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碑帖之大成的王鐸書法,我們該如何學習?有一點需要認真識別


多年來,明末清初的大書法家王鐸一直是書法愛好者競相學習的對象。很多人說,這得歸功於日本書法界對王鐸的重視,其實也不全是,更主要還在於王鐸在書法方面驚人的造詣,和其大氣魄的筆調適合當下大空間的展覽要求,模仿者自然蜂擁而至。當然,並不是誰都適合摹習王鐸,還要和自己的性格稟賦相對應,尤其要對王鐸書法有全方位深刻的理解,才能學好進而化為己用。但凡人都不能完美,書法亦然,王鐸也有其弱點,尤其是晚年作品,學者還是要擦亮眼睛,好好甄別。那麼,我們應該學習王鐸書法哪些方面呢?

集碑帖之大成的王鐸書法,我們該如何學習?有一點需要認真識別

王鐸書法


王鐸的成功法門:攻一家,博採眾長

王鐸一生都在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書法下浸染,並在不同時期用自己的方式不斷詮釋二王法帖,中晚年更是把臨摹二王一路法帖當做作品售賣或贈親友。

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書學》說:

一生吃著二王法帖,天分又高,功力又深,結果居然能夠得其正傳,矯正趙孟頫、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於明季,可說是書學界的“中興之主”了。

王鐸也記述道:

聖教》之斷者,餘年十五,鑽精習之。今入都,覿今礎所有與予所得者,予冊更勝也。將歷三十年,如天宮星纏,起止次舍,時晷日眯,殆杖而後行,轉以自軹。可見逸少之書與淳化帖玄微渾化,信學書者之潭奧矣。其珍摹靈林,勿褻此寶。昔人云,仙芝煩弱,既匪足讎蟲虎瑣碎,又安能匹時,取而味之終身焉。以測天者,步此冊可也。


集碑帖之大成的王鐸書法,我們該如何學習?有一點需要認真識別

王鐸書法


循著二王的路子,王鐸採取了“上溯下涉”的方式進行,上溯即追尋王羲之書法的源頭,如張芝、鍾繇、索靖等諸多魏晉人的法帖,下涉便是找尋受二王影響很深的後輩大書法家,如褚遂良、顏真卿、米芾等等,尤其是對米芾的學習,王鐸可謂是花足了功夫,不僅運筆上、體勢上,還是用墨、章法等方面都進行了很好地繼承,並由此形成了自己的體勢。王鐸自己說:

米芾書本羲、獻,縱橫飄忽,飛仙哉。深得《蘭亭》法,不規規摹擬,予為焚香寢臥其下。

從中可以看出,王鐸對米芾的痴迷到了瘋狂的程度,都“焚香寢臥其下”了。

王鐸對書法的論述多圍繞二王一路的學習,這主要源於當時尤其是清初學界對二王的追捧上,不學二王,便是野路。王鐸說:

吾書學之四十年,頗有所從來,必有深於愛吾書者。不知者則謂為高閒、張旭、懷素野道,吾不服、不服、不服!

王鐸在當時之所以被一些保守派稱為“野路”,顯然也和他對碑學的繼承有很大關係,碑帖融合是晚明很多書法家競相的選擇,尤其是在篆隸方面,和王鐸齊名的黃道周、倪元璐、張瑞圖等皆如是。然而到了清初便不然,二王帖學的籠罩,是很多人對碑學有了偏見。但對在書法上有大志的王鐸來說,顯然不會滿足於單純的帖學上,而是不斷去上溯到書法的源頭,探尋書法真正的原始奧秘,把握書法鮮活的表現方式。從流傳下來的作品來看,王鐸在篆隸尤其是隸書方面也是花了巨大功夫的,可以說沒有對篆隸大開大合的大空間的學習,就沒有王鐸書法的鴻篇鉅製。王鐸總體面貌就是帖學的筆法,篆隸的空間。學之者對於這一點,不可不察。

集碑帖之大成的王鐸書法,我們該如何學習?有一點需要認真識別

王鐸書法


王鐸的書法創新:入古化古

王鐸對書法的創新,簡要歸納有以下幾方面:

其一是大篇幅的形制上,有些作品高度甚至超過丈餘。

其二是行草書的連綿上,之前的一筆書的連綿一般在10字左右,王鐸的作品多達幾十字,甚至通篇皆連綿,浩浩蕩蕩,煞是壯觀。

其三是用墨上,他大膽用潑墨的方式來書寫,很多字洇暈不成字,但卻有意外的效果,酣暢淋漓,震撼人心。

其四在章法上的突破,行距、字間距、落款、鈐印等上都進行了大膽的變革,例如字形搖曳多姿,造成了行間距、字間距犬牙交錯、錯落巨大給人一種體勢上強烈震撼感。


集碑帖之大成的王鐸書法,我們該如何學習?有一點需要認真識別

王鐸臨帖書


對於這些創新,王鐸不是憑空自創或是胡鬧的,而是有其淵源,他不過是將其進行了藝術的誇張與突破。因為他始終認為入古是書法的核心。他說:

書不師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詩文,有法而後合。所謂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也。如琴棋之有譜。然觀詩之《風》、《雅》、《頌》,文之夏、商、周、秦、漢,亦可知矣。故善師古者不離古、不泥古。必置古不言者,不過文其不學耳。

忠於古而不擬於古是歷代大多數書法大家成功的不二法門,王鐸不過來歷更多、膽子更大罷了。王鐸說:“一日臨帖,一日應索”。 “應索”就是應別人書寫需求,這也是王鐸發揮自己個性、大膽探索的時候。王鐸五體皆能,但主要以行草為主,具體而言,王鐸的創新出處主要來自這些淵源:

