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天天教研听课,能提高学生成绩吗?

努力奋斗河南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再好的事情一旦走极端,势必会走向良好愿望的反面。

必要的教研听课对提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有好处的

当过老师的都听过课,或者被听过课。

1、听课的时候,可以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别人讲的这节课,能发现一些不足,能看到一些长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利于自己教学水平的提升。

同时教室里一旦出现老师或者领导听课的时候,这节课学生们会听的格外认真,回答问题也变得更加积极。

2、被听课的时候,自己需要提前对所讲的内容进行梳理、整合,认真备课,研究教法和学法,千方百计地把这节课上好,争取给听课者留下好的印象。

从这两个方面分析,必要的听课活动对提高学生的成绩是有益的。

频繁的听课会成为教师教学中的负担

学校的听课形式主要有: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等。

无论是哪一种听课方式,都要组织部分教师进行听课。我们知道每节课的时间大约是40分钟或者45分钟。

每天如果听上几节课,就会被占去几个小时。对自己的备课、作业批改等常规工作就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而频频承担讲课任务的老师,更是一种负担,把一节课准备成优质课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工作时间不算,还可能占用休息时间。

频繁的听课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这里说的影响是指负面影响、不利影响。

教室里偶尔有老师过去听课,学生们会感到很新鲜,表现得更加认真、好学。

如果听课成了一种常态,学生们也就不再在乎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相信很多老师有这种体会,没有其他人听课的时候,自己的课堂是真实的一种发挥,是最有利于提高课堂质量的一种反映。

如果有其他人听课,教师可能会在讲课的外在形式上、花样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多,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华而不实的东西多了。

长此以往,华丽的课堂形式不一定能够结出丰硕的果实。

怎样的教研听课形式是可取的呢?

  1. 根据学校的办学规模确定适当的听课活动。即使最频繁的听课活动,也要限定每位老师的被听课次数,不要超过每周1次。

  2. 听课结束后,一定要向被听课的老师进行反馈情况,既说优点也说缺点。

  3. 学校教导处等部门应该根据学期教学的节奏,适当安排新授课、讲评课、复习课几种类型。

  4. 对新任教师要进行跟踪指导,多听老教师、骨干教师讲课,然后由他们主讲几节汇报课,组织人员进行评析,帮助他们的进步与提高。

  5. 营造良好的教研听课氛围,做到听课者虚心学习,被听课者虚心请教。

总之,我认为合理的教研听课形式以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为前提,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成绩,不能走上另一个极端,否则物极必反、得不偿失。


我是朗月寒雪,欢迎关注,一起聊教育。


朗月寒雪


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历,我发现教学成绩和教研听课真的没有一点关系。有的老师讲课好,部级优课,省市级讲课一等奖拿了个遍,但每次考试确实年级垫底;有的老师讲课普通水平,但人家善于抓学生,每次大小考试都是年级第一。

教研听课就是逼着老师钻研教材,调高教学能力。为了应付听课,老师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做课件,研究教材上哪有时间辅导学生啊!考试最终是学生来答卷,得不到老师认真辅导的学生成绩肯定考不好。


睿雪


学校天天教研听课,还是频繁了,一周听一次最合适。

听课是教研的一种方式,直接提升的是教师的教学能力, 最终受益者却是学生。所以,教研听课是能够提升学生成绩的,而且是最高效的。


我校一街之隔的高中,是一所市级重点中学。学校很重视年轻教师的培养,但一些年轻教师还觉得不够,还主动天天去听“师傅”的课。年轻教师,为什么肯这样花功夫?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成绩,也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也能说明这一点。

我的听课成长,分为三个阶段:挑不出授课者毛病的阶段、听授课者思路阶段、听授课者怎样指导学生学习的阶段。

1.挑不出授课者毛病阶段。

那是年轻的时候,自己上课生怕讲错,生怕讲不完,所以关注点就是怎样把课程讲完,怎样不讲错,于是参考书就是我的救命恩人,完全十足的照本宣科。这个阶段我去听课,除了能够评价别人的仪表、普通话、板书外,其它什么都不能评价,觉得人人都比我上得好,我挑不出别人的毛病。所以,那个阶段,我的教学业绩是很差的。

2.听授课者思路阶段。

由于不断听别人的课,又不断地琢磨自己的课堂,终于能听懂别人的上课思路了。这个阶段听别人的课,能判断别人的教学设计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在哪里该怎样改进。但内行一看就明白,我的关注点仍然在教师的教,而不在学生的学。这个阶段,我的教学业绩有提升,但是不大,自己也很费力。

3.听授课者怎样指导学生学习的阶段。

这也是进入新课程学习的时期了。我去听课,不但能听出授课者的教学设计思路,而且能听出授课者是怎样指导学生的,效果好不好。很明显,我的关注点不只停留在教师的教,更在于学生的学了。这个阶段我的教学成绩有了质的提升,在我们当地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学生成绩的提升,带来了影响力的提升,我从2013年开始,多次被聘请为中学语文学科教师各种培训的指导教师:







