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殉葬坑里血淋淋的屠杀,为何这样大规模的人殉史册上却找不到记载?

明月清风阁


大明风华朱瞻基即将下线,临死前问孙皇后愿意为他殉葬否,足以证明殉葬这项残忍的制度在明朝还在风行。

殉葬是指帝王死了之后舍不得自己心爱的妃子,于是叫她们陪葬。数以仁爱号称的明仁宗也不例外。

而殉葬制度的废除者则是“叫门天子”明英宗。自他废除殉葬制度之后,活人陪葬的制度才彻底消亡。

活人殉葬究竟何时出现?根据根考古挖掘商朝遗址,研究人员发现活人殉葬早在商朝就以出现,但奇怪的是这在史书上并没有多少记载。

但当人们在感叹秦始皇陵墓里的兵马俑栩栩如生时,可否想过这种陶俑殉葬其实是活人殉葬的改良版?

早在秦朝四百年前的商朝一直是用活人来殉葬的,一个商朝君王陵墓的活人殉葬人数不亚于秦始皇陵墓里陶俑的数量。

一个商朝帝王的死亡就意味着一次大规模的屠杀,商朝殉葬坑里血淋淋的屠杀,这些在历史上找不到记载的原因有两个。

活人祭祀稀松平常不值得记载

《礼记》中有这么一段话:“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这句话表明商朝的人对祭祀特别的重视。

但凡遇到什么是都要祭祀一下,通过祭祀得到鬼神的庇佑比什么都重要。

这种商朝人爱祭祀的社会文化,使得大规模的活人殉葬变得稀松平常,没有什么值得记载到史册的意义。

其次商朝还是奴隶社会,被杀死殉葬的活人基本上都是奴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奴隶就跟牲口一样低贱,杀死一个奴隶就跟杀猪宰羊一样简单。

商朝的历史资料难以寻觅

除了因为社会背景让那些大规模的活人殉葬没有被记载下来以外,还一个有特别重要的原因让这些事件无法被记载下来。

那就是商朝的文字大都记载在甲骨上很难保存,而且甲骨文也不容易辨识,即使是记载下来现在的人们也不一定破解的了。

还有就是在商朝还没有史学这个概念,当时的人们也不会刻意去记载这些活人殉葬的内容留给后人阅读。

虽然商朝活人殉葬的内容很难在史册上找到,但这段血淋淋的历史是真实存在,鉴古观今。

我们要牢记这段血淋淋的历史,不管在何时我们都要尊重生命,防止有类似的事情在未来发生。


楚国八百年


人殉在商朝时简直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上到商王,下到贵族,都会使用活人殉葬。并且被殉葬的人不仅仅是奴隶、俘虏,还有平时身边的近臣、近亲等。本来就缺少人才和劳动力,若是经常有权贵死亡,光是陪葬,就够消耗国力的了。


  • 商王王后妇好墓的殉葬


在14座商王和高级贵族的大墓中,殉人总数约3900人,其中商王大墓人数最多,达360人。在这些殉人中,有的被活埋,有的则被砍去头颅,身首异处,有的双手背绑在身后,近乎跪着死去,他们之中甚至有孩童。


  • 殉葬坑


对于商朝,第一手的记录就是甲骨文,甲骨文上似乎鲜有人殉的记录,因为甲骨文主要是记录占卜、重大事情的,而人殉在统治者眼中如蝼蚁一般,所以有的人殉甚至是和动物一起。


因此,人祭的甲骨文就很多,因为在当时,祭祀是关乎国运的大事。据统计,这样的甲骨竟然有1350片,相关卜辞就有近2000条,商王武丁时,最高的一次是杀了500个奴隶。要知道,在当时15000人的征伐都是大规模的了。500人的祭祀,可以说是规模相当大的了。相比人殉,人祭也更加的残忍,比如在殷墟出土的装着人头的青铜甗。据说,这颗头颅是被煮过的。这种祭祀在当时被叫做“胹祭”。



其实,人殉葬制度,从史前一直到明清都是存在的,尤其是秦汉时期,人殉数量更加的庞大。“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又多杀宫人,生埋工匠,计以万数”,汉武帝的茂陵附近也发现了多达2万人的骸骨,他们之中有很多是当时的修陵人。他们才是可怜人。只是,相比较而言商朝时的人殉手段比较惨烈。


