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航母平均一周造一艘,一月就可下水,为啥现在一年都难完工?

姚善之


二战期间,确实有国家做到一周下水一艘航母的先例,美国“卡萨布兰卡”级航母就造了50艘,而这项庞大的造舰计划其实仅耗时一年,按时间来算的话,可不就是一周就能下水一艘航母嘛。那么,现代航母的建造时间有多长呢?

我们以最具代表性的美军“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为例,它的建造时间为3---5年,建造时间最短的CVN-74“斯坦尼斯号”航空母舰也用了约两年8个月的时间,此外,航母服役还要再等两年。同样都是航母,为什么两者之间的差别这么大呢?说白了,二战时期的航母建造标准低,现代航母是真正的“海上霸王”,两者不可同日而语,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

从吨位上来讲,“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远超“卡萨布兰卡”级航母

前者曾经是全球综合性能最强悍的航母,其满载排水量可以达到10万吨上下,而“卡萨布兰卡”级航母就逊色多了,它的标准排水量只有6530吨,满载排水量也才刚刚超过1万吨。巨舰的建造时间较长完全可以理解,毕竟,现在的大型驱逐舰排水量都可以达到12000吨,建造区区1万吨的航母的确用不了多长时间。

从制造材料和工艺方面来讲,现代航母也非常有讲究

“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的甲板不仅使用要求甚高的特种钢,以抵抗喷气式战机起降时产生的巨大冲击力。同时,它还要考虑战机起降的高效性以及合理性,抛开其他不谈,“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的飞行甲板长238m,斜角甲板与船体中心线的夹角为9.5度,这样的话,该航母完全可以在舰首开展起飞作业,并利用斜角甲板进行降落回收。此外,为了提高战机升空作战的效率,“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还安装了四具C-13-1蒸汽弹射器 以及由四组拦阻索构成的MK-7飞机降落拦阻系统,这一整套设备足以让34吨重的飞机加速至185节的起飞速度,像F/A18战机、E-2预警机这类军用飞机,“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完全可以以每分钟两架的速度将其弹射升空。

反观“卡萨布兰卡”级航母就逊色多了,当时,美军为了急速扩充海军实力,才打造了这款护航航母,与主战航母不同,“卡萨布兰卡”级航母必要时就会承担运输任务,为主战航母补充舰载机,据了解,一艘“卡萨布兰卡”级航母最多时可以搭载60架F4U海盗式战斗机,执行上述任务时,这款航母基本没有空中战斗力,随随便便过来一艘水面舰艇都可以将其击沉。作为一款护航航母,“卡萨布兰卡”级航母防护力太差,除舰桥和鱼雷库外,其他部位基本没什么装甲。再加上,它所搭载的F4U战机重量只有5,6吨,远远无法与“大黄蜂”动辄将近30吨的重量比,“卡萨布兰卡”级航母的甲板要求相对较低,初期甚至采用了木质甲板,这是因为,那个年代的战机机身普遍比较刚硬,如果采用钢板,会同时造成航母甲板与战机损坏的情况发生。

从动力系统来讲,“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更是完全碾压“卡萨布兰卡”级航母

在罗伯特·麦克纳马拉的提议下,这款航母采用了双反应堆构型,其使用的A-4W反应堆一共可以输出26000马力的功率,光是安装这两座核反应堆就足足耗时将近3个月,除了安装工程繁琐复杂外,相关人员必须保证核原料不会泄露,其安全检查工作同样非常费时间。“卡萨布兰卡”级航母就不一样了,其动力系统是三胀往复式蒸汽机,推进器也只有两具螺旋桨,安装这些的确用不了多少时间。

当然了,“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工程量庞大绝不仅仅体现在上述几个方面,从船体建造、整合武器系统以及损管防护等诸多方面来讲,这款航母都做的非常到位

