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部到底有多少实力,兵强马壮,为何与清朝对抗了70多年?

羽菱君


康熙二十七年(1688),随着大清帝国康熙皇帝的一声令下,大清帝国与准噶尔汗国关于新疆、蒙古主导权的争夺战争正式打响,这场战争一直持续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才以准噶尔汗国的灭亡而宣告结束。

大清帝国用三代人,打赢了这些长达七十年的战争,解决了当时帝国最大的敌人。大家都知道,清朝的康雍乾三代,正是号称河清海晏的康乾盛世,是整个清王朝的巅峰时期,在这段时期清朝军队平三藩、收台湾,还在雅克萨击退了俄罗斯帝国,那么这个准噶尔汗国是什么来头?凭什么成为大清帝国的死敌并与之死磕了七十年?

当时准噶尔汗国,并非一个小国,而是一个盘踞在中亚、新疆、蒙古地区的庞然大物,他的领土甚至一度达到了西藏和青海地区,被西方历史学家称为“最后的游牧帝国”。准噶尔汗国的前身,是曾经在土木堡大败明朝军队的蒙古瓦剌部,瓦剌部被蒙古另一大部族鞑靼部驱逐至中亚,又分裂为四个部族,准噶尔就是其中之一。明崇祯九年(1636)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建立大清帝国,年号崇德,四年后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召开泛蒙古大会,改卫特拉汗国为准噶尔汗国,正式建立了准噶尔汗国。

巴图尔死后,其子僧格继位,但很快就在内乱中被杀,从西藏学佛归来的噶尔丹得到了西藏和硕特汗国的支持,夺得了汗位。噶尔丹趁清朝平定三藩之乱无暇顾及西北时,率领军队取得了喀什与叶尔羌的统治权,附庸了哈萨克汗国,此时的噶尔丹又将目标转到漠北,挑拨札萨克图汗和土谢图汗的争端,借此介入漠北,击败了漠北的土谢图汗,占领了漠北全境。准噶尔帝国的疆域从伊犁河一直延伸到贝尔湖,成了整个蒙古的领袖。准噶尔汗国实力的迅速增长,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清朝的统治,另一方面噶尔丹统一蒙古的野心危及到了清朝“满蒙联姻”的国策,清朝在这种情况下向准噶尔开战。 

此时的准噶尔汗国,向西多次击退了俄罗斯人的入侵,向东扩张到贝加尔湖,统治了七百万平方公里。而且准噶尔并非传统的游牧国家,他不仅有大量的牧场,还有大量农田,同时国内商业也非常发达,是一个复合型的帝国。准噶尔在军事上也非常强悍,他不仅有强大的骑兵,同时非常注重火器的发展,噶尔丹专门从瑞典聘请了工程师生产火器。可以说,当时的准噶尔汗国是亚洲数一数二的大帝国,不仅是清朝的心头之患,也是俄罗斯东进的最大阻碍。

幸运的是,准噶尔内部统治极其不稳定,内战频发。噶尔丹就死于准噶尔帝国的内部斗争,噶尔丹之后的策妄阿拉布坦与噶尔丹策零时期是准噶尔帝国的鼎盛时期,多次击败了清朝军队。但在噶尔丹策零死后,准噶尔帝国陷入了多年的内乱之中,多年的内乱大大削弱了准噶尔帝国的实力,乾隆二十年(1755)清朝趁机出兵这个看似庞大的帝国在多年的内战中失去了反抗的能力,最终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被彻底征服。如果准噶尔帝国能够巩固国内的统治,最终清朝能否彻底消灭它也尚未可知。


邓海春


准噶尔汗国自康熙十八年(1679)建立至乾隆二十年(1755)灭亡,与清朝并存的时间跨度确实长达70余年。从严格意义上讲,这70年时间清朝与准噶尔汗国本部并不是一直处于对抗状态,其中也是有“蜜月期”的,就比如说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侄子)和康熙皇帝结成联合战线联合整死噶尔丹,这一时间段准噶尔的领袖与清朝皇帝就合作的非常愉快。

但是,双方在大部分时间确实处于敌对状态当中,而且其汗国巅峰时期的疆域囊括整个北疆、回部,并臣服哈萨克汗国,俨然是中亚霸主,其人口却只有“二十余万户,六十余万口”,所以实力确实不容小觑。而准噶尔汗国之所以能成为中亚霸权,与清朝对峙几十年,我认为有如下原因:

第一、独特的地理区位条件,为准噶尔汗国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处于漠西的准噶尔汗国其地理条件是好于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的,西域之地水草肥美、土壤肥沃,有大片地区适合种植,可以形成规模较大的农牧业,而且铁、铜、金等矿产极为丰富,准噶尔汗国所处地区物质条件是相当丰厚的。

