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国力鼎盛时,为何要修建“哈德良长城”而不是直接统一不列颠岛?

冬松雪竹


非不想也,实不能也。如果罗马能够踏踏实实的统一不列颠岛,它又有什么理由动用如此巨大的人力(三个正式军团及部分辅助军团)和物力(据推测用了约130万立方米的砖石)去建造一道哈德良长城呢?那是因为有几个原因导致罗马不得不如此做,导致罗马宁愿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去建一道墙也要把不列颠岛一分为二。


一、哈德良长城以北,被罗马人称为野蛮人的北方苏格兰部落难以被征服,平而复叛,罗马人无法彻底征服索性放弃


哈德良长城东起泰恩河口,西至索尔维湾,逶迤于英格兰北部的绵绵山脉间,将不列颠岛拦腰分为两部分——低地地带和高地地带。高地地带位于不列颠岛的北部和西部,是苏格兰部落的领地,罗马人的征服在此处处碰壁,受到了当地人的顽强抵抗,以至于罗马人哀叹:北不列颠的异邦人是不可能被制服的。而且高地地带的土地十分贫瘠,不利于耕种,对于以农业为经济主体的罗马人来说就是块鸡肋,与其在这样一块苦寒之地上与野蛮人进行拉锯式厮杀还不如果断放弃。

二、基于当时罗马帝国和不列颠的内外形势,当局者不得不将进攻性战略调整为防御型战略,而城墙是冷兵器时代最好的防御工事


哈德良即位之际正是罗马帝国的转型期,帝国境内危机四伏。在东方,犹太人的起义刚被镇压下去,而巴勒斯坦、埃及、昔兰尼卡的局势又趋紧张;同时不列颠、毛里塔尼亚、多瑙河下游的战事不断;另外,在意大利,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民都在沉重的税务和贪官的压迫下酝酿着反抗。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形势,哈德良果断调整国家军事战略,将进攻性战略调整为防御型战略。

就不列颠来说,修筑长城,将罗马人与野蛮人分隔开来是当下罗马政府的最优选择,这是结合当地和当时形势慎重考虑的结果。建造了哈德良城墙,罗马人完全可以据城而守,既可以为南方的已占区创造和平稳定的环境,通过发展当地经济以弥补战争损失和支付大量驻军的开支;又能在罗马帝国没有多余后备军团的情况下不增加兵力,以避免因增加不列颠的驻军而影响罗马帝国的整体军事部署和整体利益。因此,加强防御工事,建造一道进可攻退可守的城墙是当时罗马人的不二选择。


三、不列颠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所致


不列颠本就是个岛国,其本身存在的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决定了罗马人的统治不能照搬“大陆模式”,而是特殊情况特殊对待,根据不列颠岛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统治策略。


就地形地理来看,不列颠岛的南部和东部大部分为平原地区,是低地地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交通便利,文明开化较早;而西部和北部地区则大部分为山地和高原,是高地地带,土地相对贫瘠,气候潮湿,交通十分闭塞,是一片文明未开化的野蛮地区。

就人文因素来看,不列颠岛南部与东部因为与欧洲大陆距离较近,所以来往比较频繁,对于罗马人的统治也能较快适应,低地的上层人士甚至纷纷主动学习罗马人滔滔不绝的辞令,以穿着罗马人的衣服为荣;而高地地带的苏格兰部落对于罗马人则是坚决抵制和反抗。鉴于南北如此迥异的地理和人文差距,在中间建立一座城墙以分隔和区分,也是便于罗马人的统治。


柚子爱历史


罗马修建长城与秦朝修建长城的出发点相同!都是不堪游牧民族的袭扰,而做出相对有效的防御手段!



任何的扩张都是基于利益,如游牧民族宁愿冒险,以战争的手段,也要侵略富庶的中原,罗马也如此,全力征服希腊和中东富庶区域!

相对而言,罗马越海打击英国,苏格兰既没有财富,又顽强抵御,在罗马帝国领土扩张到极限的情况下,罗马的元老院是不会为此买单!

将有限的军力,派遣到更富庶的东方,以少量驻军,扶持本地驻军维系稳定,并逐渐达到整合英国的控制!这是罗马最好的成本控制!