我是阿斗,文物考古聊历史,欢迎点赞关注


文物考古聊历史


商朝属于祭祀文明,十分相信鬼神跟祖先,因此祭祀活动十分频繁,祭祀鬼神祖先除了要用牲畜外,还喜欢用人。商朝贵族认为,人与神的关系是一种交易的关系,人给神祭祀的祭品越珍贵,那么神对人的保佑越灵验。神不区别善恶,他只看祭祀品的丰富和珍贵程度,谁给他的祭祀品多,祭祀品好,他就保佑谁。

商朝认为牲畜用于是祭祀是最次的,人用于祭祀较为高端,男人比女人要珍贵一些,部族酋长的嫡长子是珍品中的珍品。商朝事无大小,皆要祭祀鬼神与祖先,因此人殉的情况十分常见。商朝时生产力不高,肉制品还是很稀缺,因此人殉后的尸体皆被分食,除了补充营养外,商人认为这也是接近神的方式之一。商朝的肉刑多与饮食有关,比如烹刑、炮烙刑,这都是将人制成食物的步骤。

周文王有取代商朝的野心,结果被商纣王抓获了,按惯例是要用于祭祀的。文王的长子伯邑考、次子姬发、三子姬旦进京救父,最终周文王、姬发、姬旦三人回来了,伯邑考失踪了。那么伯邑考何去何从了呢?原来伯邑考代替父亲用于祭祀了,他被制成烤肉,最终被诸侯们分食了,周文王也吃了伯邑考的肉。伯邑考被分食的情况并非秘密进行,而是正大光明的公开进行,姬发亲眼目睹了全过程。

姬发身负反商立周的重任,但同时他也十分担心失败后跟大哥伯邑考一样的命运。姬发在高度的精神压力和恐惧之下经常做恶梦,他梦到自己在朝歌被制成人殉,被诸侯们分食了。每当姬发从恶梦中惊醒,姬旦就在旁边给他解释梦境,姬旦给二哥说,神是有灵性的,有道德的,不会因为谁给他的祭祀多,他就保佑谁。姬发从不相信这套道德理论,他认为恶梦频现,只有将朝歌彻底毁灭,方可除梦。

姬发推翻商朝后,令人将朝歌焚成灰烬,并在旁边营建洛阳城。周武王死后,姬旦成为周公,他平定三监之乱,又东征商朝残部。完成一些大事后,周公旦对文化进行了深层次改革,商朝的祭祀文明被彻底抹除,所有记载被付之一炬,并重新编写,祭祀产生的所有罪恶由商纣王一人来承担。周朝渐渐废黜了活人祭祀鬼神祖先制度,但是人殉依然存在。


大秦铁鹰剑士


殉葬制度始于奴隶社会,奴隶主们为了让自己死后仍能享受生前的同等待遇,不仅会在自己的墓葬里陪葬大量的财宝,还想出了残忍的殉葬制度,在他们死后让生前服侍他们的奴隶为自己进行殉葬!

而商朝就是个奴隶社会,当时的奴隶们在奴隶主眼中其实只是个会说话的工具,他们的所有权归奴隶主所有,他们不仅要为奴隶主做事,还要随时准备着为奴隶主殉葬,当然每次殉葬的人数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并且每次殉葬都是血淋淋的屠杀!



那么,为何这样大规模的人殉,史册上却找不到记载!

一,商朝距今已经过去了3000多年,而在这三千多年里很多商朝的史料都已流失,所以才会出现找不关于人殉的记载!

二,商朝的文字是甲骨文,而现如今出土的甲骨文毕竟有限,而其中关于人殉的记载更是少之又少!

三,殉葬制度毕竟太过残忍血腥,任何朝代对此都讳莫如深,自然就不会把这些事情记载下来!



当然,殉葬制度到了春秋时期就日渐没落了,一些君王开始用陶俑代替活人进行殉葬,最大规模的就是秦始皇兵马俑!


到了明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又将殉葬制度复兴,他死前的遗诏就是让伺寝宫人尽数殉葬,而这一殉葬就是46人,而朱元璋这一开头,他后面的几代帝王也都实行了殉葬制度直到明英宗朱祁镇才将这一制度彻底废除!