《圣武记·乾隆荡平准部记》:今西域南北二路地大物奫,牛羊、麦面、蔬蓏之贱,浇植、贸易之利,金矿、铜矿之旺,徭役、赋税之简,外番茶马、布缎互市之利,又皆什伯内地。


而丰富的物产就决定了准噶尔汗国相对于其他历代游牧政权拥有过硬的“天赋”,像历史上的匈奴、突厥、柔然,甚至是与汗国同时代的喀尔喀蒙古都是以单一的游牧经济为主体,而准噶尔汗国则不然,当地的物质条件,使它成为了一个兼有游牧业、农业、手工业、冶矿业并存的政权,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准噶尔汗国在抗压性上远远高于历史上大多数游牧政权。

而历代的准噶尔汗国的领袖,如巴图尔珲台吉、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策零都致力于把当地的资源禀赋加以利用,成为其战争机器的一部分。

首先、自噶尔丹开始历代准噶尔汗国领袖除了发展传统游牧经济,对土地耕种也很重视。

对如噶尔丹就在汗国境内“相土宜,课耕牧”,将耕种业和畜牧业放在了并重的位置上,而且成为了准噶尔汗国的国策,据《准噶尔汗国史》记载,在策妄阿拉布坦时代,“他们的耕地越来越多”,其产出农作物包括小麦、大麦、黍、稷等多种作物。“那里的土地含盐多,所以蔬菜也长得很好”。而噶尔丹策零也大力发展农业来满足汗国的需求。

《准噶尔汗国史》:在噶尔丹策凌执政时期,也像他的父亲和祖父执政时期一样,种庄稼是受奖励的。

而其劳动力来源则大部分来自被征服的回部人口,当然也有部分厄鲁特蒙古从事农业。



其次、注重军事科技,建立手工工场和矿场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行武器生产。

准噶尔汗国利用外籍俘虏和工匠建立手工工场,发展了皮革、呢绒、造纸、布匹、印刷等产业,甚至实现了自产枪炮这样的产业突破。早在噶尔丹时期,由于对热兵器的需求就已经开始火枪和火药的自产,“嘎尔旦取沙油汁,煮土成硫磺,取泻卤土煎硝,色白于雪”,而在此时也完成了火枪的“国产化”,在给清朝的贡品中厄鲁特鸟枪就赫然在列。




据史料记载准噶尔专职生产器械的鄂托克(称为乌鲁特)有5000多户,专司火炮的“包沁”有1000多户,已经具备大规模生产轻重鸟枪的能力。

《西域图志·卷四十一》:以铁为腔,中施硝黄铅弹之属。或高二三尺,圆径三寸,驾于驼背施放。或高二三尺,圆径五六寸,木架上施放。或长四尺余,制如内地鸟枪,手中施放。


甚至在噶尔丹策零时代为了弥补火力不足,着意发展火炮部队,在瑞典军官列纳特的协助下,“噶尔丹策凌的军队使用的计有4磅炮15尊,小炮5尊和10磅臼炮20尊”。至于刀剑、盔甲等等的生产更是不在话下,已经利用当地的铁矿进行量产。准噶尔军训练时“先鸟枪、次射、次刺击”,投入战场后,携带鸟枪以及弓矢佩刀,已经隐隐然有了龙骑兵的雏形,所以这支准噶尔部队在装备和战术上为任何一个游牧民族所不及。事实上清军在乌兰布通之战前的乌尔会河之战初战失利也是吃了火器的亏,无法突破准噶尔军的阵营,失去了先机。

《清圣祖实录·卷一百四十六》:厄鲁特发鸟枪,军退,前队兵及喀尔喀兵复进,喀尔喀畏其鸟枪,先却。诸札萨克兵力薄,亦退。




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生产力的发展,还带来了军事组织的变革,噶尔丹策零时期从其所辖的鄂托克中挑选精锐及其家属组成了21个昂吉,任用一批亲信台吉统领,根据《西域图志》记载,这二十一个昂吉只承担汗国极其少量的赋税和劳役,而且还能得到回疆、二十四鄂托克的赋税供应,这意味着噶尔丹策零已经开始尝试编组兵农分离的军事组织,进行职业军队建设,这样就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准噶尔军队的战斗力。

《西域图志·卷二十九》:准部一切贡赋及重大差务则鄂拓克承输,若零星供给,合二十四鄂拓克、二十一昂吉均输焉。


《西域图志·准噶尔全部纪略》:其外复取乌梁海及叶尔羌、喀什噶尔、阿克苏、和阗四城回人租,入其二十一昂吉,为各台吉所有,而统属于准噶尔之汗。

并且准噶尔汗国还占有回疆广大的区域,派“完卜”这样的税吏于回疆收税,仅仅叶尔羌地区就可以收上10万腾格的货物(一腾格约等于一两白银),这些货物被收上来之后被运往北疆支持准噶尔的财政。