罗马能够从一个村落,扩张到整合地中海的帝国,依靠的便是对文化和民族的征服,而非绝对的武力控制!

所以,罗马会潜移默化推进统治,而不会与苏格兰硬拼,基于此种治理理念,罗马帝国才能延续千年之久!


多臻贵


从纬度来看,英国位于北纬50°-58°之间,哈德良长城位于英国中北部,大致在北纬54°-55°。这一纬度放在我国是在哪呢?

漠河,没错就是我国现在的最北端漠河,北纬53.5°。

西欧有北大西洋暖流,温度比我国东北要高得多,但如此高的纬度在古代显然是不适合农耕文明生存的,日照太少。

也就是说,在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是有界限的,并非可以无限扩张。

罗马帝国在北方的防御体系不仅仅是哈德良长城,还有安敦尼长城、日耳曼长城(德国长城),三者共同组成了古罗马的长城体系。

这一点,与秦汉时期的中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相同的,就是防御游牧民族,并将农耕文明与游牧世界隔离开来。

我国秦汉时期的北方是匈奴、鲜卑、乌桓,而罗马帝国的北方则是三大蛮族——日耳曼人、凯尔特人、斯拉夫人。

日耳曼长城防御的就是日耳曼人,而哈德良长城和安敦尼长城防御的就是凯尔特人。

英国的凯尔特人便是后来的苏格兰人,而哈德良长城以南后来在罗马衰落之后被属于日耳曼人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占领,这便是英格兰人,于是便有了英格兰和苏格兰之争,直至今日。


心向青山


事实上不论公元122年修筑的哈德良长城Vallum Aelium,还是公元154年落成的安多宁长城Vallum Antonini,都不具备边界的性质,罗马驻军和行政当局经常深入长城以北索取赋税,讨伐不驯服的部落,这个和中国古代虽然修了长城,但同样在关外用兵、屯田和设置郡县是同样的道理。

英伦三岛虽然不大,但因为地理、洋流等关系,民族构成和由来十分复杂,几千年的历史几乎就是一个外来航海民族不断登陆、定居和鸠占鹊巢的历史。尽管在罗马人看来,英伦三岛上的居民都是“蛮族”,但相对而言,南方的盎格鲁-萨克逊人显然更乐意、更容易被“罗马化”,而北方苏格兰地区的部落,大多是从日德兰半岛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航海而来的北欧“蛮族”,和罗马人格格不入,且酷爱南下劫掠(尤其是喜欢偷牛),在这种情况下,以扩张和显示罗马“四至”为使命的哈德良皇帝希望建立一道醒目的边墙,用于防范北方“不驯服蛮族”南下“小偷小摸”,同时借此彰显“文明”和“野蛮”的界限,突出罗马帝国的“高大形象”,就成为一种需要。

此外,英伦南部人口稠密,土地肥沃,在农耕民族罗马人看来是“善地”,北部人烟稀少,地形复杂,是罗马人心目中的“穷山恶水”,千做万做,赔本买卖罗马人可不会做。

正因如此,哈德良长城并不高大(设计高5-6米,宽三米,但实际上大多数地方只有3米来高),也不像中国长城那样专门选择险要之处修建各种关卡城寨,而是近乎一线拉开,并且将朝北的外墙刷得银光闪闪,目的正是“炫耀国威”。值得一提的是,哈德良是个酷爱到处修墙的罗马皇帝,但他在其它地方(如日耳曼地区)修的边墙,是一个个军事要塞,以及连接这些要塞的木栅栏,这种工事看上去更寒碜简陋,但作为军事设施反倒是更合格、更实用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凸显了哈德良长城的“形象工程”、“文化工程”特质——不是别处不需要如此,一来,在日耳曼等地区,军事需要大于文化需要,边墙要更适合打仗,而在英伦其实并没有太大军事需要(并没有什么战役发生在两长城附近),主要功能就是“防贼”兼“炫耀文明”,二来,日耳曼等地区防线漫长,即便搞粉刷工程也实在太浩繁,而英国是个岛,远看英伦黑呼呼,上边尖来下边粗,有朝一日倒过来——不不,我是说在英伦北部修个墙,长度是有限的,这样的面子工程,“我堂堂大罗马”还是弄得起的。


