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年里,孝庄皇后的棺椁是怎样安放的?

a820697057


首先可以明确一点就是,孝庄皇后肯定不是像有些人形象的那样棺椁放置在敞开的宫殿之中。



孝庄皇后是清初杰出女政治家,一生培养并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代帝王,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

孝庄皇后本名为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皇后,公元1643年皇太极死后,她先后培养辅佐儿子福临(顺治皇帝)和孙子玄烨(康熙皇帝)登基并治理天下,直至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8年)病死。

有传言或为不愿打扰死去的丈夫,或者由于种种原因无颜与死去的丈夫合葬,又或者其他什么原因,对孝庄皇后孝敬有加的康熙皇帝并没有将她安葬,只是在清东陵边修建暂安奉殿。院内有享殿和暂安奉殿各一座,未建地宫。享殿旁有东西配殿,院门为三座门。孝庄的棺椁被葬在暂安奉殿的宝座上,以土掩埋后永闭殿门。


在此后三十五年间,康熙皇帝曾二十六次拜祭此处,足见康熙皇帝对孝庄皇后的崇敬哀念之情。
直至康熙死后的雍正三年,孝庄皇后才被雍正皇帝下令在其棺椁存放处建造陵园,葬入地宫,这就是清昭西陵,孝庄皇后在死后三十七年才正在入土为安,葬在了儿子和孙子附近。


公子皇铘


孝庄死后灵枢没有运往盛京与皇太极合葬,而是暂安在清东陵大红门东侧,并将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建于昌瑞山下,称“暂安奉殿”,停灵其中,这一停就是37年。直至雍正三年(1725),才在暂安奉殿原处就地起建陵园,葬入地宫。 那么大清孝庄皇太后死后37年不下葬,到底是为什么?三十多年间,为什么康熙大帝一直不将祖母下葬呢?后来雍正解释为康熙与祖母感情笃深,不忍下葬。但是这个说法是于情于理都说不通的,古人讲究“入土为安”,这其中应该是有隐情的。 公元1688年1月27日,这位辅佐三代帝王的一代名后,孝庄皇后并没能战胜病魔,终是撒手人寰。因为她生前曾嘱托康熙,不要将她葬在自己丈夫的陵寝内,只要将她葬在顺治帝孝陵附近。孝顺的康熙自然不愿意忤逆祖母的遗愿,因此在无陵可葬的情况,暂时先在孝陵附近修建一座暂安奉殿,用以暂时置放孝庄皇后的灵柩。这一放直到公元1725年,(也就一放放了37年)才葬入地宫之中。 而根据大清早期的葬制,皇后无论死于皇帝前后,都要与皇帝合葬,同陵同穴。因此康熙非常为难,只能在清东陵外建一座“暂安奉殿”,先将孝庄梓宫停放于此,以便日后在想良策。康熙若是遵照祖母的意思去办,等于置祖宗的家法规矩不顾,若是不按照祖母的意思去办,就等于是违背了祖母的懿旨,也算是不孝,所以才迟迟未葬祖母,让孝庄太皇太后几十年没有下葬。 在孝庄的培养之下,康熙开创了康乾盛世,但是,在1688年,孝庄皇后还是去世了,在临死之前,孝庄告诉康熙,不要把自己和皇太极安葬在一起,只要在顺治皇帝的附近就好了,关于这一点,有人说可能是孝庄感觉自己对不起顺治,所以才会这样吧。但是放在康熙皇帝面前的难处就来,首先,自己不能违背祖母的意愿,所以孝庄就没有被安葬在皇太极陵墓,但是顺治已经下葬,附近也没有合适的陵墓进行安葬,于是康熙不得不把自己的祖母暂时安置在奉殿,可是这一放就是37年了。一直到康熙去世,孝庄都还没有被安葬,这个问题被遗留给了雍正,但是雍正也没有办法,最后只能在奉殿建立陵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