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司馬昭沒有殺掉劉禪?

楊銘鎖


公元263年,鄧艾偷渡陰平,越過七百里原始森林,進入蜀漢腹地,陷江油、戰綿竹,來到成都城下,逼降蜀漢後主劉禪。雖然發生了鍾會和姜維作亂,許多原蜀漢官員被殺,如原蜀漢太子遇難,而劉禪倖免於難。後來,司馬昭把劉禪等人遷往洛陽居住,也沒有將其處死。那麼,劉禪是如何死的 他的結局如何?

司馬昭沒有殺劉禪,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劉禪是病死的,壽終正寢。

其一,劉禪是在鄧艾大軍兵臨城下時,放棄抵抗,主動歸順的。

當時,雖然諸葛瞻在綿竹把精銳的御林軍葬送了,可是成都應該還有部分禁軍。劉禪加強守衛,還是可以憑藉堅固的城防,和鄧艾拼死一戰的。劉禪還有外援,如劍閣姜維的十萬主力部隊,還有霍弋和羅憲的邊防部隊。可是他卻聽從譙周的意見,開城投降了。劉禪主動歸順,自然受到曹魏的優待。

其二,劉禪“大智若愚”,以精湛的演技,打消了司馬昭的猜忌。

劉禪歸降曹魏,進入洛陽後,受到了司馬昭的盛情招待,三天一大宴,兩天一小宴。有一次,司馬昭照常宴請劉禪,故意安排蜀漢的歌舞,想要試探劉禪,看看他是否還有恢復蜀漢的想法,是否真心歸順自己。只見劉禪歡樂嬉笑,並沒有任何傷感,估計他還在為自己能夠在異國他鄉欣賞到故國的歌舞,而高興呢?他也可能從內心感謝司馬昭如此善解人意呢。

這時,司馬昭也看不下去了,對賈充說:“沒想到劉禪竟是一個十足的糊塗蛋,即使諸葛亮在世,也扶不起啊,何況是姜維呢!”賈充說:“正是如此,您才能很輕鬆吞併他。”司馬昭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於是問劉禪道:“頗思蜀否?”,劉禪答道:“此間樂,不思蜀。”這六個字成為了經典,傳了千年之久,成了貪圖享樂的代名詞。

更過分的是,在司馬昭第二次詢問劉禪時,劉禪聽從郤正的指點回答道:“我先人的墳墓都葬在蜀地,我天天都在懷念蜀地。”司馬昭取笑道:“何乃似郤正語邪!”劉禪聽了大吃一驚,瞪大眼睛,對司馬昭道:“誠如尊命。”他的這句話,逗樂了左右的人。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后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

對於劉禪的“樂不思蜀”,世人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種是認為劉禪確實沒心沒肺,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另一種是認為劉禪“大智若愚”,在蜀漢亡國後,為了保護自己,保護自己的家人,保護蜀漢老百姓,免遭災難,打消司馬昭的猜忌,故意裝傻充愣。

個人認為劉禪應該是“大智若愚”,以精湛的演技,成功騙過司馬昭,保全了自己及家人,還有原蜀漢大臣們。劉禪的演技,已經不弱於乃父劉備的“煮酒論英雄”了。當年,劉備以怕雷聲,騙過曹操,現在,劉禪以“樂不思蜀”騙過司馬昭,這兩件事有異曲同工之妙。

其三,司馬昭沒有殺劉禪,為了瓦解東吳的鬥志,想要讓東吳順應天意,歸順自己。

魏蜀吳三國,鼎立多年,互相征戰多年,誰也滅不了誰。其中最強的是曹魏,司馬昭在滅了蜀漢後,下一步就準備吞併東吳。因此,曹魏的實際掌權者司馬昭為了更好地消滅東吳,他優待歸順的劉禪。這就是給東吳群臣做一個表率,就是歸順曹魏,是不會掉腦袋的,還會活得很好。東吳群臣看到劉禪的例子,他們就會減少抵抗的決心,可能無心戰鬥。

因此,司馬昭不但沒有殺了劉禪,還封他為安樂縣公,讓他在洛陽安樂地度過餘生。所以說,劉禪作為亡國之君,下場還是很不錯的。他在異國他鄉,好吃好喝,看著歌舞,欣賞著美人,這也算“傻人有傻福”吧。

不管劉禪是真傻,還是假傻,他在蜀漢滅亡後,繼續存活了數年,於公元271年壽終正寢,享年64歲。


魁哥說歷史


有人說不能夠殺這個蜀後主劉禪,那曹髦估計要哭暈在廁所了。

對於威脅你政治生命和人身安全的人,當然能夠痛下殺手,就痛下殺手,其實對於司馬昭來講,自己的父親司馬懿就給自己起了一個好頭,為什麼?該下手的時候必須要狠,不能夠拖拖拉拉的。你比方說曹爽,我確實答應你我不殺你,但是不代表,我的手下不會殺你,是不是?而且我把你全家全部殺乾淨,這樣的話你也不可能找我來複仇了,看似無賴,但事實上,對於一個政治家來講,這是別無選擇的事情。

對於司馬昭來講,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當然是大家都知道的問題,那麼多人想殺你那自然也得把所有的工作,尤其是防衛工作給做好了,如果說劉禪真的有那個能力展現出來,能夠威脅到司馬昭的話,司馬昭也不會讓劉禪過得這麼舒坦。

所以有人就會說了,你看劉禪在司馬昭面前裝孫子,所以他躲過了追殺,這多麼聰明,糊塗哇,如果說他真的在司馬昭面前裝孫子,那司馬懿估計九泉之下,要給自己兒子提醒了,小心點兒,這種裝瘋賣傻的人最可怕。

劉禪裝不了,他在蜀國的所作所為都被司馬昭記錄在案,這個人幹了什麼,是個什麼樣的人?司馬昭比誰都清楚,要不然他會利用劉禪去解決掉姜維嗎?劉禪就是一個傻子,他沒有辦法威脅到司馬昭的甚至生命和人身安全,所以司馬昭才留了它一條生路。

他如果是裝出來的傻子,司馬昭早就一清二楚了,自己的腦子就是憑藉著這一個手段幹掉了曹爽,那接下來會不會有另外一個人用這種手段來幹掉自己呢?你以為我只會關注你在我的眼皮子底下這幾年的時間究竟幹了什麼嘛,你出生以後乾的所有的事情全部被我記錄在檔案,我一個一個全部看過以後才會評論,(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你到底是傻子,還是一個真正聰明的人很顯然,司馬昭最後對待劉禪的態度來看,他就是一個傻子。

如果殺了劉禪,首先殺掉一個傻子,確實有一些對不起自己的身份,殺了劉禪以後會引來一些麻煩,這些麻煩能夠避免,當然就得避免掉,那麼,當劉善對司馬昭的威脅,還有殺掉留單以後給司馬昭帶來的麻煩,放在天平的兩側的話,司馬昭最後沒有殺了劉禪,證明殺了劉善帶來的麻煩,遠比劉禪對司馬昭產生的威脅要大!請問,劉禪值幾斤幾兩?


漩渦鳴人yy


不能殺,也沒有理由殺。263年,司馬昭為鞏固權位,圖謀曹魏政權,欲登大位須有大功,命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大軍齊發,討伐蜀漢,蜀漢措手不及,漢中失守,蜀將堵住劍閣,鍾會主力軍不得前進。鄧艾行險偷度陰平道,奇襲成都,劉禪聽從譙周建議,不戰而降。而後二士爭功,鄧艾率先倒臺,鍾會與姜維密謀欲討伐司馬昭,各懷心事,事敗雙雙被殺。劉禪等一眾降官劫後餘生,全被遷到洛陽,魏帝封劉禪為安樂縣公。


其時三國已去其一,南方還剩東吳與曹魏對抗,為尊劉禪以吸引後來者,這是不能殺後主的原因,緣由之前鄧艾已經上奏過並執行過。(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鄧艾拿下成都後,便自作主張大封蜀漢降將官職,理由是現在應當厚待劉禪,以便招致吳帝孫休歸順;安撫士卒平民用來招致遠方的人。還提出可以封劉禪為扶風王,讓他有極致享受,封賜劉禪的兒子為公侯,用以顯示歸順朝廷所獲得的恩寵,以此來向東吳展開攻心計。鄧艾雖然也死在益州,但他的這個建議得到司馬昭一定程度的實施。


其二,與司馬昭的政治基礎有關,劉禪沒有犯大錯,在魏兵臨成都又束手歸降,態度誠懇,殺降不祥可是古訓,而司馬家是尊崇儒家名教的代表人物,他們能得到上層人士的一致支持擁護,在於都是尊儒的世家豪族,有共同的信仰和利益。(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自古至今,少有殺害亡國君主的,殺之者千載罵名,而以孝和禮為核心的儒家名教,在司馬家得到大力推廣和發揚,從後來司馬炎為父守孝,足足守了三年,可見推尊。從儒家信條來說,劉禪也是不能殺的。

但不排除司馬昭曾有過殺害劉禪的心意,證據就是在一次宴會上,故意讓人奏蜀樂跳蜀舞,試探劉禪反應,從而揣測他的復國心思,誰知劉禪全無所應,喜笑自若。又有一次,司馬昭問劉禪思念蜀地否。劉禪回說,此間樂,不思蜀。這句成為千古笑談的話,成功避開了司馬昭稍露的殺機。過了一年,司馬昭也死了,新人接位,忙於內事,更無暇殺劉禪。

而司馬家的服膺儒家名教的行為,不但保住劉禪和後來孫皓的生命,還無意間為晉朝續了國運,司馬家的堅守,獲得海內世家豪族的心,被他們引為同道和共主,在西晉滅亡後,司馬睿南渡至建業,才能得到當地大族的扶持維持晉祚。


南方鵬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此地樂不思蜀!

看到了他們的名字就想到這個,公元264年,後蜀皇帝劉禪投降,蜀漢正式滅亡,劉禪被送往洛陽,受封安樂公(這名字挺有意思),逝世時享年64歲,是為思公,西晉末年,劉淵起事,追封為懷孝皇帝。

劉禪已經投降了,當時天下已經被司馬昭掌握,只要劉禪不亂,司馬昭就沒有必要殺害,弒君的罪名並不是誰都想揹負的,而且殺了還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

1、劉禪還在,蜀漢殘餘勢力沒有辦法名正言順的舉旗造反,因為劉禪是投降的,萬一他們手中還有昭烈皇帝劉備留下來的血帶衣昭呢?

2、蜀漢的投降,是整體性的投降,如果殺害劉禪,這樣讓下面的死忠會到處舉旗,這樣司馬昭就要到處奔波,疲於撲滅,這樣對他過渡曹魏集團勢力可能會產生不順。

3、東南的吳國還在打著呢,雖然贏定了,但是你把先驅給咔嚓了,你想在招降就不可能了,甚至會引起東吳的反撲,在說了,司馬昭的當時的權利還沒鞏固,不敢亂來。

4、劉禪沒有劉備的雄心,這個是肯定的,而且蜀漢很多將領還在原職,你不動劉禪,其他人好安心替你賣命,不用背上賣主求榮的名聲。

錦衣玉食的供著劉禪,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司馬昭肯定看得清楚,所以也沒必要殺劉禪。


小南史


一提起三國蜀國的第二任皇帝劉禪,大家就會想到2個字:昏君。那麼,真實的劉禪究竟是昏君還是明昏呢?答案一定出乎你的意料。

劉禪出生在荊州,當時劉備寄人籬人下,因此,劉禪的幼年註定多災多難,公元208年九月,曹操派曹純領五千虎豹騎在長坂坡大敗劉備,劉備率領張飛、趙雲等數十騎棄其妻子狼狽而逃,結果襁褓之中的劉禪被七進七出的趙雲救出。後來,劉備佔領川蜀之後,劉禪被立為太子。章武三年,劉備在夷陵之戰戰敗,病死白帝城。劉備臨死前,讓諸葛亮輔政於劉禪,且留下曠世遺詔,9個字:“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劉禪繼位後,稱諸葛亮為相父,對其言聽計從。而諸葛亮也是個忠誠之人,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先後六出祁山伐魏,但仍無力迴天。

諸葛亮病死五丈原後,劉禪開始單獨執政。

公元263年,魏軍開始反攻倒算,他們利用姜維沓中屯田避禍、遠離漢中的時機,派鍾會、鄧艾、諸葛緒兵分三路,大舉伐蜀。劉禪派遣張翼、廖化、董厥等前往拒敵。姜維率眾將鍾會十餘萬大軍擋在劍閣,但鄧艾卻選擇了典徑通幽,偷渡陰平直奔成都。劉禪眼看形勢危急,只好召集群臣商議對策,這時,朝中的譙周力勸劉禪投降,理由是現在投降,還能有討價還價的餘地,能爭取到一畝三分地也是好事,至少咱後半生不愁了,但如果強行打仗的話,可就不好說了。

劉禪當機立斷,選擇了投降,成了亡國遺主。

隨後的故事沒有奇蹟發生,雙子星座鄧艾鍾會爭功,結果鄧艾被田續所殺,鍾會姜維亦死於亂軍中等事。

亂事平息後,劉禪全家被遷往洛陽。“攝政王”司馬昭奏稟魏元帝曹奐後,封劉禪為安樂縣公,食邑萬戶。要知道公是五等爵位之首,源自周代,司馬昭也在同一年進封晉公,可知劉禪這個爵位不低。同時,還賞賜絹萬匹,奴婢百人,劉禪子孫被封為都尉封侯者五十多人。

當然,儘管賞賜頗豐,但司馬昭對劉禪還是很有提防之心的。

據《漢晉春秋》載,一次宴會,司馬昭在席上故意令舞伎跳蜀舞並奏蜀樂,然後,他靜觀劉禪的反應。結果蜀漢舊官員看後無不悲痛流淚,只有劉禪神情自若,依然談笑風生。司馬昭見狀,回過頭對身邊的賈充說,此人如此平庸,就算諸葛亮活著也不能長久,更何況是楞頭青姜維叫經?賈充馬上拍馬屁說,如果不是這樣,怎麼會被大王滅了國呢?

不久,司馬昭再次試探劉禪,在一次宴席直接問劉禪想不想念蜀地?劉禪回答了6個字:此間樂,不思蜀。

司馬昭聽了笑了,認為劉禪是一個沒有骨氣的小人,是個沒有能力的昏君。

一旁的舊臣郤看不下去了,就悄聲跟劉禪說,你應該說先祖都在蜀地,日夜思念故土。並且閉上眼睛表達哀愁。結果,當司馬昭再問劉禪是否思念蜀地時,劉禪便按郤正的“指點”回應,司馬昭聽後大笑說,這好像是郤正的口氣吧?劉禪馬上回答說:正是。結果引得在座的所有人都棒腹大笑。

以上也誕生了一個流傳千古的成語:樂不思蜀。而劉禪也因此戴上了“扶不起”和“昏君”這兩頂帽子。

事實上,劉禪所說的此間樂,不思蜀這6個字,卻是大智若愚的真正體現。

要知道,劉禪作為蜀國的第二任皇帝,在位41年,能夠平衡西川派和荊州派各路狠角色,肯定是不簡單的。前期儘管有丞相諸葛亮輔佐朝政,他相對顯得輕鬆。但諸葛亮死後,劉禪單獨親政29年。期間,他重用蔣琬、費禕兩位賢能之士,朝政一直保持平穩。當然,劉禪沒了諸葛亮等人的制約後,也做出了“昏庸”和貪圖享樂之舉,比如說重用宦官黃皓,比如說鬥蟋蟀等等。

暇不掩玉,儘管如此,劉禪的優點還是大於缺點,他投降後,通過裝傻和守拙來保命,使得他這個亡國之君得已善終。這是一般人無法做到的。

總之,劉禪的經典6個字,儘管被後人扣上了永遠無法洗脫的昏君的帽子,但他的話徹底打消了司馬昭對他的猜疑和顧慮,就這樣,劉禪得已在洛陽安樂地度過餘生。公元271年,64歲的劉禪在洛陽壽終正寢,西晉皇帝追封他為思公。

劉禪死後,他的幾個兒子結局又如何呢?劉禪共有七個兒子,他的長子劉璿和五兒子劉諶在蜀國滅亡時就死了,劉璿在姜維叛亂的過程中被魏軍殺害,而劉諶因為不想投降魏國,選擇在劉備陵墓前自殺,其骨氣和勇氣令人欽佩。而另外的五個兒子跟著劉禪一起投降了魏國,不過這五個兒子結局都是悲慘的。

後來,司馬昭和兒子司馬炎篡奪曹魏江山,建立晉朝。西晉建立時,山西北部的內遷匈奴部落日漸強大,他們的首領叫劉淵。永興元年,劉淵自稱是劉禪的後人,自立為帝,正式立國,國號大漢。同時,他把劉禪追封為孝懷皇帝,把漢高祖等西漢皇帝追認為遠祖,隆重祭拜。

