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何见人就说自己是靖王刘胜后代,却只字不提刘邦?

侯崇飞


《三国演义》误让人认为刘备是凭所谓汉室苗裔而得以当上皇帝,特别是刘胜这个称号,是他到处招兵买马的一张“名片”。按照史书的记载,刘备是刘胜之后,但是刘备并没有时常用到这张名片。下面来说说他为什么只敢报刘胜的旗号,不敢报刘邦旗号,且刘胜的名号管用吗?



为什么不敢报刘邦的旗号

刘备不去报刘邦的名号,是有原因的。其一刘备最直系的祖宗只能追溯到刘胜,不能追溯到刘胜他爹汉景帝,更何况再往上走的刘邦呢?刘胜只是庶出,所以刘备只是支系,支系是不允许报始祖名号的,这就是古代的规矩,但是有实力的人可以改变规矩。

其二,刘备所处的时期已然不是西汉末年,西汉末年刘秀可以报刘邦的名号,这是因为他需要在名义上的正当性。而刘备其实打的是救东汉的名义,若是他直接报刘邦,那么就是变相的不承认东汉的正统性,这就是矛盾的地方。所以他只报到刘胜,而汉献帝和刘备共同的祖宗就是汉景帝。故而报刘胜,是承认了东汉的正统的情况下的选择。


刘胜的牌子真的有用吗?

那么刘胜的这张名片有用吗?中山靖王刘胜本来就是支系了,从刘胜的儿子刘贞丢掉候位之后到刘备封宜城亭侯为止,刘备直系的祖上并没有一个获得候位的。可见刘胜的名片并不怎么好用,不然怎么只到刘备这里才封侯呢?所以实际上刘备不经常用刘胜的名号。


刘备能一路起家壮大自己的实力,是通过他自己努力的结果,而不是报报所谓祖宗名号就可以轻松混到蜀汉皇帝,若是刘胜的名号怎么这么好用,他祖上早就用了。故史书上的刘备,并没有把刘胜的名号时挂嘴边。


淡看天上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对刘备佩服到五体投地。

明明一个编席子的,突然就成为皇叔了。

关键是,刘备的这个皇叔,别人还很难拆穿。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东汉末年,刘家皇族已经多如狗。

大家算算看,西汉东汉高达400多年,保守估计刘家的人也有五六十万人。

刘备自称的“中山靖王之后”,这个“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武帝的弟弟,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

因为当时是西汉,只要是皇帝的兄弟都会被封王,这么多年藩王也多如牛毛。

这个刘胜其实是边缘人物,没什么了不起。

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为了中央集权考虑,多次打击藩王的后代,先后被裁员的封疆王侯多达近200人。而刘胜的后人刘贞恰恰就在被削藩的名单中。

被裁撤以后,刘胜的后代就沦为普通平民在刘备的故乡涿县生活了几百年。

期间,大量的刘胜后人出生,数量非常多,但都是平头老百姓而已。

而因为两汉交替的战乱,刘家早已七零八落,亲戚们互不往来,甚至家谱也早就被烧毁。

由此,任何一个涿县姓刘的人,都可以说我是中山靖王的后代,因为根本就没有办法戳穿他。

就像今天很多北方明星,自称是什么八旗贵族之后一样,你没法拆穿。

退一步说,就算刘备真的是中山靖王的后代,也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一个远房又远房分支,还是地地道道的平民老百姓。

至于汉献帝为什么不戳穿刘备?很简单,他试图借助刘备对抗曹操。

毕竟当时面见汉献帝的刘备,还是一个军阀,又有名望,是具有实权的。

汉献帝并没有考证刘备究竟是不是假冒的,仅仅根据他说自己的祖先是刘胜,就认定他是皇族。

而刘备自称是汉景帝的十八世孙,搞笑的是西汉景帝到东汉献帝,一共出了20位皇帝,但只经历了14代(其余多是短命鬼,一二年就挂了)。那么,刘备的辈分应该是汉献帝的曾祖父背,汉献帝应该喊刘备老太爷,而不是皇叔。