李厚何


说起长城,可能很多小伙伴们第一反应就是咱们中国的万里长城了,但是长城可不仅仅只有中国才有,在地球另一边的英国也同样拥有着长城,这个长城就是修建于古罗马哈德良皇帝统治时期的哈德良长城。哈德良长城修建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御来自不列颠北方的凯尔特蛮族。不过在那个时候不仅仅只是不列颠岛上有长城,同时在欧洲大陆上也有长达数千公里的长城,主要分布在英国、德国至黑海、红海,经北非至大西洋的广阔边界上。

古罗马长城和中国长城的区别就是时断时续,但是在长城的构造上、军事功能上都是可媲美的。其中最著名的、今天还能看到遗址的就是位于苏格兰与英格兰交界的“哈德良长城”。 随着罗马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大陆的庞大势力,以罗马步兵方阵军团为作战核心的罗马军队越来越难以应付层出不穷的蛮族入侵,毕竞蛮族入侵的时间、路线都不固定,罗马军队机动力不足难以防御,因此开始修筑大规模防御工事。在罗马人看来,长城以内是受罗马帝国教化的“文明人”,长城以外是血腥残暴的“野蛮人”

公元122年,罗马帝国一代雄主、五贤帝之- -的普布利乌斯.埃利乌斯.哈德良巡视不列颠岛,为了保卫罗马帝国控制下的英格兰领土,防御北方皮克特人的攻击,决定修筑一条横断大不列颠岛的防御工事,以皇帝哈德良的名字命名。 “哈德良长城”修筑时间耗时6年,全长117公里,西起爱尔兰海,东到北海,把英格兰和苏格兰分隔开来;“哈德良长城”的城墙高约4.5米,底部宽约2.5-3米,顶部宽约2.1米,在城墙上还设有木栅;在城墙南北两侧还有壕沟,北侧壕沟宽8米,深4米,南侧壕沟宽2米,深3米。另外罗马帝国还围绕“哈德良长城”建造了庞大的防御体系。

在“哈德良长城”北面每隔约1500米修建有一座能容纳60人的里堡,在两座里堡之间修筑两座塔楼作为哨所使用,-.旦发现敌情就以火光为信号,军队就会集结待命准备作战。在“哈德良长城”城墙南面每隔8000米就建有一座要塞或堡垒,一共16座,里面有指挥部、营房、粮仓、医院、甚至庙宇等功能性建筑,是“哈德良长城"防御的核心节点。. 在“哈德良长城”上长期驻扎着一万多军队, 这些人征召于帝国各地,独立编制属于常备野战部队,战斗力强悍;在“哈德良长城”南部还有3个罗马军团几万兵力存在,可以说是完美的保护了罗马帝国的领土。

但是再宏伟的防御工事、再强大的军队也抵挡不住罗马帝国内部的崩溃。随着罗马帝国内部的腐败、内斗不休,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无力支撑不列颠岛的防御,于383年 主动弃守“哈德良长城”,放弃英格兰的领土。曾经雄伟的“哈德良长城”只能在风雨中慢慢损毁,就如步入死亡的罗马帝国一-样。


饕餮贴


不列颠的北部也就是后来的苏格兰地区基本都是山地了。那个地方并不方便发展农业,这导致苏格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非常尴尬。没有先进的农业苏格兰土地能承载的人口比较有限,同时对定居也不是那么必需。所以后世一般苏格兰都叫英格兰吊打,但能够征服却很难有效统治。罗马帝国时期的苏格兰更是如此。虽然能打过但军队开进了山地也找不到人去统治。还要无休止的面对山地部族的骚扰偷袭。属于没有统治收益但需要高昂统治成本的地方。


跬步求索


历史上任何帝国的扩张都是有顶点和上限的,领土有时候也并非越多越好,稳固的统治好现领土再继续扩张才是明智之举。哈德良被称为五贤帝之一,他继位后就停止了向东扩张的战争。在他统治期间防守策略是重点,这也有利于帝国统治和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