所以,准噶尔汗国虽然本部人口不过60万,但控制的区域则人口高达200万之多,且矿产丰富,农业发达,军队建设完备,本身就是一个实力强悍的政权。

第二、代有雄主,铸就中亚霸权。

像准噶尔汗国这样的游牧政权,拥有强有力的领袖将政权捏合在一起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就容易分崩离析(事实上准噶尔汗国灭亡的部分原因就是内乱),而准噶尔汗国自僧格之后出现了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策零三位强人,政权经过动荡之后还能稳定下来并延续前任奖励农牧业、发展手工业、礼贤下士以招徕人才的政策推进汗国内部的建设,这一点连清朝都不得不承认,就比如说噶尔丹策零,清廷称其为“狡谲习攻战,颇能怜下人称贤”

而就是噶尔丹策零的领导下,准噶尔汗国在和通泊击败了前来讨伐的清军,使汗国得以续命一波。

第三、地理距离遥远,后勤压力巨大,难于征讨,准噶尔汗国容易形成局部优势。

清朝本质上是一个农业国家,准噶尔汗国远在西域,若想要远征必须有充足的供应,所以清朝发动对准战争时必然是作战士兵少,勤杂人员众多,否则粮饷就难以为继。所谓“兴师莫难于转饷,而出塞尤甚”,就比如说康熙三十六年消灭噶尔丹后,准噶尔汗国正经历短暂的衰弱期,如果后勤充足,可以一鼓作气,“立可郡县版籍”,但是就是康熙考虑到了后勤不足以支撑持续用兵,不得已退兵,给了准噶尔汗国重新崛起的机会。

《圣武记·雍正两征厄鲁特记》:圣祖以其旷莽辽隔,费转输,又策妄方献噶尔丹之尸,外驯昵,遂画阿尔泰山以西至伊犁捐俾游牧,复成西域大部落。

大家可以看一看清朝历次征讨准噶尔的用兵数据,就可以发现清朝主动向准噶尔汗国进攻的战役每次兵力就是5万人左右,和通泊之役为5万人,“上筑大将坛,率满洲、绿营等五万兵讨之”,而乾隆灭准之役,“两路军各二万五千、马七万匹”。


而准噶尔汗国的极限动员兵力为多少呢?噶尔丹时期准噶尔出兵“三分国中人相更番”,其出兵攻打喀尔喀蒙古之时,出兵为3万人,所以我估计准噶尔汗国极限可动员军队9万人左右,所以清朝做为农业文明国家,因为转运粮饷的局限性,每次动员攻打准噶尔汗国的军队并不能占有压倒性的优势,所以如果准噶尔汗国内部齐心协力,团结在一个稳定的核心下,赢面是非常巨大的。


而清朝最后拿下准噶尔汗国正是由于汗国自噶尔丹策零之后,内斗不断,加上疫并流行,导致人口大减,乾隆皇帝看准时机,趁机发动灭国大战,将西域归于版图之下,“凡辟疆周两万余里”

以上三大点,我认为就是准噶尔汗国与清朝对峙70余年的原因。

引用文献:《清圣祖实录》、《啸亭杂录》、《准噶尔汗国史》、《圣武记》、《西域图志》、《秦边纪略》


论史


在初中地理课本上,有一节介绍新疆地形的内容。讲到新疆北部有一个盆地叫准噶尔盆地。但是关于这个名称的由来却鲜为人知。今天的准噶尔盆地其实是三百年前准噶尔汗国的腹地。当时强盛的准噶尔汗国盘踞在中亚,阻止了俄国南下,并与大清帝国抗衡了60多年,这个国家究竟有多强的实力呢?

与清军的正面对抗

准噶尔汗国其实得从明朝说起。当时蒙古瓦刺部的衰落,内部逐渐分裂为准噶尔部、杜尔伯特不和土尔扈特部等几大部落。其中实力属准噶尔部最强。1676年,噶尔丹获得汗位,通过强力手段将原本松散的部落联盟整合成权力集中的汗国。从此以后,准噶尔汗国就开始征战南北。

1678年,准噶尔灭掉叶二羌汗国,将势力扩大到新疆南部;1688年,准噶尔趁着喀尔喀蒙古发生内乱,率领3万骑兵大举进攻,所到之处势如破竹。1690年的时候已经占领了克什克腾旗,这个地方距离顺天府只有大概400公里的距离。

这已经触碰到康熙帝的底线,于是康熙命令福全(康熙帝异母兄)率领清军在乌兰布统与准噶尔交战。在这场战争中, 清军取得了最终胜利,准噶尔率军逃跑。但康熙的舅舅佟国纲却被准噶尔骑兵的火绳枪击毙。

最后的游牧帝国

策妄阿拉布坦和他的儿子准噶尔策零统治时期是准噶尔汗国最辉煌的时期,幅员辽阔并且认人口众多,实力覆盖了新疆和青藏高原、西伯利亚南部和今天的乌斯别克斯坦等大部分地区,面积达到500多万平方千米,拥有30多万的兵力和500多万的人口。

虽然人口比起清朝显得略少。但是作为游牧民族,500多万的人口已经很强大了。这样一个在草原上建立起来的游牧帝国,其目标很远大,想和成吉思汗一样建立起辽阔的“蒙古大帝国”。

