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你根據企鵝的骨骼來複原企鵝,你會把企鵝復原成什麼樣子?

飛龍在天9783


如果我沒有見過企鵝的情況下,我會根據它的骨骼來複原,但是不會把它復原出那麼多的脂肪,所以呢,它出來的形狀可能會和長頸鹿一樣,是鳥類中的長脖子鳥。

所以說我一直相信我們的地球上是有龍的存在的,只不過滅絕了,就如同現在的中華鱘一樣,可能再過個幾百年就沒人知道這個了。



國寶會說話


如果一個從來沒有見過企鵝的人,如果想要僅憑企鵝的骨骼來複原企鵝,其實是有難度的。比如:旋齒鯊的例子。

螺旋鯊

19實際末期,俄羅斯的古生物學家找到了一副螺旋齒的化石,這枚化石長者捲曲地鋸齒,但單憑這枚化石,科學家們無法猜測這枚化石究竟是什麼部位。

當時科學家做了非常多的設想,還畫出了參考圖,在下圖中你可以看出,螺旋齒可能位於鯊魚的任何部位。

最後, 科學家們從另一具化石上,發現這幅螺旋齒和頜骨相連接,才最終確定這幅螺旋齒位於旋齒鯊的下頜,從頜骨處連接。

雖然科學家們確定了螺旋齒的位置,但其實這些也是基於想象製作的,如果有一天旋齒鯊復活,或許它的身體結構和我們想象中的有很大區別。

企鵝的骨骼

從企鵝的骨骼來看,較為突出的是:長脖子,胸骨寬厚,突出的龍骨。

從骨骼上來看,企鵝的脖子應該像其他鳥類一樣較為纖細(比如鵝),不過科學家會考慮到企鵝的發掘地比較寒冷,所以企鵝的脖子脂肪會比普通鳥類厚一些,但不會厚太多。

而企鵝的胸骨包裹的比較圓潤,和其他鳥類很相似,這點和其他鳥類很相似,體型很圓潤。

在化石上,企鵝的腿部較長,而且相當長的腿部關節暴露在體外,這一點科學家會有些為難,或許科學家會在拼湊時,會賦予企鵝一個大長腿。但考慮到南極的氣候,會相應的讓一部分腿部關節,隱藏在厚厚的脂肪之中。

判斷企鵝是否會飛行的證據之一是胸骨的龍骨突起。我們知道,幾乎所有會飛的鳥類,都擁有這個特徵,而恰巧這個特徵企鵝也有。

也就是說,單純從骨骼來看,企鵝是會飛的。不過考慮到企鵝的體重,科學家們應該會判斷這種鳥飛不遠。實際上我們知道,企鵝是不會飛的,這種突出的龍骨可以幫助它們在海里更好的游泳。

但如果科學家在發掘骨骼的同時,能夠從它們未來得及消化的胃部提取到食物,科學家們應該會判斷出企鵝會游泳,主要以魚類為食。或許他們也能夠得出企鵝不會飛或者飛行能力不佳,但游泳能力很好。

最為困難的是判斷企鵝的羽毛。我們知道,由於沒有羽毛的化石,再加上企鵝是鳥,所以關於企鵝的羽毛,科學家們會犯難,他們可能會判斷失誤,認為:企鵝是雙層羽毛,一層硬羽幫助抵禦寒冬,阻止熱量散失。而第二層的絨毛可以保溫,讓它們在冰天雪地裡忍受飢餓。

然而實際上,企鵝的羽毛已經變成了重疊交錯的鱗片狀羽衣,這種特殊的結構,使得它們很難被海水浸透,上岸後只需要抖一抖就可以將全身水滴拋灑出去。也正是這種結構,能夠讓它們得以在低溫環境下長時間生存。

也就是說,單從企鵝的骨骼來看,企鵝應該是一種長脖子較粗,體型較為圓潤,腿部有一部分隱藏在腹部的脂肪裡,另一部分露出,全身佈滿雙層羽毛,會短暫飛行,會游泳的鳥類。類似於下圖。

