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是从外在学到的还是从内心感悟的?

Apple-King


知识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理性知识只能学到,比如,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是牛顿首先发现的,任何人不通过学习是无法获知首先发现者叫做牛顿。感性知识既可以学到,也可以感悟到,比如,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我们多数人可以学到,因为牛顿发现并传播了这一定律;也可以感悟到,如果这一定律没有传播到另一个类似牛顿的天才,那么,这个天才也可以独自感悟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

感性知识属于规律,理性知识属于规范。规律只能发现,不能凭借主观意愿规定;规范应该是权利人在规律的基础上规定的,但是,掌握权力的人可以指鹿为马,把大家一直叫做鹿的动物重新规定为马。


波动哲学普进峰


一前言: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不能够简单的划分开来。

道韵君和您聊聊知识。



何为知识?其实它就是人类对唯物主义以及唯心主义的总和,换而言之就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总汇。

知识,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界定。但知识的价值判断标准在于实用性,以能否让人类创造新物质的可行性,得到力量和权力等等为考量。

有一个经典的定义来自于柏拉图:一条陈述能称得上是知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它一定是经过时间验证过的,正确的,而且是被人们相信的,这也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标准。


由此看来,知识属于文化,而文化是感性与知识上的升华,这就是知识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有关于知识的悖论是: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是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知识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未来简史》。

知识也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它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是人类从各个途径中获得的经过提升总结与凝练的系统的认识。

在哲学中,关于知识的研究叫做认识论,知识的获取涉及到许多复杂的过程:感觉、交流、推理。知识也可以看成构成人类智慧的最根本的因素,知识具有一致性,公允性,判断真伪要以逻辑,而非立场。知识的定义在认识论中仍然是一个争论不止的问题,罗伯特⋅格兰特指出,尽管“什么是知识”这个问题激发了世界上众多伟大思想家的兴趣,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界定。


从类型学看,知识可分为简单知识和复杂知识、独有知识和共有知识、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等。20世纪50年代,世界著名的科学学大师迈克尔⋅波兰尼(卡尔⋅波兰尼的弟弟)发现了知识的隐性维度,并认为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发现。

知识的概念是哲学认识论领域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

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是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知识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未来简史》



引•英国著名史学家彼得·伯克曾在论述中半戏谑地提出,知识是:“近代早期欧洲所谓的知识革命——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仅仅是某些大众或实用知识的表面化,及由学术结构确立起它们作为知识的正当性而已”。亦或因出于史料阐述的便利,伯克使用了一种比较宽泛和表浅的“知识”定义。


【虚空藏菩萨—老山檀】



小结:知识既有通过视觉传达到大脑再到内心思想消化过程它是缺一不可。


匠心道韵


有你才幸福,与我共分享。这是回答:为什么庄子说“读书无用”?

关于“读书无用”是庄子说的也对,但他说的真实含义是读书要学以致用用,说直接点就是一种转化过程。

既然庄子提岀这种观点,就有它存在的理由。读书,人人都爱,但泛读,不精读,又不去深刻领会书中所指的一些道理,那也是看过就忘,无啥用的。

由此可见,庄子是忧心人们光看书:不求其意,光知道表面,又不能理解书中文字存在的价值,这就是“

读书无用”。

怎样才读书有用?

读书,是一个学而知之的过程。一本书,不仅仅是语句连接,而是通篇贯穿着一些有见解的思想内含。我们读书,要掌握的就是这种脉搏,通过读后感悟才能溶入脑海中,成为自己的知慧。

读书使人进步。光读书不行,要与实践相结合,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可以知道书中的道理是否适应拥有。能为你用的,才是王道,否则的话,读了这本书,对你来说是没用的,相对于庄子的话,就是“读书无用”。

如何理解庄子的“读书无用”?

简单点来说,一个班上的学生,在多个老师的授课中受益。但在每个期末考试时,各个学生的成绩不等同,分数相差很大。这是为什么?这就是体现了“读书无用”,有的人理解深透,考试就得高分,有的人“学而不思则罔”,所以成绩很差。

读书无用

”不能“读书无用论”相提并论,若存在这种思想,那读书就真的无用。所以,看问题要抓住核心,不肓从夸大其词。

读书无用论”是一种自欺欺人的骗局,真正立于世的人,没有那一个人不读书而成才的。

而“读书无用”呢,是比较于读书后得到的结果而言的,不存在谬论。相对于每个人必须加以对照,你读书是有目的性的,读了书,把书中的道理转化成自己才行。


杜象应


知识是什么,简单说就是知道和认识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一切,就是知识。知识首先来源于客观物质,沒有客观物质,何来主观认识。因为你看到了山和海,大脑中才有山和海的形状而形成印像,如果一个没有見过大海的人,无论如何想,也不可能有大海印像。这就是客观存在决定主现认识。人类知识无论从书本上,还是实践中,都是因外在的学习而丰富了自己大脑,因此知识是从外在学到的,才对。


