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演化模型认为太阳是二代恒星,之前发生超新星爆发的上代恒星留下的中子星内核在哪?

星辰大海lh


天文学家认为我们的太阳并非第1代恒星,因为太阳系中有着太多的重元素,要不然太阳系中不会形成我们的地球等以重元素为主的行星小行星等。



重元素都是由恒星内部核聚变、以及超新星爆发和中子星碰撞制造的,我们太阳系中的重元素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太阳系中的重元素也都是上一代或者上几代恒星遗留下来的。


太阳系形成于一片星云之中,这片星云被叫做原始太阳星云,那么形成这片原始星云的就是上一代的恒星了。但是我们又知道恒星演变到最后会形成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等,那么形成我们太阳系原始星云的前身恒星去哪里了呢?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须要知道,我们太阳系已经形成了近50亿年,那么形成太阳系星云的前身恒星至少是存在于50亿年前了,而宇宙中的星体都是处于运动中的,在50亿年的时光中,前身恒星的遗骸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呢。



为此,我们可以对照前些时间天文学家们观察到的一颗飞奔的中子星,2019年3月19日,美国天文学会宣称有一颗被命名为PSR J0002 6126的中子星(也是个脉冲星)正在银河系中超高速穿行,它就是一个恒星残骸,是大质量恒星发生超新星爆发的时候产生的,我们太阳系前身恒星,演化到末期阶段之后,很可能也是这样的一个星体。


天文观察发现它正以每小时近400万公里的速度(每秒约1100多公里)飞奔,炮弹出膛的速度一般在900~1900米之间,这颗脉冲星的速度是炮弹速度的580~1200倍,北京到上海的直线距离,这颗脉冲星只需要一秒钟就能到达,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也只需要37个小时多一点。

天文学家们测定,这颗中子星发生超新星爆发的时间不过才5000年,但正因为它如此之快的速度,如今它已经离开其最初的超新星爆发中心位置53光年了,并且在前进的路途上拉出了一条长达13光年的尾巴,预估它终将飞奔出银河系,变成银河系外的流浪星球。


这颗中子星之所以跑得如此之快,推测其就是由于其发生超新星爆发时,能量在各个方向上喷射得不够均匀,使得这颗中子星产生了在如今的奔跑方向上的极快的初速度,所以5000年的时间中,它就跑了53光年。


我们也可以就此推测我们的太阳系前身恒星的残骸,如果它是一颗中子星的话,那么就很有可能像这颗流浪中子星一样,由于具有了一定的初速度而跑到了其他的位置,50亿年的时间足够它跑得足够远,以至于我们难觅它的踪迹;即便前身恒星形成的是一个黑洞也一样,它也会具有像中子星一样的初速度而奔跑的其他地方;而如果它当时形成了一颗白矮星,它也会由于其红巨星阶段的恒星风吹拂的不均匀向某个方向前进,但其速度就不会那么快了,但是50亿年的时间,即便是较慢的速度,也一样难以寻找它的踪迹了。


人类的方向



恒星演化过程中一颗恒星耗尽其燃料供应后,其残余物可以变成三种形式之一,这取决于其生命周期的质量。

白矮星和黑矮星



对于一颗质量为1的恒星来说,产生的白矮星约为0.6 ,压缩成大约地球的体积。白矮星是稳定的,因为引力被恒星电子的简并压力平衡,这是泡利不相容原理效应的结果。电子简并压力对进一步压缩提供了相当的限制。因此,对于给定的化学成分,质量较高的白矮星体积较小。由于没有剩余的燃料可以燃烧,这颗恒星将剩余的热量辐射到太空达数十亿年之久。

白矮星刚形成时非常热,表面温度超过10万,内部温度更高,以至于在它存在的前1000万年里,它的大量能量以中微子的形式消失,但在10亿年后,它的大部分能量将会消失。

白矮星的化学成分取决于它的质量。几个太阳质量的恒星将融合形成镁、氖和少量其他元素,产生主要由氧、氖和镁组成的白矮星,前提是它能失去足够的质量到达钱德拉塞卡极限之下,并且恒星核心点燃不至于剧烈到将恒星炸成超新星。一颗质量在太阳数量级的恒星将无法点燃聚变,并将产生一颗主要由碳和氧组成的白矮星,其质量太低,除非后来加入物。不到太阳一半质量的恒星将无法点燃氦聚变,并将产生主要由氦组成的白矮星。

