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家历代都想复国,慕容博父子却为何不招兵买马,学行军打仗,反而在行走江湖?

我是一个小书虫


实际上慕容家父子跻身于武林,行走于江湖,乃是为当时的形势所逼,而且他们在武林中笼络人心,收买人马才是他们唯一能行的出路。金庸先生在这方面的设置其实是紧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慕容家若不是跻身于武林行列,而是到处招兵买马,专做带兵打战之事,怕是没到慕容博这一代,就已经被诛族了。



为了保存复国的希望,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慕容家只能跻身于武林。

慕容复的祖宗慕容氏,乃鲜卑族人。当年五胡乱华之世,鲜卑慕容氏入侵中原,大振威风,曾建立前燕、后燕、南燕、西燕等好几个朝代。其后慕容氏为北魏所灭,子孙四散,但祖传孙、父传子,世世代代,始终存着中兴复国的念头。中经隋唐各朝,慕容氏日渐衰微,“重建大燕”的雄图壮志虽仍承袭不替,却眼看越来越渺茫了。

到了五代末年,慕容氏中出了一位大将慕容彦超,威镇四方,他族中更有一位武学奇才慕容龙城,创出“斗转星移”的高妙武功,当世无敌,名扬天下。他不忘祖宗遗训,纠合好汉,意图复国,但天下分久必合,赵匡胤建立大宋,四海清平,人心思治,慕容龙城武功虽强,终于无所建树,郁郁而终。但复国遗志却还是代代相传,如此在慕容龙城数代之后,传到慕容博手中,慕容龙城的武功和雄心,也尽数移在慕容博身上。

慕容家图谋复国,在他们看来是中兴之志,但是他们身居大宋,此时宋朝大统,他们此举便是大逆不道,作乱造反。是以像慕容博等历代继承人,虽暗中纠集人众,聚财聚粮,却半点不露风声。其实也正是因为当时这样的政治环境,才迫使慕容氏一族为了保留复国的希望,而跻身于武林,奔走于江湖。


我们都知道,宋太祖赵匡胤是武将出身,因而在他建立大宋之后,为了防止“陈桥兵变”这样的事再现,“重文抑武”便成了有宋一代的基本国策。文风鼎盛,武事不兴,在这种大环境下,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文人饱读圣贤书,一根筋的忠心事主,科举等仕途之路便捷,朝廷取士的数量又多,谁会冒险去做造反这种杀头诛家灭族的事。再加上社会清平,人心思定,百姓安居乐业,慕容家想要明地里招兵买马起事,无疑是不可能的。只怕一聚众招兵,就被朝廷给灭了。

因此,想要保存复国的希望,这种事就只能暗着来。慕容家虽然不敢明地里招兵买马,但历代继承人暗中一直都有在做纠集人众,聚财聚粮的起事准备。而且,为了积蓄力量,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只有把目光瞄向了武林。更何况起事造反不靠武人,难不成要靠文人上战场去打仗?跻身武林,也能更好的掩饰他们的复国意图。而武林侠客,江湖中人,多讲恩义,只要给予恩情,他日起事不怕没人听从号令。因此,慕容家历代继承人,在江湖上行走,就是多做急人之难,济人之困等事,以期结交知交好友。

只是慕容氏心怀大志,与一般江湖人物所作所为大大不同,在寻常武人看来,自是极不顺眼,再加上“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名头流传,渐渐地竟致众恶所归。 鲜卑人来自北国,雄武骠悍,慕容氏为避风头,才迁到了江南苏州水乡,那向来是文雅柔弱之区,以免引人注目。到慕容博这一代,已经是迁居数代了。由此,姑苏慕容立足于江湖,慕容家也变成了武林世家。



慕容博与慕容复父子为了复国大业,他们都是呕心沥血的付出。奔走江湖,暗中积蓄力量,寻求起事之机,也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小说中有多处写慕容博等暗中收买人马的情节,他们的做法,一般是对武林人士,各门各派给予恩义,传与黑色“燕字旗”,以慕容家作他们的背后靠山,换他们听从号令。比如在小说第十三回中,慕容家四大家将之一的包不同,就与阿朱两人恩威并施,成功传出“燕字旗”,将青城派和秦家寨两个帮派收入慕容家麾下。这两家皆于内外交困之际,当家武功才能皆不足以带领自己帮派独立于天地之间,衡量利弊,虽说就此成为他人部属,名声既大受损害,行事又不得自由,但从此得保安全,自以接这小黑旗为善。因而接过燕字旗,即表自此遵奉姑苏慕容氏号令,决无异心。

司马林与姜孟两位师叔低声商议了几句,便走到包不同跟前,双手接过小旗,躬身说道:“青城一派今后谨奉慕容氏号令……”……包不同哈哈大笑,说道:“好极,好极!”左手拿出一面黑缎小旗,交在他手里。姚伯当双手恭恭敬敬地接过,高举过顶,转身向群盗说道:“众位兄弟,咱们秦家寨今后齐奉慕容氏号令,忠心不二,生死不谕。哪一位不愿意的,大可退出秦家寨去……”群盗轰然说道:“我们一同追随姚大哥,此后遵奉姑苏慕容氏号令,决无异心!”新修版《天龙八部•第十三章》


这是小说中有明写慕容家成功传出“燕字旗”的,其他过往被收入麾下的又不知有多少了。况且恩威并施,有施恩收买人心的,自然也有通过立威,震慑依附的。不听号令,基本就没有什么好结果,像青城派的前当家司马卫,依包不同的话意,就是因为不听号令,死在了慕容博的“斗转星移”绝技之下。通过这样不断传出“燕字旗”,慕容博成功暗中纠举了一批羽翼人马。后来慕容博之所以会到少林偷盗武功秘笈,也是为了这些羽翼更加壮大。可见,他们慕容家跻身武林,奔走于江湖,的确是唯一可行的出路。

慕容氏先祖龙城公创下一门“斗转星移”绝技,尽管这项能转移对手攻势来路的精妙武学,为慕容氏创下“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响亮名头,但却颇有“依人作嫁”的意味。心想,少林武功是中原武学之首,如能求得七十二绝技功诀,传授于暗中纠举的羽翼人马,则慕容氏复国实力将如虎添翼,更形壮大。新修版《天龙八部•第四十二章》


而慕容复为了复国大业,更是四处奔走,连武功和终身大事都给耽误了。而且从小说中所给出的情节来看,他的政治嗅觉也是非常敏锐的,他也擅于把握机会,只是每一次机遇最终都与之擦身而过。比如聋哑谷参加“珍珑棋局”,若是功成,他便是逍遥派的掌门;七十二岛三十六洞群主欲攻上灵鹫宫,少林英雄大会中原群雄欲对付萧峰,慕容复为了将那些洞主岛主和群雄引为己用,又出头笼络人心,之后西夏王国招聘驸马,又给了他与西夏结盟之机;最终当段正淳与段誉落入他的手中,眼看段延庆有夺回帝位的良机,他又想拜段延庆为义父,借大理国实现复国。

这一些,哪怕是有一次功成,都可能缩短慕容复的奋斗历程。只是这些机会,最终都被“天龙三兄弟”给破坏了,皆与他擦身而过,还落下一个众叛亲离的下场,生生把他给逼疯了。

实际上,任凭慕容家父子如何努力,他们最终注定都不可能成功,因为他们始终得不到天时之利,这也是慕容博当年处心积虑,要去制造雁门血案的原因。慕容博时,宋辽交好,兵戎不兴,全无可趁之机。到了慕容复这一代,却因当年雁门血案的余波影响,导致慕容家的谋反意图逐渐被中原武林所知,虽有宋辽交恶的变化,却已彻底断了他们的起事之机。说真的,慕容复被慕容博坑了不少,这让他的复国之路更加举步维艰。玄悲和柯百岁等人之死的雁门血案余波,给了他太大的影响。

总而言之,在当时特定地历史背景下,慕容家想要保存复国的希望,只能跻身于武林而奔走于江湖,掩饰谋反意图,暗中纠集羽翼,以寻起事之机。只是天时不予,无论他们如何奔走和努力,都注定终将难有建树。而面对天时不予,不甘碌碌无为的他们又只能冒险一搏,以创时机。然而慕容博当年制造的雁门血案,后续的影响太大了,甚至是直接埋葬了他们的复国大梦。在少林英雄大会之后,慕容复其实已不过是在穷途末路中,作最后的挣扎而已。毕竟,为了一家之私欲,致天下苍生于不顾,当野心彻底暴露,又哪有真正的人心所依附呢?

我是羽菱君,专注于“天龙时代”前、“射雕时代”前、“倚天时代”前,金庸武侠“三前”空位期前传的解读,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羽菱君


慕容博父子,二人是鲜卑王族后裔,一心光复大燕,从先祖至今,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复国,这也正是慕容复名字的含义。

慕容博这个人设,介于岳不群和血刀老祖之间,他是伪君子,也是真小人,为了达到目的,可谓不择手段。欲复其燕国,必定战乱四起,可此时辽宋交好,慕容博并无可趁之机,只能从中挑拨辽宋关系,他假传消息给玄慈方丈,谎称辽国亲军教头萧远山,前来少林寺夺经,也正是这个消息,让玄慈轻信,进而二十一位高手埋伏雁门关,截击萧远山夫妇。

慕容博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想达到宋辽不两立的目的,这样他便能招兵买马,以图东山再起,殊不知宏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这些都是虚名而已。


父子二人武功高强,论计谋,慕容博也绝非泛泛,但是想要招兵买马,还是难于上青天,为何会如此呢?此时辽宋百姓安居乐业,江湖人士也都力保疆土,欲成事,必定名正言顺,否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想必慕容博也深知,故而难以起事。行军打仗,更是万万不可,若有异心,无论是辽宋,还是吐蕃和大理,必将攻打,此时父子二人理应如何呢?潜伏伺机而动,正是万全之策,即便复国不成,也能留存实力。

其实慕容一族复国,一直都是“愚公移山”的精神,子子孙孙,无穷匮以,不破楼兰终不还,可如今国泰升平,可以说时不与“我”,慕容薄和慕容复,即便三头六臂,也难以撼动。


二人行走江湖,也是为了复国,尤其是慕容复,欲成燕国皇帝,已经茶饭不思,夜不能寐。为了复国,他冷落王语嫣,讨好段誉,为了复国,他不惜下跪,拜段延庆为义父,为了复国,他赶往西夏,应聘驸马,将王语嫣推入枯井之中,为了复国,他拉拢三十六洞和七十二岛,为了复国,他最后疯疯癫癫...

即便慕容父子集合四方之士,八方怪才,也难以成事,因为慕容复度量太小,如此一来,下属必有异心,到了如此地步,如何能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呢?而慕容博已经是风烛残年,早晚驾鹤西游。况且还有辽、宋、女真、吐蕃、大理,而燕国又是谁呢?想必大家早已忘记。


古金武侠


天龙八部的设定,是一个中武世界。萧峰一介武夫能做处理辽国政务的南院大王,鸠摩智到处浪在吐蕃也是拥有话语权的国师,天山派李秋水还是西夏李元昊的老婆,(原型为没藏太后),大理段氏精通一阳指和六脉神剑,人家还是皇室呢。

所以基于金庸老爷子这样魔改的历史,就不能按照正常的历史轨迹去探究慕容博不招兵买马,却在江湖搅风搅雨,毕竟,这已经是一个半架空的平行世界了。

既然设定中四个国家之家,朝堂和江湖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混江湖混到一定程度必定是能够影响到国家大势,人家丐帮不是组织“义军”抗击西夏么,西夏不也有半江湖半政府组织的“一品堂”么?

所以我们可以把在这个江湖中拥有影响力和话语权的人物,姑且看作一个国家的战略武器,至少也是个导弹级别的。所以在这样一个魔改世界里,慕容博父子,走江湖,搞阴谋诡计来实现复国,其实是合情合理的。

首先,按照金老爷子的设定,混江湖来复国是风险最小,成本最低的。对于慕容博父子而言,他们只是想要复国,并没有说要推翻大宋、大辽、或者西夏,乃至大理,只要有一块地方能够支撑他们的皇帝梦就可以了。这样的梦想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巨大,比如去安南占几个城也是可以复国的。

为什么说混江湖复国难度小,成本低呢?我们可以参照四大恶人段延庆的经历就可以得知,段氏上下几乎都是混江湖的,段延庆就四个人几乎就要搞定大理国,可见在天龙八部之中,军队的威慑力是被金庸老爷子刻意淡化处理的。

当然段延庆毕竟就是段氏皇族,难度比起慕容博父子要小很多。慕容父子是真的白手起家,一个燕子坞虽然风景好,但是这个产业看起来还不如曼陀山庄,说明慕容复经商头脑不好,没有钱是招不到兵马,打造不了兵器的,何况姑苏这种江南腹地,大宋财税重地,人们安居乐业,一有风吹造动,暗中大规模招工(权且把招工当做招兵的掩护吧),早就被举报了,朝廷禁军分分钟就开过来碾压了。

所以我们仔细梳理剧情,就会发现慕容博的策略中,从来都没有想过从大宋方面动手,他试图通过控制中原武林,然后把这些游兵散勇组织化,起码也要像自发保家卫国的丐帮一样,形成一股半军事化的力量,然后从西夏或者大理打开缺口。

慕容博完全可以利用金庸设定的侠义精神,成功组织类似武林盟之类的大组织,然后号召武林高手们保家卫国,或者干西夏,或者偷偷摸摸搞大理,总而言之这么一来,他就可以捡漏,顺势占据几个城,几块地然后发展自己的势力,再缓缓复国,这叫借鸡生蛋,成本低,风险小,可操作性强。

可见慕容博这个老阴谋家是十分会算计的,其实这也比较无奈,毕竟祖上一直招兵买马正面刚国家机器,最后刚到山穷水尽,所以才无奈投身武林的。我们无从得知他祖上到底是去刚哪个国家了,但可以知道一点,就是招兵买马直接干,显然复国的成功率低到发指,或许,走江湖路线说不定还有成功的希望。


江畔初见月


首先,当时各国的政治环境相对平和,慕容博一直寻找不到造反的时机,这才一手策划了雁门关惨案。


其次,慕容家祖先慕容龙城创出斗转星移绝技,本身就是武林高手。“北乔峰南慕容”的威名,在武林中是响当当的,慕容父子根本不可能置身其外。


就连当时的大理段氏,段正明虽然贵为皇帝,却也是段家掌门人,许多事也要按照江湖规矩来办。

别人也会喊他一声“段老师”。

最后,如果明目张胆的招兵买马,会被朝廷发现,早就被剿灭了。所以慕容复子最可行的就是,结交一些江湖朋友,随时为我所用。


孙少侠品金庸


天龙一书中,姑苏慕容家自慕容龙城至慕容复,全为一个虚无缥缈的复国梦奔走。又因各版电视剧很少把邓百川、公冶乾拍出来,导致慕容复给人感觉就是带着两个跟班满世界乱跑,看见某些武林豪杰就有笼络之心却未有所成。好像慕容家只是在上演一个闹剧,这是很大的一个错觉,本文来谈谈慕容家的真实势力有多大。

首先,以邓百川为首的四家臣,都是一庄的庄主。四家臣既然是庄主,不说有百万家私,却也得有一定的势力财力,一个山庄至少要有一定数量的仆从,庄客,土地,慕容家毫无意义的属于大地主阶级。

而金书中的庄主,例如单家庄的单正、聚贤庄的游氏兄弟、连环庄的朱长龄、武烈,手下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想来慕容氏手下的四庄主也差不多一样情况,因而归属慕容氏直辖的部下应该就有数百人。

那么慕容家能号令多少人马呢?在新修版中,慕容家拉上几千人怕是毫不为难:

司马林知道只要一接这面小旗,青城派便得了个大靠山,再也不怕蓬莱派的欺压寻仇,但自此之后,也必须遵奉“姑苏慕容”的号令,慕容氏若有人持此小旗来到青城山,要钱则十万八万,【要人则一千八百】,青城派非奉承应命不可,否则转眼间便会覆灭。

隐匿数年后,慕容博静极思动,化身燕龙渊,在两淮一带营商出没,自称是“姑苏慕容”氏部属,传出黑字燕旗令,【以高明武功慑服归顺的江湖豪杰,广扩势力,却不露丝毫风声】。

纵然慕容博在收罗大批江湖势力时尽量行事低调,但毕竟还是让人知道了燕旗令,司马林耳中听闻到的慕容家要人则一千八百的事情,以此推测,慕容家要调动数千人绝非难事算上那金银山积的财富,在慕容博的设想中,当天下有变(也就是藏经阁和萧远山父子商议的情况),慕容家组建一支义军,初步力量绝对是足够的。同时慕容博跟吐蕃实权国师鸠摩智交好,慕容复潜伏一品堂怕是也有所作为。


吟风社


请关注风舞鹰翎。

许多读者看天龙八部时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好似慕容家族智商不在线,只懂得在江湖上寻找复国的机会,不懂得去招兵买马建立朝代。其实,慕容家正是看清了当时的形势,才做出此等决定的。



宋朝重文抑武的宗旨,造就了鼎盛的江湖

这是现实和小说结合起来谈论的结果。许多人认为宋朝是中国古代最好的朝代,作为封建王朝,它相对宽松,经济文化氛围浓烈。尤其是文人,在宋代地位极高,历朝历代无出左右。

宋朝再怎么好,其统治者也要考虑天下的稳定。所以,宋朝武人地位低下,升职加薪的前途渺茫,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武官爱财的封建“传统”开始慢慢形成,尤其是地方厢军的将士,更多就是混口饭吃。到了后期,禁军也开始糜烂,除了世家将门,如西军的种家等还有一定战斗力,宋辽边境的雄霸两州诸军已无战力可言,这也是为什么金朝能一鼓作气杀笨东京的军事原因。

扯远了,再扯回来。宋朝对武人的防范是很严重的,好男儿是东华门外唱名的文人书生。狄青做到枢密使最后也郁郁而终。

慕容家族是前朝燕国之后,他们要是敢扯旗,别说造反了,分分钟就被灭掉。再者,宋朝当时的社会还算是比较安稳,封建社会的中原老百姓有口吃的就不会造反,更不要提慕容家的主要势力范围还在姑苏一带,好吃好喝好日子,谁没事干和你做杀头的买卖。

联系到小说中来,为什么天龙八部中的江湖如此热闹?原因在于习武之人在朝堂上没有出路,还不如混迹江湖,博个地盘名声,没准还能当个富家翁。试看大门大派,哪个不是衣食无忧?吃饱肚子没事干江湖上才会有是非恩怨,如果都为了衣食,江湖也就没什么写头了。

慕容家族看到了这些,也甚至江湖上有能人异士胸怀大志,他们不容易朝堂,却又有抱负,如果能够加以利用,必定是一伙敢于亡命的生力军,这样朝廷还不容易注意到自己的举动,可谓一举两得。



慕容博父子只是为了找个高尚的理由让自己的人生精彩

风舞一直觉得,慕容博、慕容复父子智谋武功堪称江湖上数一数二的人物,为什么会为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理由搭上自己的终身呢?

原因很粗俗,就是闲的。慕容家经过世代累计,早就达到了财务自由和人生自由。在江湖上又有自己的名头,没人敢招惹。

人很奇怪,有事时候嫌麻烦,没事时候去找事。慕容家族能够发家致富衣食无忧,是受了宋朝大环境的好处,他们不思安分守己,反而想要复国,有点恬不知耻的意味。

慕容博父子一提到祖辈的荣耀,激动的不能自已。慕容垂、慕容恪等人何等英雄好汉等等话语,说的就好像慕容家曾经一统天下似的。其实,慕容家的祖辈是有过一些荣耀,要说有多么伟大,还真不算什么。慕容博这货,纯属有钱想要政治地位的代表,他不去考进士,立边功,反而想要复国当把皇帝,这就玩大了。不仅自己玩大了,还把慕容复这孩子的一辈子也搭了进去。

聪明反被聪明误。慕容博父子的目标定的太大了,他们的能力又和目标不相匹配。要是招兵买马,但凡不傻的人都不会和他们玩,他们自己也痴迷于自己的宏伟目标中,没想过去研究研究行军打仗,反而耍着小聪明,想要挑起宋辽争斗,他们好从中得利。

宋辽两个大国,怎么会因为一点小矛盾大动干戈呢?两国基本和平百余年,其时,宋朝和西夏打的很嗨皮,辽国耶律洪基和他家人闹的不可开交,两国根本没有双线开仗的实力和可能。别说杀几个辽国后族人物,只要没砍了皇帝,这仗就打不起来。

慕容博在经过了一系列挑事失败后,发现宋辽都不傻,他又不承认自己失败,就躲在暗处帮儿子继续博傻,希望在江湖上找个突破口。

风舞突然觉得,慕容博躲在少林寺是因为发现自己智商感人,怕丢人不好意思出来,就忽悠个傻儿子在外面继续丢人。

瞧着一家子,连生孩子都嫌费时间,天天想着复国,真真是做了好大的春秋大梦。



这个理由就是老生常谈了,那就是金先生的小说情节安排。不再赘述。



风舞鹰翎


说话也是一门艺术同样是一件事,一个人说出来使人听得高兴、一个人说出事却使人烦恼这就是艺术o


张承贵4


他们爷两点是的天下已经平定,明目张胆的招兵买马有人来吗?即使有人来也是明目张胆的造反,后果只有一个就是被剿灭!挑起江湖纷争才有机会浑水摸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