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过奶奶做的最好吃的食物是什么?

文案猎手


奶奶会做很多传统美食,最常吃的是土豆焖饭。

四川农村闷热的夏天,蔬菜不多,家里种的四季豆,土豆都是丰收的季节,奶奶切点腊肉熬成喷香的猪油,炒土豆块和豆角,放点水没过土豆,米饭盖在上面,米饭上放点渣海椒,水开了用小火焖上半个小时,满屋飘香,腊肉的香味,土豆金黄香软的锅巴,豆角和米饭的清香,渣海椒的辣味,都在一锅土豆焖饭里,真是最最怀念的美食。

如今到了城里,奶奶焖饭的工序没有忘记,自己也能做,就是没有奶奶做的香,不知道是少了柴火铁锅慢焖,还是少了奶奶亲手做的心意。

下面是我自己做的土豆焖饭,形态差不多,神韵差很远,继续努力。








蒙蒙的碧螺春


做过许多次饭,吃过很多种菜,最难忘的是奶奶烙的葱花油饼,外皮油黄色,口感酥焦,内里软糯,满口生香。

小时候,因为父母工作忙,爷爷又在外地工作,从能记起事情开始,陪伴我们兄妹的是奶奶。奶奶身材不高,满头银发,笑容慈祥,一双裹过的小脚走路颤巍巍的,很怕她摔倒,每每想过去扶着她,她都笑着推开了,说自己能走。

小时候的生活水平很低,有的家庭还存在吃不饱饭的现象,更别说美食调剂生活了。奶奶却能给我调剂着做当时认为的美食,鸡蛋手擀面、蒸花卷、摊煎饼、烙葱花油饼……,这些美食中,我们最爱吃的就是烙的葱花油饼。

当我有八、九岁的时候,奶奶烙油饼我就能帮的上忙了,在旁边递锅铲,端盘子,省得奶奶惦着小脚来来回回的跑。现在细想了奶奶当时烙饼的流程,和面--醒面--油盐葱花--包上葱花擀制饼坯--下锅烙,和现在油饼的制作流程几乎无二。奶奶一锅里面放上三个,这样每次熟三个油饼,我们兄妹三人每人一个,一出锅,我们迫不及待的拿起,烫的俩手交替拿着,咬上小小的一口,葱香味飘满小屋,奶奶就笑着让我们慢点吃,别烫着。

现在也会买街上的葱花油饼,也很香,有的也酥焦,但吃的时候总感觉差了点味道,只是每当吃油饼的时候就想起了奶奶烙的油饼,想起了小脚奶奶慈祥的笑容。





54时间海


我的奶奶已经去世多年了,在我小学还没有毕业的时候,就已经过世了。我小的时候,奶奶很疼爱我,虽然他的孙儿孙女那么多。

奶奶一生是个能勤俭的农村人,我长大开始读书的时候,奶奶年纪,已经很大了,不再适合下地干活。

但是奶奶总是闲不着,平时总是有空就在村到处转转捡柴火,一来二往,她住的地方屋檐底下总是堆满了各种柴火。

有了这些柴火,奶奶就可以为我们做好吃的东西。其实平时奶奶的正常吃饭,都是由他的几个儿子,也就是我的几个叔伯轮流来保障。每天到了饭点的时候,都要派人将煮熟的饭菜,送到奶奶的房间。

那个时候,农村里普通家庭里的菜油水都很少,每天都是吃素菜的多,甚至有的家庭小孩多还吃不饱饭。我最怀念的,就是奶奶给我们煮的苦瓜囊。

很多人家煮苦瓜(有的地方也叫凉瓜)的时候,将瓜破开,里面的苦瓜籽全部都要掏出扔掉。

奶奶见到了总喜欢把借些苦瓜籽捡回来,洗干净后将苦瓜籽外包裹住的苦瓜囊皮剥下来,当做菜煮来吃。

没有油水,奶奶就将平时送给她吃的饭菜里的肥肉舍不得吃完,留下来一两块放到苦瓜囊中一起煮。那时候的我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平时肚子都很饿,见到什么都想吃,包括奶奶煮的苦瓜瓢。