说白了,汉献帝也不傻,这一句皇叔也不是白叫的,后来就试图让刘备帮忙干掉草草了。

至于刘备为什么不说自己是刘邦后人,很简单,因为“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更像真的,更让人会相信。毕竟刘邦名气太大,刘胜则没什么名气,刘备就算忽悠人也不敢太夸张了。


萨沙


这涉及到宗法制度和谱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始迁祖。

始迁祖在宗法制度上具有特别地位和特殊意义,从技术角度而言,如果每个宗族以始迁祖来断限,就能比较清楚明白地交代他们的血缘及地缘之渊源关系。

《礼记·大传篇》记载:

所谓别子为祖,继别为宗,断祢者为小宗本身是一项严格区分大宗、小宗的古老习惯法意义上的制度,然而与此同时这一制度也为宗族本身的发展和祖先的衍生裂变,构造出一个新的机会。

祖与宗如果单纯在文字意义上审视,自然判然有别,但究其实际,两者却并没有完全严格的界限,因为祖先可以因“迁”而肇始一个新的宗族,这位祖先自然也就会被他的后世子孙尊为始迁祖。

(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当今海内外有很大一批李姓族人自称西平王后裔或者西平王晟公后裔,他们就是把自己祖先追溯到唐朝中期名将、爵封西平郡王的李晟(727-793),虽然李晟也有更加地位尊贵名声显赫的祖先。也有赵氏族人自称宋末元初书法家、画家、诗人赵孟頫后人,经常到浙江省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赵孟頫管道升墓地祭扫,他们也并不把自己祖先追溯到宋太祖赵匡胤或者秦王赵德芳。

(元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卷》)

刘备自称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却只字不提刘邦,主要就是因为始迁祖认定这个宗法制度上的原因。

当然,说是中山靖王之后关系已经非常疏离。然而,苏州河上游死了一只鸡,固然不代表全魔都人民都能喝上鸡汤,但如果太湖死了一只鸡,那关系就更几乎等于零了。


谈古论金


刘邦的后裔,不一定是刘胜的后裔。

刘胜的后裔,则一定是刘邦的后裔。

刘备说自己是刘胜的后裔,就已经说明自己是刘邦的后裔了,没有必要再重复强调。

如果刘备不是生活在东汉时代,那么他在做自我介绍的时候,肯定会直接说自己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因为刘邦的名气更大,更能够唬到人。

比如说刘宋武帝刘裕,他所处的年代是东晋后期,那个时候早就没有汉朝了,根本没人关心刘姓子弟具体是谁的后裔。所以史书上在介绍刘裕背景的时候,直接就说他是

『汉楚元王交之二十一世孙也』。(刘交是刘邦的弟弟)

这样介绍,会显得刘裕的祖宗名气很大。



但是刘备生活在东汉末期,他就一定要强调自己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

道理很简单:

东汉的刘姓子弟多如牛毛,大家都是高祖后裔,包括汉献帝刘协也是刘邦的后裔。一群姓刘的聚在一起攀关系,如果都说自己是刘邦之后,那么这个关系的亲疏就无法判断了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这就好比一群中国人在国外聚会,大家相互做介绍时,应该说自己具体是哪哪人,哪个省的人,而不是说自己是中国人。因为大家知道你是中国人,就没必要再做重复了。

而刘备强调自己是中山靖王的后裔,正是在强调他的谱系,强调自己不是皇室直系,而是支系。他能具体的说出自己是哪一支,就可以增加他的宗室身份的真实可信度



说到这里,有三点要作特殊说明。

首先,刘备是宗室,但不是皇亲。

所谓的皇亲,指的是皇帝的近亲。在东汉的末期,像陈王刘宠那样身份的藩王,才能算是真正的皇亲。而像刘备那种西汉藩王的后裔,根本配不上皇亲身份。

同样的情况,当时其它的刘姓宗室,诸如刘表、刘虞、刘岱、刘繇等人,他们也都只是宗室,不属于皇亲。

第二,刘备确实是刘胜之后。

紧接上一条。很多人说刘备宣称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是因为中山靖王的儿子多,比较容易造假。这属于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因为上一条说了,刘备不是皇亲,他只是宗室身份。历朝历代的宗室,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身份,根本没必要造假