我们很难想象,足有若干个足球场那么大的甲板到底需要多少人员去焊接、铆接,有人甚至称,航母上的一颗铆钉就可以买一辆豪华轿车,这么昂贵的东西怎可盲目追求建造速度。再说了,现代航母已经不单单是一艘庞大的水面舰艇,在航母打击群中,它甚至担负着指挥整个舰队的责任,就其本身而言,航电系统、导弹系统、雷达系统、电子对抗系统、动力系统这些统统需要被有效整合,只有这样,航母才能在战时充分发挥战斗力,而这些因素“卡萨布兰卡”级航母几乎不用去考虑,说实话,跟“尼米兹”级航母相比,卡萨布兰卡”级航母跟一个钢铁空壳没什么两样。

更可况,一分价钱一分货,现代航母虽建造时间较长,但动辄就是数十年的使用寿命,就算遭受较大规模打击也可以岿然不动,而类似“卡萨布兰卡”级那样的护航航母不仅使用年限只有5---8年,一旦被几百磅的航弹击中,很有可能会立即沉没。

1981年5月26日夜间,美军“尼米兹”号航母发生着舰事故,一名服用抗组织胺药物的飞行员驾驶EA-6B电子战飞机着舰后径直冲向甲板上的一架战机,被由此引发了一架SH-3直升机、三架A-7E攻击机、一辆调度拖车以及三架F-14A战斗机的连环爆炸

,F14A战机上搭载的凤凰导弹、麻雀导弹与响尾蛇导弹被诱爆,连带大量地面损管人员受伤,据事后统计,这起事故共造成14人死亡,48人受伤,大约有21架各型飞机报废或被“重伤”,直接损失高达1.4亿美元,国际社会甚至发出“尼米兹”号航母或许会因此而报废的声音,可仅仅在第二天凌晨2点多,这艘航母就宣告解除危险警报,由此可见,“尼米兹”级航母到底有多么坚不可摧,这种强悍的“海上怪物”,别说耗时两三年建造,就算花再多时间也完全值得,其优势绝非“卡萨布兰卡”级航母可比。


尊重客观事实,探究事件真相,我是军武视界,欢迎关注


军武视界


这个问题不能这么看,二战美国确确实实是做到了“一天一艘军舰,一周一艘航母”的这个生产速度,现在一艘航母要一两年时间才建成。问题就在于,那个时候生产的是什么航母,现在这个时候生产的又是什么航母,差距在哪?

二战时期美国生产了一百多艘航母,其中大部分航母都是护航航母,啥叫护航航母呢?其实就是给商船护航用的,执行对岸轰炸,很少去直接参与海战。护航航母的档次在于,采用民用标准的结构、材料等,抗损能力太差,一打就废的那种。低强度作战能勉强满足,辅助作战等,多数时候就是一个运输舰,送飞机用的

而以美国著名的卡萨布兰卡级护航航母为例,它的满载排水量也就一万一千吨,放现在是什么级别?加上他那个结构材料,加上他上面那些设备,当靶船都不够用。你看现在055大驱的满载排水量都比它高一点,而再看美国现在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排水量可以达到10万吨,福特级11.2万吨。

二战时期的航母和现在就不是一个档次,即便是同时期,这些护航航母和正常的作战用的航母就不是一个档次,当时日本改装的信浓号航母的满载排水量也达到了71890吨,你一个11000吨的护航航母,根本就不够看,和现在更没法比。

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当初美国是依靠大功率计算机,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才绘制出尼米兹级航母所需要的图纸,总共十万张,而苏联当年绘图,都是通过大量人力绘制、计算,花了差不多三年时间。也就是说,二战那会儿的航母级别根本不够用,现在你画图纸都画不完。

而且护航航母顶多算是个海上移动的跑道,现在的航母则是一个海上作战的综合体,配套设备,远远超过护航航母的数量,工作量增加几百倍,从设计到制作,通通都是高科技。从船体用的特种钢,到舰载机、雷达、导弹,科技套着科技,楼层一层比一层高,自然要更多时间。