一路走来,我能取得一点点成绩,虽然不全是听课的功劳,但是,多听别人的课,是重要的一条提升自己的途径。自己的能力提升了,学生成绩 提升就是自然的了。

那么,听课是怎样提升自己,从而提高学生成绩的呢?最大的感受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听别人的教学设计思路。

2.听别人的问题设置。

3.听别人的课堂具体教学活动安排。

4.听别人对学生评价的语言和形式。

5.听别人课堂中流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

教学是一门艺术,实践性非常强,多听别人的课,可以促进自己的快速成长。所以,给年轻教师提点听课建议:

1.多听。听得多了,才谈得上集思广益,自己的认识才会有质的提升。

2.听后多交流,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多交流、多表达,思维才活跃,自己的灵感才有可能产生。

3.主动邀请别人听自己的课。旁观者才清,也许别人的一句指点,就可让你走出当时的迷雾而进步一大步。

所以,不要怀着偏见和抵触情绪去听课。要怀着不断提升自己的目的,谦虚地走进别人课堂,也勇敢地邀请别人走进自己课堂,在互听互评中不断地提升自己,从而为促进教育的向前发展尽一臂之力!


语文思维


按理说,教研搞得好,应该提高能提高学生成绩。但“天天教研”就有流于形式之嫌,不仅不能提高学生成绩,反而引起老师抵触,起到反作用。目前,基层中小学的教研现状大体呈现如下特点:

一、教研大多流于形式。

1.自上而下强制规定。目前,各级教科研活动都是自上而下的强制安排,硬性规定。不可否认,与教学实际存在不协调。

2.教师疲于应付领导。基层中小学教学工作繁重复杂,教学之余必须参加教科研,疲惫的状态无心教研。

3.教研有形式无内容。所谓教研,许多都流于形式。最突出的表现是随便聊一聊,留下教研记录,草草了事。

4.教研次数太频繁。就像题主所说的“天天教研”,如果真的如此频繁教研,到底研什么?可以说,没有课题可研。

二、教研与教学脱钩甚至冲突

1.教研内容与教学无直接关联。许多教研内容都是围绕着打造优质课,评推优质课等与教学关联不大主题开展的。对于教学的促进作用有待商榷。

2.教研时间与教学时间冲突。因为教研是集体活动,很难找到统一的空闲时间,所以有时有教研活动,就需要学生上自习课。

3.教研太多导致老师精力分散。教研活动一般都要安排所有教师发言,发言老师要提前备课,准备内容。这种活动太多就会分散教师精力,不利于教学。

所以,如果基层学校要把教科研真正落实到实处,对教学肯定有帮助,但如果仅仅流于形式或让教学给教研让路,对教学肯定没啥好处,更谈不上促进。

一家之言,欢迎探讨!如您喜欢,请加关注并不吝点赞、转发!



燕舞春来


教研听课确实能提高老师业务水平,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独到之处,听课可以提高自己的见识,不同层次学生确实有自己的见解。同时增长自己的经验。但是实际上又存在问题。

教研往往流于形式

天天教研,只是应付检查,毕竟天天教研比较挤占时间,有限的时间不能挖掘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规定某一节课,天天还要上课,备课,有问题时已经随时讨论了,教研时可能已经没有问题了。

而教研没有明确的计划目标,老师疲于应付,只能流于形式。

教研没有实质内容

这与老师的思想认识有关。毕竟老师们之间存在合作,也存在竞争,有的老师把成绩看的比较重,认为自己的东西,不轻易的透露,说的都是表面的东西,一带而过,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想听的老师认为是敷衍。时间久了,自然而然的就是自己弄自己的,没有时间和兴趣去交流。

教研听课只是一种互相学习的一种手段,做好了对教学是有积极作用的,如果流于形式还是紧靠个人能力的话,会失去集体的作用。


欢迎留下不同看法,欢迎点赞关注!共同交流教育问题


轻拂高中物理


教研,就是对教育教学的研究。

教学质量在教师。

师生关系就是教学成绩。

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决定了学生的成绩。

现象一:多年的老教师成绩比不过刚入职的年轻教师。难道老教师知识不到位吗,老教师经验不足吗?相反新教师存在知识不到位、经验不足、课堂教学手段低下等问题,可是反而成绩好。

究其原因:年轻教师受到学生的喜爱。她们穿着时髦,打扮受到学生的青睐。爱屋及乌,因此这门课程就好。

现象二: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所带班级成绩好。同样是这样的老师受到学生的喜欢。还是爱屋及乌。

现象三:课堂吸引力强的成绩好。无论你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吸引学生,只要学生喜欢就好。你的幽默风趣,你的渊博知识,你的亲和力……都可以吸引到学生就行。

综上,只要学生喜欢你,但你的教学水平不一定高,成绩也会好。成绩是学生学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


皮子420


学校天天教研听课,能提高学生成绩吗?个人以为,这两者没有必然的关系,但肯定有部分联系!