最后,剩下的只是一团冰冷的黑暗,有时被称为黑矮星。然而,宇宙还没有大到足以让任何黑矮星存在。



如果白矮星的质量增加到钱德拉塞卡极限之上,对于主要由碳、氧、氖和/或镁组成的白矮星来说,钱德拉塞卡极限是1.4 ,那么电子简并压力由于电子俘获而失败,恒星坍塌。根据化学成分和中心坍塌前的温度,这将导致要么坍塌成中子星,要么碳和氧失控点火。较重的元素倾向于持续的核心坍缩,因为它们需要更高的温度来点燃,因为电子更容易捕获到这些元素和它们的聚变产物上;更高的核心温度有利于失控的核反应,从而阻止核心坍缩并导致超新星。这些超新星可能比II型超新星亮很多倍,标志着一颗大质量恒星的死亡,尽管后者有更大的总能量释放。这种坍缩的不稳定性意味着没有比大约1.4 更大的白矮星存在(非常快速旋转的白矮星可能是个小例外,其旋转产生的离心力部分抵消了它们物质的重量)。二元体系中的质量转移可能导致最初稳定的白矮星超过钱德拉塞卡极限。

如果白矮星与另一颗恒星形成紧密的双星系统,来自较大伴星的氢可能会聚集在白矮星周围和上面,直到它变得足够热以至于在它的表面融合成失控的反应,尽管白矮星仍然在钱德拉塞卡极限之下。这种爆炸被称为新星。



中子星

通常,原子的体积主要是电子云,中心有非常致密的原子核(按比例来说,如果原子有足球场那么大,它们的原子核就有尘螨那么大)。当恒星核心坍塌时,压力通过电子俘获导致电子和质子融合。没有使原子核分开的电子,中子会坍缩成一个致密的球(在某些方面像一个巨大的原子核),上面有一层薄薄的退化物质(主要是铁,除非后来加入不同成分的物质)。中子抵抗泡利排斥原理的进一步压缩,方式类似于电子简并压力,但更强。



这些恒星被称为中子星,非常小,大约半径10公里,不比城市大,而且密度惊人。随着恒星收缩(由于角动量守恒),它们的自转周期急剧缩短。中子星的观测旋转周期从大约1.5毫秒(每秒600转以上)到几秒钟不等。当这些快速旋转的恒星的磁极与地球对齐时,我们每旋转一周就探测到一个辐射脉冲。这种中子星被称为脉冲星,是第一批被发现的中子星。虽然从脉冲星中探测到的电磁辐射通常以无线电波的形式出现,但脉冲星也在可见光、X光和伽马射线波长下被探测到。

黑洞



如果恒星残骸的质量足够高,中子简并压力将不足以防止中子星核心坍缩。恒星残骸因此变成了黑洞。发生这种情况的质量还不确定,但目前估计在2到3 之间。

黑洞是由广义相对论预言的。根据经典广义相对论,无论物质或信息都可以从黑洞内部流向外部,尽管量子效应可能允许偏离这一严格规则。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天文观测上,宇宙中黑洞的存在都得到了很好的支持。



因为超新星的核心坍缩机制目前还只是部分了解,还不知道恒星是否有可能直接坍缩成黑洞而不产生可见的超新星,或者一些超新星是否最初形成不稳定的中子星,然后坍缩成黑洞。

中子星内核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保持中子星没变,另一种是变作黑洞,具体在哪,就不知道了。


军机处留级大学士


大质量恒星爆发成超新星之前,由于其引力坍缩不一定是严格的球对称状态,甚至自转轴与磁极也不重合(比如地球的南北极点就与南北磁极不重合),导致超新星爆发时喷射物质的数量不对称,在极端情况下,可能会从某个方向以每秒一万到三万公里的速度喷射出整个恒星10%以上的物质,就会给中子化核心一个反向的力量,使新生成中子星得到每秒几百到上千公里的移动速度,经过一段时间的运动,中子星与超新星遗迹完全脱离,就无法在这片星云中找到中子星了。


老卡2020


还有一种可能啊,如果第一代恒星是一颗超过太阳质量一百倍的超大质量恒星呢?它是以粉身碎骨的方式发生超星星爆炸!爆炸后除了一片星云,其他中子星或者黑洞都没可能出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