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说明宗室真不是什么稀罕身份。

唐朝中后期,西域的蛮族黠戛斯人推翻了回鹘汗国,黠戛斯的可汗上表朝廷,说他是汉朝李陵的后代。由于李唐皇室自称是李广之后,于是唐武宗便马上表示,既然你说你是李陵的后代,那你必然就是李唐宗室了。然后黠戛斯可汗,就这么莫名其妙的被录入了唐朝的宗室名录。

这么草率的就把一个人列入宗室名录,试问这宗室身份有什么用?撑死了不过就是个锦上添花的噱头罢了。他后来招募诸葛亮,更多的还是人格魅力,而不是宗室身份。



第三,刘备并没有说自己是皇叔。

刘备宣称自己是皇叔,这是《三国演义》里面的情节。并且有很多人戏称刘备编家谱没编好,辈分编的比汉献帝还低了五辈,丢人丢大了,这其实也是《三国演义》里面的情节,跟历史上的刘备没关系。

历史上的刘备,他就是个很普通的宗室。他一直都很努力的在奋斗,从镇压黄巾起义开始就在一线打仗。他并没有整天打着皇叔的身份收买人心,也没有以宗室自居。因为他很清楚自己不是什么皇叔,自己的宗室名牌也算不上什么很了不起的身份。

他最后成功,是他一直不放弃梦想,始终都在努力奋斗而来的。而不是靠什么皇叔身份,靠眼泪骗来的。



总的来说,刘备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不提刘邦,这在当时是很正常的自我介绍。没有必须做过分的解读。


Mer86


简单说,两点原因:

1、在古代宗族制度下,嫡为大宗,庶为小宗,五世则分,乱吃乱喝,但不能乱认祖宗,瞎攀亲戚。

2、刘备对别人说自己是「靖王刘胜后代」,同时携带了地理、籍贯信息:俺是河北人,也是皇家后裔。

------------------------------------------------------------

详细说,两点原因:

1、如果你姓李,但你如果动不动跟李嘉诚攀亲戚,就是个大笑话了。

同理:古代「宗族制」度下,「大宗、小宗」有别,祖宗不能乱认,也是要讲「基本法」的。

起源自周代的宗族制相当于今天的「宪法」,主要是以祭祀权来体现尊卑有序,亲疏有别,最基本的人伦礼仪和社会规范,是保持社会稳定的根本大计。


我们知道宗族制是「嫡长子继承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息争」,而不是「选能」,所以有「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之说:

  • 嫡系长子继承王位为大宗,天下共主,享有主祭的权利。

  • 庶出次子为小宗,被分封到其封地。

可以把「宗族制」和「嫡长子继承制」想象成一棵树,「树的主杆」就是「大宗」,「树的支干」就是小宗,

以此类推:庶子在其封国内也可是一个「次级主杆」,又可分为大宗和小宗,权位也由嫡长子继承,其他的庶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士,士的长子为士,庶子为平民。”

不但皇室是这个模式,诸侯、大夫、或者富裕的平民也一样,这是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下的根本的「继承法」。


毛传曰:王者,天下之大宗。所以,「王室」可以说是宗族大树下「根目录」。


白寿彝先生的解释:



随着家族不断的繁衍,新的支干会不断滋生,就要不停的「开宗立族」,古人是怎么规定的呢?

我们来看经典文献的记载:


大宗是「有百世不迁之宗」,小宗是「有五世则迁之宗」,也就是「大宗」是「一以贯之」的主杆,五世之后就要「分叉」分出「小宗」。

如下图「五世祖宗」的树状宗族组织:

以上书影截图引自:□ 张利文. (2012). 论祭祀制度中大宗法向小宗法的演进.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6), 45-54.