唐古看今


与其说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文明史,倒不如说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血泪史!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被野蛮的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统治最久的民族之一,在这片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人民在生存的狭缝里创造了前所未有中华文明。然而,还是这片黄土地,不知坑埋了多少冤屈的生灵!

漫说年代久远,正处于野蛮鼎盛的商朝,就连刚刚过去一百余年的清朝统治者又无辜剥夺了多少生命?

当然,历史没有记载,不是没有记载的能力,而是没有记载的胆量和良心!历史学家们哪一个不是封建统治者的御用工具?哪一个不顶着“史官"的乌纱?他们标榜“为天地结同心,为先贤继绝学,为民鼓与呼"!其实是为黑暗唱赞歌,为乱世粉太平,为帝王的无耻立学说,为专制统治撰理论!他们不愿意书写血淋淋的史实,因为他们的手上也许就沾有人民的鲜血!因此,选择性的记忆,选择性的遗忘,就是他们的工作常态!说历史是人民书写的,要么是穷人的自慰,要么是富人,即历代利益集团对民意的强奸!

好在历史的车轮没有停滞,愚民的黑幕终于被撕开!回首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引以为傲的文明史,更有倒在强权下无挣扎之力的冤魂!

但愿还有更多的真相大白于天下,让我们重新认识标榜“民为贵,君为轻,江山社稷次之"的历代帝王的丑恶嘴脸,重新认识我们这个英雄辈出却又多灾多难的伟大民族!






老吕教育


但事实毕竟是事实,虽然没有明文记载,但蛛丝马迹确是不少。

商代残酷的人殉

商朝留给今天的映像无过于精美的青铜器、神奇的甲骨文和神仙打架的《封神演义》,而史册上的商人无非是善于做生意以及“好鬼神”,甲骨片都是祭祀占卜后留下的记录。

▲残忍的人殉直至明朝才彻底废除

而近代考古发现的大规模人殉遗迹则是吓坏了现代人的小心肝,如此大规模毫无人性的屠杀足以让后来者头皮发麻,这是史册上历代暴君都没能完成甚至不能想象的暴行。

殷商的残暴从考古密密麻麻的人殉坑就可见一斑,甲骨片多有用活人献祭的记载,其中有记录一次性献祭了三千人,而这显然不会是最多的。

商代人殉剖析

其实屠杀自古有之,数千年历史上满满的都是屠杀甚至屠城的记录,但这些毕竟都是有目的的行为,比如震慑敌对方、消灭有生力量甚至仅仅为了邀功。

那么,将如此多的精壮劳动力不厌其烦、代代沿袭而又毫无意义地杀死在殉葬坑里,又是为了什么呢?

第一,人殉的目的。

关于这一点或许我们可以从大洋彼岸的阿兹台克帝国找找答案。

▲阿兹台克帝国也热衷于掠夺和献祭

阿兹台克人异常好战且在与周边部落战争中几乎战无不胜,他们特异习俗之一是以活人为祭品,每年有数千人被祭神灵。

他们的献祭仪式中有很多种杀人的的方式,通常是用石刀挖出心脏,或者被斩首,用箭簇或者标枪射杀。当然,也有比较文明一些的,这种被称为为“剥人皮”。

为何要献祭神灵呢?自然是寻求上苍的庇护。

因此商人的祭祀行为也是如此。在商的文化中历代先王都将成为天上的神灵,而大小贵族的先人也将成为小神,二者的法力自然是有区别的。献祭人牲是为了寻求神灵(先祖)的庇护,而作为起码的指标--数量,自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准。

商朝善于经商,祭祀在他们眼中也许就是在于神灵(先祖)做生意。用无数的鲜血来献祭祖先换来部落的强大,而强大的部落则可以捕获更多的人口来进行献祭。

第二,如此大规模的人牲从何而来?