帝国的衰落

准噶尔汗国和其它游牧帝国一样,凭借一位强大的首领便可以迅速崛起。但崛起很快,没落也快。1745年,随着噶尔丹策零谢世,这个帝国立刻陷入汗位的争夺战中。

而此时的大清皇帝乾隆看准时期果断出兵,一举消灭了这个盘踞中亚100多年之久的准噶尔汗国。为了消灭这个游牧帝国,康熙、雍正和乾隆这个三位皇帝的都曾御驾亲征,虽然取得多次胜利,却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正一品贵妃


提起准噶尔就不得不提及噶尔丹,正是在噶尔丹统治时期,才使得原本隶属于卫拉特蒙古四大部落之一的准噶尔逐渐强盛起来。噶尔丹通过强大的军事实力,打败和硕特部首领兼卫拉特盟主的鄂齐尔图汗,统一了卫拉特蒙古诸部,于1678年(清康熙十七年)建立了准噶尔汗国。

那么,准噶尔汗国的实力究竟如何?为何能与清朝对抗长达73年之久呢?

疆域辽阔 实力不俗

准噶尔汗国自1678年建立,到1760年亡国,存续时间长达83年之久。巅峰时期(1719年)疆域面积高达700多万平方公里,如今的新疆、西藏等地都是它的势力范围。新疆正是乾隆皇帝于1757年平定准噶尔汗国后命名的,取“故土新归”之意。蒙古人向来骁勇善战,只是由于内部分裂导致凝聚力不足。

历史上,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后,蒙古人建立起了横跨亚欧大陆的大元帝国。噶尔丹极力仿效先祖,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准噶尔骑兵,横扫中亚,攻灭叶尔羌汗国,迫使哈萨克汗国,乌兹别克汗国对其俯首称臣。


大举东征 对抗清朝

噶尔丹在西征大获全胜之后,开始把目光转向东进。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噶尔丹率骑兵三万,越过杭爱山,大举进攻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抵抗失败被杀。噶尔丹乘势击败车臣部和扎萨克图部,获得大片领土,喀尔喀蒙古被迫内迁,向清朝求援。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康熙曾评论噶尔丹“狼子野心”。事实确实如此,在侵占喀尔喀蒙古以后,噶尔丹长驱南下,抵达赤峰附近的乌兰布通,严重威胁着京城安危。

康熙帝经过周密布署后,两度亲征噶尔丹,先于1690年8月1日在乌兰布通(今内蒙克什克腾旗境内)大败准噶尔骑兵。又于1696年5月13日在昭莫多(今蒙古乌兰巴托以南宗莫德市)再次击败噶尔丹。两次兵败之后,准噶尔实力大损,无法再对清朝构成直接威胁,噶尔丹兵败自尽,准噶尔消停了一段时间。

再度兴乱 发起挑战

噶尔丹死后,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继承汗位,准噶尔汗国逐渐强大起来。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准噶尔进兵西藏,占领拉萨。

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康熙帝派兵从青海进军援藏,却得到全军覆没的噩耗。随后二次派兵,任命皇十四子胤禵为大将军王,督兵入藏,直到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才彻底获胜,将准噶尔逐出西藏。1755年(乾隆二十年),乘准噶尔内乱,乾隆帝发兵5万,分西北两路向伊犁进军,击败准噶尔大汗达瓦齐组织的军队,占领伊犁。

1757年,清军平定阿睦尔撒纳发动的叛乱,准噶尔汗国自此灭国。清军又用了三年时间,剿灭支持叛军的大小和卓,彻底平定新疆全境。

准噶尔汗国立国83年,疆域面积高达700多万平方公里,数次兴兵作乱,但均被清军平定,最终亡国。但其实力不容小觑,对抗清军长达73年之久,如若不是内部分裂引发动乱,鹿死谁手,尤可未知!城


历史茶坊


准噶尔主要在新疆北部活动,控制了新疆、青海、甚至哈萨克斯坦大片土地,一度征服了西藏,鼎盛时期控制4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200万以上,军队30多万。准噶尔本部人口应有数十万,但游牧民族全民皆兵,平常分散放牧,一旦集结起来,立刻就有十万军队。准噶尔与中亚交往密切,拥有当时较为先进火枪,实力雄厚。准噶尔前身是瓦剌,也叫卫拉特、额鲁特,与蒙古(鞑靼)数百年来长期争斗,也有东征蒙古的企图试图,准噶尔与清朝的斗争是瓦剌与鞑靼斗争的延续。



一、瓦剌与鞑靼斗争的继续

准噶尔与清朝的战争,从大的历史来看,是准噶尔与大清在争夺对蒙古的主导权的战争,是瓦剌与鞑靼之间斗争的继续。

蒙古在成吉思汗时代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分裂成四大汗国,包括大元。明朝建立后,元朝退回草原成为北元。大明长期的策略是扶植另一个非黄金家族的势力,持续打击北元。在持续的打击下,北元小朝廷彻底殒灭,蒙古草原分裂成黄金家族为汗的鞑靼(东部)和绰罗斯家族为汗的瓦剌(西部),数百年来你争我夺,从未停息。

