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两次求道经历,对于悟道之路,更是受益良多


王阳明:两次求道经历,对于悟道之路,更是受益良多

作者|墨书

对于王阳明来说,他的一生轨迹似乎都在围绕着“求道修心”这一个过程去发展,从小时候作诗的辩证法角度,到金榜题名之前“格竹子”事件,再到后来的悟出心即理之道的渊源,其实整个过程都围绕着修道而来,好像王阳明的一生就是为了道而生,而在王阳明求道修心的路上,有一些事情则不得不提。

在弘治12年的时候,28岁的王阳明第3次参加会试,才金榜提名,进士及第,正式登上大明的仕途生涯,后来被授予了刑部主事之职,奉命前往直隶淮安等地,与当地官员一起断案,在此期间,也平反了许多冤案。

王阳明:两次求道经历,对于悟道之路,更是受益良多

在这一段时间,王阳明把公事忙完之后,爱好山水的他又来到了九华山,目的只有一个,拜访一位仙人。

他拜访了许多修道之人,当王阳明打听到九华山有一个蔡蓬头道士时,便毫不犹豫的前来拜见,这个道士人如其名,脸如菜色,蓬头垢面,常年在九华山隐居修道。

王阳明初见他的时候就知道此人不俗,就对他表示恭敬,请教修道之法,这个人看到王阳明之后就说了两个字:“尚未”。

王阳明听到“尚未”的时候,还以为蔡蓬头不知道自己的来意,就让自己的随从退下,独自跟在这个道士的屁股后面,但是这个道士除了这两个字便再没有多言。

王阳明这个时候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也不知道“尚未”两字究竟是什么意思,于是再三请教,在王阳明的穷追不舍之下,蔡蓬头被他缠的不耐烦,就说:“你自以为执礼甚恭,但是我看你终不忘官相”,然后撇嘴一笑,绝尘而去,把谦虚好学的王阳明扔在了一边。

王阳明:两次求道经历,对于悟道之路,更是受益良多

王阳明想了很久才知道“终不忘官相”这五个字的意思,这五个字对自己来说可谓是一针见血,因为王阳明既想求道又想当官,又眷恋山水,又不舍仕途,而自己的小心思在这个蔡蓬头这个道士面前被一语道破,不由的黯然失笑。

可是大老远来到九华山,怎么能草率而归呢,于是王阳明在多方打听之下,又听说地藏洞有一个奇人,住天然洞穴,吃天然食物,不食人间烟火,堪称货真价实的修仙真人,于是,王阳明就想前去拜访一下。

接下来的几天,王阳明走险峰爬峭壁,好不容易找到这个人,没想到王阳明去的时候这个人正在休息,赶的时间不巧,不过王阳明天生自来熟,也没有客气,走到这位道士身边,然后摸这个人的脚。

道士可能没有猜到有人要过来,一个机灵就醒了,特别惊讶的看着王阳明就说:“道路险峻,你怎么到这里的?”

王阳明:两次求道经历,对于悟道之路,更是受益良多

王阳明笑而不答,直接就问:“何为修道的最上层功夫?”

这个问题立刻把道士问愣了,一见面就抛出这么重量级而又严肃的问题,把道士吓了一跳,便认真的和王晓明探讨起来。

这一个道士和蔡蓬头不同,倒没有吝啬言语,与王阳明探讨了许久,从儒释道三家一直到程朱的“格物致知,明心见性”等等,聊的那叫一个嗨皮。

而临别前,道士还告诉王阳明这样一句话:“周濂溪,程明道是儒家两个好秀才。”

道士所说的周濂溪,程明道都是传承儒家以及黄老之道的后人,而且周濂溪还是理学的开山鼻祖,程明道也是理学的代表人物,对于佛道两家也有着非常深的造诣。或许就因为这个原因,这位道士才说周程二人是儒家的好秀才。

王阳明:两次求道经历,对于悟道之路,更是受益良多

这两件事情,虽然说不能作为王阳明悟道求心的主要因素,但是王阳明的求道之路也是由点点滴滴的启发和事件影响而成的,任何一件事情和某一个人的出现,都是他生命中不可忽略的因素。

所以对于我们的人生也应该如此,人生中遇见的每一个人都是生命中该出现的,无论那个人在你的生命中停留多久,他都会给你的成长带来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也是人生的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