至少不可能是殷商的子民吧。

这个问题其实也简单,奴隶来自战俘,人牲也都是战俘或者奴隶,他们在当时是被当做畜生甚至还有所不如的生物,他们来自殷商的对外战争或周边国家进贡的战俘。

▲西汉古滇国杀人祭柱场面铜贮贝器

从考古来看,殷商文明的发达程度在华夏大地首屈一指,较之二里头等疑似夏代遗迹要高出一个等级,而通过对同时代西岐所处关中渭河平原考古,发现他们还处于石器时代晚期,毫不夸张地说,殷商的对外战争如同降维打击。

因此这是商人持续数百年将异民族当做祭品的资本,考古发现中,殉葬坑的冤魂除了中原人种,还有高加索人种,南亚人种、爱斯基摩人、甚至澳洲黑人。

史书上的痕迹

《封神演义》里比如炮烙、挖心等专属于商纣王的变态刑罚其实在史书上有所记载,《史记》里面就明明白白地记载过“醢九侯”(剁成肉酱)、“脯鄂侯”(做成肉干)以及”剖比干,观其心”的行为,还有被做成了肉丸子的姬昌长子--伯邑考。

其实这是有学问的。

疑点之一在于九候、鄂候和此时被关在羑里的姬昌都属于四方诸侯长的重要位置。帝辛只是残暴而并非昏庸,他应该知道这些人对于稳定边疆的重要性。而诸侯长们也不是傻子,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尚且照顾不来,谁犯得着去触怒一个残暴的君王呢?

其实,商纣王敢拿这些贵人下手在于有恃无恐和有必要。

有恃无恐的依仗在于殷商强大的武力和天子的权威,但为何说必要呢?

▲方伯长子是个优质的祭品

因为祭品这个东西是有高下的,三牲齐备的排场绝对要比堆成小山的蔬菜看上去要有诚意,那么一个身份高贵的祭品绝对要超过一堆自己都没放在眼里的奴隶。

当时天底下最高贵的人莫过于商天子,当然这肯定是不能上祭坛的。除此之外就是王叔(比干)和王弟(箕子、微子)等皇室近亲和本部落最为高贵的四方诸侯长血脉了。

疑点之二在于这花样百出的死法。自古杀人不过头点地,一个颇有勇略才气且在位数十年的帝王用如此幼稚且荒唐的手法杀人显然不合常理的,仅仅用泄愤来形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但换个角度想想,也许这就是人殉的不同手法呢?

人殉并非是一味的排队砍头,这在近代考古中就有许多发现。

“卯”的字面意思是屠宰并清空内脏之后并对半剖开挂起,类似于挂在在肉架上的猪羊,把人做成这个样子真是难以想象的恶心和残忍。

妇好墓中的青铜甗里面有一个煮熟的头颅

因此,所谓的肉酱、肉干和肉丸完全可能是这些高级贵族上了祭坛之后的定制工艺,精细的处理恰恰应对他们高贵的身份,是否献给最高等级的神灵亦未可知。

也许根本没有《史记》或《封神演义》里那么多的故事,而仅仅是商纣王的一个念头:借你们的生命和躯体来沟通一下我们家的先祖如何?没有“否”的选项。

无独有偶,宋襄公在曹南会盟时曾将鄫国的国君在睢水郊外祭祀天神,这与殷商威慑四方诸侯的手法如出一辙;而以贤能著称的秦穆公在临时死拉了半个朝堂殉葬,导致“士子百年不入秦”,都是给吓坏了。

很凑巧的是,宋是殷商遗民,而秦则是商代将领恶来的后裔,说他们跟先祖一脉相传貌似不为过。

西岐的黑历史

通常来讲,战俘也不一定要亲自去抓,比如15世纪的黑奴许多就来自非洲的部落战争,找一个代理人往往能节约很多精力。

“王今入大邑商。”《殷虚书契续编》3·24·1
“王才在大邑商。”《殷虚书契后编》上18·2
“告于兹大邑商。”《小屯殷虚文字甲编》2416

“大邑商”即是“天邑商”,是商人对于国都的美称,同时于周边民族而言也是一个不亚于后世“天可汗”的存在。

商代青铜文明的巅峰--四羊方尊

而周部落的祖先则从中原迁徙到蛮夷的世界,几乎已经不分彼此了,后来迁居关中之后方慢慢进入半牧半耕的状态。跟他们自夸的农业始祖民族不同,考古发掘发现这个时期关中渭河流域的文明形态大同小异且非常落后,他们还在使用磨制石器作为主要农具,粗糙的灰陶则是居家必备,人口规模也都不过几千或万余人,靠种植谷子、高粱和饲养牛羊生活。

