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移樹無時,莫教樹知”,這句話在樹木移植中有何意義?

這幾日一直在學習一些關於樹木栽植的課程,其中一位老師講的一句話讓我印象十分深刻,他說。“其實移栽樹木想讓它成活很簡單,只需要記住一句話就行,那就是‘移樹無時,莫教樹知’。”

其實細想下來還真是這樣,在現在的園林綠化施工中,我們為了提高樹木移植的成活率,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其實都是圍繞著“莫教樹知”這句話在進行。

俗話說“移樹無時,莫教樹知”,這句話在樹木移植中有何意義?

圖為正在卸車的大樹

“移樹無時,莫教樹知”這句諺語的出處最早來自於唐代郭橐駝的《種樹書》一書,書中寫到:“凡移樹不要傷根鬚,須闊垛,不可去土,恐傷根。諺雲:移樹無時,莫教樹知。”

雖然這麼多年,關於郭橐駝這個人物是否真實存在一直存有爭議,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種樹書》這本書中寫了很多關於農作物和樹木的種植以及嫁接技術,內容比古代一般的農書涉及面要廣泛很多,而且講解的知識既通俗易懂,又十分實在實用。

那麼,該怎樣理解這句諺語呢?

俗話說“移樹無時,莫教樹知”,這句話在樹木移植中有何意義?

“移樹無時”這句很好理解,主要意思就是說樹木移栽的時間並不一定。而“莫教樹知”的主要意思,則是指在進行樹木移栽時,儘量不要讓樹木自身察覺,發現它被移栽了。

在古代移栽樹木時,不讓樹木察覺被移栽的主要措施就是“闊垛”,“不去土”,不“傷根”。而在現代,想要讓樹木“不知”的方法就比較多了。

在移栽樹木時,如何讓樹木做到“不知”?

首先,也是保護根系不受損傷。

俗話說“移樹無時,莫教樹知”,這句話在樹木移植中有何意義?

圖為挖土球

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在進行樹木移栽時要想讓樹木做到“不知”,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護根系。

我們可以通過擴大土球或者提前斷根的方式來儘可能地讓樹木在移栽時有比較多的根系,這樣可以有利於樹木對新環境的適應,快速地萌發新根,還可以讓根系比較快遞吸收土壤中的養分以及水分。

在運輸時也要輕拉輕放,避免將土球弄撒;對土球進行遮蓋或者噴溼,從而來保護根系不被風給吹乾。

再者,帶一些原土。

俗話說“移樹無時,莫教樹知”,這句話在樹木移植中有何意義?

取一些原土

如果樹木移植地與原廠地相距較遠的話,在挖樹和運輸時最好可以帶一些原土,這樣在進行栽植時可以將原土往樹穴中進行回填,讓樹木不至於因為土壤變化較大,而出現一些不適的情況。

還有,就是注意枝幹的南北方向。

在樹木進行挖取之前就要在樹幹上將樹木的向陽面與背陰面給標記出來,在後期移栽種植的時候要將原來的向陽面朝南,避免胡亂栽植,擾亂樹木原本的生長習慣,讓其察覺到光照上的巨大變化。

然後,就是簡單地疏枝剪枝。

俗話說“移樹無時,莫教樹知”,這句話在樹木移植中有何意義?

圖為進行疏枝疏葉

疏枝剪枝其實也是讓樹木在移栽時“不知”的一種方法,我們知道樹木地上部分的生長主要是依靠地下部分吸收的營養所供給的,當樹木被斷根剛剛移栽時,樹木的根系根本沒有什麼吸收營養和水分的能力,這個時候如何才能讓樹木無法感覺到營養不夠用了呢?那就是減少它的消耗,讓它的地上地下部分達到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平衡的收支狀態。

栽植時,澆透水,讓土球與土壤充分結合,避免懸空。

俗話說“移樹無時,莫教樹知”,這句話在樹木移植中有何意義?

圖為對移栽的樹木澆水

在栽植的時候讓土球與土壤充分的接觸,避免懸空,這樣會更利於樹木新根的萌發,不讓樹木察覺到它的根系與土壤處於一種剝離的狀態,這同樣也是移樹時“莫教樹知”的一個重要環節。

根外補水,莫教樹知

俗話說“移樹無時,莫教樹知”,這句話在樹木移植中有何意義?

圖為往枝葉上噴水

在高溫季節樹木的蒸騰量會變大,而剛剛移栽的樹木根系吸收的水分根本無法供給樹上部分水分的需要,此時就需要通過根外補水的方式來讓樹木忘記吸收的水不夠用的這樣事情。

比較常用的根外補水方式,一個就是樹幹補水,通過樹幹輸營養液的方式來為樹木提供養分以及水分;另外一個就是樹冠噴水,通過向葉片、枝幹噴水的方式來減少樹木自身水分的蒸發。

不管是這兩種方式的哪一種,其實都是為了讓樹木不察覺根系吸收的水不夠用的這件事情。

所以說,之前總是覺得現代的移栽技術比原來要進步很多,其實我們現在所做的這些措施只不過是在前人這些智慧下所延伸出來的一些解決手段而已。

擴大土球是為了讓樹木不察覺自己的根系受損;

帶原土、避免土球懸空、注意枝幹的南北方向,是為了不讓樹木察覺生長環境變化太大;

而疏枝疏葉、根外補水等則是避免樹木察覺現在根系吸收的營養已經不夠地上部分枝葉的使用……

所以說,老師所說的那句,“移栽樹木想讓它成活很簡單,只需記住一句就行,那就是‘移樹無時,莫教樹知’。”還真是沒有說錯。

好了,這幾天學習的一點小心得就給大家簡單分享到這裡了。

我是頭條號園林郎中,大家可以關注我,每天為大家更新園林養護技術知識,以及關於植物的小秘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