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年轻人该看看《道德经》这类书吗?希望大家在解答前说一下自己的年龄?

一灯文哲


作为一部经典文学典籍,《道德经》一直流传于世,我们大多数人都听说过,但看过并且看懂这本书的人应该不多。

我就看过这本书,但并不认为自己看懂了。

于我而言,光是第一篇就有些晦涩难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怎么断句,怎么理解,或许三个人中就有三种答案。

道是什么?是道理,还是方法?而所谓的名,又是什么?

可以说得清楚的“道”就不算真正的道,或许,所谓的道,正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存在,这就是所谓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既然这本书这么难懂,我们年轻人该不该看呢?我认为还是可以一看的。

我们不能因为一本书难懂就不去阅读,正是因为它“玄之又玄”,才可以让我们带着思考去阅读,而不是“泛泛而读”。

学习道德经有什么好处?我认为其中一项重要意义就是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道德经》是我国一部伟大的哲学体系典籍,其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道理”,我把它归结为“为人处世之道”。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无为”而治,是一种政治手段,也是一种处世之道。

这或许就是道家的思想,他们崇尚自然,认为凡事顺势而为即可,过多地干预反而会适得其反。

虽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凡事都有两面,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像弹簧一样,压得太紧反而会事倍功半。

所以,我们既要立下规矩,更要注意是否会起反作用,如何把握这个度,是一门学问。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与人为善,人必善之。《道德经》告诉我们,人生在世,要谨记“善”之一字。

善良的人,不争不抢,内心平静不起波澜,所以少有过失和怨憎。

我认为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年人,都应该看看这本书,因为我们总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做人的道理。

虽然有一些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社会(毕竟时代在变),但那是最原始的“道”,多学习这些道理,对自己总有一些益处。

以上回答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同意见,欢迎探讨。


寻韵


我是28岁看见这本书的,是看别的书,提到这本书,才知道有这本书。以前从来不知道这本书。这是1993年的事。我是1991年26岁知道有姜子牙这个人,是电视台放傅艺伟蓝天野达奇的《封神榜》才知道有姜子牙这个人。因为我从小就不喜欢看书,所以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历史人物我都不知道,而我现在仍然不喜欢看书,连新闻都不看,所以人人都知道的新闻我都不知道。我是抛弃了一切,辞职了,小卖店也不干了,出租车🚕也卖了,已经决定了,从此什么也不干,拿出一生的时间,去找长生不死的方法,最后找到了这本书《道德经》。我看这本书的第一眼,也就是第一页,就得出一个结论,残废人,瘸子,瞎子,也能得道成仙。但是是靠自己修炼得道的,不是靠信佛,信教。不知道怎么回事,后来跑到甲骨文上了。我从来没想到我还能破译甲骨文,从来不知道甲骨文这么神奇,比我想象的还神奇。甲骨文是超光速,任意速度,所以没破译完甲骨文,都不敢辟谷,因为那个世界意识与肉体融为一体,没有反应时间,都是超光速,所以那个世界没有智慧,没有学智慧的时间,所以要学智慧,就在我们这个世界学,智慧都在我们这个世界里,学什么就在这个世界学,如果没学来智慧就着急辟谷,即使成功了也是傻子,等于没成功。人世间所有的知识智慧都在甲骨文里,《道德经》是帮助你解读甲骨文的。《山海经》《八卦》《黄帝内经》都是帮助你解读甲骨文的。所有的西方科技也是帮助你解读甲骨文的。最后说一句,上帝,如来佛,太上老君,伏羲,菩萨,都是一个人。


白天甲骨文晚上斗地主


我觉得年轻人应该看一看道德经,因为道德经其实他不分年龄段,每个年龄段读的人其实都可以读出不同的感觉的。道德经里有很多智慧,这些智慧在不同的年龄段都能够得到不同的感悟。我今年55岁。我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就开始读道德经,当时给我了一种很深的感觉。


私人日记每天500字


我今年19岁,太多人给我讲过生活的道理,去不告诉我为什么活着?或者活着为了什么?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想告诉我,还是自己也不懂,没法跟我说。好像人就该当个“安善良民”,糊糊涂涂地过了自己的前半生,然后在自己剩下的时间里、仅凭自己还能活动的脑子去索求那些真理。一边索求、一边懊悔……都说青春是迷茫的,可有些人要迷茫半辈子……

或许我们年轻人不需要想那么多,能活着就不错了。能活着就叫踏实、就叫走正道……


一灯文哲


年轻人该看看《道德经》,无须问年龄。我的体会是:到了30岁或以上的年轻人,如果能通晓《道德经》精髓、大彻大悟者,那一定是非凡的一生。以下例举具有普遍规律性质的几个方面:

1.《道德经》第五十二章:“……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其中“母”代表唯物论,“子”代表辩证法,二者是统一的,这表达的就是要遵循唯物辩证法,终生就不会失败。