二战时期美国的护航航母,属于是在二战的条件下,包括工业实力、战争强度、作战方式等,美国国家战争机器完全开动之下的一个应急产物,要的是产量,而不是质量。而如今呢,天下太平,大规模战争不大,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又不是什么世界大战。科技发达,美国又有一大堆航母在那摆着,你完全可以放低节奏,慢慢来,不可能说一次性造200艘航母,然后直接拖垮国家经济。你从航母的应用看,这是一个战略性的武器,代表着一个国家长远的战略方向,急不得。


简单总结一下,现在航母建设时间长的原因就在于,航母水平上升,战斗力上升,所含科技、工作量上升。是长远的武器,而不是战时应急产物,另外,世界环境的变化,对于航母的需求并不紧迫。


军武文斋


客观讲,现代造船厂如果全力动员,一艘两万吨的简易航母几周就能造出来。所以,真不是什么技术问题,也不是二战航母有多么简单。


所谓一个月完成一艘航母,指的是美国的护航航母,战时累计建造了150多艘。高峰时期,平均每一周能会有新的护航航母下水。这些护航航母之所以造的快,首先是因为采用民用商船船体,所有钢板材料、发动机、武器系统在大批生产条件下都能迅速成军。



其实,这种商船的设计也并不是多简单。1-2万吨的船体,不是什么中小国家都能随便造的,关键是具备了高度工业化的国力。像旧中国时,用进口材料和设备组装了四艘万吨级商船,都成了某些人吹捧的材料,这种万吨轮甚至连后续发展都没有。


像二战时候这种建造高速度,现代可以更高效地实现,无论是材料、设备还是武器,并没有什么比二战更困难的理由。只要准备好材料,安排好各个模块的施工,组装起来非常快。三四周甚至一两周造出一艘航母,并不是什么天方夜谭。



但是,现在的一艘大型航母甚至轻型航母动辄建造一年甚至两三年,主要出于维持船厂工作量的需要。军用船只的建造,需要熟练技工和管理经验,因此要确保长期而稳定的工作安排。


现代的大型军舰订单少而又少。如果短短一两个月就造完了,下一艘航母可能还要等上一两年,期间很多工作经验和工装设备都会被浪费。而且如果订单太少,施工时间不足,等于船厂很长时间没活干。假如五百人花两个月造航母,还不如一百人花十个月造航母,因为前者的人力成本可能是后者好几倍,还可能造成几百人暂时失业。



战斗机也是一样。法国的阵风和英国的台风,都是不过一两百架,却要拉长到15-20年的时间来建造。目的就是维持战机的生产线,否则一两年造完了,剩下十多年都是空置的,还会失去有经验的工人。(陶慕剑)


建造航母


陶式防务评论


二战期间,确实出现过航母一艘接一艘下水的奇观,但这并不是普遍现象,这是美国独有的现象,其他国家完全达不到这个标准,按照日本的工业能力,终整个战争结束,日本建造了25艘航母,但是美国至战争结束时已经建造了147艘航母,这个数字还是相当有震撼能力的。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的战争潜力瞬间被激发,此前钢铁产量年均在3000万吨左右,但到1941年,直接达到了7500万吨,至战争结束前夕年产量达到8132万吨,与其他国家相比,英、法、德、苏、日加起来才5600万吨,完全没有可比性。

在石油方面,1940年美国年产量达2亿吨,钢铁产量和石油的富足为美国工业做了充足的保障,战争胶着的1943年,美国一年批量生产了50艘“卡萨布兰卡”级护航型航母,平均下来也就达到了一周一艘的恐怖境地;美国工业能力让日本人吃惊的例子还有美国的“约克城”航母,在珊瑚海海战中,该艘航母受损严重,日军预计其修复工作会长达2个月,结果美军两天之内就将其修复了。

一周下水一艘航母,这个速度的确是快,但大家始终需要知道,战争期间就是什么实用用什么,美国虽然建造了147艘航母,但事实上很多航母都是由商船改造而来,而且二战期间对于航母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后期甚至是只要能起飞舰载机就行,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对于航母的质量要求没那么高。