当处在新石器时代的周人第一次见识商都的繁华和热闹时,想必是开了眼界的震撼和向往,还包含了一闪而过“彼可取而代之”的奢望。几乎不敢产生丝毫违逆的念头,转而寻求了与殷商的合作。

西岐长时间成为了奴隶贩子

“西伯侯”意味着殷商赐予的西方总代理职务,作为片区负责人的带给周部落的好处是实在的,不光通过战争兼并了周边许多部落扩充实力之外,还最终接触并学习到了殷商先进的冶金工艺和社会制度,这也让周人逐渐成长为能够与殷商分庭抗礼的存在,进而找准机会取而代之。

但他们的义务并不轻松,甲骨文中经常有献祭羌人的记载,而这个散落分布于西方的民族恰恰是西岐的邻居和世代联姻的盟友,这些人牲的来路可想而知。

背负着道义上的内疚,“西伯侯”这位猎奴队长必须源源不断地将曾经的盟友送往朝歌的祭坛。

西周的虚伪

明确地讲,殉葬、活人祭祀在《周礼》当中是明文禁止的,而整个社会也很少有大规模的屠杀奴隶行为,因此孔子貌似都不知道这段往事,反而揪着人俑陪葬来批判。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梁惠王上》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是干净的。

武王乃废于纣矢恶臣人百人,伐右厥甲孝子鼎大师。伐厥四十夫,家君、鼎帅、司徒、司马,初厥于郊号。--《逸周书.世俘》

在祭台下(也许就是传说中的封神台)西周武士将纣王的一百名幸臣用斧钺砍断手脚,任由他们在血水里翻滚挣扎。同时送上祭坛的还有在牧野战场上顽抗的武将、殷商的四十名族长,他们也被剥光衣服扔进了沸水翻滚的大鼎中,基本承袭了商代的人殉行为。

也许哀嚎声越大,挣扎翻滚的越剧烈,就能够说明奉献给上帝的祭礼越丰盛吧。

伐纣的预演--孟津观兵

上述是武王得胜返回西岐之后的事情,从屠杀的系统性和手法来看应该是轻车熟路,也许是周部落从殷商学来的,也许是在朝歌的耳濡目染,又也许是对于帝辛杀兄囚父之仇的报复。但绝不可能是曾经石器时代周部落的行为习惯,毕竟对于他们而言太奢侈了。

武王答拜,先入适王所,乃克射之,三发而后,下车,而击之以轻吕,斩之以黄钺。折,县诸太白。乃适二女之所,既缢,王又射之三发,乃右击之以轻吕,斩之以玄钺,县诸小白。--《逸周书.克殷解》

周武王甚至将曾经的顶头上司帝辛的头颅一会挂在城头,一会参加祭典,一会有送入太庙。这种赤裸裸的行为昭示了武王伐纣的真相其实是两个部落不同文明间的死斗,而非是拯救苍生。

总之,这种以暴制暴的行为将他们和被推翻的殷商拉到了同一道德维度。而这样的黑历史是无法向世人和后人解释的,唯有将黑锅推给不能再说话的殷商并适当抹去某些记录方可。

周公的天才构想

伐纣事件第二年周武王匆匆去世,周公得以尽情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了。

姬旦绝对是一个天才的政治家,他制定的《周礼》以及配套的分封礼乐制度成功让周成了历史上最长寿的王朝,虽然大半时间都在苟延残喘,但这也是所有曾经强盛一时的王朝所不能望其项背的记录。

▲礼乐文化

西周政治文化体制的特点在于通过分封强化了姬姓氏族和功臣后裔对于广袤领土的直接掌控和从属关系,通过礼乐打造了天子高高在上而诸侯众星捧月的思维方式。

但值得一提的是,从夏商对于鬼神的崇拜,西周的文化充满了人文的气息。

西周也喜欢占卜,甚至演绎出后世风水家、卦师以及街头骗子饭碗的文王六十四卦,但摆脱蒙昧之后的西周更多则选择用天命来解释政权合法性。他们从商之代夏和周之代商中吸取教训,在不动摇“天命”的前提下,强调人的重要性并提出“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强调两者同等重要的地位。