每当奶奶升起柴火的时候,我总喜欢在旁边守着,看着那一锅的苦瓜囊在那里滚腾腾的,闻着的那诱人的香味,真的是一种人间最好的享受。

这种东西,别说是现在的年轻人可能连看都不会看,就是当时农村人也都是当垃圾扔掉的。但不怕你笑话,那个时候我就是觉得,奶奶做出来的这种苦瓜囊很好吃。这种味道一直留在我的回忆中,到现在……

我很幸运,在哪个兵荒马乱的时代,有幸陪伴奶奶走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听奶奶讲那个永远也听不腻的放牛娃宿竹林、饮露水的故事……


桂农通


但记忆里还留存着最后的感觉,那就是酸菜鱼了。

奶奶做的酸菜鱼真的很香很美味。我们一家人没有跟奶奶住在一起,爷爷奶奶住在老家山村里,我们只有寒暑假的时候,才会回去看望他们。

那年,是冬天,非常冷。山村里一片白茫茫的雾,走过小溪叮咚的石板桥,下面就是奶奶的老家,也是我们的根。

屋里飘着饭菜的香味,最独特的要属那盆酸菜鱼了,奶奶会把自己磨的豆腐加进去煮,鱼的鲜味跟酸菜的咸味,豆腐的奶香混合着,翻滚的热汤,把豆腐吃进嘴里,一口浓浓的酸汁喷溅出来。那是世上最美味的酸菜鱼了。

可惜,现在奶奶老了,走不动了,只记得我的名字,却不认识我了,甚至现在吃的东西也少了。我不知道还能陪伴她多久,只希望她每天都能开开心心的。那记忆里的酸菜鱼,我只要一见到奶奶,就相当于又品尝了一遍它的味道。


乔帮主在南京


我从小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农村,我记事起,村里还没通电。

在我长到五六岁时,父母外出广东打工,我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他们非常疼爱我,有啥好吃的都会首先给我吃。

我记忆中吃过奶奶做的最好的菜是“米粉蒸肉”。

肉最好是新鲜的五花肉,裹上米粉,然后放在锅里蒸。

这道菜做法比较简单,除了盐,不需要放什么调料。

那时在农村,不是你有钱就能吃到肉的,大部分人养一头猪是为了过年用。

偶尔有人担着猪肉来卖,爷爷奶奶买一点,打打牙祭。

后来我去城里读书了,也是奶奶照顾我,但是生活要好许多,基本餐餐有肉,没隔一段时间,我都会叫奶奶给我做“米粉蒸肉”。

后来读大学,离家就远了。但每次回家,奶奶必然会做一道“米粉蒸肉”等着我。

有一次,跟朋友在饭店吃饭,看见有“米粉蒸肉”。于是我点了一份,但那味道跟奶奶做的相差甚远,我不是说它做的不好,只是我的味觉已经习惯了奶奶做的那种味道。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那么怀恋家乡菜的原因。

它一旦形成,这一辈子都不会变,如同那味道,如同我的想念。




Jarrod4017


奶奶虽已故去,但儿时的记忆永生难忘!虽然不是很明朗,依稀模糊,时刻会在脑海中翻腾。

记得小时候:父亲兄弟姐妹较多,我们这辈人的堂兄弟姐妹也不少,那时都是分家而过,当时的生活水平是以填饱肚子为准则。每当奶奶吃饭的时候,身边会围一大圈,一碗饭奶奶没能吃几口,都被我们一人一口地给分享了……

依稀记得奶奶做的豆豉蒸腊肉特别香,到现在想起也会口水直流。

豆豉是奶奶自己亲手用黄豆制作的,腊肉是自家米糠,麦砆,野草煮熟喂养的猪,真正的土猪肉哦!