2.《道德经》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这揭示的是事物相互作用原理,老子认为是永恒的规律,可以用于指导人的一生发展,包括创业、创造、创新。

3.《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即事物或许损而反益,或许益而反损。二者也是辩证关系,启示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奋发图强,自我教育,自我制约,敢于并善于扬弃否定。只有这样,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4.《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即祸啊,是灾难,但可以转化为福;福啊,是幸福,但也可以转化为祸。这是祸与福的辩证关系,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要求人们要正确对待。

5.《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即善于以“道”闭情欲,无门闩,也不可开;善于以“道”结事、结亲、结心者,无绳索,也不可解。这有利于人的自身成长、发展,创造价值。

6.《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即踮起脚后跟想站得高的人难以久立;脚步跨越得越大,反而难以远行。这个哲理告诉人们: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要有自知之明,不要喜欢自我表现,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夸耀,不要自高自大。

7.《道德经》第二十九章:“去甚,去奢,去泰。”这是要求人们要避免各种极端、奢侈和脱离实际的过高要求。甚,极端。奢,过分追求享受。泰,古通“太”,过高,过高则危。

8.《道德经》第九章:“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是说人在自身发展道路上,有了业绩,或富起来或当了官,不要忘乎所以。如果富贵而骄横跋扈,会自埋祸根,总有一天会失败的。咎,灾祸。

9.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即过分地喜爱虚名、功名、私欲,必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贪欲、聚敛过多的财富,必遭惨重的损失。这要求人们在自身发展道路上,要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明白这个道理,就可以长久平安。

以上所述对任何人都有教育、启迪和借鉴作用,特别是年轻人,如能准确地理解并运用好,那一生大有作为,一定很幸福。从整体来说,“青年兴,则国家兴”。因此,年轻人不仅该看看,而且必须弄懂《道德经》精髓。



微道助您创造终生价值


我是60后。20年前读过道德经,但是那时候只是翻翻而已,并没有所谓的研究。正式接触道德经,还没有一年。

为什么那时候只是偶尔翻翻?因为那时候做新闻工作,常常接触一些三教人物,偶有兴致,找来相关书籍,不仅是道德经,包括佛教相关的书也是随便翻翻,脑补一下基本常识。去年接受一家杂志邀请,去做道学方面的文章编辑,才开始滴滴答答地读了一些。

接触的时间不长,感受不是很深。但也有自己的一些体会。

关于年龄与经典

所谓文化经典,就是文化领域被广为接受和学习使用的优秀文化,与年龄关系好像不是很大。君不见,现在国学(姑且这样称呼吧)复兴,各地国学班如雨后春笋般的遍及全国,其中适合各年龄阶段的培训班都有,并不限于中老年人。看看历史上,诸子百家纵横列国时期,大多都是年轻人,孔子第一次去鲁国权臣季孙氏家里应聘时也就17岁,第一次问道于老子时正处弱冠。

其他各家名流也都是年轻人,荀子二十多岁游学齐国,齐国当时是天下“学都”,天下第一所国立大学“稷下学宫”就是齐国创办的,后来,因为荀子的博学多才被推为“祭酒”,相当于现在的校长。他的学生李斯、韩非更年轻,都是风华正茂的年轻学子。

不光古代,近代,清华四大国学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演恪、赵元任,清一色的年轻人,教授队伍平均年龄不过二十多岁,年龄大一点的也就三十岁左右,比如陈独秀。

这些年轻人能当国学导师,那么多年轻人能当大学教授,当然与当时那个急剧变革的时代需要相关,但也同样说明他们有着扎实的国学基本功。而这种扎实的国学基本功,绝不是一时兴起,临时突击所能达到的。

所以,道德经之类的书籍与阅读者年龄没有多大关系。

为什么道德经等经典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阅读

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都具有提供修身养性、提高修养、学习知识、了悟人生的普遍指导性,是经过千百年检验,被证实了的具有陶冶性情、开发智慧,启迪人生的经典秘籍,对于读书的重要性毋庸多言,只看古往今来那些真正的人生大赢家的阅读经历,便可窥得一二。

道德经这部书,被誉为“万经之王”,何意?就是说它微言大义,涵盖宇宙大道、人生哲理。说起来是写给圣人、君主的讽喻之言,显得高大上,不食人间烟火。实际上,每章每节都与生活息息相关,都有广泛的普适性。

不信,我们选取几个章节,即便是十分具有针对性的治国理念,也同样适合普通人的修身养性。比如: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这是论述“大国”与“小国”相处的原则的一章,好像跟我们极其遥远。其实,文虽不同,理却相通。

这里的“下流”不是我么所说的恶俗下流,而是大国要像水向下流动那样,亲近小国家。对于个人而言,即便地位提高了,富有了,强大了,也要时刻保持谦卑自抑,与人为善的心态,才能获得亲戚朋友社会的广泛支持,就像万水归海那样,民心所向。而自身还不够强大时,也要保持谦逊的心态以获得成功者的接纳,并取信于他们。这样才能达到各自所需要的东西,实现双赢。否则,只能是相互伤害,害人害已,不得安宁。

像这样的关于治理国家的章节,对于我们都如此亲切,更不用说其他各章节了。

所以,道德经之所以被称为万经之王,不是浪得虚名的;之所以一万个人读道德经就有一万种读法,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因此,道德经的光辉不会因为读者年轻就会收敛其光芒,你只要打开它,他一样会“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把你带进一个至高至大、空阔无边的奇妙世界,让你领略古人智慧,揭示人生奥秘!