然而實際上,想象圖和實際總是差了很大的距離,尤其是在信息掌握不多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看出,僅憑谷歌復原出的企鵝,和實際的企鵝大相徑庭。

復原古生物

如果,我們能穿越到侏羅紀時代,我們會發現,大多數恐龍的樣貌會和現在的復原圖有區別。比如:人們按照鯨魚的骨骼,模擬復原了鯨魚,結果復原的鯨魚和真實的鯨魚區別很大。

河馬的頭骨由於發達的牙齒,很容易被人認為是兇獸。

實際上人家卻是一個萌萌的河馬。

正是因為憑藉骨骼能夠確定的體態有限,所以古生物學家在復原古生物時,會嚴苛考察生物所生存的環境,食物,食物鏈,生活區域等等各種因素,最終才能確定生物的體型。

儘管如此,古生物復原仍避免不了錯誤,比如曾經科學家們認為腕龍體重應有80噸,但最後定為20噸。我們知道,體重的差異也可以導致生物的體型存在巨大差異。

所以,我們看到的恐龍復原圖,很大一部分可能是錯誤的,但由於我們已經沒機會重新回到侏羅紀,看到這種生物,所以我們已經無法確定我們復原的恐龍,究竟是否是真實的,還是錯誤的。


鍾銘聊科學


這是我剛復原的,企鵝。



l北塘山人l


哈哈哈哈,這個問題還挺有意思的~

如果只看企鵝的骨骼來想象外貌,那估計會還原出一隻有著長脖子和大長腿的鳥。

比如你看企鵝的腿骨,有這~~~麼長!還有膝蓋!

脖子也是超長的,而且企鵝還有龍骨突。

要知道,龍骨突是會飛的鳥類最有辨識度的特徵之一,鳥類的飛行能力要依靠強大的胸肌,而龍骨突就為肌肉提供了附著點和支撐點。

不過企鵝並沒有飛行能力,具有發達的龍骨突可能是因為它們的游泳能力比較強,胸肌同樣發達的緣故吧。

反正只看企鵝骨骼的話,完全和它們現在的樣子聯繫不起來……真是表裡不一的生物啊。

我們日常看到的企鵝,明明是小短腿,沒脖子,胖乎乎的樣子,翅膀小小的,更像是鰭。

目前企鵝的種類大概有18中,即使是最大的帝企鵝,平均高度也才一米一左右。不過科學家前幾年曾經發現過一種遠古巨型企鵝的化石——比氏庫米企鵝的肱骨和鳥喙骨。

科學家對它的樣子的猜測和現在常見的企鵝差別還挺大的。

這種企鵝的體長要比現代企鵝長的多,能達到一米七左右,根據重建的比氏庫米企鵝的樣子鳥喙的長度要更長,脖子以上部分感覺更加像鳥。翅膀和腿則已經有了現代企鵝的特徵,有利於游泳能力的鰭狀翅膀,大長腿也隱藏在了肉裡,走起路來可能比較笨拙。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覺得有用的話就點個贊吧~歡迎評論關注轉發。


不吃腸的大腸


不知道我這種復原方式對不對


讓愛滿倉


如果讓你根據企鵝的骨骼來複原企鵝,你會把企鵝復原成什麼樣子?

一個讓古生物學家撓頭皮的話題,假如從來沒見過企鵝而僅憑一副骨骼來還原企鵝的的話,也許跟現代真正的企鵝大相徑庭了!

這就是愚人節中會飛的企鵝,加了BBC的LOGO,各位是不是就信以為真了呢?其實假如我們沒有見過企鵝這種憨態可掬的樣子的話,還真就以為企鵝是會飛行的!

一、復原出來的企鵝會長什麼樣?

我們來確定下企鵝的三個最為明顯的特徵

1.一副超長的脖子

2.一雙佔了全身三分之一的大長腿

3.還有一個飛鳥特徵的胸骨龍骨突起

從這三個特徵來看,企鵝將會有有一副如禿鷲一般的脖子!

禿鷲的脖子,按比例來看與企鵝的挺像!