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儒家的礼经文献只是一种「理想化」的制度,也就是说是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并不是说古代就严格实行了「五世则迁」的制度,只能说这是宗族制的「基本法」。

同理,宗族制在中国绵延数千年,「嫡长子继承制」往往并不会完美的贯彻,实行得并不好。但对古人来说,这是不言而喻的正确价值观,绝对是可以当「宪法」作为论据的。

好,我们再回到刘备身上。

我们知道刘备的先祖中山靖王是从汉武帝时代就分出来的「小宗」,中山王这一大分枝,又有「大宗、小宗」,不停的分叉,到刘备已经是庶人了。

古代的「宗族大法」,别说一般的平民百姓知道, 刘备虽然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他好歹也是见多识广的豪杰,如何认祖归宗的「基本法」,他应该是理所当然明白。

在「宗族制」下看刘备宗族身份:

从「大汉刘姓皇族」来说:

  • 历代刘姓皇帝是万世一系「王室-大宗」,这是「根目录」

  • 刘备血缘系统是「小宗」,从汉武帝时代的刘姓庶子刘胜分离出来的。没有祭祀历代汉皇的祭祀权;「根目录」下的「子目录」

从「中山靖王刘胜」宗族来说:
  • 在刘胜这一宗族系统内,他的儿子中山哀王刘昌是「大宗」,「刘胜系中山国」这个诸侯「大宗」到中山怀王刘修(前69年-前54年)就断绝了。第二次册封中山王跟不是刘胜的后裔。

  • 刘备在「刘胜宗族」内也是属于「小宗」,「刘胜系中山国」断绝以后,刘胜后人很多变为庶人,刘备的爷爷刘雄是范县县令,父亲事迹不可考。

这个问题也就不在这里详细讨论,汉代中山国的世系详见:

  • 1、雷红兵:《西汉.中山国始建及疆域的考证》,http://www.mancheng.ccoo.cn/news/local/4922387.html
  • 2、张平一. (1997). 汉代中山国的世系和疆域. 文物春秋(3), 53-56.

那么综上所述,汉献帝见刘备,刘备自称「景帝玄孙」、「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是非常之合理的,因为刘备和皇室一宗是从这里开始分宗的。


刘备是不是是货真价实的「皇叔」,我不敢断定,起码当时的人和历代史家都没有怀疑这一点。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刘备这样说自己中山靖王的后裔是非常得体的,不卑不亢,不是其他人说的为了掩盖什么自己卑微的身份。

一代雄主光武帝刘秀,也是个隔了三十九条街的远房皇孙,刘秀就自称长沙定王刘发之后,因为他的这一宗是从这里跟皇室分宗的。

除了军权的「硬实力」,「中国式夺权」靠那些手段?搞玄学,玩制度,套血缘:

  •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等这类玄学,收智商税,如:王莽、黄巾军。

「大美兴,川普王」,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助美利坚大统领登上大位。
  • 有绝对实力,曹丕和李渊、赵匡胤属于玩制度,搞禅让。

  • 刘备、刘秀就是「套血缘」起家,孔子云:名不正则言不顺,没有实力的玩家,有这样的「皇室血缘」简直就是天赐良机。诸葛亮骂死王朗不管真假,说明刘氏子孙「自带光环」的。


那么,刘秀称自己为长沙定王刘发、刘备称字为中山靖王之后,完全得体,符合古代的「宗族大法」。


反而称自己为刘邦之孙,有些唐突,因为刘备这一直从宗族制来看,并不具备汉代皇帝的祭祀权。


刘秀、刘备两人都不是冒牌皇孙,用「皇室血缘」为自己造势传名有何不可?在古代意识形态下,非常合理。

再说了,刘秀、刘备最主要还是有才能,「皇室血缘」都是次要的。「皇叔之名」只能让某一方面在舆论高地上,不是决定性因素。


--------------------------------------------------------

2、还是用同样一个比喻:假如你姓李,如果你说你你是李嘉诚同乡,人家会明白你是潮州人,你说我是李世民后代,人家知道你是从哪里来的?

