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皖北文化,文化概念,特點是什麼?

康存亮


地方文化

皖北代表文化是淮河文化、老莊文化。

淮河因基本上均在皖境,作為區域文化,故可綜合和總稱皖文化,是炎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皖北由於淮河地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各種不同文化在此碰撞、交流,淮河文化作為融合中原文化、吳楚文化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區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過渡性的特點,孕育出了中華文化奠基人的老子、莊子、管子、顏回等先哲,以及 “三曹父子”、“竹林七賢”等文學藝術的巨擘。


淮河文化對中華文明的另一重要貢獻是,皖北地區發生過垓下之戰、大澤鄉起義、淮海戰役等多次著名戰役,其中有些戰役改變了中國的命運。戰爭給淮北平原留下了斑斑傷痕,也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蹟,滋養著這個地區的文化,同時,也塑造著這個地區的人文精神和豪爽、樂天、俠義的民風。

方言文化

皖北方言大部屬中原官話,小部分屬江淮官話。 蚌埠、鳳陽、淮南、壽縣、霍邱、靈璧、泗縣屬中原官話信蚌片。亳州、阜陽屬中原官話商阜片,宿州、淮北、濉溪、蕭縣、碭山屬中原官話徐淮片。 蚌埠市南部及淮南市南部屬於江淮官話洪巢片。 戲曲文化 皖北地區代表性的戲曲有泗州戲、墜子戲、蚌埠花鼓燈、推劇、亳州梆劇、淮北花鼓戲、漁鼓道情、四平調等,其中泗州戲、墜子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泗州戲是安徽省四大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原名拉魂腔,流行於安徽淮河兩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它與山東的柳琴戲、江蘇的淮海戲同是由"拉魂腔"發展而來,彼此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血緣關係。 泗州戲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豐富的文化底蘊,以優美的唱腔,動聽的旋律,唱響淮河兩岸,大江南北。泗州戲與皖北人民的生活、習俗有著密切的聯繫,顯示出強烈的地域文化特徵。


尼古拉斯憶心


說到皖北文化,我覺得本人最有發言權。我老家在皖北。從小在那長大。可謂土裡生土裡長的正宗皖北人。皖北和晥南是以淮河為分界線皖南主要是山區丘陵地帶。盛產水稻,主食以大米為主。皖北則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盛產小麥,玉米。以麵食主。小時候。八十年代初淮河沒治理好,經常發大水。農作物被淹,顆粒無收。是全國出名的貧困區。自從九十年代搞了個懷洪新河。洪水得到控制。經濟迅速恢復發展,加上與江蘇接壤。受其輻射。近年來小有起色。皖北文化,承前啟後。主要以蚌埠花鼓戲,宿州泗縣泗州戲為主。文化概念特色就是麵食,餃子,嗩吶,麻將加白酒文化。當然嘍懷遠的石榴,碭山的梨。也很出名,尤其懷遠的糯米產業在全國有舉足輕重地位。



南越物流



什麼是皖北文化,文化概念,特點是什麼?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父親皖北人,母親是皖南人,給我比較深的印象就是我們都很熱情,比較有表現欲,做事豪爽。平原的廣闊給了我廣大的胸襟。像我就是皖北多一點吧,我現在還是不習慣去買八寶粥,從來沒花錢買過米酒之類的食物,比較喜歡牛羊肉和各種麵餅,饊子之類的都特別喜歡。但我們也不是一天都吃麵,總體上比皖南吃麵多一點的那種,別人拋出話題,我的回答會是比較活躍的,個人性格比較單純,而且特別重感情,重義氣,(別人幫我的話會記很久),特別不喜歡洗澡洗頭(給同學說過好幾次了,還是不好撇)。皖北並不是特別窮啊,相當一部分鎮上真的比皖南有些城市的街道舒服的不要太多,現在皖北發展真的很好(儘管現在很多人都不認同,畢竟是家),街道鎮上都會比較乾淨。花鼓戲的文化在蚌埠一帶你能深深的感受到,我小的時候就會唱很多種形式的。皖北人生活節奏比較慢,農業成分要多一點,但不代表他們窮,他們也喜歡打打麻將,鎮上有點慵懶的感覺,我後桌是皖南人,覺得她的心思比我細膩的多,城府比較深,而且自從來皖南這邊上學可以明顯感覺到這不是個例,總體上皖南人含蓄的多一些。每次我們這邊有什麼大叔大媽從皖北來做生意,我都會覺得特別熟悉,問他們是不是皖北人。我到現在其他的都不太記得了,就記得鎮上面館裡那一聲特別豪氣的“管”,瞬間就是最初的記憶湧現。我現在還能聽懂皖北的話,但我已經不會說和他們一樣的方言了。小時候,我外婆是皖南人,喜歡看我吃麵說我是侉子,我也沒覺得有什麼,一直也就這麼習慣了。

芒碭山作為漢興之地,已無可爭議。“劉邦斬蛇碑”已成為無數熱愛觀光的人們夢寐一睹其風采的天下一大奇觀。與此同時,散落在芒碭諸峰中的紫氣巖、皇藏峪、高祖廟、龍泉等,以及呂雉尋夫、劉邦斬蛇、劉邦遇嬌娥的生動傳說等,也已成為芒碭山作為“漢興之地”的美麗“證言”。著名作家二月河寫了一篇《漢風浩蕩兮芒碭山》的文章刊載《人民日報•海外版》,結尾處說:“芒碭山是不能小覷的地方,已開發的和未開發的20餘座漢墓都聚集在這裡,品相如此優良,知名度如此之高。漢代的人文典型密集到如此地步,是我見到空前的一處。世人瞭解漢民族,不往芒碭山,對他會是一件很遺憾的事。”“芒”是一種水草,“碭”是一種可以制硯的石頭,“芒碭”是水和山的結合詞。芒碭山,作為漢興之地,註定與大漢王朝有著不解之緣。芒碭山既無黃山之奇麗,更無泰山之雄奇,遠遠望去只不過是突兀拔起在黃淮平原上的幾座石山丘陵而已。就是這片普普通通的山丘,因在秦漢之際曾發生過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重要事件,從古至今天下聞名。

《史記》載,撰劉邦借神話,盡述智謀韜略,寫陳勝皆史事,語言樸實豪邁。陳勝起義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英雄吶喊聲不絕於耳,鼓舞人心。劉邦建立大漢王朝並使漢代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政治、經濟、文化高峰的偉績亦流傳千古。史料記載: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和吳廣帶領戍卒到漁陽(今北京)戍邊,行至大澤鄉(今安徽省宿州市)遇雨誤期,按當時秦法,延期當斬。陳勝和吳廣舉行起義,“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於是“天下雲集響應”。起義軍所到之處,攻城略地,勢如破竹,百姓“贏糧而景從”,誕生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由農民掌握政權的組織,號稱“張楚”,擁立陳勝為王。當秦兵反撲時,不幸的是陳勝竟被車伕小卒莊賈殺害,將軍呂臣“殺莊賈,復以陳為楚,葬陳王於芒碭山。諡曰:隱王”。陵園內的兩副對聯體現出了陳勝起義的壯舉:“成仁啟漢兩千年,香火斷續,悠悠長吊隱王靈;倡義反秦六個月,張楚縱橫,烈焚初償鴻鵠志”。“水可覆舟大澤洪荒掀巨浪,民能創史陳王浩氣卷狂飆”。

以上就是本人的回答了,歡迎大家探討交流


沐雨離音


皖北(亳州)文化特點突出,成湯都城,老子故里,魏武曹操,神醫華佗,花木蘭等。

亳文化起源新石器時代,三朝古都,名人輩出的地方。湯居亳時,都城在亳統管三亳,後三亳荒廢,只留下亳州,今亳仍存。











我愛祖國美166


安徽文化當然以徽文化為代表,皖北屬於河南文化圈影響範圍。


秋風吹的彷徨


皖北即安徽北部,皖北代表的文化是楚漢文化、淮河文化、老莊文化。各種文化在這裡融合貫通,淮河地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各種不同文化在此碰撞、交流,具有兼容性和過渡性的特點。

現在皖北發展比較不錯,街道鎮上都會比較乾淨。花鼓戲的文化在蚌埠一帶能深深的感受到,皖北人生活節奏比較慢,農業成分要多一點,但不代表他們窮,他們也喜歡打打麻將,鎮上有點慵懶的感覺。


阿染3086


皖北文化就是亳州石大營道教文化和亳州石大營三國曹魏文化的繼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