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知行合一”,能不能具體舉例說明?

逗叔說電影


知行合一就是知和行本是一回事,中國思想自古以來注重實踐,論語開篇就講學而時習之,學習就是為了實踐。歷代賢人都注重知和行,法制和行比喻成車之兩輪了之雙翼,是非常重要的兩件事。而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把知和行,說成一回事,也就是說你知道一件事,你就一定能做到,你做不到的話,就不能算作知道。王陽明自己也說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那關鍵的問題來了,我們生活當中知行為什麼不能合一?有以下三種情況。

生活當中知行不能合一怎麼辦

1.並非真知,只是瞭解一點皮毛,就以為自己知道了,末有知而不行者,真知即能行。我們在學習很多理論的時候,都會出現這樣的幻覺,對所學的事物瞭解一個大概,知道一點皮毛就以為自己知道了。就像我們學習王陽明的思想一樣,所有人基本都知道王陽明的思想,心既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但是你知道以後對你來說並沒有什麼卵用。其實你並不是真的知道,只是瞭解了一點皮毛。

方法論:當你學習一個理論,你發現你知道,但是不能做到的時候。的追問為什麼?在追問的過程當中,會不斷的出現新的問題,不斷的解決這個問題,隨著你的追問,你的思想會變得越來越深沉,你對所學的這套理論會變得越來越完善,你學習一個東西足夠深刻以後,更本不用你時刻提醒自己我要去實踐這個理論,這個理論已經融入到你的思想當中,變成了你的一種本能,直接影響你的行為,孔子其實隨心所欲而不欲拒,這是自由的最高境界,隨心所欲,想幹嘛就幹嘛,但是也不會超出仁的範疇,孔子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把仁內化到自己的思想體系裡面。把剛開始反本能的東西,慢慢的內化成自己的本能。這個時候知行就就能合一。

2.知行不能合一的第二方面,被私慾阻斷。

今天中午吃完飯,你突然想看一下書,學習學習上,沒看兩分鐘拿出手機來開始刷抖音,刷著就停不下來了,看書這回事被忘到九霄雲外。等你刷完兩個小時的抖音又覺得有深深的愧疚感,感覺我怎麼會這麼頹廢呢?你也知道看書好看書能夠增長知識,但是為什麼就是做不到,就是堅持不下去,被你心中的私慾所阻斷,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天理和私慾,而且天理和私慾在你的內心當中不斷的較量打架,當天理占上方的時候,你就能秉除私慾去看書,當私慾站上方的時候,又去刷抖音去打遊戲,抓抖音打遊戲會分泌多巴胺讓你很爽。

方法論:這時候你需要格物,格除私慾,保存天理。存天理去人慾。

3.知而不行,對你影響不大

假如你和你仇人兩個人站在懸崖邊上,你心裡知道你再往前走到邊上去,你仇人一定會把你推下去,那麼試問這個時候你會往前走嗎?我想絕大部分人不會,為什麼這個時候你知道你立馬就能做到,知行能夠合一,因為這個時候知而不行,對你的影響極大,甚至會讓你沒命。

方法論:知而不能行的時候,就想一下不行的後果,以結果倒逼過程,


知行至善


知行合一,說的簡單點,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統一。但千萬不要誤解,先有理論後有實踐,或者先有實踐後有理論。知和行的關係,就像燈和燈光。打開燈就有燈光,關上燈即是黑暗。兩者本為一體,並無先後,裡外之分。

舉一個生活中的實例。每天早上刷牙,就是知行合一最實在最經典的例子。因為每個人都深知刷牙帶來的好處,所以每天必刷。一點都不覺得有什麼尷尬或者不對的地方。

還有一個是王陽明舉的例子,說一個人孝順。其所有的行為不是刻意的做作。而是發自內心,非常自覺的行為。比方說,帶父母出去玩,沒事常回家看看,絕對不會感到有任何的負擔,而是非常正常的與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聚焦到每個人的身上,我們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其實都是知行合一的典範。沒有人會覺得吃飯是一件苦差事。知行合一表達的就是這樣一個意思。再大的事,當它變得平常無物,也就到達了知行合一的最高境界。

當然放到治國平天下上,就要有更高的智慧去運用那些方法和措施。真正大公無私了,絕對能生萬法。這也是王陽明一生所追求的致良知。但可嘆世上無幾人哪!