同理:刘备说自己是刘邦的后代,能体现自己的籍贯、地理信息吗?

刘备对别人说自己是「靖王刘胜后代」,同时携带了地理、籍贯信息:

俺是河北人,别看俺是卖草鞋的,也是中山靖王遗落在河北皇室贵胄!

用常识去想:你在外地碰到向一个陌生人介绍你自己的时候,你首先就会说:我是哪里人,姓甚名谁!是不是这样的?

河北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中山国;

  • 战国早期鲜虞族人的中山国,国都在今天的平山县三汲乡,后来被赵国灭亡。

  • 西汉时期建立的中山国。

中山靖王刘胜封地中山国,正是承袭了战国时代的中山国。刘备和刘胜的关系上文已经说了,其实,历史上刘胜就是一个花花公子,算不上很坏,也算不上很好。

河北满城汉墓就是中山靖王刘胜和妻妾的墓葬,墓葬出土宝物在海昏侯墓葬没有出土以前,绝对算得上汉代第一墓葬,奢华程度令人咋舌。

班固的《汉书》记载刘胜「乐酒好内」,从刘胜墓的陪葬器物来看,真不是浪得虚名:

刘胜死后穿「金缕玉衣」,能灌水的「自慰仿生器」陪葬,一百多个儿子,我的老天!刘胜生前该有多「好内」。最细节的地方是:把石磨和整套的洗澡搓澡工具都带到阴曹地府。

小学历史课本上长信宫灯就是刘胜墓中出土:

刘胜墓中有汉代的最精美的灯具


引自:吴杏全. (2009). 满城汉墓出土之灯具研究. 文物春秋(1), 59-65.

总之,刘胜奢华生活,吃饭的筷子的都是象牙做的,与刘备沦落到卖草鞋席子,真是太有「违和感」了!


小汉字见大历史


刘备自称“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很可能属实。其实刘备对汉献帝说的原话“,后面还有一句:

“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刘雄之孙,刘弘之子。”

整体看,刘备的家谱世系就很清晰了——中山靖王刘胜,是西汉孝景帝刘启的第七个儿子,是汉武帝刘彻的哥哥。也就是说,刘胜的后人虽然都是皇族血脉,但是从刘胜成为诸侯王开始,他的后代成为皇族旁支。

为什么不提刘邦?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

第一个可能,体现了刘备说话的艺术。

刘备作为刘胜的后人,以诸侯王的后人自称,既显示对当朝皇室的尊敬,也说出了两者在三百多年前是一家的亲近关系。汉献帝当然可以自称刘邦之后,刘备也自称刘邦之后的话,未免有点想要跟汉献帝争天下的味道。

第二个可能,刘备认为刘邦的直系旁系太多,没必要提。刘备也不只说了中山王刘胜,说完刘胜还要提一提孝景帝刘启。既然提了刘启,就没必要提刘邦了。从刘启人们自然能联想到汉文帝李恒、汉高祖刘邦。刘启是刘备他们这一脉最后一位皇帝,当然值得说出来。


刘备对汉献帝说完这些话之后,汉献帝的皇宫里是有皇家族谱的,皇家族谱肯定很权威。汉献帝当堂就让官员宣读了出来:

刘胜—刘贞—刘昂—刘禄—刘恋—刘英—刘建—刘哀—刘宪—刘舒—刘谊—刘必—刘达—刘不疑—刘惠。 这些人都是得到封侯的,族谱肯定不会记错。

刘备的曾祖父刘惠死后,爵位没了,刘惠有两儿子刘崇、刘雄。刘雄就是刘备的爷爷,做过东郡范县的县令,有一子刘弘。刘弘就是刘备的老爹,被举过孝廉,没来得及做官就挂了。这个早死的老爹,虽然没给刘备留下多少家产,家族人脉还是有的。