一度黄金家族被消灭殆尽,蒙古四分五裂,直到中兴之主达延汗重新统一蒙古,将蒙古分为六个万户,察哈尔部万户、兀良哈部万户、喀尔喀部万户、鄂尔多斯部万户、土默特部万户和永谢布部(哈喇慎、阿苏特)万户,分派诸子掌管这些万户,奠定了现代蒙古的版图,其中王庭在察哈尔。在明朝后期,瓦剌被重新崛起的黄金家族蒙古本部驱赶到青海新疆一带,称为漠西蒙古,分为四个部落,其中准噶尔部为实力最强的部落。

后来清朝征服察哈尔蒙古,漠东、漠北、漠南都臣服清朝,清朝皇帝甚至兼任蒙古大汗,但瓦剌的继承者准噶尔并未被征服,仍在拉拢并希望统一蒙古。因此,清朝与准噶尔之战,某种程度上是瓦剌与鞑靼之战的延续,涉及蒙古的正统之争,是你死我活的争斗。

二、第一阶段:噶尔丹时代

噶尔丹

康熙时期,准噶尔的葛尔丹实力强劲,登上了汗位。噶尔丹有雄才大略,1688年率领3万骑兵进攻喀尔喀蒙古,喀尔喀蒙古不敌,向南逃奔,投降了清朝。1690年康熙皇帝带领20万大军亲征,与葛尔丹对峙于乌兰布通。噶尔丹火枪和骑兵厉害,康熙大炮厉害,最终噶尔丹战败退兵,康熙胜利。

准噶尔与其他蒙古部落一样,大汗之位竞争激烈,每任大汗去世,大汗的儿子和兄弟之间、兄弟之间互相拆台,攻伐不断。葛尔丹进攻蒙古的时候,其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端了葛尔丹的老巢。噶尔丹无路可退,1695年又卷土重来,再次进攻蒙古,与康熙再次决战。 但这次噶尔丹仍未占到便宜,损失惨重,最后只好在草原上到处逃亡,一年后自杀。策妄阿拉布坦也选择向清朝称臣。

第二阶段:策妄时代

在策妄阿拉布坦及其儿子统治下,准噶尔达到了顶峰,拥有兵力达到30万,1716年甚至派兵攻占拉萨,控制了西藏。康熙皇帝数次攻打都被挫败,直到1720年,康熙派兵两路入川,准噶尔才撤兵西藏。

雍正时期,派大将傅尔丹率大军在河通泊与准噶尔决战,结果损失惨重,二万多军队只剩下二千多人,弄的北京城人人戴孝。不过第二年,雍正皇帝在光显寺大战中就扳回一局,重创准噶尔。康熙后期及雍正时期,清朝又收复了西藏和青海,遏制了准噶尔的扩张能力。与此同时,准噶尔还与沙俄交战,也有很大损失。

第三阶段:乾隆的进击



乾隆皇帝

乾隆时期,清朝国力强盛,而准噶尔内乱不断,汗位更迭,更有斗争失利的部落主动投靠清朝。乾隆皇帝认为时机成熟,决定命将出击,消灭准噶尔政权。先后两次出征,最终于1757年消灭了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势力,彻底平定了准噶尔。

小结:

准噶尔与清朝数十年之间的较量,清朝也曾数次失败,但最终乘准噶尔内乱,一举平定准噶尔,准噶尔也成为了一个地理名称。应该说准噶尔骑兵野战能力很强,火器也比较先进,但攻城能力不强,并且缺乏火炮,而清朝火器和野战不如准噶尔,但筑城和防守能力突出,经济实力和人力优势巨大。清朝能经得起失败和军队损失,相反准噶尔的战士补充起来就非常困难了,经不起战争的消耗,这是准噶尔在长期的对抗中被消灭的根本原因。


郑说豫见


对此我总结了5个方面①——⑤

(囫囵阅读大概需要三分钟)

首先要声明一下准噶尔部当时的实力的确很强,在当时即使放在如火如荼的欧洲殖民扩张时代也会是欧洲的一大劲敌,兵家瞬息万变,对于欧洲来说可能会是下一个“黄祸(现在黄祸一词在欧美含贬义)”甚至是”上帝之鞭”。



后金到清朝几十年时间彻底征服了漠南蒙古,其中察哈尔部林丹汗最为强大,甚至明朝每年给林丹汗提供600万两作为支持和示好,用来扼制后金势力,不过在皇太极时期(清)被彻底征服,林丹汗之子携传国玉玺归降(1635年)自此以后蒙古帝国彻底被连根拔起,黄金家族在严格意义上讲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对于清朝来说不是不能短时间歼灭准噶尔,而是当时康熙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后国力需要恢复!