君权依然神授,但不能“敬天保民”的天子是不配得到天下拥护的。这举意味着“上天”的本质是“爱民”的,而非商代诸神喜欢人牲的嗜血形象,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在这种思想主导下,人殉和人牲必须被废除,大家各司其职,各为其主,丝毫不得逾越,这包括天子、诸侯、大夫、士、平民甚至奴隶。

但这种思想是有漏洞的,既然殷商的罪恶已经持续了整整六百年,那为何老天授予西岐的雷霆手段会姗姗来迟呢?因此在史书中,殷商的先王们大多都是好样的,他们跟周天子一样爱护百姓,而唯有帝辛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混蛋。

▲商纣王

因此诸如敲骨验髓、破腹取胎之类的情况有可能是事实,却不一定是帝辛的杰作。当然,一个残忍民族的诸多罪恶都由他的君王来承担(背锅),这也许是不合理中的合理吧。

对于西周已经进行了的人殉行为,周公选择将所有的污水泼给了帝辛和他宠信的臣子们从而彰显杀戮的合法性和正义性,对于今后,则将绝大多数的人殉人牲行为进行了禁止。至于二者曾经的大规模杀人祭祀行为,还是当这种事情从来就没有过吧!

从此,殷商和西周前期的罪恶都一并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天下的诸侯和百姓从此生活在了周礼的童话当中,三千年来无人知觉,直至近代考古的那一铲子。


凉州七里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分清楚「人祭」和「人殉」的概念:

  • 人祭——杀人祭祀,为了生者

「人祭」是把人当牲口一样杀,来祭祀鬼神,以求庇佑。

当作祭品人叫做「人牲」,如果是动物就叫做「牛牲、羊牲」,献祭就叫做「牺牲」,

一般情况下,「人牲」是地位比较低下的奴隶、战俘等。

  • 人殉——活人殉葬,为了死者
「人殉」是用人来殉葬,人殉有战俘、奴隶,但是也有君王十分宠爱小妾、内臣,甚至是亲人。中国古人讲究「事死如生」,人殉的目的,是为了死者在阴间拥有跟阳间一样的生活。


所以,总的来说,人殉和人祭的目的是不同的,人殉是丧葬仪式,人祭是宗教仪式。


更详细的区别包括以下七点,可以稍微了解一下:


引自:王平, & 顾彬. (2007). 甲骨文与殷商人祭. 大象出版社.页8-9


「人祭、人殉」并不是中国独有,是人类历史中普遍的现象。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日本等等都存在。


好,搞清楚了「人殉、人祭」的概念,我们再来谈这个问题。既然题主问的是「人殉」,我们就只谈「人殉」的问题。


中国的「人殉」现象从史前石器时代一直到明清都存在。


至于问「商朝殉葬坑里血淋淋的屠杀,为何这样大规模的人殉史册上却找不到记载?」


这很简单呀,哪来的「商朝史册」?商朝根本没有第一手史料流传下来。


传世文献中最早的只有儒家经典《尚书》《诗经》,只得以窥探商代历史一鳞半爪。《史记·殷本纪》都不是什么一手史料,遗漏很正常。


但传世文献只记载商人尊鬼神,非常迷信,这是是非常一致的。


比如:《礼记·表记》中孔子谈到:夏人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

子曰:
  • 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先禄而后威,先赏而后罚,亲而不尊。其民之敝,蠢而愚,乔而野,朴而不文。
  •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
  •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


如果不是考古发现,我们根本不知道商人迷信鬼神到了这般毛骨悚然的地步。

孔子说「周监于二代,吾从周」,意思是周人虽然继承夏商的制度,但摈弃了不好的东方。


周代的人祭确实没有,考古也没有发现,但是,从考古和文献两方面来看,周代依然有人殉。


中国最早的由一手史料编程的史书是《春秋左传》,是春秋时期鲁国的的史书,


《左传》中记载「人殉」有六处,比如:「成公十年、昭公十三年、定公三年」记载的人殉现象:


引自:胡剑[1]. (2018). 从《左传》看春秋人殉制度的演变. 昭通学院学报(4).