劉淵和兒子劉聰厲兵秣馬,南下征伐西晉,並於永嘉五年率領大軍殺入西晉國都洛陽,把西晉的晉懷帝抓走。其中,劉禪的五個兒子全部死於這場屠殺之中。後來晉愍帝在長安登基,想延續西晉統治,劉聰大軍再度追蹤而至,依樣畫葫蘆又把晉愍帝抓走,司馬昭父子建立的西晉不到50年的光景就滅亡了。

儘管劉禪的五個兒子都於戰亂,儘管劉淵可能跟劉禪沒有任何血緣關係,但這位“準後裔劉淵好歹還是陰差陽錯地幫劉禪報了滅國之仇,這是不是也算是因果輪迴呢?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有的貓在捉住老鼠後,並不是吃掉它,而是逗著老鼠玩,放開讓它跑,又一把抓回來,來回反覆折騰老鼠,到後來老鼠直接就不跑了。貓在這個過程中,收穫的是開心,而不是口腹之樂。


司馬昭讓鄧艾與鍾會去攻蜀國,他就像一隻老貓一樣,先是擺弄著鍾會和鄧艾。鄧艾偷襲得手後,劉禪這隻碩鼠投降被抓了回來。司馬昭的得意之計便實現了,鍾會與鄧艾火併,亂軍又殺了造反的鐘會和姜維。輕鬆攻下了蜀國,又除掉功高震主的將領,只留下劉禪來逗自已開心,司馬昭的手段太高了。



劉禪也是很聰明的“老鼠”,堅決不跑,還會表演逗司馬老貓開心,表現出一種童痴般地傻可愛,這個修煉了幾十年的皇帝成精了,生存技能非常高,老貓也捨不得殺他。
當然,司馬昭還是以劉禪為誘餌,引誘河東的另一隻老鼠孫皓。這是一隻殘酷的老鼠,酷刑殺人樣樣精通,不務正業終至兵敗。在即將被俘時,劉禪誘餌的作用實現了,孫皓模仿著投降了。司馬昭不殺劉禪,心計很深!


星下靜思


司馬昭沒有殺劉禪,一是殺之不必要,二是當時傳統不興殺廢帝,二是不利於國家安定和統一。

264年蜀漢滅亡,劉禪被送到洛陽,司馬昭並沒有殺他,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首先最主要的,是劉禪對司馬懿已經沒有任何威脅。蜀漢對抗曹魏,是經歷了數次激戰的,蜀漢兵力本來就已經傷亡半數。而後,因為鍾會之亂,蜀漢大批高級將領遭到魏軍的殺害,剩下的人大部分都遷居洛陽,可以說蜀漢整個國家架子已經打散了。而劉禪還演出“樂不思蜀”的喜劇,竭力表現人畜無害。這樣一個活寶,司馬昭不必殺他。

其次,劉禪在鄧艾兵臨成都時候主動投降,表達了一定誠意,不應殺他。

其三,當時本來的規矩,就是滅亡一國一朝,不殺亡國之君。成湯沒有殺夏桀只是流放,周武王沒有殺紂王,紂王自焚的。西周建國後,不但封了紂王的兒子武庚和紂王的哥哥微子,還把堯、舜和夏朝的後人都封了諸侯國。相反,秦始皇搞死六國之君,秦朝很快滅亡。所以,大家都認為殺降不詳。

其四,殺了劉禪不利於安定。如果劉禪都被殺了,那麼投降的蜀漢官民,難免人人自危,或者心懷悲憤。同時,東吳方面看到劉禪的下場,也一定會堅定抵抗的意志。這樣對魏晉統一是不利的。

因此,司馬昭留下劉禪,也就毫不為怪了。


巴山夜雨涮鍋


劉禪(shàn)即蜀漢後主,字公嗣,小名阿斗。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蜀漢第二位皇帝。於公元223年繼位為帝,年17歲,在位四十一年。期間拜諸葛亮為相父,並支持姜維北伐,在位後期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

景耀六年(263年),魏將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蜀漢滅亡後,劉禪及一些蜀漢大臣被遷往洛陽居住。期間,魏國權臣司馬昭曾試探劉禪有無復國之心,問其思蜀否?劉禪答曰:此間樂,不思蜀也!成語典故“樂不思蜀”出於此。

司馬昭經過一段的觀察,認為劉禪對魏國已經沒有威脅,為安撫籠絡蜀人之心,上奏魏帝封其為安樂公。曹魏滅亡後,西晉建立,劉禪繼續為安樂公。西晉泰始七年(271年),劉禪因病逝世享年64歲,諡號思公。西晉末年,劉淵起事之後,追諡劉禪為孝懷皇帝。

世人皆雲,劉禪昏庸,有"扶不起來的劉阿斗”之說。可在三國之中,蜀國國力最弱,建興十二年(234年)八月,諸葛亮病逝後,劉禪親自處理朝政,維持蜀漢統治達二十九年之久。蜀國滅亡之後,他又能於亂世之中得以善終,也不能不說其還是有大智慧的。


林城布衣10001


其實道理很簡單,司馬昭沒有必要殺劉禪,因為他已經對當時的曹魏幾乎沒有任何威脅了,對後面的晉朝更沒有威脅。自古以來,很多朝代的更替也沒有說一定要殺皇帝。留著劉禪還可與安撫和籠絡蜀國民心,殺掉他只會引來不必要的麻煩。

眾所周知,劉禪有一個綽號叫“扶不起的阿斗”。但大家可曾知道,劉禪也是一個禮賢下士的仁君?劉備之所以選擇劉禪繼位也不是沒有道理,事實證明他的眼光是正確的。

在劉備去世後,劉禪當了42年的蜀漢皇帝,他支持諸葛亮北伐的同時,也積極的發展經濟。劉禪體恤民生,這不僅體現在他當皇帝的期間,在最後投降時也不忘庇護自己的子民。雖然劉禪可能談不上是大有作為的明君,但他也算是仁德之君。如果不是後期聽信宦官黃皓的讒言,相信蜀國還不會那麼快覆滅。

如果司馬昭把劉禪殺了,那當時的曹魏可能就會落下一個不能容人的名聲,這對於司馬昭以後建立西晉也沒有任何好處。試想一下,如果司馬昭連劉禪都殺了,那其他蜀國百姓還能有好日子過嗎?民心不安就很可能起兵造反,所以司馬昭索性上奏魏帝給劉禪封了一個安樂公,讓他安享晚年。

當然司馬昭並不是沒有猜忌和考驗過劉禪,因為此前姜維詐降就是想和劉禪裡應外合興復漢室,只可惜不慎洩密失敗,姜維和張翼也因此被斬殺。所以司馬昭有一次宴請劉禪,並試探性的問他在魏國是否思念蜀國,以此來判斷他是否有復國的打算。劉禪回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席間的魏國群臣們都大笑不已,司馬昭也完全打消了對劉禪的疑慮。世人都取笑劉禪“樂不思蜀”,可誰能體會他的聰敏和無奈呢?

司馬昭建立晉朝後,他還是讓劉禪繼續做安樂公。271年劉禪在洛陽去世,享年64歲。後來到了西晉末年,劉淵起事後建立漢趙,還追封劉禪為孝懷皇帝,劉禪算是眾多皇帝中難得的善始善終之人。

我是醉愛談歷史,分享有趣有料的歷史趣聞和觀點,原創不易,歡迎點贊、評論和關注!


醉愛侃足球


關於司馬昭不殺劉禪的原因,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分析:

首先,從劉禪自身原因來看,一是劉禪本身是因為鄧艾偷渡陰平後主動投降的,沒有抵抗,沒有給魏軍造成太大的損失,且降將不殺。二是劉禪投降後被封為安樂公,樂不思蜀,安於現狀,沒有謀反的意圖,對司馬昭沒有威脅,殺他無意。

其次,從吳國看,當時吳國尚未滅亡,不殺劉禪是給吳國做榜樣,司馬昭若殺了投降的劉禪,那吳國就知道投降不投降都得死,就會奮力抵抗,果真,最後吳國也是投降的。

再次,從已亡的蜀人來看,殺了劉禪不利於蜀人人心穩定,可能會激起蜀人造反。

最後,從司馬昭自身原因看,各朝各代都對亡國之君禮遇有加,不殺亡國之君已經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政治倫理,殺了劉禪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只能徒增罵名,留下暴君的名號,不利於將來的統一。不殺劉禪,是給自己積德,給子孫積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