希望有所帮助!


问道黄老


看看有好处也有弊端。因为每个人命运不同。

现在那些学校里的小学生戴眼镜只是一个方面。失明、失聪、肥胖、失眠、失智等等越来越多。《道德经》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我16岁跟学校老师学习修炼的,那时全国气功锻炼很多,学校很多老师也练习了。我们早上、课间操、晚上像吃饭一样练一遍。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积极主动,灵活运用。敢于实践,勇于创新。“无限风光在险峰”。

我那时并没有看《道德经》,都断断续续了解的,后来才去看的。观无,抱元,守中等都是练气一种状态。很多人并不修炼,只是空谈。

玄是黑色。黑夜里伸手不见五指。“闭目养神”、“精神内守”来源于睡眠。人类在睡眠时也是不吃东西的。

听说美国太空探索火星研究“冬眠朮”,避免食物减少、疾病发生、精神发狂之类的问题。

《道德经》里“故常无欲以观其妙”、“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这些都是练气的说法。修身养神如老子的“修德于身”、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昨天看到头条通知,又一科学家在40多因病去世,后面又介绍几个40多岁因病去世的科学家。

《平凡的世界》里有句话叫“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沒有身体一切都是空谈。



颐泽


知人者智,自知之明。

你们年轻人是人,是个人就得生活在群体中,生活中群体中就必须要有道德底线。不读《道德经》如何做人?凭什么依据给他人讲道理?

道;天道,天经地之义道。

德;地德,厚德载之乃物。

为人子者学做人,为人父母者传教于后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生相和,前后相随。

年轻人都是“王”吗?是王也不能没有德相吧?


用户碧家小玉


我21岁,很高兴回答您的这个问题。

因为所学的专业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原因,本人对中国哲学的经典名著都做过比较深入的了解,我觉得读中国哲学的经典名著,还是对我们年轻人提高个人修为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01、读《道德经》等中哲名著的方法

中国的传统学术,基本上就那么几块内容,有中国哲学、文字学、考据学等等合起来有一个很高大上的称为,叫作“国学”。对于我们这些长在当代,知识体系不能与古代对接的现代学生,在了解中哲时天然会遇到一个天堑,那就是很可能连最基本的字句词都不能理顺。

所以我在读《道德经》的时候,准备了很多相关学科知名学者的注释一类,比如陈鼓应先生的《来自注释及评价》、还有历来非常经典的《庄子注疏》,当然在此之前我也大致的了解了“黄老学说”、“老庄学说”的一些基本概念。

因为我的关注点偏向于对其中人生智慧的一些思考,所以对“老庄学说”更感兴趣,对其中关于政治主张的一些部分进行了舍弃。

以上说这些是读书的方法。

02、深入探究

有人说,读中国经典寻求的是做人的道理,做生意的不败秘籍,甚至于将能洞察阴阳的超能力都赋予了这些经典书籍,越传越邪门,这些绝对不是先哲们的本意,虽然在流传过程中不同流派有着不一样的解读方式,但中哲的内涵中也许有一定的“生存哲学”、“处事哲学”在其中体现,但不能认为中国哲学等同于成功学。

在这一点上,实际上中哲本身的缺陷也很严重,需要对西哲有一些了解,题主所说的

看看《道德经》,所讲的意思应该是和我们学语文的概念是一样的,看一篇文章,横竖看不出什么,掌握几个生字词,背诵一些句子装高深,这是不可以的。

至少要对文章的概念进行一定的总结,中国哲学讲“理、气、道”,不同学派解释方法不同,但是几乎都以道德、朴素的辩证为主要方法,需要补充一些西方哲学的内容,形成一个具体的认识,有一个框架在心中,就算是半吊子,也能够在这个框架内思辨。总之,我是建议读一些这类书籍的,确实可以通过过阅读思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以上,就是全部回答。





清妙集


我觉得不管哪个行业领域的领导退休不要马上一下子就退下来,不然会感到人走茶凉的空虚感,退下来会一下子老一头,容易患上抑郁寡欢的病,退休前应该有个适应过程,慢慢的减少工作量和应酬,一点点减少然后直到适应,然后再继续减少工作量和应酬,循环这个过程,直到能够从容的享受退休生活,人生不就图个快乐吗?干了一辈子事业,退休了难过这不是很不科学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