东周时期的墨子就非常反对当时的殉人现象,从《墨子》来看,战国早期殉人依然很庞大。

《墨子·节葬下》: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


考古也发现过很多周代的人殉,比如:春秋时代的陕西凤翔1号大墓,殉人就有166个。


下表是考古发现的一些东周墓葬中的殉人现象:

引自:郭俊然. . 先秦时期的人殉现象述论.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 27-30.




综上所述,商代没有一手史料流传下来,你当然看不到,但是,传世文献都记载商人非常迷信,尊鬼神,而轻视人命。


从考古和文献来看,既然到了「尊礼论德」的周代,大规模人殉依然存在,墨子说的「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并不是在夸张。


那么,尊鬼的商人搞血淋淋的人殉、人祭,也是在情理之中。归根结底,这还是人性中怕死和贪婪的表现。


小汉字见大历史


人殉,原始社会就有了,殷商时达到鼎盛,现在发掘的商以前墓葬均有规模不等的人殉,古代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再到先秦的记载,好像后世对殷商喋血的人殉记载不多,只有挖开墓才真相大白,其实是有记载的,只是不那么详细。

现今留下来的甲骨文全是占卜,刻在龟甲上的事件活动,扎眼一看都是殷商王室求风问雨、收成、打猎、战斗等,现已破解有很大一部分是祭祀占卜的,这里的祭祀就包括了丰富的人殉,现在已有统计,从盘庚到帝辛,祭祀卜辞700多次,共用人牲15000人,这里的人牲就是指的人。

甲骨文里不乏俎、伐、卯、弹、尞、岁等数十种祭献人牲的方式,有很多字已失传弃用书也不出来,有一些比如《礼记》有“祭水曰沈”;《说文》有“尞,柴祭天也”,《卜辞通纂》里统计,杀祭最多的是武丁时期,共用人牲379片,人牲5418人,最多的一次用人牲1000人。

《春秋谷梁传》记载“祭者,荐其时也,荐其敬也,荐其美也,非享味也”,对祭祀特别看重的商人,选取战俘、奴隶,甚至仆臣、百姓,就那么直接用掉;《墨子》记载“天子杀殉,众者数十”;虽然秦献公就废除了人殉,但到了秦二世时仍有“皆令从死,死者甚众”的记载,直到汉朝,人殉才真正确立为非法,除了南越王墓有极少人殉外,基本都由木俑、陶俑代替。


图文绘历史


史册上只是对商朝的人殉没有记载,并非对人殉没有记载。

不知成书于何年月的《西京杂记》说周幽王的“冢甚高壯,羨門既開,皆是石堊,拔除丈余深,乃得雲母深尺余。見百餘屍縱橫相藉,皆不朽。唯一男子,余皆女子,或坐或臥,亦猶有立者,衣服形色不異生人”,这是说周幽王的陵墓有人殉,而且为数不少,目前挖掘的西周陵墓,如宝鸡茹家庄西周墓、长安张家坡西周遗址都有人殉。

人殉到春秋甚至战国时也都普遍存在,著名的曾侯乙墓,晋国曲沃几座大墓等都现场发现人殉,曾侯乙墓殉葬的姬妾达21人之多,而河南固始发现的“句吴夫人墓”,内有殉葬侍女17人。历史记载中,秦穆公让子车氏三良殉葬,晋国重臣魏犨临终嘱咐两个儿子杀掉自己爱妾殉葬,这些都表明人殉在春秋是广泛存在的。战国中后期,墨子说“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提出谴责,但谴责和规劝的侧重点是“节葬”,即节约,这表明即便到了此时,人殉本身也仍然是合法的。

当然,越到后期人们对人殉的认识也越“正常”|:秦穆公在春秋时让子车氏殉葬,国人就表示不满,这表明此时人们对让姬妾之类“无用者”殉葬尚能忍受,但继续像此前那样大规模杀死劳动力和人才殉葬已难以被普遍接受。魏颗最后没有杀死父亲爱妾,而是根据父亲更早的“死后让爱妾改嫁”遗嘱,“从治命不从乱命”,而稍晚的春秋末年陈乾昔临死时让儿子杀掉两个婢女同棺殉葬,死后儿子并未照办,并说“以殉葬非礼也,况同棺乎”(《礼记.檀弓上》),已经直接质疑人殉本身,孔子“始作俑者”的呐喊,则更连替代活人的“死人殉”——人俑,都认为是“缺德非礼”的了。