但卻又有一個如一臉懵逼的北極海鸚般的大嘴!

北極海鸚的大嘴跟企鵝的腦袋比起來,比例也似乎挺合適!

大長腿呢?那種鳥類會比較合適?似乎和長腿兀鷹非常接近!

儘管很難拼湊出這種不倫不類的鳥類,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企鵝骨架的擺放肯定會有一個飛行姿勢,因為古生物學家判斷,這種生物可能會飛行,但可能飛不遠!

因為中間還有一個重要的證據是:胸骨龍骨突起,這是現代鳥類是否會飛行的一個重要特徵:

絕大多數鳥類的胸骨腹側正中具有1塊縱突起,因像船底的龍骨,故稱為龍骨突。常見於善飛的鳥類,供動翼肌的附著用;喪失飛翔能力的鳥類,如鴕鳥、鴯鶓等,龍骨突不發達或退化。

從這一點來看,企鵝是不是非常像一種飛行的鳥類?因此如果從骨架的角度來複原企鵝的話,目測是古生物學家是有懵逼了!

二、企鵝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副模樣?

也許跟它的生活環境是有非常大關係的,從古老的企鵝化石來看,甚至遠古企鵝比現在更為高大!

顯然這種體型在遠古時期也是無法飛行的,那麼經過了數千萬年的進化,為什麼還保留了飛行鳥類的的龍骨突起?可能要從企鵝的生活特性著手了:

企鵝即使在-60℃也能正常生活與繁殖,在陸地上走路一搖一晃,跑動起來連滾帶爬,無比狼狽!企鵝真正的王國在水下,在水中它的速度可達25-30千米/小時,一天游上160千米也是非常正常!

各位有沒有發現,水下就是企鵝的天空,它們的“飛翔”是在水中進行的,那一雙小翅膀就是為了水下潛泳而特別準備的,另外企鵝的腳蹼在水裡從來就沒動過,跟鴨子不一樣,企鵝的腳蹼是用來穩定和輔助方向用的,因此企鵝的小翅膀必須強壯有力,因此它在水裡的行為不亞於鳥類在天空中的飛行!也許這就是企鵝仍然保持了龍骨突的真正原因!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哈哈,這是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如果沒有見過活著的企鵝,還真可能把企鵝復原成某種“不太善於飛行”的但“可以飛行”的鳥類。我不大可能把它歸為跟鴕鳥或鴯鶓一類的不能飛的鳥類。

企鵝的骨骼更類似可以飛行的鳥類

上圖:企鵝的骨架,請特別注意他的胸骨。

企鵝的骨骼從外形看並不像諸如鴕鳥、鴯鶓或已經滅絕的象鳥等不能飛行的鳥類,而更像是會飛行的鳥類。

這是一個有趣的事實——

除了企鵝外,所有現存的(非滅絕的)不會飛的鳥類都屬於稱為平胸鳥的群體,特徵是胸部沒有龍骨突,但飛鳥和企鵝具有這個特徵。

【平胸鳥】是胸骨扁平如筏的鳥類。沒有用以擴大飛行肌肉固著面積的龍骨突起,因此不能飛行。包括一些古今最巨大的鳥類,如象鳥和恐鳥。現存的平胸鳥包括鴕鳥、鴯鶓、鶴鴕、鶆鴁(美洲鴕鳥)、幾維。適於在地面上奔走的大型走禽類。胸骨扁平不具龍骨突起。無飛翔能力而善於快速行走,翼退化,胸骨平,鎖骨退化或完全消失。

【龍骨突】是飛鳥胸骨上的一個脊狀結構,用作翼肌的附著點。 企鵝在不會飛的鳥類中非常有趣,因為它也有一個龍骨突,而且很明顯,翼肌附著在上面,但它不是用這些強壯的肌肉在空氣中推動身體,而是在水中推動身體,因此所需的力量甚至比飛鳥更大。

上圖:對比一下典型的鳥類骨骼。企鵝也能做出這個姿勢,只是腿略短了點,因為企鵝的tarsometatasus骨很短,這一點跟人類倒是很相似,因此鳥類是趾行,而企鵝跟人類一樣是蹠行,這是適應直立行走的結果。


