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的一條小路引發的千年情懷,曹操、李白都留佳篇

曹操(155-220)字孟德,東漢沛國譙郡(安徽亳縣)人。20歲舉孝廉,歷任洛陽北部尉、頓丘(今河南清豐)縣令,頗有政績,後參加鎮壓黃巾軍起義,在董卓之亂引發的豪強割據勢力的大混戰中,逐步擴展了實力。建安元年(196),他奉迎漢獻帝建都許昌,從此“挾天子以令諸侯”,贏得了政治優勢。由於他施行了“唯才是舉”、抑制豪強、限制兼併、廣興屯田等一系列進步措施,先後擊敗了呂布、袁術、袁紹等豪強集團,統一了北中國。官至大將軍、丞相,封魏王。曹丕稱帝,追尊他為“武皇帝”,世稱魏武帝。

焦作的一條小路引發的千年情懷,曹操、李白都留佳篇

曹操

曹操不僅是一位很有作為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氣貫長虹的詩人。戎馬倥傯之中橫槊賦詩,表現出了一位政治家的博大胸懷,並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的建安風骨。建安時代是一個天崩地裂的時代,戰爭與動盪賦予了當時文學的主旋律——蒼涼慷慨、激烈悲壯,這就是“建安風骨”,而最能體現這一文風的就是曹操的《苦寒行》。讓我們跟隨魏軍一起體味1800年前的那個寒冬——

建安11年(公元204年)冬,曹操親率大軍從許昌出發,北渡黃河,經由懷(武陟、修武)向山西進發去平定袁紹的外甥高幹。到雲臺山後,無路可行,就沿著雲臺山向西前進,從沁陽常平艱難地攀越太行。行至“羊腸口”,眼前的景象把曹操驚呆了,一首《苦寒行》隨即吟出: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頸長嘆息,遠行多所懷。我心何怫鬱?思欲一東歸。水深橋樑絕,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無宿棲。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飢。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東山》詩,悠悠令我哀。”

焦作的一條小路引發的千年情懷,曹操、李白都留佳篇

嚴冬行軍,何等辛苦。“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從河南沁陽至山西晉城的山道,古名羊腸坂,(成語羊腸小道即源於此)可見道路之艱難,也難怪車輪都碎裂了。詰屈是迂迴曲折之意。風雪之中,只見野獸不見人,樹木也是光禿禿的。

曹操似乎並不喜歡打這種仗,“延頸長嘆息,遠行多所懷。”嘆什么?又懷什么?他想念自己的故鄉沛國譙縣,“我心何怫鬱,思欲一東歸。”怫鬱為憂愁不安之意。“水深橋樑絕,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無宿棲。”橋斷了,大家亂轉,不知今晚何處宿連回去的路也找不到。算了算了,還是先吃飯。可是吃飯也難,“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士兵們挑著行囊邊走邊採集薪柴,用斧子敲下冰塊燒粥。由自己的“思欲一東歸”,又看到部下的窘境,魏武帝不由想起了周公的《東山》,深長的悲哀,陣陣襲來。“悲彼東山詩,悠悠使我哀。”這些士兵們能否戰勝生還?他們的家園是否已是一片荒蕪?他們的妻子是否倚門望歸,盼穿秋水?他們的戀人是否暗惜青春,待嫁心切?“天地間,人為貴”(曹操《度關山》),什么時候,我也能像周公一樣,對凱旋的士兵們宣稱,“制彼裳衣,勿士行枚”,我們再也不打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