①清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最重要的事就是安抚民心!不能利用战争对百姓强征暴敛,而且还要适当的安抚民心,为百姓减少负担,康熙朝61年里五次减免天下钱粮赋税,甚至规定了清朝永远只减赋不加赋,所以清朝不能倾举国之力来平定准噶尔!如果把对准噶尔的战争强行摊派到百姓身上,以当时清朝的综合国力迅速平定准噶尔也不是什么问题,但清朝入关后好不容易安抚了民心,清朝统治者不会这样做,万一在全力剿灭准噶尔时后院起火就得不偿失了!只能是等待时机,恢复国力,时机成熟一击致命,永绝后患!


(清帝国前期疆域图)

②地形原因,准噶尔部最强大时领土700万平方公里,战略纵横线很长,可攻可逃,而清军要千里调军,先不说士兵能不能短期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地域,即使全军满状态出击有时候都找不到敌军的主力!
(准噶尔重骑兵)

③准噶尔部的实力:准噶尔时期的重骑兵战斗力十分强悍,沙俄都曾败在它的手下,沙俄为了扼制清朝在我国东北及西北地区的控制对准噶尔提供大量的火器支持,哈萨克人对其也多有帮扶,准噶尔还创立的著名的“驼城”战阵,不过在清军子母炮及各种重火炮的打击下溃败了。

准噶尔部军队的火器装备接近全军的一半,而剩下的大部分都是骁勇善战的骑兵。准噶尔部曾经用300名持有火绳枪的步兵大败车臣汗,俘虏了车臣汗国1.5万军民。准噶尔汗国的军队还在和中俄长期的冲突中,缴获了少量的火炮和俘虏一些工匠,其中有一个瑞典军官列诺特又为准噶尔汗国铸造15门4俄磅的加农炮和20门10俄磅的臼炮,以及其他轻型火炮5门。这样一支既有传统蒙古骑兵的优点、又有新式武器战术加强的军队,不能说不强大啊!准噶尔汗国在早期对东蒙古和哈萨克的战争中屡战屡胜,和中国清朝的战争胜负兼半,即便是对俄国人也屡有胜迹,在策妄阿拉布坦和他儿子葛尔丹策零统治时期,准噶尔汗国实力达到顶峰,号称拥有三十万大军!


④后勤问题:清朝在入关前期大部分都和准噶尔一样,军队随身携带军粮,打到哪儿抢到哪儿。但入主中原后就不能这样了,因为不能再抢夺自己百姓的粮食,只能是内地源源不断的粮草运往前线,自古以来就讲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大军出师西北地形复杂,要纵军千里,在当时实在是最大的问题!其中就有过一次清军在经过青海入藏时全军覆没的结果!⑤准噶尔部的号召力和潜力:准噶尔不断抢掠漠东,甚至逼迫喀尔喀部落南迁,给清朝内地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康熙曾经三次亲征准噶尔,对葛尔丹给予了沉重打击。但后来准噶尔部首领葛尔丹的侄子
策妄阿拉布坦继任准噶尔部的台吉(台吉是清朝封蒙古贵族的一种爵位地位低于汗),并且献上葛尔丹的尸体对清朝表示臣服,在策妄阿拉布坦的带领下准噶尔部又逐渐强大起来,继续与清朝对持,甚至大举入侵清朝的西藏地区占领了拉萨!终于在乾隆时期,清军趁准噶尔部内乱之际,找准时机,给予致命一击,彻底歼灭这个清朝及周边国家的大患,从此天山南北广大地区纳入清朝版图,时至今日!

清朝和准噶尔部(后称汗)几十年的对持,实际上就是一场国与国之间的对抗,但因为曾经卫拉特各部首领归顺清朝,清朝不管准噶尔如何强大始终把它视为是内部叛乱,死磕到底,清朝数次远征准噶尔,真真实实的上演了一场强龙狂压地头蛇!

如有瑕玷,烦请斧正!


明月清风阁


乾隆皇帝自诩为“十全老人”,总结自己的一生建立了“十全武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平定准噶尔。从康熙中期开始,准噶尔就成为清朝的心头之患,一直到乾隆平定准噶尔,可以说折腾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70年之久。甚至在雍正朝时,在与准噶尔的战斗中一度损失惨重,只能转为守势。那么,这个准噶尔到底有多大的实力,会困扰大清如此之久呢?

准噶尔原本是蒙古的一部分,明朝建立后,把蒙古人赶回草原,被称为北元政权。北元政权很快也土崩瓦解了,在明朝后期,基本分为漠北、漠南和漠西蒙古三部分。其中漠西蒙古,在明朝被称作瓦刺,没错,就是有名的土木堡之变的那个瓦刺,这就是准噶尔。

清兵入关后,基本上控制了漠北和漠南蒙古部,但是却没有精力和能力控制相对遥远的漠西蒙古。康熙即位后,把很大的精力都放在了平三藩、收复台湾上,此时的漠西蒙古中的准噶尔部开始堀起,先是统一了漠西蒙古各部,然后又开始向漠北和漠南蒙古各部扩张。等到康熙收复了台湾,准噶尔部几乎控制了整个蒙古草原,势力范围距京城只有700里。在这种情势下,康熙不得不发起对准噶尔的反击。但是此时的大清国力并不足以彻底平定准噶尔,经过几次大战,康熙最终将准噶尔部打回到西北地区,遏制了它的扩张态势。