老兵4200


知识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理性知识只能学到,比如,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是牛顿首先发现的,任何人不通过学习是无法获知首先发现者叫做牛顿。感性知识既可以学到,也可以感悟到,比如,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我们多数人可以学到,因为牛顿发现并传播了这一定律;也可以感悟到,如果这一定律没有传播到另一个类似牛顿的天才,那么,这个天才也可以独自感悟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感性知识属于规律,理性知识属于规范。规律只能发现,不能凭借主观意愿规定;规范应该是权利人在规律的基础上规定的,但是,掌握权力的人可以指鹿为马,把大家一直叫做鹿的动物重新规定为马。


生活旅程


我认为这两者是离不开的,就比如说孝顺父母这件事情吧。

在我们还是儿童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要孝顺父母,只知道父母的资源永远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然后等到我们上学之后,老师会结合书本教会我们各种各样的知识。渐渐的我们自己也会学的一些典故,知道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然后我们会学到“百善孝为先”。

等到自己慢慢成长了之后,总是会与自己的父母聚少离多的时候,我们会慢慢从心里感到愧疚,自己没有多在父母身边进行陪伴。

所以我认为,我们是先从外在的学习,或者发现,得到知识然后经过思考,感悟,积累,再沉淀的过程,将知识吸收,加深理解并实际应用。深入感悟发掘,寻根溯源,开拓脉络,从而发现更多的知识。


公子无心羽


学习加感悟,缺一不可。坐在前排的小女生,遵守纪律,一节课当中恨不得把老师所说的话全部记下来,但是他们的学习并不优秀。 其实老师讲课并不是每一节课全都是新课程。大部分时间是前几天讲过的,是复习。当老师讲到新课程时,注意力一下就集中起来了。这样的学生虽然有时精神不集中,但是新课程的每一个关键点都记住了,所以他们学习成绩比较好,学习也轻松。


唯我独尊487


晚上好!

外在学习与内心感悟相结合,两手抓,两手硬。

读书学习是获取知识的源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摘取“1+2、哥德巴赫猜想”数学领域璀璨明珠的陈景润,就是读书青年人的杰出典范。

“社会大学”亦是培养人才的大课堂,高手在民间。行万里路,如读万卷书。问鼎“斯诺克”台球世界冠军的80后得主丁俊晖 ,就是从小跟着父亲一根球杆闯天下,而且攀越上了人生的巅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为国🇨🇳争了光!

找到每个人适合的学习方式结合内心感悟才能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奔跑。

照片:早下手,从小就“锤炼”。


菩萨亦喜欢实在的人


只有学而知之,没有生而知之,知识当然是从外在学到的。

知识可以从书本上或实线中获得,人为什么要读书,要从小学读到中学直到大学甚至更高,是因为书本上的知识凝聚了前人千百年来的实践总结,是前人经过艰辛摸索甚至献出命获得的智慧结晶。

所以我们都要好好读书,从书中汲取大量有用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这还不够,学了书本知识还得付诸实践,在实践中验证和提高才算完整的知识。读万卷书行万路,“知行合一”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不能说没有读过书的人就没有知识,如许多工人师傅、农民,他们没读过多少书,但他们经过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工业、农业方面的的经验和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让我们掌握丰富的知识,去开拓美好的未来。


探文海


如何知"道"呢?

"虚一而静"指虚心、专一而冷静地观察事物,就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推荐《荀子·解蔽》,以下为部分节选:"……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满也,然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壹而静,作之,则将须道之,虚则人;将事道者之壹则尽,将思道者。静则察。知道察,知道行,体道者也。,谓之大清明。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

〔译文〕人靠什么来了解道呢?回答说:靠心。 心靠什么来了解道呢?回答说:靠虚心、专心和静心。心从来没有不储藏信息的时候,但却有所谓虚;心从来没有不彼此兼顾的时候,但却有所谓专;心从来没有不活动的时候,但却有所谓静。人生下来就有智能,有了智能就有记忆;记忆嘛,也就是储藏信息;但是有所谓虚,不让已经储藏在心中的见识去妨害将要接受的知识就叫做虚心。心生来就有智能,有了智能就能区别不同的事物;区别不同的事物,也就是同时了解了它们;同时了解它们,也就是彼此兼顾;但是有所谓专,不让那一种事物来妨害对这一种事物的认识就叫做专心。心,睡着了就会做梦,懈怠的时候就会擅自驰骋想象,使用它的时候就会思考谋划,所以心从来没有不活动的时候;但是有所谓静,不让梦幻和烦杂的胡思乱想扰乱了智慧就叫做静心。对于还没有掌握道而追求道的人,要告诉他们虚心、专心和静心的道理,以作为他们的行动准则。想要求得道的人,达到了虚心的地步就能够得到道;想要奉行道的人,达到了专心的地步就能够穷尽道的全部;想要探索道的人,达到了静心的地步就能够明察道。了解道十分明察,知道了道能实行,这就是实践道的人。达到了虚心、专心与静心的境界,这叫做最大的清彻澄明。他对万事万物,没有什么露出了形迹而看不见的,没有什么看见了而不能评判的,没有什么评判了而不到位的。他坐在屋里而能看见整个天下,处在现代而能评判远古,通观万物而能看清它们的真相,检验考核社会的治乱而能通晓它的法度,治理天地而能控制利用万物,掌握了全局性的大道理而整个宇宙就都了如指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