不能说了,口水已包不住了……








干就得了兄弟


小时候在奶奶家过,玩得无拘无束。奶奶家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房子。房子前面有一条河。河旁边有许多大柳树。我在那里还有几个小伙伴。


在那里玩的非常开心。有时跟爷爷下地干活。有时跟几个小伙伴在一起玩。


在奶奶家吃的什么东西都忘啦。唯有奶奶做的米酒没有忘,记得有一次我在外面玩够了。我回了奶奶家。觉得还很热。看到奶奶锅台上放着一盆米酒。我端起喝了一口。啊,又凉又酸又甜。真是好喝极了。到现在也没有忘掉那个味道。



还有一次,奶奶带我到生产队的牛房里玩。那里既有榨油的作坊。又有做粉条的作坊,我就在那里看他们做粉条。做粉条的师傅和奶奶他们的关系很好。有一次做粉条的师傅。把做粉条的面块。绑在木条上。放在灶台里烧。烧熟就拿给我吃。真是太好吃啦。吃到嘴里肉筋筋的。那时觉得真是太好吃了。后来时常想到吃那个烧熟的粉条块,再也没吃到过。


云T1an948


我小时候就是被奶奶一手带大的。为我的爸爸妈妈,也是因为生活的压力,早早的让奶奶带我。你我感觉我和我奶奶的感情还是非常深厚的。

我奶奶做的东西,我有两样最爱吃,一种就是我们老家的糊涂面条,还有一种就是老式薄煎饼。

我先来讲一下我们老家做糊涂面条的过程,一般来说,我奶奶会去地里面找一种叫做咪咕菜的野菜。哦,在里面加入面条,玉米渗,花生,黄豆。如果喜爱吃粉条的话可以加一点粉条。然后就放在一起,煮很长时间。奶奶妈上了年纪,牙口不是太好,所以说就把黄豆煮烂为止。然后再加上各种调料。以后也是最重要的,需要用热油,把蒜瓣儿炸一下,然后再面条里面用力一闷。发出刺的一声响,然后整个香味就弥散了开来。然后这个味道吃起来甭提有多香了,我小时候的最爱。



下面再来讲一下,我小时候吃过的老式薄煎饼。我奶奶说这个煎饼锅还是他嫁给我爷爷的时候做的。煎饼锅很小,它是一个圆形的,然后煎饼锅的中间它会鼓起来,上面有一个很厚很厚的盖子。也是奶奶在地里面找的那个野菜,和面拌的很稀,然后就直接摊了,就放一点盐,其他的什么都不放。但是由于这个锅的特性,摊出来煎饼特别特别薄。几乎就是把面糊放到上面以后,盖子一盖,过不了一分钟,煎饼就熟了。由于它特别的薄,所以口感也是非常的好。



现在想起来,我孩子会流一嘴口水。小时候虽然说经济条件并不是那么的好,但是奶奶也会想着发的,做东西给自己吃,还有一种,我们这叫玉米饼做起来也非常好吃。不会说像现在的这种玉米饼里面还放糖什么的,他就是用野菜和玉米加一点点白面,看出来的饼子,吃起来非常香。


农民阿忠


(廋肉蘸酱油的故事)

我在孙子辈里最小,记忆中,我只懵懵懂懂见过奶奶几回。

这是因为我爸爸妈妈两地分居,妈妈带3个小孩,爸爸照顾奶奶和大哥,所以第一次见奶奶是在我一年级的时候,寒假回老家过年。也许奶奶从我爸爸那里知道我不吃肥肉,一吃就吐,所以她煮饭的时候特意给我在饭里蒸啦一块大廋肉,那时是1979年,特别穷,按照那个瘦肉份量应该是几个小孩的分量,但是奶奶单独留给了我,还教我蘸酱油吃,真的很好吃!这是奶奶留给我记忆最深刻、最美好的回忆。每次回想起这个场景,真是热泪盈眶,历历在目!


铠侠


我家是属于豫东平原的,我出生以后家里的条件基本都改善了,小时候我是家里的长孙女,又是奶奶带大的,所以家里人都格外的宠着,不管什么好吃的都会有我一份,记得小时候最喜欢吃的还是奶奶做的豆酱团子,到了季节奶奶就会最很多,有辣的有不辣的,做好就在太阳下晒出来酱香味,然后每家分店,早上拿它炒个鸡蛋然后配着馒头吃在喝一碗面汤糊糊 别提多美味了,可是奶奶走了以后再也吃不到那个味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