(现代影视中的准噶尔清一色用刀,给人很落后的感觉,但真实历史之上,他们用的是火枪)

准噶尔部人口只有60多万,军队也只有4万多人,看起来和人口上亿、常备军90多万的大清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但是准噶尔的部队是清一色的骑兵,在地广人稀的大西北,骑兵是最占优势的兵种,机动性强,打不过就跑,能够很好的保存实力。虽然清朝也有骑兵部队,但是作战模式已经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很难进行追击战。另外一个原因,当时的沙俄帝国想向南方渗透,把准噶尔当成牵制清朝的棋子,对准噶尔进行武器援助。准噶尔部使用的可不是老旧的冷兵器,他们装备了3万多火枪、火铳,简直就是一支枪骑兵,在火力密度上完全压制大清军队。

西北地区十分偏远,对于后勤供给的要求非常高,如果不是经过雍正的苦心经营,充实了国力,乾隆朝也根本没有财力支持平定准噶尔的战争。同时,于准噶尔的噶尔丹策零死后,上层为争夺汗位发生内讧。帮助达瓦齐登上汗位的阿睦尔撒挟功求报,两人闹掰了,开始内战。最后阿睦尔撒战败降清,愿意率部策应,这才使得乾隆找到了机会,最终平定了噶尔丹(姜)。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准葛尔部简介

准葛尔部的前身是蒙古厄鲁特部的分支,在明代,厄鲁特也被称之为“瓦剌”。明清之际准噶尔部兴起于巴尔喀什湖以东伊犁河一带。明末清初,中原混战之时,准噶尔首领巴图尔珲台吉以伊犁为根据地,向周边的蒙古部落展开攻伐战争,逐步兼并了厄鲁特蒙古各部。

准格尔与清朝的战争自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正式打响,一直到乾隆二十年(1758年)才宣告结束,长达70年。那么为什么一个部族可以有实力与一个国家抗衡70年呢,他所依仗的究竟是什么?

一:军事上,骑兵战步兵,火器推行

准噶尔部是游牧部落,所有的军队都是骑兵。在中国古代社会,骑兵的优势非常明显。不仅机动能力强而且在战斗的过程中,骑兵的突击速度和杀伤力都很强。。清朝虽然也是渔猎民族起家,但当时已经开始以步兵为主。以彼之长攻彼之短,自然是充满生机。

当时亚欧的主要火器生产地是清朝和俄国,由于俄国与准葛尔部都想从清朝手里捞到好处,所以根据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准葛尔部沙俄结盟了,沙俄为准个不提供了大量的火器。根据现在的数字记载,准噶尔部的军队中,有一半的士兵都开始使用火器。至于清朝的军队,只有专门的火器营装备了火器,其他的部队还是大刀长矛。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清朝与准噶尔部作战。每次出动的军队都比准噶尔部多得多,但始终没有力量一举全歼准噶尔部的军队。

二:外交上:得到沙皇的支持

噶尔丹在统一卫拉特蒙古后,一心想要统一整个蒙古地区的噶尔丹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向东扩张,即征服与清王朝保持着密切关系的喀尔喀蒙古。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噶尔丹逐渐改变了其对俄国的政策,从强硬抵抗改为妥协,希望能够借助俄国的力量达到东扩的目的,因此噶尔丹主动示好于俄国。而俄国此时由于将侵略远东的重点放在了贝加尔湖以东的布里亚特蒙古地区和黑龙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与喀尔喀蒙古的土谢图汗和晢布尊丹巴以及清朝均爆发了军事冲突,也感到有必要缓和同准噶尔的关系,因此对于准尔的示好予以了积极的回应,甚至在1686年后提出建立与卫拉特蒙古的同盟关系,共同对抗清朝与喀尔喀蒙古。

三:准葛尔部的位置偏远,清朝属于劳师远征

准葛尔部大概位于现在的新疆和中亚的部分地区,属于清朝的西北边陲,由于路途遥远,清政府每次组织军队出征,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准备。并且,当时的清朝并不算太平,四方边陲皆有战事,政府无法做到集中精力解决准格尔也是一大原因。


欧将子


从清朝康熙初年到乾隆中期,始终困扰着“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大清帝王的一个问题就是西北爆发叛乱的准格尔部,尤其是葛尔丹成为大汉之后,更是不断地侵占和袭扰边关和内地,是典型的捣乱份子。根据史料记载,准格尔部其实并没有多么强大,他的人口最多时只有60万,军队数量也从来没有超过10万,根本没有强大到清王朝对它束手无策的地步。但是,就是这么一个看似不是很强大的少数民族部落,却前前后后和清朝战斗了将近百年,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奇迹也是创造了历史。但是,我们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其实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准格尔部没有一些人想的那么强势,清朝也没有那么的软弱,之所以延续很长的战争状态是因为当时双方当时的自身特点和所处的形势而导致的。