虽然家道中落,虽然织席贩履,但是刘备绝对不是贫下中农,刘备算作是落魄的官宦子弟。就因为这个身份,他叔叔有钱供他读书,他才能够结交到卢植、公孙瓒这些牛人们。

刘备老家是涿郡涿县,就在中山靖王刘胜的封地的范围,刘贞(刘胜儿子)的封地就是涿县。刘胜就有120多个儿子,特权贵族阶级妻妾成群、子嗣繁盛,涿县经过刘家300多年的繁殖,刘胜后裔的数量应该是相当可观,估计当地姓刘的多半都是中山靖王的后裔。

所以,虽然很多人怀疑刘备的“中山靖王之后”的身份,虽然很难考证,但是刘备身份的真实性很高。


尔朱少帅


在门阀世家大族林立,察举制彻底沦为士族把持政治的玩物后,一个人想要在那个时期混出点名堂,家世和当时的名人点赞很重要。

刘备出身不太好,家境比较惨,沦落到编织草鞋度日,后来黄巾之乱,跟两个结义兄弟从军平乱,但依然没有混出个头,毕竟没有世家大族巨室的支持,要成为一方豪杰难于登天。

在自立希望渺茫的情形下,只能退而求其次,先跟着老板混资历,然后搞好社交,笼络更多的人才,组建自己的创业团队。但刘邦这个人,军事水平不突出,理政才能也不明显,怎么才能打入社交圈引人注目呢?

刘备的做法是打造“仁义”的刘皇叔人设。乱世是没有“仁义”的,但不代表400年汉室江山在人们心中的份量。所以皇叔的身份,代表了汉室宗亲、“仁义”的优秀品质,有助于打动人心,也能凝聚人心。

那么话又说回来,为什么刘备不直接自称刘邦的子孙,却只言自己是“中山靖王”的后代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创始于西周的宗法制,严格规定了宗族与继承制之间的关系、嫡长子是第一继承人,能够继承帝位,而其他庶子,是小宗,封王。如果从刘邦那里算,其实是很难讲清楚刘备的出身,汉室宗亲都可以说自己的刘邦的后代,可如果刘备跟刘表两人追述一下各自宗族的起始,刘邦直接来一句,我是高祖之苗裔也,这天还怎么聊得下去?

同祖不同宗,这是为了在传了很多世代后,以宗来区分各自家族的源流,明晰身份地位。如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都是赢姓赵氏,赵国国君发迹的始祖追述到西周时的造父、而造父的侄孙秦非子因功封封犬丘,但是,赵国的宗室关系是从赵成子赵衰算起,而秦国从秦非子算起。

其二、追述一宗的源头、是要看其家族从哪一代分出去之后开始发迹而值得拿出来作秀或者炫耀的。刘邦作为汉室发迹的开始,在西汉皇室嫡系能够自称我是汉高祖的子孙以外,旁系小宗一般不会不会这么在公共场合自称,毕竟刘邦给了你宗亲的身份,但是宗亲传了那么多代,不能够很有说服力地拿出来代表自己家族的荣耀啊。所以刘邦家祖上,是从中山靖王刘胜这里开始没做皇帝的,只能从这里开始与其他支系区别。

而事实上,刘邦的中山靖王之后也委实久远了些,但没有办法中山靖王之后就没出过什么名人,不好拿出来衬托家世。

其三、东汉建立者光武帝刘秀出自长沙定王刘发一脉,跟刘备祖上中山靖王刘胜是同父异母的哥俩。两家的祖宗汉景帝之上都是做皇帝的,如果直接把做皇帝的刘邦、刘恒、刘启抬出来,明显是不尊重人,显然要从刘发这里算,才能体现自己与东汉宗室的关系。

汉高祖的苗裔很多,但实际上六世之后的小宗就不再祭祀主脉了,他们的祭祀也只会从丧失继承权的那一系另算。继承权,是区别同祖不同宗的关键,而也是古时候一个人追本溯源的开头。