Fandy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先生提出的照耀千古的理論。博大精深,絕大多數人終其一生也悟不透學不精。

筆者也只能略窺門徑,厚顏賣弄一二,看官莫笑。

簡單理解:知行合一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可以用心裡系統的理論做指導,來解決繁雜、艱難的具體問題。

能稱為真正知行合一的人,必有高尚的道德。否則,即使他能力再大,也只能稱之為陰謀家、政客、奸商、梟雄。

而知行合一者的道德絕不會是僵化死板、不知變通的,而是如水一般,隨形而變,入圓則圓,入方則方,遇坡則急,遇平則緩。可滋養萬物,可摧枯拉朽。

但其形可變,其質不變。即使渾濁了,仍可通過蒸發、過濾恢復清澈。即使成冰了,認可再化為水。無論怎麼變,水的本質不會變。

也就是說,為了達到正當的目的,過程中可以妥協可以變通,但初心不會變。

所以,生活中忠厚老實的王陽明(王守仁)先生,一旦到了諸如剿匪、平叛時,就會變得比土匪還狠,比惡霸還惡,比狐狸還狡詐,比毒蛇還陰險。

而這些明顯違背主流道德觀的行為,絕不會在他心理造成衝突,他不會因此而內疚、懺愧、猶疑、困惑、焦慮。

此時此地此事有此時此地此事的道德標準,彼時彼地彼事有彼時彼地彼事的道德標準。

他很清楚,做這些陰險狡詐冷酷殘忍的事,與他平時做一個忠厚善良、寬厚仁和的人毫不矛盾。

因為,他做的一切是為了國家百姓,而非私利。

再說到生活中的實例。

比如說,某人做官,轄區水壩、校舍年久失修,如不修繕,百姓有生命危險。申請上級撥款久無結果,於是他溜鬚拍馬,行賄巴結,終於拿到款項,將水壩校舍整修一新。

而他本人,兩袖清風,絕不謀半點私利。即使以後因行賄之事被牽連罷官,也可以坦然接受,瀟灑離去。這就是知行合一。

再比如,某人是執法部門高官,轄區有人因身負奇冤又生活困苦,於是持刀上街,隨機砍殺無辜,無法勸服,無法活捉。

此高官可以為對方的悲慘遭遇感慨唏噓,甚至灑下同情的熱淚,但同時也必須毫不猶豫的下令,將其當場擊斃。

事後,盡力幫助該人留下的孤兒寡母。這就是知行合一。

再說點百姓生活中的例子吧。

比如說:我不歧視同性戀,不但嘴上不歧視,心裡也不歧視。但我會盡力教育我的孩子,不要被社會上某些人的說法迷惑,認為同性戀很時尚,被拉進他們的圈子。

我不歧視KTV服務員,不歧視酒吧裡喝醉酒被侵害的女孩,不歧視深夜去偏僻場所被搶劫甚至殺害的人。而且很同情一切受害者,並希望罪犯得到最嚴厲的法律懲戒。

但我會告訴我的孩子,不要穿著暴露去那些高危場所工作或玩樂,不要孤身夜行,因為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也因為古人早就說過“鬥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我不歧視愚蠢橫蠻、脾氣暴躁無法溝通的人,甚至悲憫他們因缺乏教育,沒有正常的原生家庭,沒有父母的關愛,所以才造成了目前的性格。

但我自己會避開這些人,也會告誡家人不與他們打交道。

我是個全素食主義者,若遇到時機恰當,遇到面臨屠刀的生命,如所有權人願意,我可以花錢買下放它一條生路。

但我不會高高在上的去指責任何一個吃肉的人或殺害動物的人,說他們殘忍。

這些也是某種程度上的知行合一。

能把理論、道德良知、具體做法找到一個平衡點,就是知行合一的關鍵。



70大叔談人生


大家好!我是lu05100!

“知行合一”是心學大家王陽明先生的理論。個人認為“知”即是“道德經”中所謂的“道”,是人們對事物的認知,規律和道理。“行”就是實行,行動和實踐。“知行合一”意思就是要認識客觀規律,理解客觀規律,並按照客觀規律辦事。從而事半功倍!

就拿學習來說,學習優秀的學生總是比普通學生多付出,多背多練。然後再這個基礎上融會貫通,舉一反三。他們的學習方法符合學習的客觀規律,所以優秀的學生總是優秀。


學習如此,其他有成就的名人無一不是努力和苦練的結果。這就是“知行合一”。


lu05100


知行合一,簡單理解就是做事按照自己的目標為標準。

一個人的想法在行為之前,明確了,就會少受其他無關事情的干擾。

很多的不開心,就是想的和做的不一樣。由於自己對自己想法不明確,所以沒有辦法感覺到想法和行為的差異,表現出來的就是煩躁,自責,猜疑等。

知行合一,按照自己的目標做事,結果會滿意,心態也會平和。



金代管家


不展開說了,知行合一,其實就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吧?個人覺得,後一句話還更先進。當然了,王陽明的心學遠遠沒有真的簡單,知行合一,呵呵吧,估計很多人也就知道這一句了吧。嗯哈,包括我〔手動鄙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