但这一套放在现在可不行,因为战争武器在不断升级,拿舰载机来说,由螺旋桨式转变成喷气式,那么与之相配套的甲板、阻拦索、甲板长度等均需要升级,除此之外还有航母的防护能力,二战期间主要是防鱼雷和炸弹,而且二战期间的航母只要被炸弹击中那么就会损毁严重,甚至几枚炸弹就能让其沉没,但是现在则完全不同,航母的防护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防御的是动能更大、威力更强的导弹甚至是核弹的冲击波,如何能在遭遇这些攻击的情况下继续保持航母的战斗力,那对于航母提出的要求可就高了。

二战航母可以一周一艘,现在别说一年一艘,看看印度的“维克兰特”号航母就知道建造过程是多么复杂,总之现代航母已经是相当的金贵,要求的技术也相当的高,和五代机一样,有强大的战力,但是花费的金钱、工时,需要的技术、材料已经不是过去可以比的上的。


战甲装研菌


二战期间造航母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号称“在整个二战期间造了上百艘的航母”,然而,说句夸张点的话,二战时期所有的航母加在一起,也比不上今天的一艘“福特级”核动力航母,两者的技术含量根本就不在一个次元,更何况在老美那上百艘航母中,大部分都是那些拿货船、战舰改装的护航航母(CVE),比如下图所示,在二战期间美国海军的航母中,护航航母(CVE)的舷号就排到了123。

▲二战期间美军航母舷号

这些护航航母有什么特点呢?就是与正儿八经的航母相比,CVE的结构相对更加简单、体量更小(只有真正的航母的1/3左右)、航速和携机量也更少,以及防护性能更差等,也就说,题目中提到的那种“一周一艘、一月可下水的航母”其实就是指这些易于快速、大量建造的护航航母,除了美国海军外,日本帝国海军和英国皇家海军也同样用货船、战舰改造过CVE,至于作用,最主要的就是在平时为运输船队护航,还有就是在登陆作战时,负责提供一部分空中火力压制。像下图中的那艘看起来比较简陋的航母就是二战期间美国海军旗下的“蒙特雷号”CVE,她的前身就是一艘“克利夫兰级”轻巡洋舰。

▲“蒙特雷号”CVE

看看上图中的“蒙特雷号”航母,再对比一下今天的航母,差距非常明显好吧,像“蒙特雷号”这样的CVE其实就是在原来的商船或者军舰的基础上再加一层简易甲板,甚至这个甲板的表层还可以是木质的,这样的甲板起降一下当时那几吨重的螺旋桨战斗机是没问题的,但你让今天几十吨重的喷气式战斗机上去试试?现在的航母甲板厚度不过在5厘米左右,而就是这一层“薄薄的甲板”(相对于航母体量来说)就需要承受30吨重的舰载机在高速起降时的巨大冲击力,除此之外,还需要承受战机尾部高温尾焰的烧灼。通俗点来说就是:二战时期那种用货船改装的护航航母,今天随便一家造船厂都能给你批量生产,而把今天的航母放到二战时期,连个甲板都造不出来。

最后,上图中的就是1943年4月15日入役美国海军的“约克城号”航母(“埃塞克斯级”航母的首级舰),只从她的外形上看,这艘航母基本上就奠定了现代航母的外形设计,也就是说,像“约克城号”这样的航母,才是现代航母的雏形,然而,这样的航母,即使是号称工业文明最灿烂的美国,也没有造多少艘。因此,不要拿二战期间的航母来跟今天的相比,今天的航母是集人类现代化工业文明之大成的产物,两者之间根本就不存在可比性。


哨兵ZH


题主说的是美军在二战期间建造的“卡萨布兰卡级”护航航母,该级航母一年建造了50艘,所以有了平均一个星期一艘的说法。

但,如果以“卡萨布兰卡级”为标准,现在全球将有200家以上的船厂可以建造,就连越南都能一年建造10多艘的产量...为什么这样说?就是因为该级航母的建造标准太低了!满载排水量11000吨左右,舰体结构和所用材料都是1930年代水平,在飞速发展的21世纪的今天,这样的标准连最普通的“散装货轮”都要比它强得多,所以二战期间的航母与现代航母相比根本没有可比性!

