練到增肌滿意為止。

提問者年紀稍大,要確定好增肌的大目標,比如體重增加到多少,臂圍、胸圍、臀腿圍,小腿圍等指標,再製定階段性目標。增肌要全身增肌,避免出現明顯的短板,不能只練增加喜歡練的部位,不練臀腿等鍛鍊時感覺特別辛苦的部位。

如果有圓肩、駝背、膝肘超伸、骨盆前傾後傾等體態問題,最好在鍛鍊的同時糾正體態,如果肩、膝、肘等關節有問題,鍛鍊時一定要注意保護好關節。

除了增肌,還要注意身體柔韌性、平衡性和耐力,週末休息的時候可以練瑜伽或跑步、騎車。

王德順是在50歲是開始健身,提問者比他還年輕,只要努力,只要堅持,為什麼不行呢?

最後希望提問者堅持鍛鍊,早日練出自己需要的好身材,加油。


行遠健身


可以的。

但是一定要注意幾點。

一是安全,不要盲目上重量。

二是保證動作的標準,特別是臥推、深蹲、硬拉、槓鈴划船、啞鈴臥推等自由重量動作,容易讓關節受傷,特別注意腰椎問題。

三就是注意訓練質量、容量和時間了,一般而言60-90分鐘足矣,胸、背、腿、肩一次訓練總組數二十組以上二十五組以內,動作4-7個。

四入門優先安排固定器材訓練,安全有效進步快。

五就是飲食休息了。





健人之路


45歲還能增肌。

生物體的生命現象至少有五方面的基本活動表現,即新陳代謝、興奮性、應激性、適應性及生殖與生長髮育。45歲的人對於當下的社會還算年青地,一般人現在活七八十才正常。

生物體長期生存在某一特定的生活環境中,在客觀環境的影響下可以逐漸形成一種與環境相適應的、適合自身生存的反應模式。生物體所具有的這種適應環境的能力,稱之為適應性。例如長期居住在高原地區的居民,其血液中的紅細胞數量遠遠超過平原地區的居民。這種適應性反應對高原居民是十分必要的,因為血中紅細胞數量的增多大大提高了血液運輸氧的能力,從而有效地克服了高原缺氧給人體帶來的不良影響,創造了適應客觀環境而生存的條件。再如,運動員經過長期的力量訓練可使肌肉的力量和體積增加;長期經過耐力訓練的運動員肌肉耐力、心肺功能得到改善等,這些都是人體對環境變化產生適應的結果。


福州禪武


這個必然是可以的,無論什麼年齡,都很提倡適度鍛鍊,增強體質的,只是在鍛鍊的過程中需要根據自身情況去制定鍛鍊方案,不是盲目追求,那樣可能會適得其反。

一、如何選擇鍛鍊方式

1、著重增強心肺功能的鍛鍊項目:中醫認為,人到中年,心肺之氣漸虛,選擇增強心肺功能的鍛鍊方式,可有效對抗自然衰老,可供選擇的鍛鍊方式包括慢跑、游泳、騎行等。

2、增強肌肉力量的鍛鍊項目:此類項目能使中年人保持一定的肌肉含量,有助於保護骨骼及減少鈣流失,可供選擇的鍛鍊方式包括俯臥撐、仰臥起坐、原地向上跳等。

3、娛樂性較濃的鍛鍊項目:此類項目既能鍛鍊體能又能有效對抗可能出現的智力衰退,適合中年人群的體力狀況,可供選擇的鍛鍊方式包括釣魚、划船、跳舞等,旅遊也不失為一項可取的項目,在旅途中欣賞風景又可以學習攝影等技能。

二、如何選擇鍛鍊時間

中年人在鍛鍊時間上可視個人情況合理安排。中醫認為,近暮陽氣收斂,宜靜不宜動,在夜晚時間可選擇散步等柔和的鍛鍊方式,早晨是陽氣升發的時間,可安排運動量稍大的項目,比如晨跑、游泳、騎行等,且早晨的空氣質量在一天當中相對較好,不失為一個好的戶外活動時間。

三、如何選擇鍛鍊強度

中年人各器官對運動負荷的適應能力不及年輕人,鍛鍊要適量,要慢慢加大活動量,切忌操之過急。鍛鍊時注意身體反應及自我感覺,量力而行。如早晨鍛鍊半個小時,先慢跑10分鐘,做5-10分鐘肌肉力量練習,再步行或慢跑5-10分鐘。上下班時間容許的話,可選擇步行上班或提前1-2站下車後步行至目的地。中年人最好少參加一些劇烈運動,比如對抗性的比賽項目,如籃球、足球等。

四、注意事項

進行健身運動貴在堅持,養成每天都鍛鍊的好習慣,哪怕是下雨刮風也要堅持在室內進行適當活動,可以上下跑樓梯、跳繩、高抬腿跑等。中年人要想有效地改善健康狀況,主要在於培養運動的好習慣,貴在堅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