尽管如此,人殉依然在讲究厚葬的秦汉流传很久,《秦会要订补》转引已经失传的《秦纪》,说秦献公元年(公元前384年)就废除了人殉,但这并不妨碍秦始皇大规模用人殉,同样,汉高祖、汉宣帝都曾明确反对人殉,但多座汉墓里也依旧发现了殉葬者。人殉在汉族墓葬中基本消失,似乎是和佛教风俗大规模引入墓葬息息相关的,至于明太祖恢复人殉,很多人都知道了。

商代还处于大规模人殉时代,许多殉葬者是被俘的外国贵族和健壮劳动力,而杀殉的目的是取悦鬼神,这是和商代“敬天事鬼”、迷信天命的习惯相吻合的,在商代被认为是很正常的事,当然没有人会谴责。而中国文化从商代到周代,许多基本道德观和文化体系都有了颠覆性的变化,对鬼神“敬而远之”不太相信,而把崇拜重点放在祖宗身上的周人,对商代的大规模人殉并不理解(周代人殉的牺牲者基本上是姬妾近侍之类,他们是“消费品”,但基本上不是劳动力或生产者,人数也很有限),且商代杀殉是“宗教行为”,是由商代独有的祭司阶层所垄断的,这个阶层在西周尚有孑遗(太史寮,其长官召公地位仅次于周公),但到了东周就完全边缘化,祭司阶层用于体现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专业技能——龟卜,最多到魏晋就已经失传,那么杀殉的记载自然也不会保存下来,否则本身是商朝后裔,且对人殉持激烈批评态度的孔子,也不至于“灯下黑”,对祖先的这种恶性只字不提了。


李厚何


说是找不到也是不准确的,虽然史书上并没有如何详细的记载过人殉制度,但对于人殉制度,史书上也是有过一些记载的。

为何关于人殉的记载如此之少?说白了,记载历史的,还是那些掌权人。

自古至今,真理,正义,是站在哪一边的?毫无疑问的,都是站在历史的胜利者那边的,如果翻遍史书,权威的史书,可以发现,历朝历代,对于自己这个朝代,自己这个国家的皇帝,社会风情,有几个人会将这些描绘的惨不忍睹?执笔的都是那些文化人,书生才子,都是控制在皇权下的人,百姓,普通百姓能够通过口耳相传传递历史吗?可以,但会有个头,普通百姓永远无法在历史上多说一句话,因为没有文化,因为大字不识,因为没有执笔权,只能做待宰羔羊。

人殉制度存在多久了?如此落后,腐朽,不人道的制度,怕只存在于上古时期吧?错,人殉制度,一直到封建王朝的末期,清朝的时候依旧存在。

人殉制度在奴隶时代格外流行,奴隶的命不值钱,在很多殷商以前留下的龟甲中,可以看到很多关于祭祀的记载,祭祀使用的物品,放在今天可能是鸡鸭牛羊,放在那时候,可都是活生生的人命,普通的奴隶会被当做祭祀用的极品献给不存在的神,即使是部落酋长,在必要的时候,也会成为祭品,思想尚未开化,思想愚昧,这就导致了人殉制度流行的时候,人人自危。


商朝之所以被周武王击败,不仅仅是因为商纣王残暴,还因为商朝祭祀活动太过残忍,周文王的长子,伯邑考就曾经被众人分食,哪天商纣王的心情不好了,随时可能将某国太子拉过去当做祭品,这绝非是危言耸听,看看商亡时诸侯卖力的样子就知道了。

历史是写给活人看的,很多时候,大规模的屠杀,大规模的人殉,并不会被记入史书,不是因为不能记,而是因为负责记得人没有那个胆子记,即使是大唐年间,唐太宗李世民那样看似心胸宽广的人物,也会闲时找来史官询问是否曾经自己做的错事记录在史书上,虽说他的名义是律己,但李世民希望史官如何写,这是不需要说明的。

历史很少会直接记载那些遗臭万年,让后世谩骂的历史,因为,执笔者都是皇权下的文化人,除非皇权衰落,某些东西是只能靠民间野史来倾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