一、占据除了人数之外各种优势的准格尔部。准格尔部是西北部的一个以游牧为生的少数民族,他们平时善骑射,作战勇猛,亦军亦民,部队特点机动灵活,后勤补给方式简单便捷,还通过边境交易从沙俄手中装备了不少火器。又在葛尔丹这样出色的大汗的带领下,凭借着这样的优势数次打败了劳师远征,不服水土,不适应西北游牧民族作战特点以及后勤补给严重困难的清朝军队,甚至康熙皇帝两次御驾亲征都没有占到一点便宜,要不是仗着人数众多的优势,或许会败的更惨。

二、康熙皇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先后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看似轰轰烈烈,创下了不朽功勋。同时也耗费了大清国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能集中全部力量去对付准格尔,才使得准格尔有恃无恐,持续壮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清朝内地连续的战争导致无暇顾及西北局势才给了准格尔部可乘之机。

三、康熙和雍正时期无法平定准格尔叛乱其实不在于战术以及军队数量上的原因,而是在于后勤补给和粮草的供应上,也就是当时国力空虚的最直接体现。而到了乾隆中期,国内局势逐渐稳定下来,内地基本上没有大的战争爆发,而且经过康熙、雍正、乾隆初年三代人的共同努力,朝廷国库充盈,财力雄厚,乾隆皇帝可以集中全国的力量专心对付准格尔部,在条件对等的基础上,人数优势和综合国力强大的清王朝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最终打败了准格尔部,平定了西北。

我是文史墨客,不当之处,请多指教,期待与您的交流!








文史墨客




首先,我们讲一下准噶尔部的情况。在明朝建立以后,元朝的统治结束。元朝势力败退回蒙古草原,这个政权被称为北元政权。在明朝统治的前期,北元政权不断的组织力量南下。但是在遭遇明朝一系列的打击之后,北元政权内部崩溃,蒙古草原重新分裂成了各个部落,例如瓦剌、鞑靼等等。从地域上来说,蒙古又分成了漠北蒙古、漠南蒙古和莫西蒙古,准噶尔部就属于漠西蒙古,地盘在今天的西北地区。在明朝统治的末期,后金政权开始在东北地区崛起,后金政权就是后来的清朝。为了对抗明朝,清朝开始联合蒙古各部的力量。



随着局势的发展,清朝逐步控制了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但由于漠西蒙古过于遥远,清朝还鞭长莫及。清朝入关以后,开始面对南明政权、吴三桂叛乱、郑氏集团等一系列的挑战。因此,根本没有时间顾及西北的准噶尔部,就在清朝忙着处理内部事务的时候,西北准噶尔部开始了大幅度的扩张。准噶尔部总计只有60多万,常备武装力量只有5万多人,与清朝的差距很大。但准噶尔部是游牧部落,武装力量基本上都是骑兵。在古代战争中,骑兵的优势非常明显,拥有巨大的机动性。在这方面,清朝明显不如准噶尔部。



除了骑兵的机动性,准噶尔部还利用地理上的优势,从北方的沙俄进口了大量的火器。从具体的情况来看,准噶尔部有一半的武装力量都装备了火器,在火器的密度上也超过了清朝。在清朝处理完内部问题的时候,准噶尔部已经成为了庞然大物,甚至能够向清朝发起主动进攻。此时的清朝由于国力有限,只能击退准噶尔部的进攻,遏制准噶尔部的扩张,但是没有力量彻底消灭准噶尔部。在康熙皇帝在位时期,清朝与准噶尔部进行了几次战役,均为击退准噶尔部进攻的模式,而没有进行全面的反击。



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准噶尔部战败以后,能够利用自身的地理条件迅速撤退。面对辽阔而陌生的地区,清朝方面无可奈何。在雍正皇帝在位时期,雍正皇帝派遣军队两面夹击,曾经计划消灭准噶尔部。但是由于孤军深入,清朝军队遭到了准噶尔部的伏击,清朝军队的损失很大。在经历了这次惨败之后,清朝重新回到了对准噶尔部的防御状态。虽然准噶尔部非常的强悍,但是自己毕竟仅仅是一个草原部落,没有力量与泱泱大国长期的对抗。与清朝的对抗中,准噶尔部渐渐进入了疲态,清朝开始处于优势地位。



在乾隆皇帝在位时期,准噶尔内部出现了争位的内讧。几个派系的力量开始打内战,对于乾隆皇帝来说,这是绝好的机会。乾隆皇帝派遣大将兆惠西征,年羹尧和岳钟琪都没有做到的事情,并不出色的兆惠做到了。其实,这并不是兆惠的指挥水平有多少强。在乾隆皇帝在位时期,经过康熙、雍正两代帝王的努力和积蓄,清朝的国力已经今非昔比。依靠自身雄厚的实力,清朝最终消灭了准噶尔部,困扰了清朝三代皇帝的问题,终于画上了句号。在平定准噶尔部的过程中,清朝八旗军的战斗力明显下降,绿营军的作用开始提高。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分享到:


相關文章: