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事变后,为何于谦要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而不是儿子朱见深?

史学达人


于谦的这个决定,为后来的夺门之变和于谦的冤死埋下隐患。但能因此而去怪罪于谦吗?肯定不能。

虽然一切尘埃落定之后,我们发现,朱祁钰并不是大明得以稳定的主要原因,可在那样的情形下,像于谦这种忠于国家的人,不敢抱半分侥幸心理,大明经不起半点动荡。

哪怕没有土木堡之变,幼主登基都是大忌,这叫“主少国疑”;国赖长君,一位成年的君主,显然更能处理这样复杂的局势。

还有一层未能说出口的顾虑。朱见深是朱祁镇的儿子,按照孝道,他应该听从朱祁镇的命令。那要是朱祁镇在瓦剌的威逼下命令朱见深开城门呢?他开还是不开?

开了,顿时成为大明的罪人;不开,大明皇帝就是个不孝之子,瓦剌大可用这一点来做文章。

朱祁镇也许能够熬过瓦剌的折磨,不下这样的乱命。可于谦不敢赌,所有忠于大明的官员都不敢赌。万一皇帝熬不过呢?

朱祁钰上位,至少不会把明朝政府陷于这么被动的境地,他和朱祁镇是一个辈分的。

当然了,其实还有一种更好的办法。那就是朱见深登基,朱祁钰继续监国,孙太后站出来主理朝政。她是朱祁镇的母亲,可以从孝道上压朱祁镇一头,哪怕他有乱命,明朝也大可在太后的主持下抗命。

可惜啊,真实的孙太后并不是《大明风华》里的孙若微,她只是个普通的后宫女子,接受的是贤良淑德的教育,没有半点政治才能,此前也没有接触过政务。谁敢让她主政?那是添乱。

假设一下,如果此时朱祁镇的母亲张皇后还活着,于谦等人想起来的定然是让她出来掌控大局,而不是找个成年藩王顶上。因为大臣们知道她有这种能力。

不过,话又说回来,张皇后要是活着,土木堡之变压根不会发生。

那么孙太后是否一无是处呢?倒也不是。虽然《明史》中记载,朱祁镇不是她的亲儿子,“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但朱祁镇始终是她抚养长大的,朱瞻基大约也默认此事。

所以朱祁镇一脉在位,才是对她最有利的。但在于谦的劝说下,她还是以国事为重,做出了支持朱祁钰登基的决定。当时朱祁钰的母亲吴贤妃还活着,于是宫中有了两位皇太后。这无疑分薄了孙太后的权柄。

总之,于谦拥立朱祁钰,为的是大明江山。七年后他有那样的结局,天下冤之。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朱见深)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朱祁钰)。

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被俘获之后,也先带着他到处敲大明边境的门,索要钱粮,这期间有些开了门,有些不开,可见在边关守将的心中,大位还在朱祁镇手里,朝廷没了主心骨,人心浮动,不知道朝廷到底有什么打算。



此时的紫禁城乾清宫里,兵部侍郎于谦靠着在流血事件中举措得当,成功安稳了郕王和百官,避免了流血事件的扩张,暂时顶替起了朱祁镇的位置,成为了朝廷的主心骨,使得政令有出,才不至于手忙脚乱。而在这个时候,尽快找到能完全替代朱祁镇的朱家人,让他们来主持朝局就是当务之急了。

在当时的朝廷中,有资格继承朱祁镇皇位的只有两个:年仅两岁的朱祁镇儿子朱见深,和已经二十二岁的朱祁镇弟弟、郕王朱祁钰。

在权衡利弊之后,于谦决定拥立朱祁钰为皇帝,全面替代朱祁镇,做好武备和瓦剌开战。

于谦为什么选择朱祁钰:

  1. 在朱祁镇离开之前,已经任命了弟弟朱祁钰为监国,这种自春秋时期就已有的制度,是在皇帝御驾亲征时,朝中必须安排重要人物监守,以免在皇帝离开整个朝廷就停止运转了。虽然能担任监国者多为储位已定的皇太子,可当时太子年幼,所以朱祁镇以弟弟朱祁钰监国,已经是实际上的国家副主席了,由他顶替朱祁镇的位置,阻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2. 朱见深年幼,后宫大权掌握在其祖母孙太后手里,而百官则以于谦、王直等为首,孙太后自然是想要自己的孙子继承儿子的帝位,可百官不同意。皇帝年幼,大事做不了主,那这主得谁来做呢?皇太后做主,还是大臣做主?最怕的是再来一个王振做主。立朱见深很容易出现内阁和后宫意见不一的情况,最直接的就是:双方关于朱祁镇如何处置就有着很大的冲突。
  3. 朱见深是朱祁镇的儿子,子为父纲,古代以孝治天下,如果朱见深继位,他背后的孙太后为了保护朱祁镇,保护朱见深的孝道,自然会力主求和了事,这对内耗过大的大明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尤其是也先贪婪成性,议和的条件肯定是开了又开,得一想二,朝廷就只能收刮民脂来满足其要求,这样的话就会激起民变,内部人心尽失,外部强敌压境的大明还能撑多久,这才是于谦最先要考虑的,南宋之事不可不鉴。
  4. 此外边将之所以在朱祁镇来时敢不开门,不给也先乘机夺城,无外乎就是因为继位的是朱祁钰,而不是朱见深。朱见深作为朱祁镇的亲生儿子,边将们肯定要考虑到这一层利害,如果朱见深继位,而边将们又把其父拒之门外的话,即使能够保护城池,但难免被后宫和皇帝秋后算账,要是朱祁镇还能活着回来的话,那他们的小命还能保得住吗?可要是边将开门,则大明自朱元璋时期起就建立的边境长城就形同虚设,给点钱还不要紧,最怕的是也先钱也要、城也要,而有朱祁镇在手的也先,也让边将们投鼠忌器,那两宋燕云十六州之事则又再次重现了。

考虑到以上几点,于谦才执意立朱祁钰为主,而对于朱见深,于谦也和孙太后做了妥协,将其立为皇太子,以保证大明帝脉在之后可以回到朱祁镇身上。

有了朱祁钰做主的大明朝廷,重新展现了生机,边将们以“国已有新主”为由拒绝了为朱祁镇开门,保护了各处边疆重镇,于谦所主持的北京保卫战,也敢于对朱祁镇所在的德胜门采取炮火猛攻(于谦在这之前,已经通过细作得知朱祁镇不在德胜门,才敢采取炮轰)。

这一切都让也先感觉到,朱祁镇这个皇帝已经没用了,靠他来抢钱、抢粮、抢地盘的策略不管用了,在议和使臣杨善强大的气场下,也先只能好好招待朱祁镇,并将其放回。如果于谦立了朱见深为帝,那朱祁镇依旧还是也先手里的王牌,不把国家掏空来满足也先,朱祁镇是绝不可能被放回来的。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贰一橙


土木堡事变指的是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被太监王振忽悠,御驾亲征,率领五十万大军攻打蒙古也先,在无水五粮的土木堡被也先打败,英宗被也先俘虏北去的事情。事件发生后,举国上下一篇惊慌,蒙古也先以英宗皇帝为要挟,军队一字排开,狮子大开口。皇太后以江山社稷为重,把皇宫内的金银财宝搜刮一空,用马车送到也先军营。然而,也先言而无信,收了财宝却不放英宗回来,也是,奇货可居嘛。而更重要的是,国家一时无主,人心思乱。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兵部尚书于谦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建议皇太后,让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做皇帝,应对即将到来的北京保卫战。一开始朱祁钰胆小怕事,只肯做监国,不肯做皇帝。可这样一来,很多政令就失去了正统性,军令人心都不可靠了。为此,新皇帝继位当是重中之重。可是,当时英宗的儿子朱见深只有三毛岁,太小了,国难之际,别说三岁,就是十三岁又能有什么主见。在这种特殊的情势下,于谦等众大臣集体商议,上书皇太后,拥立时年二十二岁,风华正茂的英宗弟弟朱祁钰做了新皇帝。但是朱祁钰仍然有顾虑。他怕一旦有一天哥哥回来不好交代。还是于谦挺身而出,安慰朱祁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就这样,几次推迟的朱祁钰就成了景泰皇帝,遥尊他的哥哥为太上皇,英宗长子朱见深仍然是太子。这就是土木堡之后发生的事情,不期八年之后的夺门之变真的让朱祁钰当时的忧虑变成了现实,当然这是后话了!





无法回避的历史


明英宗在土木堡事变发生之后,他就被瓦剌给俘虏了。堂堂大明的皇帝成为了瓦剌的俘虏,这对一个国家来说就是一场灾难。

在这种情况下,于谦等臣子不得不考虑重新立一个皇帝了。这样之前被俘虏的明英宗朱祁镇,他就成为了太上皇了。

太上皇帝位置就不重要了,这样瓦剌就不能以他们抓了皇帝的名义,来要挟明朝了。

可是,把明英宗朱祁镇给俘虏了,必须要重新在大明立一个皇帝呀,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呀。

那么,这个时候要立谁为皇帝呢?

按照明朝的祖制,朱元璋规定的明朝的皇位是父子相传,兄终弟及。也就是说皇位的传承,有儿子的传给自己的儿子,没有儿子的就传给自己的兄弟。

这种祖制,一般来说是不可能更改的,也米有人改到了。

很显然明英宗朱祁镇是有儿子的,他的儿子就是朱见深。按道理说,朱见深来继承老爹的皇位,才是正统才符合明朝的祖制。

可是,于谦偏偏没有立朱见深,而是立了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这是为何呢?

可以说这和当时的复杂的国际形势是有关系的,最为主要的原因如下:

第一、瓦剌不断的进攻大明,现在的大明还尚未获得安稳,必须要时时的警惕瓦刺给大明带来的威胁。

这是当时大明的外部威胁。

第二、朱见深只有三岁,当了皇帝也没有什么用。关键的时候,很多事情是需要让皇帝拿意见的,很显然三岁的朱见深是做不了这样的事情的。

这是当时大明内部的现状。

第三、朱祁钰正好成年,他能够担此大任。朱祁钰正好和朱祁镇是兄弟两人,即使他暂时当了皇帝,也是他们老朱家的人。

第四、孙太后同意这件事。孙太后是朱祁镇的母亲,他都同意这种事情了,可以说当时是非常时期,所以,必须要打破常规,用非常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大明江山的安稳,于谦就选择了立朱祁钰为皇帝。不得不说于谦的这个选择,在当时是十分英明的一个选择。

因为正是朱祁钰的上位,他和于谦两个人君臣相互配合,打退了瓦剌对明军的几次进攻,最后挽救了风雨飘摇的大明。

也是在朱祁钰当皇帝的时候,把大明给稳定了下来的。

这就是为何于谦当时不选朱见深,非要选朱祁钰的主要原因。


史学达人


提示:此方案是立朱祁钰为皇帝,朱见深为皇太子,保证了皇位依旧是朱祁镇一脉。

至于为什么立朱祁钰为皇帝,说下我的见解。

1.朱祁钰当时监国,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代皇上。朱祁钰出身正,又是监国,逻辑上没有毛病;朱见深年仅两岁,能否长大都是问题,有着随时夭折的风险(可以从朱祁钰的儿子年少夭折看到忧虑),中央朝廷经不起再次动荡;朝廷此时因外敌惹的上下人人自危,急需要一个稳定年长的国君安定人心,此方案且符合当时的三纲五常。

2.此方案得到了以张太后为中心的皇权派的默许准可(极为重要)。 符合朱祁镇的支持者的核心利益,同时也给朱见深最好的保护。

3.此方案使得于谦等大臣也获得了两张船票,确保自身的利益不变,又于国于民于己都有利。深合官场的阳谋之道。

于谦在此方案上只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非他提出来了。 应是朱祁钰追随者起草的,于谦等大臣联合上奏的,两张门票的由来就是出自此处。即使发生帝位争夺,朱见深依旧毫无胜算。


大智平平


土木堡之变正统皇帝朱祁镇瓦剌俘获。瓦剌认为朱祁镇作为大明皇帝“奇货可居”,想用朱祁镇要挟明廷,于谦等大臣为江山社稷着想,决心另立皇帝,以此摆脱瓦剌的要挟,按常理应该立太子朱见深,因为朱见深当时已经是太子了。皇帝变成太上皇了,太子继位名正言顺,有的人可能会说,这还不简单,因为朱见深年纪太小,当时局势严峻,国赖长君呀!这话表面听起来很在理,其实是站不住脚的,朱见深当时确实还很小,他确实不可能主持朝政。但是可以立朱见深为皇帝,并由于谦来摄政啊,这完全可以的。但是这样做一是朝廷上下不会认为,于谦这样做,是为了更有利于打仗。而是会想,于谦这样做,是为了夺权。毕竟权力是每个人都渴望的东西,谁都想要啊。就会有人不服,会出现不团结不和谐不利于集中对付瓦剌。二是朱祁镇在御驾亲征之前,是把朱见深立为太子,接着又让朱祁钰摄政的。如果于谦把朱见深立为皇帝,那么,又怎么安置朱祁钰呢?让他当摄政王吗?如果让他当摄政王,必然要听他的。如果听他的,很多麻烦就出现。第一个麻烦,朱祁钰会不会甘心当摄政王呢?他会不会想着直接当皇帝呢?他要是想当皇帝,必然要笼络一帮人,而于谦肯定不会受他笼络。这样一来,朝廷就陷入了勾心斗角之中,不会集中力量打瓦剌了。第二个麻烦,朱祁钰会不会和于谦争夺权力呢?北京保卫战肯定要于谦来指挥才能打赢,别人没有那个能力。如果由于谦来指挥,朱祁钰肯定不满。因为他会想,我才是摄政王啊,怎么你于谦指挥起来了?因此他必然要干涉于谦。一旦他干涉于谦,这仗肯定就难打了。第三个麻烦,朱见深会不会对朱祁钰有意见?当时朱见深还小,但是他在慢慢长大。和瓦剌的决战会打多久,谁也说不清。在朱见深长大的过程中,他会意识到自己才是皇帝,大家都应该听自己的。而实际上当时大家肯定只可能听摄政王和于谦的。因此,朱见深肯定很不满。这样一来,矛盾就出现了,动乱就有可能发生。也就打不赢瓦剌了。总之,当时如果立朱见深为皇帝,确实会出现非常多的问题。于谦从保卫国家的角度出发,大公无私地立朱祁钰为皇帝,不但解决了诸多矛盾,他的人格魅力,也得到了彰显,得到了当时朝廷及后世的赞扬。同时也因此击败了强大的瓦剌。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豫章舍人


明正统十四年 (1449年)七月,瓦剌首领也先带着蒙古各部,分几路大举入侵明朝。明英宗朱祁镇受亲信太监王振的怂恿,亲自率军御驾亲征,由于王振的盲目指挥,导致明军在土木堡全军覆没,朱祁镇也被瓦剌俘虏。土木堡兵败的消息传回京城,明朝举国震动,在明英宗朱祁镇生母孙太后(电视剧《大明风华》里孙若微历史原型)的同意下,于谦等朝臣们拥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帝,是为景泰帝,次年改年号为景泰,遥尊被瓦剌俘虏的朱祁镇为太上皇。于谦为什么不立朱祁镇的儿子为帝呢?原因有四。

一、打消也先用朱祁镇的名义占领城池或索要巨额钱财的想法。于谦等朝臣们拥立朱祁钰为帝,遥尊被瓦剌俘虏的朱祁镇为太上皇,同时下令边关将领,不得与瓦剌私自接触,就算瓦剌用上朱祁镇的名义,也不用搭理。就是想通过另立新君,打消瓦剌首领也先用朱祁镇的名义占领城池或索要巨额钱财的想法。如果于谦等朝臣们拥立朱见深为帝,皇帝年幼,主持朝政的必然是朱祁镇的母亲孙太后,孙太后肯定为了自己的儿子答应也先的各种无理要求,最终的结果就是:瓦剌也先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打进北京城或者

掏空大明朝的国库。

二、主少国疑,拥立成年国君可以安定人心。

如果立朱见深为皇帝,皇帝年幼,根本处理不了一些国家大事。有大事决断肯定要上报皇太后或者群臣合议,肯定会费时,还有可能误事。而国家目前正值内忧外患,要想尽快恢复大明朝国力,这种情况肯定是不能允许的。而此时朱祁钰正值壮年,朱祁镇临走之前又命他监国,他处理国务还算可以,所以为了大明朝廷的长远发展,于谦等朝臣们必须拥立朱祁钰为帝,才能安定人心、尽快恢复大明国力。

三、拥立朱祁钰,朝廷才能诛杀王振党羽,整肃朝纲。朱祁镇在位的时候,非常宠信宦官王振, 而王振也利用朱祁镇的宠幸,勾结内外官僚,排除异己,成为京师一股最大的力量,朝廷的公卿大臣们争相攀附王振,称之为翁父,弄得朝廷乌烟瘴气,大明朝廷的政治开始走入滑坡路。尽管在土木堡兵败时,王振已被将军樊忠诛杀,但王振在京城的庞大势力还在,所以要想使朝廷焕然一新,必须要诛杀王振党羽。在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后,朱祁钰已经默许朝臣们在朝堂上攻击王振党羽,所以要想完全剿灭王振党羽,必须拥立朱祁钰为帝。而朱祁钰获得本不属于他的帝位后,肯定也会为了做出一番业绩大规模的清算王振党羽,整肃朝纲。

四、朱祁镇不是一个好皇帝。朱祁镇在位期间,宠幸太监王振,弄得朝廷乌烟瘴气,朝臣敢怒不敢言。而朱祁钰在监国期间,处理政务得当,于谦等朝臣希望通过拥立朱祁钰,重塑超纲,尽快恢复大明国力。若拥立朱见深为帝,因为朱见深年幼,若朱祁镇被瓦剌放回后,仍会继续当皇帝,若立朱祁钰为帝,就算朱祁镇回来想复位也不是那么容易。





读史如品茶


这的确是于谦一生最大的失策,也应该是导致他最终被杀的直接原因。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其实朱祁钰和朱见深为帝都是一样的。因为当时的主要守成抗敌工作都是由文臣武将来负责,具体的决策有孙太后,皇帝实际上就发挥象征作用,以安定军心民心。当然,立朱祁钰可以让这种作用发挥到最大程度,皇帝亲临战场上阵杀敌可以激发出士兵最大的斗志。这一点自然是当时年仅两岁的朱见深所不具备的。不过,这种作用是精神论,并非实际论,事实上能起到的作用是半看人为,半看天意。因而,笔者认为立朱见深和朱祁钰实际上都是一样的。

于谦的一生实际上浪漫主义色彩十分浓厚,这就致使他不会从很圆满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国赖长君是他当时所能想到的最优秀的意见。他固然是着眼于江山社稷,没有半点私利。可是,朱祁钰的母亲吴氏的出身,绑缚在两军阵前的太上皇朱祁镇,以及朱见深与钱皇后的境遇毕竟都是实际存在的问题。

而且,如果立朱见深的话,皇后钱氏就会成为太后,孙后会成为太皇太后。一旦钱氏成为皇太后,掌握了话语决定权,那么按照她和朱祁镇的感情而言,恐怕会不顾一切地营救朱祁镇。那么,国家就会陷入很危险的分裂状态,大明王朝就会同时面临内忧外患,亡国的危机就会上升很多。所以,于谦等人两害相权取其轻,拥立了朱祁钰为皇帝。


经典守望者


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之变之后,大明王朝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大半部分,皇亲国戚和朝臣被瓦刺杀者很多,朝野震动,两岁的太子不足以应对此等复杂局面,也难以让人心惶惶的朝廷稳定下来。此时需要一个成年皇帝来领导群臣御敌,组织北京保卫战。对于明朝大臣而言,拥立朱祁钰为帝其实是最好的选择,毕竟朱祁钰此时已经22岁,心智已经成熟,足以统国。并且他是英宗皇帝唯一的亲弟弟,法理上也挑不出毛病来。而朱祁钰为人一直非常谦逊,在京城内名声不错,大家都认为他是贤王,所以立朱祁钰为帝。




山西青年了没


很简单,朱见深只有两岁,而朱祁钰已经二十二岁了,正值壮年。如果立朱见深,首先,朱祁钰是他的父亲太上皇,瓦剌叩关带着朱祁钰边军依旧忌惮。再者朱见深太小,离亲政还有十几年,外戚势力、权臣、阉宦势力必然觊觎皇权,这时的大明危急关头,正需要团结一致对外,到时候搞得各个势力自相残杀,岂不是亡国之举?所以成年的朱祁镇比朱见深更合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