一、教研课的意义

教研课的意义何在?上教研课,就是老师们之间互相听课,互相评课,其目的不用说,说为了让老师们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既然,教研课的目的如此清楚,又怎么能说,上教研课没有意义呢?本人所在的学校,一直以“扎根课堂搞教研”为根本的教研形式,个人觉得所有老师多少都肯定还是有点收获的。

一节同样的课,各有各的上法,加上每个老师的素质不同,他们各自处理重难点的方法和策略都是不同的。

有的课,听过后,的确能给我们留下较深的印象,的确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示,这对老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成长极有好处。

二、教师素质与教学效率

恐怕谁都无法否认,教师素质与教学效率之间的联系。一个素质高和有经验的教师,上同样的课必然驾轻就熟,挥洒自如;一个刚入职不久的教师,上同样的课,则可能要生涩的多。

教研课的目的,刚才已提到,教研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教研活动的形式,让大家相互学习,整体提高教师的素质。

如果每个教师的个人能力都有所提高,全校的课堂效率自然也会得以整体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最终受益的自然还是学生。

三、两者的关系

教研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素质为宗旨的,至于每位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能提高多少,这可能与每位教师自己学习的态度等有关系。

但不管老师们能有多少提高,只要是对老师提高素质有益的活动,学校这样做就是正确的,无可非议的。

因为只要老师的素质提高,最终受益的肯定还是学生。所以,且不管,老师能真正从这种教研课中有多少收获,只要是有利于教师素质提高的活动,本人就都是赞成的。

学生成绩的提高,肯定离不了老师的精心指导,所有的学生肯定都希望自己能遇到一个经验丰富,素质较高的老师,如果是这样,那我们就应无条件的支持学校的教研课!


山坡喜羊羊


学校天天教研听课,能提高学生成绩吗?当然可以了,而且,很大程度上,学生的成绩正是这样提高的。如果对这点有疑问,就是十足的教学外行。

就算不是教师,没有亲身体验,但只要看到每个学校都在大力抓教研,不少领导都要深入第一线听课评课,就知道这些工作都是学校的正常工作,目的都是提高学生的成绩。

不懂的人,知道部队士兵每天不上战场,就是上操喊口号,做思想政治工作,野营拉练,能多杀敌人吗?演员不表演,整天压腿练嗓子,能演好戏吗?

学习的主战场是课堂,但对主战场提供保障的还有许多。从老师来说,其个人修养、学识水平、教授能力、施教方案都很重要。从学生来说,其理想抱负、学习目的、注意力、基础知识、学习习惯非常关键。而教师和学生之间,还有教材。一个教,一个学,怎么教,怎么学,都大有讲究。教研的过程,就是提高教师认知水平,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吃透教材,研究教法的过程。教研的目的,就是精简课堂,优化材料,制订方案,处理问题。

没有不制订作战方案的指挥员,没有不熟悉剧本的演员,没有不看懂图纸的施工员,没有不了解市场行情的商家。

领导听课,就是要了解教师,把握学情,以便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发现优点及时推广。正如打仗,必有大量后方工作为前线胜利做保障,学校里,也有不少人员为教学搞服务。每一仗的时间不会太长,但后勤工作不能太短。每节课时间有限,但准备工作不可仓促。一场戏,演一两个小时,但拍戏,得多少时间?

学校天天教研听课,定能提高学生成绩!


胸怀宽广


天天教研有点太形式主义了!教研在本校内应该是根据时间段或人事变动时,进行取长补短,发现问题,改进新方法的情况,而不是为任务或应付而走过场。既然搞就要搞出点新东西来,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李文彬531


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帮助的。多数学校都提倡教师之间相互听课,一般都规定有教师每月或一学期听课节数,而作为教师常规工作内容加以考核。教师之间利用空堂相互听课,对自身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是有帮助的。

学校的教研活动,应结合学校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宜过多,无目的。一般每月一次适宜。而且应提倡教研活动的授课教师人人参与,教研组长和教学分管领导要积极帮助指导。

教研活动不但要注重公开授课教学过程,而授课教师应说课,汇报本节公开课的设计目的要求,应重点解决的问题,而授课后存在什么不足。听课教师应发表听课感受,进行评课。

教师利用空堂听课主要目的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吸取別人好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样的教学内容,别人的教学过程和方法怎样?换作你去上,应该怎样上?一节课成功与否,关键在你所教的内容(知识)学生是否掌握。学生弄懂没有。教师的提问,作业完成效果是反馈的途径。教师的课后反思也十分重要,备课已经设计好的(计划),授课后怎样?主要存在的不足在哪里?自己心理应有数。

因此,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应有谦虚向别人学习的心理,特别是那些课上得好,教学质量高的教师的课,多听几节对自己是有帮助和提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