跟直立行走的人類比較

這個特徵很容易讓“不知情”的人誤以為企鵝可能是某種能夠飛行的鳥類,要是他無法從解剖學看出企鵝的正確的站姿的話。

上圖:企鵝的站姿跟人的站姿在骨骼層面的比較。畢竟不是一個物種,企鵝要兼顧游泳和直立行走,只好拋棄“大長腿”的設計了。而人類自以為很善於游泳,但其實不然,大長腿非常不適合游泳。

企鵝骨骼的另一個隱藏特徵是,它具有實心的而非類似飛鳥的空心骨骼。這增加了企鵝身體的平均密度,有助於企鵝潛入更深的海水以捕捉獵物,但這顯然不利於飛行。天空和海洋不能兼得啊! 此外,它們的翅膀已經適應了在水中的流體力學,因而進化得更像鰭,比飛鳥的翅膀短了點,且具有扁平的骨骼,這並不利於飛行——畢竟水的密度比空氣大多了,要推動水,就需要更強健的實心骨骼作為支撐。

總結

企鵝從骨骼上看,更像它能飛的祖先,若不仔細分析,可能不大能夠確定它究竟是在水中“飛行”還是在空中。但一些隱匿的線索可以揭穿企鵝的真實身份。

而對於很多已經滅絕的古生物來說,要準確地復原它們的外形以及它們的生境的確是一項對分析和推斷能力的挑戰,這就跟罪案現場一樣,要根據遺體來了解其生前的生活細節。這並不容易,但也絕非無跡可尋。需要的只不過是足夠的信息。類似的著名例子就包括恐龍和始祖鳥等等。[頭條·小宇堂-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小宇堂


我是小地,我來回答!

這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問題,要說古生物的復原圖(模型)在平常的生活中見得最多的當屬恐龍了,這些形形色色的恐龍模型都是科學家根據“恐龍”的化石推測出來的,其真實的長相與復原之後的樣子是否一致或者說相似度有多高都已不得而知了。

企鵝是是恆溫卵生動物,屬於一種最古老的遊禽,有“海洋之舟”的美譽。雖然企鵝屬於鳥類的一種,但它的顯著特徵之一就是不能飛翔,與雞鴨是不擅長飛行的禽類有著本質的區別。

從企鵝的體型來看,由於企鵝的種類有18個獨立物種之多,每一個品種都有各自的一些參數,如小藍企鵝是企鵝界的“袖珍”一族,其體高約40釐米,重約1公斤,基本上與水鴨有的一比,而帝企鵝則是企鵝物種裡的“巨無霸”,高約110釐米,體重則不低於35公斤。

企鵝是一種鳥,一般以小魚小蝦、烏賊等為食,由於其嘴巴(喙)較小且沒有牙齒,因此在吞食食物時要靠舌頭以及上顎倒刺相互配合以免食物滑落。

以上是我們實實在在看到過的企鵝的真是面貌,由於企鵝的腳是長在身體的最底下部位,因此走起路來活像身穿燕尾服的西方紳士。不過,企鵝的身體結構特殊,並不擅長在陸地上快速行走或奔跑,但是一到了水裡就如同“浪裡白條”,遊速最高可達30公里每小時。

假如我們不知道企鵝的上述基本特徵,僅靠企鵝的骨架來複原,鑑於它有鳥的一些基本特徵有翅膀、喙、脖子等,很有可能會將企鵝“復原”成為一隻體型較大且攻擊性較強的飛鳥。

以上內容,歡迎點評!


地理那些事


門外漢的想法!骨骼,肌肉,形狀都有特定的意義!如何復原一個骨架讓我們這種門外漢確實無從下手!參觀後讓我們去想象復原很難!缺乏專業知識已經限制想象能力了!真的很難[淚奔],專業人士會從他的化石,骨骼形狀等復原吧?畢竟需要更多的資料才能更接近真相



窩窩TNT


我復原的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