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二戰爆發之前,蘇聯也小動作不斷,如果德國沒有發動二戰,蘇聯會發動二戰嗎?

狼君歷史



這是大腦多麼清新出奇才能提出的問題!依西方的歷史觀,二戰的爆發點是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假設德國安分守己的話,蘇聯是絕不會冒然發動戰爭的。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西方對蘇聯欲除之而後快。一個長期在孤立、封鎖中求存的國家,時刻防備他人聯合對己的顛覆,它向任何一個國家的進攻必然會遭到西方包括德國一致的反擊!有如一戰後的17國聯合干涉!有如1939-1940年冬季戰爭,英、法欲對蘇作戰!有如真實的歷史中斯大林時刻畏懼英德聯合!他門夾驢踢了才會作出如何瘋狂的舉動!

除了個希特勒基於保證蘇聯不干涉入侵波蘭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及其秘密議定書,蘇聯在歐洲又有什麼小動作讓後世的中國人耿耿於懷於蘇聯為何不是二戰的挑起者、發動者?無知與仇恨!很像愚蠢的波蘭人和別有用心的西方人。


歷史扒糞機


在希特勒上臺以後,尤其是一步一步的突破了凡爾賽和約的限制,鑑於德國的重新武裝,歐洲的各個國家之間都是開始了外交之間縱橫捭闔,當時歐洲的幾個大國法國、蘇聯、英國、德國都是四處拉幫結夥,力圖在日後可能爆發的戰爭中多找幾個幫手。

蘇聯和法國之間,首先是蘇聯提出了集體安全的要求,希望和法國等西方國家共同遏制重新武裝後的德國,就和一戰時期一樣,如果德國發動戰爭,那麼就又有一個東線和西線,再次讓德國陷入兩線作戰。

1934年10月9日,主張同蘇聯一同推進集體安全的法國外交部長路易斯-巴特和南斯拉夫國王一同被刺,可以認為巴特的死意味著蘇聯提出的集體安全概念的破產。

張伯倫回到英國,向機場歡迎的人揮舞著希特勒寫的字條,宣佈帶來了一代人的和平。

只提蘇德互不侵犯會條約,不提慕尼黑協定是不公正的,可以說沒有慕尼黑協定,就沒有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在法國,當時的法國外交部長倒是對這個集體安全挺感興趣,當時這個外交部長神秘的被刺殺後,蘇聯、法國之間的這個集體安全也就沒有了下文。英法開始執行綏靖政策,試圖禍水東引,讓蘇聯和德國首先火拼。不過,蘇聯也不是善男信女,你可以禍水東引,我也可以禍水西引,既然和英法尿不到一壺裡邊,那我就和德國劃分一下勢力範圍,特別是法國拋棄了自己苦心經營多年的小協約國,協助德國吞併了捷克斯洛伐克後,英法和蘇聯之間的同盟談判就更加是流於形式了。

蘇聯人希望把蘇軍打造成這樣,可以參照後來的美軍,蘇聯人有這個雄心,也有這個能力,不過德國人沒有給蘇聯人時間。

後來,1941年的閱兵只能是這個樣子。

既然戰爭不可避免,那麼擴軍備戰就是必然的選擇。德國人的重整軍備令人矚目,但是蘇聯人的擴軍備戰也是雄心勃勃,而且蘇聯的擴軍備戰比德國人的更加徹底,如果按照蘇聯人的計劃完成,那麼手裡端著svt40半自動,一水的T-34,天上飛著雅克、米格飛機的蘇軍,可就不是德國人啃得動了。戰爭爆發以後,斯大林曾經說過,如果到了1943年我們就能準備的更好了,這不是說說而已,而是老實話。

斯大林其實是打算等英法和德國人拼一個兩敗俱傷的時候再動手,但是德國人在一個月內擊敗法國使這個美夢破滅了,而根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劃分勢力範圍內,蘇聯試圖強迫芬蘭交換領土而爆發的蘇芬戰爭確是以蘇軍的慘勝而告終,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這種反差是絕對的刺激。