一是結字,以二王為主,旁涉米芾、褚遂良、顏真卿、李邕等,字法空間來自篆隸,而結字分割處理,主要基於米芾的大行草如《虹縣詩卷》、《吳江舟中詩卷》、《學書帖》、《西掖黃原拓》等。他在《臨米芾手扎》首頁這樣寫道:

“擬米芾體,海嶽根矩二王,頓挫變化自成一家。宋一代獨邁者世鮮能,深知本乎晉也。

二是用墨上,主要濃墨、焦墨處理主要基於隸書、顏體楷書和米芾大行草書,淡墨、溼墨等來自繪畫;

三是連綿草書顯然來自二王和張芝,王鐸將其拓大拓長;

四是王鐸書法的大形制,則是基於對篆隸、顏體和米芾大行草的繼承和繼續發揮。


集碑帖之大成的王鐸書法,我們該如何學習?有一點需要認真識別

王鐸連綿草


王鐸一生在書法上涉獵面甚廣,涵蓋了真行草隸篆五體,在二王的主線下,觸類傍通了許多法帖和碑刻。這裡需要的本領就是能“化”,否則能容易寫得不倫不類,成為“四不像”的怪物,王鐸這種“化”的本領不僅來自他對法帖、碑刻的熟稔和了然於胸,來自他在詩文、繪畫方面的高深造詣,更來自他把生命寄託在書法中。王鐸青年時期抱負滿懷,與倪元璐、黃道周等在翰林院時曾相約攻書,被稱為"書壇三株樹",入仕途後也得到不斷擢升,然而畢竟身逢亂世,身處高位志向卻得不到伸展,尤其明代滅亡後,王鐸投降了清朝,“貳臣”的憋屈心裡,他都寓之於書法中。他說:

每書當於譚兵說劍,時或不平感慨,十指下發出意氣,輒有椎晉鄙之快。

他還說:

予書何足重,但從事此道數千年,皆本古人,不敢妄為。故書古帖,瞻彼在前,瞠乎自惕。譬如登霍華,自覺力有不逮,假年苦學,或有進步耳。他日當為親家再書,以驗所造如何。

在王鐸顛沛流離的一生中,書法是他生命所繫。因為有了生命的澆鑄,才有了王鐸這支“神筆”。才有吳昌碩形容王鐸書法:眼前突兀山險巇,文安健筆蟠蛟螭。也才有啟功言曰:“覺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更才有日本人對他的膜拜,認為“后王(王鐸)勝先王(王羲之)”,並且將王鐸書法衍發成一派別,稱為“明清調”。


集碑帖之大成的王鐸書法,我們該如何學習?有一點需要認真識別

王鐸繪畫


王鐸的缺點:陰鬱的情緒需慎別

王鐸書法總體給人剛健跳蕩、雄渾奔放之感,滿滿的男人雄風,但晚年的頹廢、苦悶等情緒發之於書,也值得學習者識別。

清順治五年,也就是降清三年後,王鐸才來到北京,此時他已經五十七歲了。清廷授予他一系列官銜,如禮部尚書管弘文院學士、明史副總裁、禮部左侍郎、太子少保等等,都相當於部級高官,但他心如死灰,寄情山水、書畫,為官七年無所作為,與在明時截然不同。順治九年,王鐸在鄉里病逝,年6l歲。

降清的七年,是王鐸精神上最痛苦淒涼的歲月。他的好友黃道周、倪元璐都已“捨生取義”,只有他“苟活於世”,這種強烈的對比讓他受盡鄙視、備嘗煎熬。這對於一個藝術家是何等殘酷。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貳臣傳》中的“貳臣”分兩種:投降後死心塌地為清朝服務立有大功的,入甲編;投降得不徹底毫無建樹的,入乙編。按此標準,王鐸入了乙編……


集碑帖之大成的王鐸書法,我們該如何學習?有一點需要認真識別


同為降臣的錢謙益作《墓誌銘》中清楚記載了此時王鐸的狀態:

“既入北廷,頹然自放,粉黛橫陳,二八遞代。按舊曲、度新歌,宵旦不分,悲歡間作。”

王鐸內心的矛盾與糾結難以排遣,便醉情酗酒,

“居常垢衣跣足,不浣不飾,病亦不肯服藥,久之更得愈,則縱飲,頹墮益甚”。晚年更是到了幾乎自殘的境地:“吾自知壽命不長,出則召歌童數十人為曼聲歌娛取醉或宵夜不分以為常,間召青樓姬奏琵琶月下,其聲噪泣涼蜿輒悽悽以悲。居常垢衣跣足,不浣不飾,病亦不願服藥,久之更得愈,愈則縱飲,頹墮益甚!”

臨死前,他交代家人“用布素殮,壟上無得封樹”,以此可見一斑。至今,他的墓在哪裡仍是一個謎。這些發自內心的陰鬱情緒不自覺也呈現在他晚年的書法中。需要學習者謹慎識別,否則王鐸好的東西沒學到,陰鬱的負面情緒卻沾上了。

當然晚年的這些負面情緒有時也被轉化為作書的激情和宣洩,造就了他詭異多姿的晚期風格。縱觀王鐸一生的書法貢獻,無愧於“中興之主”的稱號,可以說是集碑帖學之大成,而成造化之大功。


集碑帖之大成的王鐸書法,我們該如何學習?有一點需要認真識別

王鐸《枯蘭復花圖跋帖》


集碑帖之大成的王鐸書法,我們該如何學習?有一點需要認真識別

王鐸書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