以上个人见解,阅读如有不适之处,希望立即停止,勿要作妖评论。


江畔初见月


东汉末年,社会动乱,群雄并起。各方势力都开始争先恐后的拉帮结派,以扩充、壮大自己的势力,意图取汉王朝而代之。然而拉帮结派并推翻一个王朝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且在未成功之前,为了避免被当作出头鸟,被群起而攻之,还必须师出有名。而刘备,仅为一介贫民,靠编织草鞋为生,如何能拉起一股势力呢?竟是因为他懂得称自己是“中山靖王的后代”来“包装”自己,那么他为何不称自己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呢?那样岂不是名声更盛?

想在乱世拉起一股势力,一是要有背景,二是要名正言顺,师出有名。例如西北军阀董卓,资历不浅,打着“清君侧”的名号,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后来也如法炮制,打着皇帝名义四处征伐,扩充领土。袁术与袁绍两兄弟,家里自有四世三公的地位,当时更是无人能及。反观刘备,仅是一介贫民,靠织席贩履为生,既无背景,也没有正当理由。他若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创造以上两个基本条件,才能出人头地,拉起自己的势力。

其一:刘备靠自己姓刘,逢人就称自己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打着皇家的身份,为自己创造了政治资本与背景条件。而他称靖王后代的原因是西汉刘胜有一百二十多个儿子,到了东汉末年,他的一百二十个儿子后代,可谓是遍布全国。刘备世居涿郡涿县,属于中山国,刘胜的儿子刘贞就被封在中山国的涿郡涿县,如此合情合理,就算是谎称,也无人能考证。那为什么他不称自己是刘邦的后代呢?刘邦只有八个儿子,而且多死于吕后之手,更何况年代久远,就算是真的,也很难让人相信。

其二,刘备不称自己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也是为了自保。按古代宗法传统,只有皇帝才能以皇帝为祖宗,而得了封地的王侯,他们的后代只能以第一个搬到封地的人为祖宗,不管在他之前是什么身份都只能以他为祖宗。刘胜被封为中山靖王,本质上仅为诸侯,刘备以他为祖宗,一是名正言顺,二是还间接表露出自己的目的只是光复汉室,起兵仅是为了“清君侧”、“勤王”,并不是自己想造反、想成就自己的事业、想做皇帝,如此可让朝廷势力和其余地方势力无错可挑,也将自己起兵、扩充势力的行为解释得合情合理。

其三,刘备这么说还是为了招贤纳士。不称自己是汉高祖刘邦之后,以免受到有才之人和百姓不信任。一般情况下,乱世称自己是皇帝后人,可能会被误以为是“疯子”,受到百姓孤立和敌对,也会让有志之士徘徊不前。而称自己是诸侯后代,再加上对百姓的仁义之举,自然能受到百姓拥护和爱戴,也让有志之士欣然前往投奔。在桃园结拜关于、张飞两兄弟,到后来的常山赵子龙,再到未出隆中就已知天下事的诸葛亮,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看重刘备皇叔的身份,认为他是正义之师,跟着他干能成大事。也正因为他是皇室的后代,如果他统一天下,名正言顺,也不会被历史所诟病。

以上仅为笔者的观点,不知各位读者如何认为,欢迎评论交流。


邓海春


刘备是三国时期最耀眼的英雄人物之一,蜀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相比曹操、袁绍、孙权等同时代的英雄人物,他基本的身份是皇族后裔,确切的说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

不过,大家对刘备见人就拿中山靖王刘胜说事的印象,只是出自小说《三国演义》的刻意表现,属于典型的刻板印象,实际在历史上,刘备并没有这么唐僧,他的皇族身份,显然是当时众所周知的事情。


刘备为什么不提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悦史君觉得不需要解释,道理其实非常简单: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的儿子,汉景帝则是刘邦的后人,这是一个不需要解释的事情,也就是说,刘邦是一个刘备不用提,大家就都知道的事实。

当然,刘备不提刘邦,悦史君认为还有两个原因:

一是到了东汉末年,刘邦家族已经统治中原近400年,皇族后裔成为了数十万之众的庞大集团,皇位只有一个,大部分人都成了平民百姓,但他们比普通人先天多了一条,就是皇族后裔,刘备就是其中一个,算不得显赫。

二是刘邦是刘氏皇族的大祖宗,中山靖王刘胜是刘备家族的小宗,刘胜才是刘备家族最明显的身份和祖先,这也是他先提刘胜的原因。

当然,刘备的身份虽然成了大家调侃的对象,但公允的说一句,他确实是个励志偶像,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和敬仰。


历史这样说


看到这个题目,我查阅了一下《史记·汉高祖本纪》,本想了解一下,刘邦的祖上是个啥情况。

结果只看到说,刘邦姓刘,是因为他的父亲刘太公姓刘。而且他的出生还与刘太公没多大关系。

刘太公在大湖岸边,看到一条蛟龙伏在刘邦母亲刘媪的身上,而刘媪梦见与神相交和,后来怀孕,生了刘邦。

顺着这个线索,查阅了一下刘氏的来源,除了帝尧的后裔祁姓、姬姓和外来姓之外,还有一支来源是夏朝的刘累。

说到这个刘累可不得了,他给夏朝帝王孔甲驯养了四条龙,因而被赐姓御龙氏。

没想到,由于饲养不善,死了一条,还是条母龙。

刘累害怕被孔甲治罪,就带领全家跑到鲁县(今河南鲁山县),躲了起来。

其后世子孙就姓刘啦。

刘媪身上的那条龙是不是刘累驯养的那几条龙的后代就不清楚啦。

这事历史久远,就没人说得清楚。

说到这里,想起来个桥段。

上世纪八十年代,读书的时候,有个同学讲了个故事:他假期回家的时候,村子里有上了年纪的老人,知道他是从大城市回来的,见多识广,就向他打听,毛主席他老人家身体还好吧。(真心话,这是我们村的老人问我的,我感觉很悲哀)

虽说是个笑话,但这是真的。

偏僻的农村,信息不灵通,这很正常。

话说汉末三国时代,信息就更不灵通啦。

如果刘备说祖上是养龙的,曾经给夏王养了四条龙,还死了一条,是条母龙。

说得再具体、详细,这事恐怕几乎没人知道,就是说了也没有用。

提起刘邦,与龙也有关系,也很神奇,但毕竟近四百年过去啦,知道的人也不多。

除了深藏在高山里的隐士,在街上碰到几个人,说起刘邦来没几个知道的。

即便是有知道刘邦其人的,来一句“这与你刘备卖鞋有啥关系呢?”弄得很尴尬,还没多少意思。

要不说刘备聪明啊,他就不提刘邦这档子事,要说就说中山靖王。

知道的都清楚中山靖王是汉景帝的儿子,刘邦的重孙子,既显得很低调,还很神秘。

不知道的,说谁也没用,都不好使。

我在类似的问题回答时,也说过,刘备汉室宗亲的身份没问题,理由是:

其一,假冒很难,这个是要治罪的,刘备姓刘没问题。

其二,汉室宗亲也是真的,只不过与当朝帝王的关系,稍微远了一些而已。

其三,无论关张还是其他人把刘备当大哥,还是看到刘备有本事,不是看他姓刘,更不是看他是哪个帝王的后代。

其四,也没有哪些史书说,刘备见人就说是中山靖王之后啊。

即便是《三国演义》也是说,献帝问了,刘备才说是中山靖王之后。

说没说只有老罗清楚,而且唯一清楚的老罗,还没整明白。

献帝比刘备大了好几辈,咋就叫上皇叔了呢?

刘备一向很低调,几乎见人都很客气,不喜欢充大。

更不愿意搬出高祖刘邦、景帝刘启等大佬来吓唬小孩,说给大人听,也没人当回事。

仅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