如果德國人不動手,那麼蘇聯也沒有可乘之機,本身蘇聯內部的矛盾挺多的,前兩個五年計劃建立了糧食堆上的工業化,但是蘇聯的工業化是首先完成重工業化,對於輕工業和農業其實傷害很大,蘇聯人本身也是開始準備調整調整,斯大林是一個實用主義者,沒有好處的事情不會做。


有痰


很多人忽略了一個基本的事實,蘇聯在戰前的一系列動作,都是圍繞著一個目標,即防禦軸心國的侵略。因此,蘇聯的“小動作”,是出於防禦目的,而不是進攻,有人認為蘇聯可能先動手,但這種說法不符合蘇聯的行為邏輯。

在當時,蘇聯的行為邏輯是什麼呢?很簡單,採取恰當的措施,維護自身的安全。什麼是恰當的措施呢?可以理解為靈活的對外策略。例如,日本人在遠東搞事,企圖對蘇聯發動試探性進攻。於是乎,在諾門罕,蘇聯搞了一場反擊,把日本人打懵了,隨後用外交手段,壓住了日本。

從這可以看出,蘇聯的外交策略,是比較靈活的。以當時蘇聯在遠東的實力,如果與日本全面開戰,是不太划算的,給日本人一個教訓,讓他們害怕蘇聯的軍事力量,可以換取幾年“和平”。這也可以說明,談判桌上的結果,依託於戰場上的成績,如果蘇聯沒能打贏日本,則蘇日之間的“和平”條約就未必簽署了,日本會得寸進尺,蠶食蘇聯的遠東地區。

在歐洲,蘇聯起初是與英法結盟,共同對付德國。但是,英法兩國的政客,覺悟是比較低的,他們敵視蘇聯,想著搞禍水東引。這個套路,被斯大林看明白了,為了保護自身的安全,蘇聯暫時與德國簽約,這是對英法“禍水東引”策略的反制,同時也是要穩住德國,把戰爭拖延幾年。

有人感到疑問,蘇聯會不會先動手?答案是不會。蘇聯的能力上限,是實現自保,沒有先發制人打擊德國的能力,如果有人把一些所謂的戰爭構想和假想當作“事實”,那就不太理智了。在真實的歷史進程中,蘇聯戰前的策略,就是穩住德國,防止禍水東引。

當然,蘇聯與德國“瓜分”了波蘭,這件事並不光彩。但是,要考慮一下蘇聯的處境,評價這一段歷史,要學會全面的分析,要考慮當事人所處的歷史環境。一個很明顯的邏輯,即波蘭肯定是守不住的,必然要落到德國人手中,如果蘇聯坐視不理,放任德國佔領整個波蘭,請問這對蘇聯來說意味著什麼呢?肯定不利於蘇聯自身的安全。

有人說,這個時候蘇聯出兵佔領波蘭東部,對這片地區實施“保護”,使其免受納粹的荼毒,這對波蘭來說,是有好處的。對這一段歷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如果站在蘇聯人的角度考慮,這麼做,是利大於弊的,雖然發生了一些不好的事,可總歸是創造了一個緩衝區。

蘇聯與芬蘭爆發“冬季戰爭”,其主要原因,是蘇聯不明白盟軍與德軍的戰略意圖。如果德國和盟軍聯合起來對付蘇聯,局面會很糟糕。蘇聯出於保護西北方的目的,對芬蘭發動進攻,也是一個有利於自身的選擇,但這件事情的性質,就不太好分析了。

然而,歷史事實擺在那裡,芬蘭在初期加入了軸心國,對蘇聯形成了威脅。如果一定要追本溯源,這都是英法實行綏靖政策的惡果,假如英法不搞“禍水東引”的套路,蘇聯豈會對英法失去信任呢?所以說,芬蘭和波蘭的遭遇,真正的罪魁禍首,其實是英法。

文 / 圖維坦


圖維坦


蘇聯會等待德國和英國兩敗俱傷時進攻德佔區,擴大蘇聯的勢力範圍,從而加入二戰,就像一戰和二戰中的美國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