那么现代航母在现在工业水平的条件下为何不能一个星期一艘?这是因为现代航母的技术复杂程度不止一百倍于二战的“护航航母”,首先是排水量要超过“护航航母”的十倍,并且由于进入到喷气机时代后对于航母的结构承重能力的标准要求也大为提高,所以在使用钢材和工程量方面更是百倍于“护航航母”。

第二点,现代航母的各种设备要比过去也增加了几百倍,这些设备的安装调试也需要很长时间,仅航母的核反应堆的安装就得需要一个多月时间,核反应堆涉及到了最高安全等级,需要大批的专业技术人员去安装,每一步都是小心翼翼,要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来完成,想快都快不了。
现代核动力航母都使用两座核反应堆为主动力,工业方面只要是涉及到核能问题,安全是至关重要的,现代航母新型核反应堆的燃烧棒基本上都是武器级的铀235,一旦发生泄露损失将是巨大的,而常规航母的多台锅炉和蒸汽轮机也要仔细安装到位,误差值也很小否则会影响到航母的动力系统的整体运行。



早年间的航母的飞行甲板是木质的,当时的舰载机机身结构强度很大,如果是钢板建造飞机着舰时会承受不了钢板的“冲击反作用力”会把舰载机颠坏了,为了减少反作用力对飞机造成的伤害而使用木质飞行甲板,弹性好可以抵消和吸收大部分的反作用力,基本上不会让舰载机受损,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木质甲板重量很轻,那个年月的蒸汽轮机功率都不大,如果飞行甲板要是使用钢材会增加航母的自重,这样航母的航速会减慢很多...所以当时几乎大部分航母都是木质飞行甲板。



但是木质飞行甲板到了现代喷气式舰载机时代就不行了,20多吨的重量在加上180公里时速的着舰速度冲击力将是巨大的!木质飞行甲板根本经受不住...所以必须要用低合金高强度钢板建造飞行甲板才行。
图片上是企业号核动力航母的一块飞行甲板用钢板,宽5米、长25米,要用这么大块的钢板建造三个足球场那么大面积的飞行甲板,焊接量和铆接量是惊人的,并且在焊接和铆接的过程中要非常认真,误差值很小,否则受焊接拉扯应力、热涨冷缩产生的挤压应力都会让飞行甲板变形,出现凸起或者凹陷,严重的影响到舰载机起降的安全!所以,在飞行甲板的施工当中保质保量是第一位,工期进度排在后几位。

中途岛战役日本大型航母被美军
歼灭四艘,美军自己也损失了一艘,当时的航母建造标准低,抗打击能力和损管都很差,仅仅挨了几枚500磅航弹就沉没了,而现代航母要承受比这十倍的打击都不会沉没。
图片上是美军“福莱斯特号”

航母在越南战争期间的一起重大事故,当时一架A–7“海盗”攻击机挂满弹药在停机区准备滑行到起飞线,不知为何一枚127毫米火箭弹无缘无故的突然自行点火,直接击中了一架也装满炸药和燃油是A–4“天鹰”攻击机...随即爆炸起火,并且大火在很短的时间内又引爆了一枚1000磅航弹...过奋力扑救大火熄灭,但是“福莱斯特号”没有受到重大伤害,仍然自主航行到菲律宾的“苏比克基地”进行短暂停留后,横跨太平洋返回珍珠港...“福莱斯特号”的事故表明,其抗打击能力已经超过了二战航母标准的十几倍以上!根本不在一个层级上。

通过前面对现代航母和二战航母之间几个方面的对比,现代航母的排水量、安全等级、抗打击能力...等等,建造标准都比早年间的航母多出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技术等级,工程量增加了数十倍,建造工期必然要延迟,所以现代航母不可能在一年只能就能完工。
现代航母的使用寿命为40年以上,而二战期间的护航航母只有5~8年,所以二战结束后大部分的护航航母都被封存,二三年后都被拆解了,就是因为它建造标准太低,施工质量也很差!使用年限到了,没人用也不敢再使用它们了,它与现代航母相比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皇家橡树1972


二战时期造航母的国家也就是英国、美国和日本。而你说的一个星期造一艘的速度只有美国能做到。另外,咱要说明的是,这些一个星期造一艘的航母是指护航航母,并不是主力航母。在二战期间,美国凭借雄厚的工业实力,一共建造了124艘护航航母,其中有38艘提供给了英国皇家海军。护航航母开始的代号为AVG,后改为AGV,不久又改为AVE。这类的航母一共有7个级别,分别是:

长岛级:这一级的航母只有长岛号一艘,是由商船经过简单的改装而来的,所以简易而简陋。

射手级:这一级航母由C3标准货船改装而成,是专为英国皇家海军生产的,一共5艘,分别是射手号、欺骗者号、军马号、冲击者号、复仇者号。除军马号被美国海军留下作为训练舰外,其余4艘均于1942年3月转交给英国。

博格/威廉亲王级:同射手级一样,也是由C3标准货船改装的,原计划改装24艘,但实际上只改装了20艘,另外4艘被改装成桑加蒙级。按同一计划,还直接建造了20余艘,两者统称博格/威廉亲王级。美国留下了其中的11艘,其余全部给了英国。

统治者级:统治者级是1943年5月到1944年2月英国皇家海军租借的最后一批护航航母,原先属于美国海军威廉亲王级。鉴于美国造船能力趋于饱和,该级舰的改造有14艘由加拿大船厂完成。由于完工时间较晚,除为船队护航外,还担任了支援登陆作战和辅助航母的任务。该级舰一共26艘。

桑加蒙级:这一级的航母一共4艘,由C3标准油船改建而成。

卡萨布兰卡级:这级航母一共50艘。全部是在一年内建成的,几乎一个星期建成一艘。其中有5艘在战争中沉没。

科芒斯特湾级:科芒斯特湾级是按油船船体建造的,主要尺寸和外形和桑加蒙级十分相似。首舰于1944年11月服役。原计划建35艘,由于二战结束,最终完工的只有19艘。

这些护航航母排水量在7000吨—12000吨之间,可搭载30来架飞机。作为飞机搬运舰时(也就是在上面密密麻麻的装上飞机,不考虑起降),可以载机60架。在二战中,一共有25艘美制护航航母被击沉。

美国在二战时期建造的主力航母是埃塞克斯级,计划建造40艘,但最终只完工了24艘。平均两个月造一艘。

美国人能“一个星期造一艘航母”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美国拥有超强的工业实力。这些航母每个级别都是相同的,所以它们的零部件可以交给全国的各个工厂来建造,各管一摊。这就如同当今的产业链一样,各个工厂按照收到的订单标准建造零部件,最后拉到总厂一组装就是一个产品。二战美国建航母,造飞机,造坦克等等就是这么个思路。

二是美国特殊的地理环境。美国是“东西有大洋,南北无强邻”,得益于这样的地理位置,以及受限于当时的技术,德意日等法西斯军队并不能对美国本土发动有效的军事打击,顶多只能骚扰一下而已,所以美国可以安心的进行生产。

三是美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不怕被封锁和禁运。像英国和日本,他们是个岛国,资源有限,很多物资依赖外部的输入。一旦运输线被切断,很快就会沦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时英国海军被德国潜艇的“狼群”战术打得狼狈不堪,大西洋运输线几度被切断。英国政府没办法,只好拿自己的海外殖民地和海外军事基地跟美国换武器装备。而日本呢,由于他在战争中对平民进行无差别屠杀,引起了公愤,所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也以牙还牙,授权美军对日本目标进行无差别打击。所以美国的潜艇和军舰、飞机一看到日本的舰船,甭管它是军用的还是民用的,通通击沉,搞得日本的海上运输能力迅速下降,很多物资无法运回日本加工,前线所需要的物资也难以运达。

正是因为以上原因,所以日本和英国的工业制造能力虽然不错,但却不能像美国那样做到“一个星期造一艘航母”。

而二战的航母和现在的航母又有天差地别。二战航母搭载的是螺旋桨飞机,现在的航母搭载的是喷气式飞机。二战的舰载机通常就三四吨重,现在的舰载机通常差不多有二三十吨重。二战时期的航母,它的飞行甲板要求能起降飞机就可以了,所以用木板做也没问题。但现在的航母呢,得用高强度特种钢来做。它不但要能承受二三十吨重的舰载机起降时产生的强大冲击力,还要能耐发动机喷出的上千度的高温烘烤。还有,二战的航母,如果它的飞行甲板长度达到250米以上的话,舰载机着舰时不用挂尾钩也行,就像在陆地机场一样降落。但现在的航母不行,除非你是垂直起降战机,要不然都得要拦阻索。而现在的拦阻索可不能随随便便弄根钢丝绳来做,也是需要用特种钢材做成的。而二战时期的拦阻索你只要找根粗一些的钢丝绳来做就可以了。另外,它们的电子系统、装甲防护系统、水密隔舱、武器系统等等也有天差地别,所以现在造航母可就比二战时难多了。二战时期的航母,特别是护航航母,你可以找艘商船、客船、轮船来改装,但现在你想找艘商船、客船、轮船来改装成航母是不可能的。在二战时期,具备生产、改装商船、客船、轮船的造船厂,你只要给他图纸,他一般都能给你建造出航母来,但现在能建造航母的造船厂可就不多了。例如说韩国在民用造船领域非常发达,但他就是没办法靠自己的能力造出航母来。


血染战旗红


你指的一周速成是护航航母,主力航母也要很久。护航航母是速成品,不是军用舰船标准建造,最关键的是护航航母是用造好了的大型商船改装以后就成了航母,只要舰载机能正常起降,保证通讯畅通就好,现在的主力航母能这么简化吗?比如马到海战时英国海军特混舰队的“大西洋运输者号”那就是猴儿版飞机运输船,结果咋样!


蔓延165411079


二战建造航母周期短,原因有多方面。一是设计思想成熟,按照一个级别来建造,图纸是统一的,建造周期就会缩短;二是要有强大的造船工业做物质保障,少了这一条,图纸再好也是纸上谈兵;三是造船的工厂远离当时的战场,没有战火的干扰,自然就可以安心制造航母了;四是战场的需要,迫使建造节奏加快。这四点原因中的前三点在二战时期只有美国具备,因此美国在二战爆发以后建造航母简直如同下饺子一样。

现在建造航母的周期要比二战时长,原因也是多方面。一是处于和平时期,没有了战场的迫切需要,无论研发与建造都不需要那么急迫;二是二战之后,随着军事技术革命,一大批新技术、新装备需要装备在航母上,这就增加里的研发的难度,因此研发周期变长;三是航母研发和建造的成本在不断增加,也会使航母的研发和建造周期变长。

以上分析纯属个人愚见,不当之处,欢迎各位朋友指正。


唐兆兴


重复回答就不再侃了,这里从另外一个思路或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二战时期的航母与现代航母,虽然看文字面好象一样,都名曰航空母舰,但实质上此航母非彼航母,从质的变化上已非同日而语,根本上就是两个性质完全不一样的产物。大家这样想象一下,以东方大国现在的造船业,火力全开来造二战时期的航空母航,脑补一下,平均下来怕不是一天一艏了吧,听过局座讲课的就知道,东方大国目前能造三、五十万吨船的造船厂就有上百家,以这种实力造二战时的航母,用下饺子比喻已落后了,好比母鸡下蛋。而这样造出的航母在现代已是落汤凤凰不如鸡,一艏现代驱逐舰都能在没被发现时,就可击沉二战时航母。所以说二战时的航空母舰,它的建造技朮和作战实力,与现代航空母航的建造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下的产物,不是可用建造速度来做比较的,就象二战时踏上北极都困难,而现在都想着登月球了,呵呵,没有可比性。大家认为呢?共同关注头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