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百家饭长大的常香玉

一代豫剧大师常香玉,她的“戏比天大”的名言广为所知。而与许多豫剧大师们一样,常香玉的出身也是相当穷苦。

1923年10月,在河南省巩县(现为巩义),一个小女孩呱呱坠地。这个小女孩出生时,哭声响亮,父亲张茂堂就给她取名张妙玲。由于自己是唱戏的出身,所以他也希望妙玲今后也能以唱唱戏来谋生。而这个张妙玲就是后来的豫剧大师常香玉。

出生后,张妙玲最初由奶奶带着。7岁时,奶奶去世,由于生活所迫,妙玲不得不跟着母亲讨饭吃。一次,小妙玲到一个富户家讨饭。这家正在吃饺子,小妙玲看着眼馋,就多停留了一会儿,而这家的一条大狗窜了出来,小妙玲赶紧躲闪,碰到了一棵树上,胳膊也受了伤。因此说,妙玲的童年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一点也不为过。

9岁时,一次,妙玲的姑姑到娘家走亲戚,得知小妙玲已经9岁时,建议其哥嫂让妙玲当童养媳,而小妙玲听后死活不答应,她向父母提出了自己想唱戏的想法。她的这一想法得到了父亲的同意。随后,父亲张茂堂就带着小妙玲来到密县(今新密)安了家。由于白天需要下煤窑,张茂堂就利用晚上的时间教女儿唱戏,有时也到戏班里串个场。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小妙玲喜欢唱戏,并以此为乐,白天她常常看演员练功,夜晚就在家里苦练。同时,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她也逐渐有了演唱、表演的功底。一天,戏班演出《老包铡陈世美》,一位小演员因生病不能上场,临时救急,戏班就建议让9岁的小妙玲上场。正是这不经意的一次救场,让小妙玲第一次有了登台唱戏的机会。而这次演出,小妙玲演得还蛮像那么回事。

常言道: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那时,唱戏被被为下九流。当张茂堂与女儿张妙玲演出的事,被传到了老家人的耳朵里后,张家族人就给张茂堂发话,如果小妙玲还是唱戏,她决不能再姓张姓。无奈之下,张茂堂就将小妙玲认给了一位小饭铺老板、戏迷常会庆。既然认了干爹,还得有个新名字。张茂堂与常会庆两人经过商量,就取《三国演义》里楚霸王项羽的谐音“香玉”作为小妙玲的新名字。从此,常香玉的名字就叫开了。

1935年,常香玉随周海水的太乙班来到开封。此时,开封的戏曲舞台名角辈出,有陈素真、马双枝、司凤英等名家,特别是陈素真更是独占鳌头,被誉为“豫剧皇后”。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豫西调的太乙班,以及还不出名的常香玉来说,想要立足谈何容易。初开始,周海水为常香玉安排的都是垫戏,后来他逐渐被常香玉的表演、唱功所打动,就把常香玉推上了前台。而常香玉经过几年的磨练,也不负众望,在古城汴梁渐有名气,而到13岁时,她已经成为该戏班的主演,并轰动了开封城。


\u00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